如果不認識五欲的過失,不對它呵責厭離,就很難開發各種禪定三昧.上能下傑法師系統授課(天乙班.2018.07.28.上.含音頻)

2021-02-28 天台教觀

二十五方便之二 訶五欲

如經中說,修定的人要「離欲及惡法」。離欲即指離開五欲。智者大師在《次第禪門》中說「言五欲者,即世間上妙色聲香味觸等。這些五欲經常欺騙迷惑一切凡夫,破壞善法,如果不認識五欲的過失,不對它呵責厭離,就很難開發各種禪定三昧,所以需要呵責。」

1、訶色慾。色慾即指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間上妙寶物等,能令愚痴的人見即生愛,作諸惡業。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貪染心重,不能得定,此時就要轉修助道法門。

如果是貪著男女相的就要修九不淨觀。如果是貪著世間上妙好物的,就要修持大不淨觀來破除等,知道男女物品等無一有淨,提起正念,呵責色慾就能去除。

2、訶聲欲。聲欲也分二種。一指無情物所作聲音。如琴簫箜篌;金石音樂之聲。使人引起貪慾,沉溺其中空費時光。二是有情物所發聲音。如男女歌詠讚頌等聲音,能令凡夫聞即染著,生起各種惡業。如有仙人,聞女聲而失定,所以要呵責。

行者如果發現自己,特別貪著各種聲樂,即時端心正念,觀一切法,無不因緣和合,其中本來就沒有一法可得,所聞音色亦是這樣,虛幻不實,即觀之後即能使心澄靜。

3、訶香欲,也分二類。一指有情身香,如男女等。二指無情物,如美食香等。凡夫聞即染著,不能安心入定。如有比丘聞狗肉香而被冤家所便。此時行者或移居它處,或收回外緣之心,一念觀照無常觀等,使心不生染著。

4、訶味欲。即指種種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如一沙彌喜食甜味。後生酪中為蟲。行者在修定時,發現自己喜貪美味,即時當修厭食觀法,觀此所食美味物等,如蟲如蛆,口水夾雜,齒碎舌攪,不淨混合。才下咽喉,胃液膽汁,黃綠交參,發酵酸臭,上衝鼻息,下通肛口,這樣的觀想,呵責貪味,使心正意,味欲即淡。

5、訶觸欲。觸欲指有情身分,柔軟細滑以及無情物等,種種令心舒暢的觸感。凡夫沒有智慧,生生世世沉沒其中,不能自拔,造種種罪業。如獨角仙人,因觸欲而退失神通,為淫女騎頸,行者在定中,發現自己觸欲偏重,就要轉修九不淨觀中的膨脹,蟲啖觀等作為對治。貪心即息,出定時,也要觀修六道中的種種之苦,心即不易被迷惑。

以上所訶五欲,智者大師引《大智度論》總訶五欲說:「眾生常被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益,如狗齧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此五欲法,與眾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墜墮三途。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

又引《禪經》中偈說:「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間。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以這樣的觀想,即知五欲的過罪,心不親近如離怨賊,以遠離故,心無熱惱,欲想不生,此為修禪之要。

--摘自能傑法師《天台四教儀》講稿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天台教觀」,進入「天台教觀」公眾號頁面,點擊下方菜單中「能傑法師」一欄,選擇「課程錄音」,進入相應班級,溫習往期課程錄音。

此帖所涉內容為天護講寺乙班課程

【長期招募】聽譯義工

修一點進步一點

不修呢 浪費一天

為何不天天聞思修呢?

開智慧改變命運不好嗎?

來 一起溫習吧!

