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成森)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筆者委託在日本和臺灣的親朋為中國著名的山水畫家王崇鋼先生先後舉行兩次「崇鋼詩境山水畫展」。百十副「田園山水」作品均以「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被海外書畫愛好者爭相收藏。由此可見,王崇鋼先生山水藝術的匠心獨運和超凡功力。
——引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熔爐鍛造了這位「鋼鐵戰士」,而他幾乎用整個人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鐘情於他的「山水靈魂」,「精神的伊甸園」。
他就是中國當代為數不多的著名「詩境山水畫家」——王崇鋼先生。
五十多年來,王先生一直努力探索詩境山水,尋畫之詩意,取前人之精髓,採山川之靈氣,以詩入畫,以達到詩趣、畫趣的交融。
王先生告訴筆者,中國山水畫有其獨特的表現體系,畫家可繪天地煙雨空濛、曲徑通幽,也可任意揮寫,馳騁山河、縱橫萬裡,把天下美景巧妙地布局在一起。山水畫和山水詩在章法構圖、創造意境方面,存在著共同的美學規律。詩與畫原本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畫是存在於空間的視覺藝術;詩是存在於時間的聽覺藝術。詩與畫的結合實際上是情感與理智、寫意與寫實的辯證統一。
筆者了解到,王先生所畫的景象並非是生活中的特定物象,而是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現。他畫中的那份樸素與真摯、純正與委婉,著實讓人心動。色彩淡雅的屋舍,如同「二泉映月」式的樂章娓娓而來,亦如潺潺細流般具有清新自然的山村風味和醇厚飽滿的生活氣息。其作品所傳達出的那份意境也如民歌般抒情。
多年來,王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的完善與超越,在中國畫的現代性與傳統精神之間探尋一個合適的「度」。其作品不僅與傳統山水畫拉開了距離,而且也與一些當代名家之作大為不同。他的創造擺脫了陳陳相因的傳統圖式,建立了符合畫面需要的語言範式。通過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反思與傳統筆墨的整合,他的繪畫藝術煥發出獨特的神採,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活的生命意象。顯然,所謂的「田園」,在畫家的作品中,被賦予了現實家園與精神家園的雙重含義。
畫家的美學追求,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走進畫家王先生的審美世界,就如同走進天籟之地。在這山水構成的丹青原野裡,我們尋找到了畫家的精神家園。這家園,是畫家用精神編織而成的。流連期間,使人獲得一種回歸大自然的精神洗禮,更是一種恬靜淡然的享受。在當今,人們一窩蜂似地湧向了城市,被那鱗次櫛比的高樓遮擋住了回望山鄉之路的視線。是時,這一幅幅山水風光畫作,便成為了受眾共同尋求的那失而復得的審美世界和精神家園。為此,王先生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學術特點就應該成為一種令人關注的理論探求。
王先生的畫作在師法古賢的基礎上,更注重師法自然。他認為,只有深入大自然,親身體驗大自然中的山水丘壑,才能把從古人那裡學到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多年來,他遍訪祖國的名山大川,盡情吸收大自然的營養。他暢觀山川風貌,傾聽天籟松風,採天地之靈氣,融萬趣於神思,凝情感於毫端,靠寫生得來的心靈感悟,著力營造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創作中,他一掃古人筆下的蕭索、蒼涼、荒寒之氣,憑藉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悟,在不失現實生活根基的前提下,以古人的圖式、章法把自己心中獲得的自然意象符號化育成精神的載體。在他的《九水雨中》,細雨濛濛,近景的民居和小橋流水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他那細筆寫生的功夫著實令人讚嘆。而遠景則用濃墨暈染峰頂,以淡墨皴染山根、山腰,使人倍覺雨後奇峰的清秀,這是畫家在雨中觀悟遠山獲得的寫生實錄。細心的觀察、心靈的跡化、筆墨的靈動使其畫具有如詩般的意境。
詩境山水的靈魂應源於心,山水詩中出畫意,丹青筆下盡詩情。境與意、意與情、詩與畫交融,融詩情畫意之美,使畫理與詩情達到完美和諧。好的畫應是詩畫一體,耐人品讀,耐人尋味,令人無限遐想,也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得以升華。王崇鋼先生正朝著更高更遠的山水意境不斷攀進。
祝賀王先生更多更好的靈魂山水力作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