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無上深妙禪

2021-02-20 素婚佛子

  第二個內容是深妙禪。怎麼又談到禪了,這是《大集經》的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但是禪,而且是深的禪,妙的禪,而且是無上的深妙的禪。

  中國舊日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欣賞禪宗,鄙視淨土,認為唯有禪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於淨土只是愚夫愚婦的行徑,其實他本人正墮在顛倒見之中,如大富盲兒身在寶中為寶所傷。

  另外一種,目前有許多人,久修無功,產生消極情緒,自認什麼都不行,我看經不能深入,參禪更不是根器,學密還有許多懷疑的地方,我什麼也不行。所以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念念佛吧!這個說法,表示這個人雖然習淨,但對於淨宗缺乏正確的信念與認識。

  《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

  這裡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裡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裡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見天地萬物。

  《淨語》談「深妙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啊,你已經是參了深妙之禪。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獅子咆哮,震驚百獸。普告一切輕視淨土的人,不要認為齋公齋婆愚夫愚婦都能修淨土,就輕視淨土。修淨的人更不可認為自己根器低下,沒有水平修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只好修淨土。應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門。你才會念佛啊。所以我們要增加信心。

  《大乘無量壽經》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你不是在過去的多生多劫裡頭修了福修了慧,對於這個法門你想暫時聽一點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應當鼓起勇氣,振作精神。我們應充分自信,這個極殊勝的法門我們現在能遇到了,自己也應該珍重自己。

  「發菩提心修十善」。《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每輩都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在《淨宗心要》之中講得比較詳細。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菩提心粗說就是一個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結合的心,《華嚴經》說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燈,必須有燈油、燈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這就是說菩提心是燈,智慧、慈悲與願力三方面結合,組成供佛的燈。

  我們常念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順事發心。順理髮心呢,那就是《金剛經》的話,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便把法執也破了。你終日在度生,而沒有自己度生的相。要發起這樣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釋尊的教法,全面說來,於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為五乘。這才是全部的教化。決沒有任何人是覺悟日增,作惡照舊。那就說,他說覺悟是謊話。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那是笑話。修行是善男子善女人的事,所以人人都止惡行善。

  持五戒可得人身,修十善可生天界。十善的對立面是十惡,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十善要把十惡都加上一個不字,這是止惡,例如不殺生還放生,不貪還要布施,才能生天。可見十善生天談何容易。因為這完全是仗自力。

  至於念佛願求往生,有佛力加被。但也不能說,我念佛啊,我這個善事就可以不做。這是錯誤。不肯行善利他,還有菩提心嗎?沒有發心還能往生嗎?所以還是要修善。念佛是正行,我們還要種種的輔助。

  《無量壽經》裡頭講得特別多,咱們這個世界有五惡五痛五燒。有五種惡,殺盜淫妄酒(開廣即十惡)。那麼就現生受惡報是五痛。來生還要入地獄是五燒。不斷的告誡,所以勸導人們要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可是許多人與佛相反,偏說念佛是淺法。到底是什麼淺呢?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法的人,是他淺,他正是淺人。由於他自己淺,就把念佛當成淺法。

  所以我們在座的都應該發希有之心哪,能夠聞到如此之法,能夠相信這個法,是多生多劫的善緣哪。我們要很珍重,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把這個趁還有餘輝,太陽還沒有落山,趕緊走到家。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四儀」,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我們念佛的人要在這四種威儀之中端正身心莊重嚴整。「三業」,是身口意,都清淨無染。

  「堅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這戒裡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傍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於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誇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


  謗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壞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慘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殺了個人,殺了張三,將來張三殺了自己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殺戒。破四重戒是地獄罪。你被他回殺那是必然的,但是你還要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所以我們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這個碗是漏的,裝上什麼水一會兒就都漏完了。所以「堅守重戒」這幾個字要牢記心頭。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閒知見。」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愛惜取捨。種種差別對待,無非妄自分別。於是煩惱萬千,無人出得,所以叫作關。劃地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諸惡源頭只是一個我字。有我就有人,永無出身之路,故稱為關。

  這些是非無可逃避,有人出家,誰知廟裡這些是非何曾比廟外少。就說,哎呀,早知這樣咱們還不如不出家了。這個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這個關哪,就是你不對我對,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再進一步,「放下生平閒知見」,一些沒有用的閒知閒見裝滿一個腦子,自以為有學問,其實只是一些邪見。都把它放下,打掃乾淨吧。必須在舍字上下功夫。舍字就是要舍這閒知見。但舍字很不易,捨身容易舍見難。夏老詩偈中所指都是救命的基本。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口談玄而心實未明,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於人於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

