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經》原文及解釋

2021-02-08 道家武術修行乾貨o修真閣

洗髓經原文

總義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

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

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

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

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

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

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

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見離,得了涅槃意? 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

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

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

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

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

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

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

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

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

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無始鍾氣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透石,水火可與並。

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

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崑崙巔,四達坑阱注。

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溼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

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

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假藉以合真,超脫離凡類。

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

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

凡聖同歸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

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

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攝,

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

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

體雖有巨細; 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

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

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

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欲逼。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

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趁此健身驅,精進用心力。

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

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藥餌及器皿,缺一即不備。

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造化思何鴻,妄殺即暴戾。

蜉蝣與蚊蠅,朝生暮死類。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

竟得多歷年,人何不如物,只貪衣與食,忘卻生與死。

苟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臥篇第五

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饅,踏實方更進。

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

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

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

事物任紛紛,現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

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

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

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

睪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夢覺渾不異,九載徵實際。

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行住坐臥篇,只此是真諦。

洗髓還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

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

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搓摩幹沫浴,按眼復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數拘。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

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熙。

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厚褥趺跏坐,寬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顎。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

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

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 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

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

浹骨更洽髓,脫殼飛身去。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

即說偈曰

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裡食少,

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洗髓經解釋

1.總義

本篇目的是要交代全經的精神主旨。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

看過佛經的朋友都知道,佛經前頭必定有「如是我聞」這一句。事實上,這是佛在世時,吩咐阿難尊者將來闡述佛經時的必須說明。除了「如是我聞」之外,佛還吩咐必須阿難交代「在哪裡說」、「旁聽眾有誰」等等信息,這這裡我們並沒有看到其它的交代,加上後面參雜一些似乎是中國道家醫學的名詞與觀念,所以這樣的經文是為佛說?為祖師說?一般人容易感到困惑。不管如何,洗髓經的內涵對身心修練非常有幫助,所以就算不是為佛所傳,也十分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

這裡首先強調要練完易筋經的功夫後再練洗髓經。依據筆者的經驗,一般不善於運動的人對身體的反應或控制力十分「麻痺」,以身心修練的角度來說,等於心也有大部分未被開發,因此要先練易筋經再練洗髓經是很有道理的。等於是先把身體活絡一番,等身體反應好一點、靈活一點,甚至健康一點,同時也影響了「心」更為活躍,然後來看洗髓經自然更有感受。後兩句的意思初看之下好像是希望練洗髓經的人在晚上練,不必妨礙白天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靜夜鍾」一詞,鐘不敲不響、一鳴驚人,龐大靜止的鐘顯然蘊藏著驚人的能量,動靜之間關係十分奧妙。在靜夜裡敲鐘,象徵著「靜中有動」,意思是說,一般人認為修行必須透過許多外在的行為,這裡認為更重要的是「心」的修練,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夜裡的鐘一樣,外表安靜穩重,其實內心含藏著秘密的修練,一有動作,肯定像夜裡的鐘聲一樣驚醒世人。最重要的是修行人要不透聲色,不要刻意的改變日常的行為,真正的修行是不會妨礙你原先的生活的。後面的經文陸續會提到一些現代人難以配合的作息與觀念,讀者不必望難而生退心,這本經本來就是為了專業的修行人而設計的,現代人因為物慾重而需要花費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於賺錢一事,自然不能按照本經所說實行。關於這點,筆者認為只要觀念到了心裡,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放在心裡期望自己將來能做到。十年二十年下來,還是可以看到功效,到時候與同年齡朋友相比,便可以知道好處了。

「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

這裡是說,白天可以照常為三餐生活打拼,吃喝拉撒一切如常。到了晚上,要看書、要讀經都照舊。等到功課做完,到了要睡覺時,看看身邊人的酣睡,你會發現,睡這個東西真是非常大的昏沉,人一睡著,不要說生死都不管了,連對你的情愛,對自己的理想、學習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實在是很沒有用。真心想修練的朋友要明白一個重點,佛門功夫,時常強調要去除貪慾、嗔忿、睡眠、掉悔、疑等五種覆蓋,而且認為這五種障礙大多是來自我們的習性,尤其是睡眠,這個一般人視之為重大的生活享受的東西,世上唯有佛家認為它是一個必須去除的壞習慣,所以這一段話便是在解釋這個觀念。懂這個道理的人,便知道要少睡,而且把握這時間來鍛鍊自己。(佛家五毒:貪、嗔、痴、慢、疑)

