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與外向這是兩個概念,最初是由瑞士精神科醫生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根據榮格的理論,外向者會尋求與外界的緊密接觸,而內向者反而是將心理能量內化,榮格認為 沒有誰是100%的外向者,或是100%的內向者,相反 我們擁有兩者的特性,然而大多數人會傾向於內向或者外向,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內向與外向特徵相同,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個中間性格者。
那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式。
內向者的大腦天生就比較活躍,因此內向者感到讓自己免受外界刺激的強烈需要,通過不和外界交流 他們獲得了心理能量。
外向者的神經元活動水平很低,為克服這一點,他們將自己置身於外界刺激中,通過這種方式給心靈電池充電。
為了闡釋這點區別,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兩個孩子的差異。
傑是個外向的人,他喜歡被同學包圍,他喜歡成為眾人的焦點,也喜歡和朋友聊各種各樣的話題,他會和陌生人踢足球,隨後也願意和別人一起打桌球,通過尋求社交上的刺激,他得到了心理能量。
安是個內向者,在別人都在公園裡玩耍的時候,她更喜歡獨自坐在一旁看著,在家裡 ,她會自己一個人在花園裡種些草藥,慢慢地 她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但這隻有她自己知道,為了給自己的心理電池充電,安需要一些平靜且安靜的時間,內向者不一定是害羞的,儘管他們似乎會在別人聊天的時候走開。實際上安一點也不害羞,她不害怕和任何人說話。包括年長或級別高的人在內,當周圍有太多的人,談話變得膚淺或者不清楚的時候,她就會很累,她的應對策略就是悄悄退出,然後通過安靜來給自己充電,傑喜歡很多人圍在他周圍,一個接一個的談話能夠激勵他。
一些專家稱,外向者和內向者在思維的形成過程中, 使用了不同的腦區,外向者傾向於用短期記憶,因此能夠很快地進行聯想,因此傑說話說得又快又多,他看起來很聰明,因為他的大腦總是能快速給他提供答案,不過他經常還沒思考話就脫口而出了,之後又轉變了心意,像安這樣的人,會從大腦的長期記憶中細心地尋找答案,她的思想更加複雜,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組織,因此 她先思考,再開口說,如果有遊客向這兩個人問路安會花時間想出最好的答案,而傑會提出多種可選方案。
優秀的老師以及聰明的商業領袖,知道內向者和外向者的不同性格,並會努力發揚他們的長處,在提出問題後,他們要求每個人在回答前安靜地思考一分鐘,外向者學會了在發言前組織他們的思想,而內向者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公眾演講,進行頭腦風暴時 他們會用正式流程或者發言棒,來確保安也能參與其中。
通過設定正式流程,團體項目能幫助到內向者與外向者,其中一個項目要求外向者和內向者合作,傑從安那裡學習,怎麼把小想法發展成更複雜的想法,反過來,安可以從傑那裡學到快速聯想的技巧,學習如何更加靈活的思考與表達。在下一個項目中,同一種性格的人共同協作,這樣他們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性格特點,如果同種性格特點的人所在的組遇到了問題,內向者需要大聲地說出來,而外向者則必須要深度思考以使活動繼續下去。
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提倡在他的華德福學校運用這一方法,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關於幼兒性格的研究表明,我們生來就有的許多性格特徵到了成年期也發揮著作用。他讓500個幼兒接受不同的刺激,比如說巨大的聲響 難聞的氣味,約20%的幼兒哭喊或者變得緊張,約40%的幼兒仍較放鬆,另外的40%的幼兒則處於這兩種狀況之間,多年後的第二次實驗顯示,當時反應不那麼強烈的幼兒更外向。
那麼你呢?你覺得你自己更為內向還是外向?,或者你是否覺得這種分類是有缺陷的?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