  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於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淨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實念佛才是一代時教的真傳。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只有老實念是眾生長夜黑暗中的明燈,出苦海的慈航,斬除魔障的金剛王寶劍。關鍵在於老實,老實平常,世人輕忽。《淨語》云:「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淨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麼現在仍墮輪迴,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撥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

  這是沖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力)死我(真心)活的戰鬥。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臺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拼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

  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自誓曰:「拼一生做個痴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五年後果大徹大悟。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五宗」是禪宗「一花開五葉」所分出的臨濟、曹洞、偽仰、雲門、法眼這五宗。「八教」是教下,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共八教。

  禪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這一句佛號之中。蕅益大師的話:這三藏十二部經論,一切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裡頭。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裡頭,可見這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之外還要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擾。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前一則指出念佛的音聲的大小、節奏,不要間斷。這裡指出: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過緩」就給妄想留機會,造成輕忽養識的毛病。「過急」引起緊張,耳朵可能聽不清楚,這就受極大的影響。所以過快過慢都不相宜,應把速度調節合度。

  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始時稍緩一點,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時,便頓然停住,再從頭念起。

  念時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是念佛四大秘訣的主要內容。唐張拙秀才有名詩句「欲斷妄想重增病」,因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兩」。同樣的道理,不求一心,正當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別計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這早已不是「老實念」,而是有為法了。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誓願應堅定,如鋼似鐵,彌陀因地中發願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就是給我們示範的「志堅如鋼」。志要鋼,而心欲虛。

  若固執己見,則成為剛強難化之人,禍莫大焉。《大乘無量壽經》中,極樂國人「身心柔軟」。氣如綿正表柔軟。心意柔和,自然易受教化。在念佛時,不要間斷與散亂,「不間不雜」自然容易念佛成片。若達一心不亂,則得念佛寶王三昧。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咱們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是我們因地的心叫作因心。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是已經得了果覺,叫作果佛。我們念佛時,我們的因心就與阿彌陀果佛互相感應。我們心裡就包括阿彌陀佛的萬德。

  還有,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裡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作假的。再者,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遍滿一切處。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

  為什麼我們能念佛呢?正因為佛在念我呀,佛在攝受我呀。佛不攝受,我們就被煩惱牽纏,念不了佛。我念佛時即佛念我時。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於是使得內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暗自在轉化變換,所以說:「根身器界潛轉換。」

  器界是一切東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這些東西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暗地就轉變了。這就比自己身心隨著自心與他佛的互感而起變化難懂很多。應知自心與外物也是不二。

  《華嚴經》說:「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論》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唯識樞要》云:「諸境無體,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這都是說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

  古禪師說:「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就是說,整個地球是和尚的一隻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隻眼睛,念佛時是因心與果佛相感的時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

  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萬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變,變得更適合於你,更適合於你的修持。假如別人和你是怨憎會,你念來念去那人就變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有人用功,這一方都得益。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只是消極自了。一個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這一切沒有不可轉換的。所以大家有什麼煩心的事,就歸到好好念這一句就對了。

  那為什麼他老跟你作對呀?因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對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會潛移默運發生變化。所以古代參訪的人到一個地方,怎麼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大德,就看這個地方的山水樹木。如果有得道之人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煩惱因多劫積累,堅強難破,未能斷除,應先伏煩惱。譬如一盆濁水過分混濁,不能飲用。那麼就靜靜地等它沉澱,濁垢沉到盆底,上面都是清水,應可以喝了。清水是譬喻心念專一。濁垢還未全部沉澱,譬喻煩惱未伏。自然之理就是這樣,不能勉強。

  習氣者,煩惱的餘習,叫作習氣。例如舍利弗瞋惑之種子都斷了,還是易於發怒,這就是習氣,夏老師有兩句寶貴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可見去習是十分重要。全除習氣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這裡所說的除習氣,不是除盡之意,而是要求積極地除習氣。

  佛者覺也,這裡所說的佛現,既可指見佛見光之類,一般所說的佛現;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覺的心。不去除習,朗然大覺的心就無由顯現了。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上一句有兩種解釋:

  (一)念一千一萬句佛號,就同只念一句時一樣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這個時候,但是延長到一千句一萬句都是同樣清淨,自然往生極樂,花開見佛。還發什麼愁,怕見不到彌陀呢?