2018.06.29.上

2018.06.29.中

2018.06.29.下

2018.06.15.上

2018.06.15.中

2018.06.15.下

2018.05.30.上

2018.05.30.中

2018.05.30.下

2018.05.16.上

2018.05.16.中

2018.05.16.下

2018.05.01.上

2018.05.01.中

2018.05.01.下

2018.04.17.上

2018.04.17.中

2018.04.17.下

2018.04.01.上

2018.04.01.中

2018.04.01.下

2018.03.18.上

2018.03.18.中

2018.03.18.下

2018.03.03.上

2018.03.03.下

2018.02.01.上

2018.02.01.中

2018.02.01.下

2018.01.02.上

2018.01.02.中

2018.01.02.下

2017.12.03.上

2017.12.03.中

2017.12.03.下

2017.11.19.上

2017.11.19.中

2017.11.19.下

2017.11.04.上

2017.11.04.中

2017.11.04.下

2017.10.21.上

2017.10.21.中

2017.10.21.下

2017.10.05.上

2017.10.05.中

2017.10.05.下

2017.09.21.上

2017.09.21.中

2017.09.21.下

2017.09.06.上

2017.09.06.中

2017.09.06.下

2017.08.23.上

2017.08.23.中

2017.08.23.下

2017.08.07.上

2017.08.07.中

2017.08.07.下

2017.07.24.上

2017.07.24.中

2017.07.24.下

2017.07.09.上

2017.07.09.中

2017.07.09.下

2017.06.25.上

2017.06.25.中

2017.06.25.下

2017.06.10.上

2017.06.10.中

2017.06.10.下

2017.05.27.上

2017.05.27.中

2017.05.27.下

2017.05.11.上

2017.05.11.中

2017.05.11.下

2017.04.27.上

2017.04.27.中

2017.04.27.下

遇疑請聯繫微信:ljj19860 能傑大和尚弘法資料

相關焦點

  • 上能下傑法師系統授課.繫心在丹田能除滅百病,能看到身內三十六種物,開發十六特勝等禪定(天甲班.2017.12.31.下.含音頻)
    譬如脅肋等部位,都是偏於一邊的,不適合作為意念專注之處,所以不說。繫心於頂上,頭頂是圓的,取法於天是圓的。繫心於足,足是方的,取法於地是方的。肚臍是氣息之源,又是脾腎等經脈會聚之處。鼻端是氣息出入之處,髮際是修白骨觀的觀想之所。所以以這五個部位作為修止的所緣處。
  • 大航法師:念佛三昧之修持06
    我們自以為已經有了,但是未必真的堅定,需要用禪定的功夫來檢驗,來強化。《瑜伽師地論》中介紹的這些幫助修禪定的加行功夫,在念佛上也完全可以用得上。大航法師的確是少有的大善知識,真正可以把一切佛法融匯到念佛法門中。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檢視不足,從而不斷積聚資糧,淨化身心,補足缺乏的因緣,讓念佛越來越踏實,老實念佛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 等住,即指打坐時,不昏沉,不散亂,心很明靜平等而住.上能下傑法師系統授課(天甲班.2018.03.01.中.含音頻)
    但此心從無始劫來處於散亂之中並很粗劣,不微細,在一切境上活動時,只是概略地認識,所以在剛開始內住的階段,這個正念的力量,不能使令這一念心可以做到「等住和遍住」。所謂等住,即指打坐時,不昏沉,不散亂,心很明靜平等而住。遍住,即指此心安住在所緣境上,能夠時時的相續不斷地安住不動。怎樣達到等住心呢?
  • 三昧耶的涵義以及違犯的過失
    違犯三昧耶的過失究竟上來說,若要全然離於持守戒律和三昧耶的缺失,就必須相續地安住於大圓滿見地的四個三昧耶:非有、遍布、單一、任運圓滿。如果有辦法達到這樣,就是全然超越任何可能的三昧耶「違越」或「破壞」。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我看到的《遊戲三昧》
    作為《遊戲三昧》禪修義工,在幾天時間裡,與學員一起"遊戲",雖未能達到"三昧",但是,也受到了不少啟發,感受到以"遊戲三味"來指導我們生活,有著深刻丶深遠的現實意義。同時,學佛也可以是活潑,學佛也可以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活潑丶更自在。來之前,只知道"遊戲三昧"為佛教語,指自在無礙而不失正定,當人放下一切名數束縛時,就能超然自在遊化人間。亦有解為排除雜念,使心情平靜。
  • 止觀與三昧
    (二)三昧——不偏於正,不偏於觀,進入深定,心態正直平等,不動相續,觀智成熟,照境清明,稱為三昧。也就是由定中的智慧,反映於外境時所起的功用。大略可分二類:1、從所觀的對象得名者,例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慈三昧、火三昧、水三昧等。2、從三昧的功能現象得名者,例如不動明王三昧、金剛三昧、獅子奮迅三昧等。
  • 無量壽如來會 |一念普至三昧自在,欲樂佛會心作心是(二)
