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與國慶同喜,祝大家同得喜樂,吉祥如意!
一說到禪,人們會迅速地在腦海中想到佛教中那些入定參禪的和尚們,在潛移默化的意識中,禪和佛教似乎是一個劃等號式的不可分割體,就像一說清靜無為就想到道教是一個道理。
禪定確實是佛教獨具特色的修行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要讓人將禪是什麼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對於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那麼禪是什麼呢?禪是從梵語禪那意譯過來的,意思是靜慮、思維修,是靜中思慮,心意專注於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的止觀之道。
禪定之道原本是印度古代各種修行教派所普遍採用的修行方法,後來被佛教所傳承而長久的流傳下來,在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之後,形成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禪機、禪風、禪觀、禪意等由禪而引申出來的韻味十足之禪語。
古傳佛教各宗門之所以重視禪定之道,是希望能通過安頓身心,集中精神去排除內心的幹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於一定的觀察對象,從戒、定、慧的根本法門中,以定生慧,去達到根除煩惱,破除無明,從而轉痴為智的開悟,以求得覺悟自性的成佛目的。
禪在許多的人看來是神秘莫測的存在,以為只有那些隱跡深山老林的世外高人才能深得禪中三昧,以我們普通人的智慧與體悟是很難達成禪定之境界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非也,雖然禪宗的智慧與境界有無窮無盡的高深境界,需要師長與學生的教學相長才能啟發開悟的智慧,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皆可以定生慧而入於禪定三昧之中,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是此意。
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人人本有,個個具足,無虧無欠,如果能按照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的三句話十二個字去做的話,誰都可以迅速的領悟到禪定大意,從而淨化心靈,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
哪十二個字呢?「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只此十二字,勝過尋常的千言萬語,真正的領悟到其中的真意,你比那些只知死坐枯禪的人就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了。
因為你已經做到了六祖所說的「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從此之後,一心不亂,外於一切善惡境界都不起心動念,自得戒定生慧的禪中三昧,本來清靜,可見自身本具的那個真如之體了。
什麼是無念為宗呢?就是心在諸境上都不染著,便不會對外境萬物產生愛憎之念,生佛平等,萬物一如,目雖能視,不戀萬物之色,耳雖能聽,不受萬物之聲,六根雖有見聞知覺,卻不入心而侵擾自性真常,使本來清靜之心無滯無礙,來去自由,「月在青天水在瓶」,常以觀照之心求己,便可使內心無念而常應,常應卻又不礙解脫自在的無求生活。
什麼是無相為體?即是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萬物都有相,但是我們又要超越萬物的外相才能去把握住萬物的本源,而不會被萬物的外相障礙我們的認知,否則的話就會產生執著而難以從相上抽離。
比如說,在家人與出家人,是二個不同的相,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只是外相,是虛妄的假相,而其通過修行佛法來使自己獲得解脫生死以達涅槃彼岸的實相則是一樣的。
只要能夠自淨其意,就不必用出家人與在家人來加以區分,返觀自性,體悟自性,時時觀照,處處皆可成佛,又哪裡還有什麼區別呢?
什麼是無住為本呢?就是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系傅,世間一切,無論是人我是非,利害得失,貧富差距,榮辱苦樂,都能處在一個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之中,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成固欣然,敗亦坦然,隨緣不變,以曠達之心嘯傲煙霞。
佛祖為什麼會有無位真人之稱呢?就是因為他老人家隨緣顯化,垂機設教,顯現於千萬佛所,隨順機宜而度脫眾生,卻又不固定於某一境界中執以待化,所以才能無住而住,於眾生需要之時隨機顯現,度脫有情,若不能做到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也就如此廣度眾生了。
「無念為宗,無相當體,無住為本」,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而以此十二個字為修行之道,自然便可以迅速的證入禪定之境,領悟到禪定中的大意和個中三昧了,因緣成熟之時,開顯自身佛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又有何難,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