  (二)千句萬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萬句,打破數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既然不可思議,我當然擱筆,不再畫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唯憑信行願」。唐代龐居士全家,禪林崇仰。龐公說:「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

  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其女靈照說:「不難亦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睡。」

  老實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

  「三昧」指念佛三昧,乃一切三昧之王,故又稱寶王三昧。入此三昧,但須信願行三資糧。信須深信,如蕅益大師的六信,如截流大師的正信。願須切願,欣厭懇切。行就是老實念。

相關焦點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禪淨雙修  ◎宣化上人 開示於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他念一聲佛,就有開眼的人見到從他的口裡,就現出來一尊化佛的佛像,這位老人念佛的功夫是最好的。  永明延壽禪師說過:「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有禪就是參禪,有淨土就是習念佛。既參禪又念佛、既念佛又參禪,這叫禪淨雙修。
  • 【念佛】 《藕益大師開示》
    淨空老法師親筆籤署《藕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 為什麼臥禪念佛這樣做最殊勝呢?
    「臥禪念佛」其殊勝之處在於,對於學佛者或念佛功夫尚淺者來說,相比其它「四禪念佛」的方法更容易進入一種全身心的放鬆狀態,而這種「極致」的放鬆,非常容易切入「心念合一」的境界,也是「自得心開」最容易被激發的念佛實修狀態,「
  • 彌陀贊——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一、佛教經典與念佛法門。1、《大集經》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18、《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
  • 不同念佛的方法,品位也有區別嗎?
    一個修道人不懂得以「旁觀者」的角度跳出圈兒外,(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永遠也看不清自我,自然也得不到令自我成長的正知正見,這就叫「局中人」。往往「隨時隨地念佛」的同修都是處在各種無奈當中,又「不得不」如是修;然而,只有在生活百事當中形成一種覺照功行;回歸自性的「性海」,如同釋迦佛當年「覺照」生老病死之苦,最後一步步的透過覺照功夫「遍參」其他宗教的修道之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法」,也叫自己的宇宙實相觀。
  • 歷代祖師念佛開示節選|法門|阿彌陀佛|現前_網易訂閱
    2.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3.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4.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5.真修行之士,端的要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專一誠意,念持一句阿彌陀佛。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了義就是中道的真空妙有,阿彌陀佛就是契證了諸法的空性,然後由他四十八大願的願力,顯示了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這個妙有是從真空裡面顯現出來,理解了真空,才能相信妙有,把握了妙有,才能夠體認真空。無量光就是妙有,無量壽就是真空,無量光壽就是了義當中第一了義。然後它還是圓頓中至極圓頓。「圓」,圓融、圓滿、圓具,一法具足一切法。
  • 念佛漫畫:人生海海,我行我素!
    莫言死後無因果,八兩須還他半斤。——慈受懷深法師三 吃素念佛 功德無量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天下最悲慘的就是殺生。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學佛人最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一、深信因果,二、老實念佛。深信因果,從吃素開始;再能念佛,善莫大焉!
  • 學無相念佛的注意事項
    話說回來,雖然參禪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很殊勝沒有錯,可是我們要想一下,如果參禪的人沒有功夫的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參禪,其實是跟禪了不相干;因為沒有功夫的緣故,他的心就很粗糙很散亂,心不細膩。當一個粗糙的心、散亂的心、不細膩的心,他怎麼可能有因緣去證悟那個很微細很微妙的真心如來藏呢?幾乎沒有因緣,所以他就沒有因緣能夠證悟,沒辦法明心見性。
  • 漫禪99 | 「纏」不住了就叫禪
    圖:羽璐聽說「禪」很多年了,一直不明究竟,意想中那些古樸簡潔的茶席是禪,隨意拙樸的水墨畫是禪,長篇累牘的古書是禪,清風明月是禪,落花流水是禪,很多具象的東西在我的心裡都是禪,可何謂真正的「禪」,我始終不得究竟。
