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破獲一起以網絡「水軍」形式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違法犯罪案件。據了解,該犯罪團夥通過有償刪除網絡差評獲利近300萬元,涉及10餘個省份。目前,已有3人被檢察機關起訴。
從網際網路精神的角度說,公開經營的市場主體或產品,不存在隱私權的概念,應當接受公眾監督,即消費者有權在網上發表看法。比如,豆瓣網會給每部影視作品打分,很多人也會根據分數選擇是否觀看和消費,這在客觀上可以讓公眾少花冤枉錢,也可以促進優勝劣汰,讓那些更具品質的作品能脫穎而出。
以網絡購物為例,很多人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會查看其他用戶的評價。差評過多,即使再心動,也可能不會購買。可以說,他人評價是商家信用的重要參考。刷好評和有償刪差評都是對這一機制的人為扭曲,會給消費者決策帶來幹擾,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此外,由於用戶有差評權,自身權益也可以得到更好保障。無論是無理由退換貨,還是限時送達等服務,商家之所以盡心盡力地讓消費者滿意,也是忌憚他們手中的差評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網絡購物之所以興起的關鍵——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能夠吸引人投資和購買,真實評價以及差評權至關重要。
可見,當差評可以被人為地有償刪除,網絡信用的基礎就不再穩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企業過於愛惜自身羽毛,不能忍受哪怕一點點對自己的合理質疑,稍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這樣的企業,往往也最熱衷於同「水軍」或「黑公關」合作,美化自己,抹黑對手。二是有些企業不相信法律,更相信江湖。在遇到負面消息後,很多企業不願意走法律途徑,而是急於看到效果,更熱衷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客觀上壯大了「水軍」和「黑公關」的實力。三是部分企業自身管理存在漏洞,通過內外勾結,使得有償刪除差評得以輕易實現,甚至形成了一條灰黑產業鏈條。
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應學會「在口水中遊泳」,也要善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動輒僱用「水軍」維護形象。畢竟,只認錢的「水軍」,隨時也可能調轉「槍口」,到頭來得不償失。
來源丨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