「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看到身邊人酣睡的同時,一邊摸摸自己身體。又是一天過去了,生命又少了一天,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就好比水裡的魚,看到水一日日的減少,知道自己死期一日日的來臨,但是不知道如何自救?自己的福德不足,智慧不夠,又要等何時才能改進呢?

「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

四恩指的是「父母恩」、「眾生恩」、「國恩」、「師長恩」,這四種恩惠是讓我們到現在能安安穩穩活著的原因。懂得報恩的人,便能創造和諧與進步的未來。不懂得報恩的人,便是許自己一個混亂與懵懂無知的人生。

四緣是「因緣」、「二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簡單來說,這四種緣便是讓我們流連纏鬥於世間麻煩、苦難、愛欲等等而不能自在的原因。不能離開這四種緣,就還要繼續汲汲營營於柴、米、油、鹽、醬、醋、茶,忙忙碌碌於付貸款利息,刷卡追求名牌,直到死亡來臨。

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凡夫眼耳鼻舌身意種種功能,都是拿來看電視、聽音樂、吃美食、聞香味而損耗,同樣的功能,佛菩薩拿來運用,便是一切圓滿淨樂,所做皆成。你看那大企業家,可以賺大錢,成就大事業,他的身體功能也與我們無異,為何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要為這四種智慧不出現在我身上而感到慚愧,要為自己加油了。

三生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凡夫受時間觀念限制,把所有事用時間來切的碎碎的,以效率為名來安慰自己,事實上反而是沒有效率。成功者不在意時間,眼裡看的是成功,把這三生觀念合而為一,便是一心一意的要達成目標。如果心中受了時間的限制,便要連帶的被錯誤的效率觀念給騙了,那麼本來可以順利達成的目標,反而零零碎碎,一點一點的進行,憑空跑出各種問題來障礙了。

「默觀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趣,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

仔細看這個世界,所有的生命不外乎是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等「四生」,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有」,或是我們人具備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項功能以及運用起來得到的六種效果,互相運用之間,都脫離不了色受想行識的作用範圍(想要真的了解這些名詞意義,請自行參考佛教「大乘廣五蘊論」一書),最後還是要落入死生輪迴,都有機會成為畜生、惡鬼、落入地獄。比較好的,輪迴生為天人或成為阿修羅(這六種加起來叫做「六道輪迴」)。如果不知道這凡聖二諦的意義,不知道如何會淪為凡(六道皆屬於凡)、如何可成為聖(離虛妄、入真實,於六道輪迴得自在謂之聖)。沒有時時刻刻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行為。那麼,所學所見的就不能算是真功夫,就不能避免做傻事、錯誤判斷、浪費光陰、白做工、迷迷糊糊等等行為。這樣怎麼知道如何善運用心意識?如何用對功夫?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脫?

「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蝸角大千界,蟭(jiāo)眼納須彌。」

這裡是大約講一下「見道」的境界。這種「見道」並不是一般感官功能的「見」,也不是凡夫意識能夠去思議、想像的。如果修行人能突破眼耳見聞的限制看到事物的本體性,那種「不可思議」的程度好比能從蝸牛角裡看到花花大千世界、從一小蟲眼裡塞進整個須彌山(銀河系)是一樣的。雖然凡夫看起來像是誇張、吹牛,那是因為凡夫用凡眼、下等智慧硬著去了解才會有此想法。舉例來說,以我們微小的智慧,怎能去發現什麼是量子物理、什麼是奈米科技?這些我們不知道的知識,唯有智能超過我們的人能得知。又換句話來說,人人也都有機會開發自己的智慧,增進自己的各項能力。總而言之,這修行的重點,是不要依靠現有微小有限的感官功能與觀念來修,要有超越目前見聞覺知的信心與勇氣才行的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修行人能夠開發加強現有的感官能力,我們叫做特異功能,這是現代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這一段給了我們喜歡追求特異功能的朋友一個方向,也就是說,不要執著在現有的五官身體上下功夫,這樣才能真正開發出超越現有的感官能力。