  • 「唐宋禪風今猶在」我的禪學機緣!
    最早是對基督教的溫馨感到興趣,自己會去買《聖經》、《荒漠甘泉》等書來看,藉以安慰枯萎的心靈;也接觸過基督教的朋友,並上過教堂做禮拜、唱詩歌;渴望平安喜樂,希冀放下無形的枷鎖,放下心頭千斤勞苦重擔。後來,接觸到杜松柏老師所著的《禪與詩》,同樣被禪師的「禪苑花錦」所吸引。不知何謂「妙高峰上」,不知何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只是很喜歡這些禪師和禪詩。
  • 生活禪鑰 四祖禪:見地、功夫與方法(一)
    剛才,我說到四祖禪的思想很豐富,如果逐條拿來講必然會抓不到重點,沒有特色。四祖所講的禪法,是「念佛禪」,就是《文殊說般若經》中所講的「一行三昧」。  四祖提倡的「念佛禪」,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修淨土宗的念佛,有所區別。淨土宗的念佛是已經選定了一佛,而且在念這一佛的時候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以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
  • 念佛的感應!
    韋提希在被幽禁處,祈禱釋迦世尊前來慰問說法,釋尊應其所感,而以神通於韋提希夫人面前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夫人特選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陀便為她說了求生彼國的十六種修持法門。於是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證得無生法忍,而得以往生彼國。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不是我念佛靈,你念佛不靈,不是的,只要你是真心誠意的,你發自內心的那句阿彌陀佛誰念誰都好使,沒有不靈的。上什麼道?上阿彌陀佛那個大法船,上了我們回西方極樂世界的道。我只能說到這個程度,不能再往深了說。這個機緣過去了,萬劫不復,再想找這個機緣,無量劫了!我們能不能珍惜這一段機緣,在老法師的教導之下,明理、聞法、念佛,求生淨土.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佛法本旨,在使有漏眾生進修無漏聖法,由生死苦海拔登彼岸,庶幾禍根已斷,世界和平,唯此末法,眾生惡業深重,善途窒塞,抱大悲心者,欲以佛法救世,往往降心相從,與談方便,隨順有漏,孰知悟時雖欲轉眾生,迷時或被眾生所轉,幾見近來高談宏法者,每因隨順眾生一語,凡飲食起居,舉心動念,無不欲效法有漏,至有欲盡棄其學而學者,餘觀此,惕然恐懼,猛然深省,思有以救其弊,若盡力於教理
  • 念佛人,一點聲明和一些鼓勵
    其後復有數人因聽聞此念佛圓通法門解脫之錄音帶和閱讀(談無相拜佛與無相念佛)亦以三個月時間勤修成功,截止年底的4個月內,共有9個人修成,詢以曾上課聽聞此法而尚未習熟者,多因不喜歡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方便法,而未如實修行,致未能熟悉。末學曾1989年夏天,在某寺院以(談無相拜佛與無相念佛)短文贈與數位修禪的居士。部分人因不喜歡拜佛,便棄置寺中,有一善根極厚之人。
  • 這個念佛方法妙啊!!
    2 人多我們念佛會吵到別人我心裏面默念,不幹擾他,我不出聲,心裏面默念,一句一句不中斷,外面的這些擾亂不幹擾,學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3 什麼叫反聞?我只聽我,我心裏面念也有聲音,我自己能聽得到,我不聽外面東西,我只聽我自己念的佛號,這叫反聞聞自性,外面什麼聲音沒聽到,真沒聽到,你注意力沒在那邊,注意力在佛號上,外面聲音聽而不聞,為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沒有和意連起來,跟意連起來就知道,不跟意連起來。跟意連起來只有這一句佛號,所以心裡感覺到的只有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4 真念佛人啊!
  • 如何修證佛法(112)| 念佛法門
    第一「念佛」:這個念佛,並不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雖與淨土宗同一原則,但修法不同。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慧遠法師創立淨土宗,採用淨土三經,其目的是求長生不死。
  • 和趙州禪「吃茶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們
    【一見廬禪話】第33篇:《和趙州禪「吃茶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們》(禪語摘錄二)30. 福州古靈神贊禪師:無聲三昧/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31.洪州東山慧禪師:直道將來。39.河中府公畿和尚: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禪.40.睦州陳尊宿:大地一微塵/老僧愛嗔不愛喜/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說詩.41.益州大隨法真禪師:隨他去/遇茶吃茶,遇飯吃飯/合取缽盂/無人醫得.
  • 閒聊靜坐之五十,念佛法門的三種發相——念應佛、念報佛、念法佛
    這是從時間上推緣起性空。  果報十二因緣——父精母血+一念無明,三者獨立,無人無我,緣起性空,十二因緣諸法本身非實有。這是從因果上推緣起性空。  一念十二因緣——一念因緣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無自性,則一念因緣也非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