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3日訊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淄博高青常家黃河灘區遷建社區常盛社區。
在淄博市高青縣的黃河灘區,祖祖輩輩五千多人生活於此。長期以來,灘區受自然地理條件與黃河防洪政策的限制,黃河灘區基礎建設薄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後。
「在灘區那邊生活的時候,沒敢想!想都不敢想俺能住上這麼寬敞明亮的房子。」常盛社區居民呂英說。今年3月份,這批居民離開了黃河灘區,集體搬到了嶄新的常盛社區內,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了。屋內亮亮堂堂,房間裡陳列的全是現代化的新奇物件。可是總有幾個老物件,承載著黃河灘區的集體記憶,不捨得丟,也不能丟……
酒壺:寄託哀思 不忘故人
當記者來到村民李小蘭家裡時,壁櫥上的一隻小酒壺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沒有任何的色彩裝飾,只透著原本的金屬色彩,壺口處微微發白,壺身上坑坑窪窪,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老物件,被擺在了壁櫥最中心的位置。
李小蘭回憶說,這隻酒壺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是公公婆婆遺留下來的老物件,公公在世時,每次吃飯都要用到這隻酒壺。
「兩位老人走了有十多年了,想他們。這個酒壺就是個念想兒,我從黃河灘區搬過來的時候,第一時間把它帶到了新家裡來。」李小蘭說。
每年清明節時,家人們都會拿著這個酒壺去掃墓,用這個酒壺給二位老人倒酒,以寄託哀思。
馬扎:兒時記憶 不變情懷
65歲的李愛花是高青縣人,從小出生在黃河灘區。回憶起小時候,美好的時光便是每天晚飯後,拿著小馬扎,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去黃河灘邊乘涼,和鄰裡鄉親拉家常。在自己有了家庭之後,也會經常帶著孩子在黃河灘邊乘涼、玩耍,與孩子講訴著時間的流變與黃河的變化。
現如今,柔軟的沙發替代了馬扎,成了吃飯閒聊的主要工具。李愛花家裡的馬扎雖被放在了角落裡,可並沒有灰塵落在上面。「閒下來時,我還是會坐一下馬扎,那感覺也很得勁兒。」李愛花說。馬扎裡,刻著李愛花一家的生活發展軌跡與變化,承載著幾代人的兒時記憶。
沙發:21年的流變 陪著孩子長大成人
在李小蘭家中,明亮的客廳裡有一組已經用了21年的沙發,今年搬家時她又將它帶了過來,鋪上了軟軟的毯子,還和新的差不多。李小蘭拍打了一下沙發,笑著說「這個可不捨得扔。」
李小蘭回憶,「買這個沙發的過程是比較曲折的,當時我們家庭條件不好。孩子看別人家裡都有沙發,就哭鬧著要買。當時我攢了一個月的錢,買了這個沙發,孩子高興得不行,飯也在這裡吃、覺也在這裡睡,叫都叫不下來!」
這一組從黃河灘上帶回來的沙發一直用到今天,怕沙發的木頭碰壞了新房牆面,李小蘭還細心地貼上了膠帶。「能用就一直用吧,看到它就能想起孩子們小時候的樣子,很滿足。」
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老物件被我們收藏、保存,那是根,是靈魂……(孔然 陳一釗 王良 孫凱旋 尹承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