「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

一般人醉生夢死,要對他說明這醉夢往往還反被其恥笑。很少有人能體會這種要脫離生死、不再受苦難牽連的急迫感。佛家講慈悲,不是指凡夫的愛心。就如經文所說,看到眾生渾渾噩噩,不知所生?不知何死?生死流轉不停,不知何時才會停息?不如善用智慧,運用各種手段來達成幫助他們。對於已有覺悟的修行人,最快的辦法,便是教他一個適合的法門。所以有此洗髓之法來幫助我們早一點成功。

「須矣《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

接下來就開始談如何練功了。

練完易筋經之後,每到夜深人靜時,便兩眼微閉含住眼光。關於這眼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眼睛本來就會發光,一般眼睛閉起來,大家以為是一片黑暗,但是久習靜坐的人便知道,其實會有光彩出現,懂的人不會去關心或執著於這光彩,不懂的人會大驚小怪。古代中醫與道家修煉也有以此眼光的色彩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的方法。

呼吸要細微,不用口,以不發出聲音、不對鼻孔產生衝擊感為原則。端坐正直,慢慢的吐故納新。

「腹中寬空虛」,並不是要我們餓著肚子練,而是比喻我們的心念要放開俗雜煩惱,不要留任何事在心裡。

「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

這裡按照字面意思是說,每個月裡把握月亮的盈虧、上下弦這四天,以及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天,這些都是修練的重點時間。然後每天在子、午兩個時辰作以靜為主的功夫,卯酉兩個時辰,做以動為主的練習。

這段雖然短,不過裡面的含意很多,也很容易使人困惑,需要好好說明一下。

第一句「朔望與兩弦」,在天文學裡面的解釋是:「朔望兩弦均以太陽及太陰視黃經為準;凡日月同度為朔,相差半周天為望,相距一直角為弦,月東日西為上弦,日東月西為下弦。」簡單來說,「朔」指的是每個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望」是其相對180度,也就是一個月裡面月亮最圓滿的那一天。以月亮繞行地球的圓周來看,每九十度為一分野,如果0度是「朔」,180度是「望」,那麼中間的90度與270度便是上弦與下弦,一般統稱「兩弦」。所以「朔望與兩弦」可以說是這圓周的四個極角。由此可知,朔望與兩弦主要是在講月球與地球的互動關係。

第二句講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些是跟中國傳統曆法、節氣有關的名詞。其定義是:

春分: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一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這一天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以上可以得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天來自太陽跟地球的互動關係。為何要注意這些日子呢,「朔望與兩弦」第一個與「潮汐」有關,中國古代人早就發現月亮的運行與地球的潮汐有密切關係。例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便指出了潮汐和月亮的依賴關係,他說海潮「隨月盛衰」。唐寶應和大曆年間(762 -779),竇叔蒙在「海濤志」一文中也指出﹕「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期」,「盈於朔望,....虛於上下弦」。我們都知道地球有百分之七十的地表是海洋,人體裡也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液體的。顯然古代的修行人早就發現潮汐的作用不只影響地球,也同時影響了人體。

再來「兩分與兩至」,是講太陽對我們的關係。這四個日子主要代表了晝夜的長短與日照的時間,這個對於農民的農作物耕種有非常大的關係,配合這「兩分與兩至」與其它節氣的日子,可以幫助農民選擇最佳的下種、耕作時間,以期獲得好的收成。

古代修行人也早就發現了太陽不只影響了地球的植物生長,也同樣影響人體的運作。舉一個現代的簡單例子,近年來科學家普遍發現日照時間對於人類的情緒作用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發現在北歐高緯度的國家,由於日照時間少,其人民的罹患憂鬱症與骨質疏鬆症比率明顯的高於低緯度日照時間長的國家。

