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脫貧」不如「我要脫貧」。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山東高青縣緊緊抓住貧困戶「內生動力」這個關鍵點,創新開辦愛心超市,不僅能讓貧困群眾通過自願勞動積分兌換商品,更是讓「比著幹」成為常態、讓自主脫貧成為共識的重要載體。
「每月都會給我打分,衛生好、參與勞動……只要表現好,憑藉積分,就能來這裡免費兌換商品,我今天想著換一袋子大米、一桶油,再換點牙膏香皂啥的,把衛生搞得好好的。」高青縣田鎮街道臺陳村貧困戶王玉傑邊算邊說到。王玉傑所說的「這裡」是高青縣田鎮街道開辦的愛心超市,據了解,愛心超市是高青縣為鼓勵貧困戶增強脫貧內生動力、提升農村文明道德風尚而嘗試的激勵性舉措。
高青縣扶貧辦副主任郭現化介紹,創辦愛心超市,是為了破解後脫貧時代遇到的新問題。如貧困戶內生動力如何提升、扶貧成果如何鞏固、貧困戶更多元的需求如何滿足、公益扶貧如何發力等等。高青縣堅持問題導向,以貧困群眾需求為切入點,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重點,制定愛心超市相關制度,由各鎮辦組建評議專班,重點依據貧困戶在生產、美德、衛生、脫貧主動性等方面進行打分,每月最高80分。貧困群眾可按照1分=1元的標準和規定,在愛心超市兌換相應的物品。同時設立監管專班,對愛心超市運營、日常管理、物資募捐、公開公示及兌換帳目進行監督。
想獲得更多的積分,貧困戶可以從多個方面積極表現,比如通過發展產業、主動就業、立志脫貧,講道德、重品行,與鄰和睦、家庭和諧、見義勇為,參加義務勞動、保持環境衛生整潔等方面獲得相應積分。高青縣還為此出臺了《評比積分明細表》。群眾的家居環境衛生顯著改善,務工、養殖積極性顯著提高,湧現出楊紅山、王開學等一批脫貧之星。
「愛心超市的開辦,其實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一是在公平的情況下滿足貧困戶個性化需求。既能讓群眾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資,又能避免貧困戶之間相互攀比。二是愛心超市能採購一些貧困戶的農副產品,拓寬貧困戶的銷售渠道,增加群眾的收入。三是愛心超市逐漸成為公益人士獻愛心的重要陣地,解決了不知為誰捐、捐後誰監管的問題。截至目前,該縣9個鎮辦共開辦11家愛心超市,覆蓋全縣4886戶貧困群眾,累計投入400餘萬,接受華盛商廈、魯星麵粉廠等二十餘家愛心企業、兩百餘名愛心人士進行捐資捐物,累計價值近100萬,效果非常好。」高青縣扶貧辦副主任郭現化說道。
久困於窮,奮之小康。愛心超市的創辦是高青縣上下勠力同心,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問題導向的現實體現。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高青縣將進一步開拓思路、真抓實幹、勇於突破,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周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