    他雖然能於一念頃,住世無量劫,住世不可稱喻劫,而其身相等沒有什麼變化。很多人也有過禪定修持。像窺基大師,他前身入定,要等釋迦文佛誕世、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他出來幫佛轉法輪。結果他一坐,世尊出世了,取滅了,他還在那坐著[1]。這是禪定的一種福德因緣,於彈指頃能過若干時光。時光對他來說沒有用,他能等持時光或時間。我們隨著時間就衰老了。有人讀過遠公大師弟弟的故事。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麼意思?念佛三昧又是什麼?
    三昧(佛教解釋)  三昧,佛教用語,指禪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於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三昧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可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
  • 你能不能「神通遊戲三昧」?(附音頻)
    每一個眾生都是如來,一切的如來又都是一個如來,我們當下具足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萬法,可是我們卻不知道。所以「淨藏三昧」,有些法師把它解釋為叫「含攝萬德」,跟師父的解釋也是一樣。用「如來藏」解釋更為具體、更為貼切,更有利於與各種三昧圓融為一體。不共三昧:其實就是「如來藏」三昧,就是「淨德三昧」,就是「慧炬三昧」,就是前面所有的「三昧」。
  • 徐恆志居士:靜坐與禪定
    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複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
  • 學會這十二個字,你也可以迅速領悟禪定大意
    禪在許多的人看來是神秘莫測的存在,以為只有那些隱跡深山老林的世外高人才能深得禪中三昧,以我們普通人的智慧與體悟是很難達成禪定之境界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人人本有,個個具足,無虧無欠,如果能按照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的三句話十二個字去做的話,誰都可以迅速的領悟到禪定大意,從而淨化心靈,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
  • 法豐法師持梵音楞嚴咒調伏(附:梵音楞嚴咒讀誦版及mp3等下載)
    簡豐祺居士出家後,法名為法豐法師。    法豐法師當初經由禪定達到天界受摩利支天灌頂後,回來不久受魔難大精怪侵擾,持楞嚴咒梵音十萬遍以上,後常能以咒力為人治病降魔。師父一直走禪定解脫路線,也推崇持咒證持明悉地繼續修,他說修禪定前先持咒護身,且讀音的準確也非常重要。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你我真的品嘗過三昧的「味道」嗎?
    我們如果能一下就放下我們的分別,於剎那間就進入一念之境。可惜我們做不到,甚至是不敢做到!甚至是不舍的做到!所以頓悟明心遙遙無期,見性成佛幾近空談。百丈禪師有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大抵如此吧!好歹有所依憑,似乎也就顯得穩當一些。定慧好比燈之於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 法華三昧懺儀及法華三昧禪修營時間表
    一心精進修法華三昧。所以者何。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如轉輪王髻中明珠不妄與人。若有得者。隨意所須。種種珍寶悉皆具足。法華三昧亦復如是。能與一切眾生佛法珍寶。是故菩薩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經。況三七日耶。問曰。佛道長遠。三七日修行。當有何益。答。有三種益。在下當說明。
  • 印光法師: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
  • "他愛不愛你,上了床就知道了."
    一個男生愛不愛你,上了床就知道了。那如何判斷他是否愛你呢?婚床見真情 這輩子想和你睡覺的人會有很多,然而會跟你睡一輩子的人,卻很難找到。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 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 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
  • 王子與乞丐(含音頻)
    而我沒有認識耶穌之前,即使在我最風光得意、快馬揚鞭的日子裡,撐破天也只能像住在王宮的乞丐。眼前擁有的財富能力健康美貌,沒有一件能長久抓住。人生的風暴一來,就會把這一切,轉眼間颳得無影無蹤。即使風暴暫時不來,上帝來收命的時候,我也帶不走任何東西。而且我活得真累,拼命地想在人面前維繫一個尊貴的形象!
  • 三昧耶
    修持金剛薩埵法的人,需要遵守三個共同的三昧耶:(一)不傷害眾生;(二)幫助眾生;(三)保持清淨顯相(淨觀)。什麼是「三昧耶」?作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戒妄語,戒偷盜。
  • 印光法師:誠敬忠恕在懷,自能念起即覺
    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至於止惡修善,刻實檢察,雖莫善於功過格。然使心不主於誠敬,縱日記功記過,亦是虛文。功過格此間未有其書。若約予所見,但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倘或宿習所使,偶爾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