以上僅舉出潮汐與日照時間的例子,事實上還有其它的作用影響可以在未來探討。古代修行人認為人的身體其實對應著宇宙自然的規律,天地星辰都與我們身體互相影響、互通有無。最簡單的例如天氣變化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也會使我們身體產生疾病,而天氣的變化的絕大原因便來自日月與地球的運行關係。古人認為修行練功夫如果可以配合日月運行、自然的作用,便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深入一點,這兩句話裡面還深藏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對於修煉非常重要。簡單的說,大家都知道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的光芒來自太陽,而月亮的盈虧來自太陽與地球的角度。如果以太陽為前面,在月亮運轉到了地球的背後時,太陽的光芒便被地球遮住而照射不到月球,這個時候居住在地球背後的人們自然就看不到月亮了。這個關係其實便是在比喻修行的意義。古人有句話說:「藉假修真」意思是說剛開始修行時,要先靠這虛幻不穩定的身心,一步一步的鍛鍊,這個時候的修行境界就像月亮盈虧一樣的虛幻不實,會變來變去,是不穩定的。所以修行初期,會進步、會退步,會法喜充滿、會沮喪難過,這是很正常平凡的。如果你不了解這個,而去執著在進步或退步的境界上,心情跟著起伏,那是假修行而不是真修行,好比我們喜歡看到滿月,便要求它一個月每天都是滿月,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修行要為今天境界很好而沾沾自喜,便要了解接下來便是墮落的開始,如果想要求自己每天境界都很好,就像求每天是滿月一樣,都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這些境界並不是修行的目標,那只是像月光一樣,是日光的反射而已。

修行入門之後,漸漸的我們會知道要修「什麼」?要怎麼用功?這時我們便從月亮的境界上升到太陽的境界,「離假還真」,不再被反射而來的月光給矇騙。雖然如此,這日光照射的時間還是有長有短,還是有晝夜的分別。比喻為修行,就好像你開悟了,「看見」了真理,但是你並沒有跟著超凡入聖,你只是知道該如何用功而已,而且這「知道」也只是片段的,不是時時刻刻的「知道」,而是有長有短、有晝夜之別的。所以要說「兩分與兩至」,便是要修行人注意到這件事。修行到後面深入之後,陰與陽、光與暗會漸漸的打成一片,便全部都是日光了,也就是古人說的:「醒夢一如,晝夜長明。」

至於後面又講到了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很多人知道這四個時辰來自中國道家的修練觀念,所謂「子午溫養,卯酉沐浴」。關於何為溫養?何為沐浴?許多道家的經典都有不同的解釋。基本上溫養與沐浴都是比喻名詞,並不是說溫養就是靜坐,沐浴就是洗澡。

「子午守靜功」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守靜溫養」,表示不做任何意念觀想、不用任何功夫,靜靜的好像老母雞孵雞蛋一樣守住當時的狀態。要在子時(半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與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這兩個時間作這個功夫。

「卯酉幹沐浴」的正確解釋應該是自我按摩,要在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與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這兩個時間作這個功夫。作法在本經的最後一篇將會說明。

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修行豈有什麼時間可修、什麼時間不可修的差別?

「子午卯酉」古代星象學者稱其為「四正」,意思是說子午卯酉處於圓周的東西南北四個對角,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來說,等於是地球自轉、太陽由東到西的四個分際點,先前說過日月星辰與人體有關係,在一天內這四個對角分際時間點當然也會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

所以,一年四季有「兩分及兩至」要注意,每個月有「朔望」兩個日子要注意,每天有「子午卯酉」四個時辰要注意,綜合起來說,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傻傻的修行,修行是很高深的一門學問,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遇到不同的狀況,要知道其由來,要懂得其對應的方法。如果傻傻的不知變通,以為一種道理、一種功夫可以用到底,那不是聰明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有不同的要求,時時刻刻都在針對身心微妙的變化作應變,面對各種現象,也不慌不忙的招架。真正的練功夫,不需要刻意遠離社會、遠離家庭,只要少睡點、多清醒點,要在心裏面偷偷的用功,不要讓人看出破綻來。

