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裡」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濮陽市是河南的東北門戶,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河南省糧棉油主產區之一,也是中原油田所在地。2019年末生產總值1581.49億元,比上年增長6.8%。這裡人才輩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濮陽市歷史上知名的幾個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商鞅
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的一套法家學說。年輕時,商鞅在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便提出變法重點放在兩面個方面:一是廢除舊的封建領主制,把秦國建成一個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二是推行農戰政策,發展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軍事力量。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位:倉頡
倉頡 姓侯岡,名頡。南樂縣人。黃帝史官,漢字創始人,以造字傳聞後世,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境內西北部梁村鄉西北的吳村(原為吳樓村,古稱史官村,因系倉頡故裡得名)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黃帝時代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弩、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以取代結繩之舊制,改變計時不清、記事不明及不便交流記憶之狀況。
第三位:張公謹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軍事將領,曾在唐與- 厥的戰爭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門之變中輔佐了日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張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
第四位:杜鴻漸
杜鴻漸(709年-769年),字之巽,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杜暹之侄,安州都督杜鵬舉之子 。杜鴻漸年輕時敏悟好學,後考中進士,初授王府參軍。天寶末年,杜鴻漸累遷至大理寺司直,充任朔方軍留後、支度副使。廣德二年(764年),杜鴻漸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大曆元年(766年),又以使相出鎮西川,擔任西川節度使,鎮撫崔旰之亂。他畏於崔旰兵勢,反為崔旰請封。大曆二年(767年),杜鴻漸回朝,改任門下侍郎。大曆四年(769年),杜鴻漸病逝,終年61歲,追贈太尉,諡號文憲。
這四個名人就介紹到這裡了,歡迎留言,並參與討論,本文排名不分先後,文章素材均來源網絡#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