「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不管用什麼功夫,都要把握住「一切惟心造」的基本原則。要知道,所有境界、現象出現在眼前時,都是因為你的心動了,與其相呼應所以才產生的,如果沒有心識作用,則所有奇奇怪怪的現象便無從談起,所以練功時對一切現象都不必認真在意。心念靜到一個程度,功夫便自然出現。用功時保持著若醒若不醒,睡眼惺忪的狀態,但是必須心裡清清楚楚,保持完全不昏沉、不念頭亂飄,如此用功就對了。

「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lì]宜緊避。假借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

要求自己每夜如此的用功,每日持續不斷。道家有句話說:「如要不老,腹內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所以不要貪吃,貪吃有害身體健康。同時心態要謙卑和諧,保護好自己,避開惡劣受汙染的環境。這樣才能藉由這虛假不牢靠的身體來修煉,四大就是地、水、火、風,象徵著物質的四種型態,在經典裡常拿來代表我們的肉體。所以以柔弱謙卑作為行事的原則,不固執、不做勉強的舉動,自然可以防止各種暴力摩擦與災害的進逼。

「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過河要乘渡船,到了對岸,自然要離船上岸,這是很容易了解的道理。以此身體練習也是如此。如果時常執著在身體的境界上面,覺得自己練的很行、很威風,覺得這身體很強壯很有能力,便搞錯了真正的目的。身體再怎麼練,都一樣不能避免生病、死亡甚至災害,身體再強,也強不過鐵錘、子彈,所以不要被練來的功夫迷惑了。
這宇宙大大小小都是由最微小的物質組成的,慢慢累積成為各種事物。做功夫也要有耐心慢慢的練,循序漸進,時到自然圓滿成功,千萬急不得,一急便要出現反效果。雖然是慢慢練,但是如果方法得當,能按照進度來,其實也只要三年九載便可以看到成功,就算再慢也不會超過十二年(一紀=十二年)。花個幾年可以解脫生死、得到自在。如此盤算來,天下再也沒有如此好的如意算盤了。
「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罣[掛]礙,圓通觀自在。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滅三途苦。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修行最難的就是要達到「心空」。佛家說神通乃由定而起,「定」就是不散亂、不昏沉,持心念於一處,這也是世上所有宗教共同的必修科目。在道家來說,練到最高程度,身體可以化為氣或光而自在變化,不需要再受困於生死輪迴,西藏密宗也有相同的說法。這裡說練到「心空」身體便可自在變化、任意遊走,彷佛這個世界已不再障礙他的身心。我們雖然難以想像這種境界,不過只要知道自古以來成功者大有人在,而且像這樣的描述也不是只有本經才這樣說,許多地方也講過。像白日升天這樣的事跡,自古以來歷史記載發生過很多次,我們當足以生起信心,就算我們練不到,未能入聖,肯定也是超凡不少。
修行人智慧禪定成就,任何人事物在其法眼之下都清清楚楚。有了這種能力,便能做任何事。要在眾人中躲起來默默的行動,或是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大張旗鼓的大作善事都可以。是好人、是壞人,一般人的標準對他都不適用,功德成就,都要等蓋棺才能論定,這才是真正的「圓通觀自在」。
到達一切自在無礙的境界,並不是就可以輕鬆地離開了這汙濁的世間,接下來「待報四重恩」這個「待」字大有秘密在裡面。
四恩者: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家恩,四三寶恩。
這四種恩德看來簡單,說來複雜,跟各位透露,要了解這四重恩,詳讀現代心理學是個不錯的開始。
好不容易有了自在無礙的神通能力,並不表示能脫離了業力的牽絆、輪迴的根本,真正要得到解脫,非得要償盡業報不可。先前得不到自在神通,就算要償業報,仍然不免造新的業,因此不能脫去輪迴的根本。在此之前,做好事,是累積好的報應,讓自己的修行路途更順遂而已,還談不上報這四重恩。唯有真的得到自在無礙的大神通,才能明白過去現在未來的各種因果關係,才能一一將過去業報整理清楚,一一的圓滿。想完整了解這個「待」字,要好好的研究佛學的「瑜伽師地論」。
最後祖師再叮嚀,如果大家可以依照此經修練得到好處,當知道此經的珍貴與價值,自己練好了,也要好好的找合適的人把經驗傳承下去,而且要反覆叮嚀學者不要輕忽了這功夫。
前面的說明算是總論、導讀,闡明了本經的基本觀念。接下來要開始講洗髓的真正道理。如第一篇所講,修行人於觀念上明白了,再來練功夫便事半而功倍,就算做不到如經中所講的各種現象,不過有了正確的觀念,心裏面有了基本的信仰也會受益不少,至少平時行住坐臥便有了個準則,如果平日能減少惡質的生活習慣,增加有益的身心活動,就算不練功也必能延年益壽。
2.無始鍾氣篇第一
這個是本篇篇名。代表本篇要說明的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一切心物本體性質,先交代清楚這個,我們方不至於本末倒置,弄不清楚目標。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凡夫的眼耳見聞能力,如果只是以過去的經驗、思維來使用,是很難實際了解到這個本體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參悟了解到這個本體,就算是只有一點點消息,也非常的有幫助。
元氣就是我們生命的基本能量。簡單分類來說,我們平日依賴呼吸、飲食維持身體功能,把這空氣、食物、水轉換為能量來提供身體所需,這個能量是屬於後天的。許多練氣功的朋友,多半是練得了這後天的氣,強化了把呼吸、飲食轉換為能量的功能。而元氣,也可以稱作先天之氣,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存在於生前死後。這先天之氣與整個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貫的。如果參悟了生命的本體,了解這元氣的生成道理,便算是開啟了這能量庫之門,開始可以去開發運用這生命能量了。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能量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生生不息、運轉不停的。就算耗盡而導致現有生命的死亡,也只是表現了一個運轉循環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過,生命便又成為另一個型態再出現,並沒有真的減少消失或增加。既然這生命能量是運轉不停的,則必然有其運轉的脈絡、方向,這個脈絡就是「理」。氣的活動既然有其道理脈絡可循,而這理自然是由這元氣能量運動而被我們發覺的,所以才說「理無氣莫著」。這氣與理兩者一致交並運作,無法分開。
為什麼這裡要交代這個東西?其實這很重要,我們在下一段裡解釋。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透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
前面解釋元氣就是生命能量的道理,說明這元氣關係著我們的生與死,而且是流動不停的,有許多練氣靜坐的朋友不明白這個道理,想要用方法把氣聚在某個部位,或者想引導它往一定的方向行走,或者想要讓它停止不動。這種練法剛開始時看似有效果,其實會帶來很多問題。有的人一直想感覺到氣到了哪裡,停在哪裡,結果到後來多半是精神幻想而已,所以執著在身體的生理反應上的都不是正確的練法。
這裡再說明這生命的能量其實是不受遮障或限制的,萬物依靠這股能量而生存,這能量不但可以穿金透石,而且入火不侵,入水不溺,可以與矛盾的物理現象並存而不相違背。換句話說,理與氣的關係也是如此。
「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喜歡讀古書、佛經的朋友時常會看到這類看似矛盾或者邏輯不通的文句,覺得古人講話老是講一半,不肯明說。中國文言文時常為了求文學意境的高明,而不交代清楚其邏輯觀念,這也只有靠我們自己來克服了。
中國黃帝陰符經有一段類似的話:「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前面說過,生與死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循環起落而已。外象的上升謂之生、下降謂之死。不過一般人不曉得這一點,拼命追求好的外表,不要壞的事情來臨,因而產生了許多顛倒混亂的行為。其實中國人時常講的人生哲學並不難,便是這個能量循環的上升時,便代表了未來下降的來臨,能量衰退時,也同時意味著未來生機的展現。要知道無論練習何種功夫,練得再好,也避免不了最終的病痛與死亡上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一味的為了貪求維持好的現況,而做一堆徒勞無功的事來阻擋未來的趨勢。我們應該要懂的是了解生命的脈絡、原理,順隨這循環的上升下降,掌握這上下的脈動,進而獲得生命的真理,才能在這人生的順流逆流裡來去自如,輕鬆自在。仔細看人生這條河,為何有人可以如履平地,有人卻一再翻船。現在看了這本洗髓經,以後有機會時多觀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生舵手,當可以有所心得。
再提醒一下,修行這學問不是屬於一般世間的學問,所以有許多邏輯觀念不適合用我們目前的經驗法則或觀念來判斷。最好的吸收方式是放空我們的固執觀念,平時多讀書,才能了解古人的邏輯,這樣才比較能讀的懂古文,比較可以知道其所想要傳述的重點。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前面解釋了理與氣的表面關係,這裡再詳細說明理氣互為體用的意義。體與用,勉強可以空氣與風之間的關係來比喻(比喻時常是解釋形上學最好的方法),沒有空氣,風則無從生起。相對的,沒有了風,我們也難以感受氣的存在。所以要想了解「體」是什麼?便要從「用」上面來著手。從觀察現象,研究其動靜,來揣測分析「體」的端倪。這樣雖一開始不十分確定,慢慢的便可以找出這體的端倪了。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
這一段的說明看似又推翻了上一段的論述。既然上一段說要以「用」來求「體」,那麼為何這裡又說「不是體也不是用」?,甚至再強調體與用都不要了!還說這句是透了天機?類似的說法時常可以在佛經裡看到。
如前所說,凡夫用現有的智慧與凡眼凡耳,是不能窺探出這超凡入聖、得之可以不再被生死輪迴所困的真理的。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福德不足,縱使珍寶就在眼前,我們也好比是沒見過世面的窮人一般,恐怕也只能把它當作無用的漂亮石頭而隨意丟棄一旁了。雖然這樣講,我們總是要慢慢的從基本開始學起,然後隨著智慧的增長,將來便能識得珍寶了。
現在這位寫出本經的祖師透露了真相,我們用現代的白話可以這樣說:「前面說了理與氣、體與用,要你以用來求體,以氣來得理。但是那只是入門的途徑而已。真正的秘密在這裡告訴你,其實真理既不是體也不是用,體跟用是凡夫的妄心分別而已,真理是不能以此分別心作用而求出來的,那樣做好比以管窺天,是不能了解其真正的道理的。事實上,真理既不是體,也不是用,真理是體用兩者不能加上去分別的,所以自然也不是理與氣可以代表了。現在用一句話透露了這天大的秘密,不過也只是透露而已,不要把這段話當作是天機本身。」
「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再繼續說:「想要參透這道理,好比百尺長的竿頭,好不容易到了竿頭頂上,要想更進一步那是難上加難。同樣的道理,說要回歸原始而更無始,更是連想像都有困難的事。但是唯有悟透這個道理,才能有資格開始來說洗髓的功夫。」
換句話說,只有打坐按摩、子午溫養、卯酉沐浴,還不算真正洗髓經的功夫,要懂得這個以用求體,回歸原始之始,參透這體用皆不立的道理再來練,才是真正的洗髓經功夫。
3.四大假合篇第二
前面一篇講完了本經的心法,接下來要闡述一些觀念,來幫助修行人了解這能量生成與運行的道理。
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這觀念來自古印度文明,其認為世界上所有物質都可以粗分為這四種類,這「地水火風」代表的是其性質,而非自然界的物質。
古印度哲學把世界上所有物質都看做是四大成分的交互組合。現在大家都學過現代科學,都知道物質主要透過化學或物理的作用而成形,其組成元素則是來自不同的原子分子組合。但是幾千年前的文明沒有學過現代科學,卻也知道這個道理,以此道理進而延伸思考得知,既然所有物質都是來自不同的元素組合,其中自然沒有永恆不變的真實,所有東西都會發生變化,終至毀滅,所以稱之為「假合」。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崑崙巔,四達坑阱注。」
上一篇講過元氣是生命與生俱來的能量,有別於來自食物、空氣轉化的後天能量,現在這裡簡單的提一下這元氣如何形成肉身或這個物質世界。
我們這生命能量一開始成形時,這能量的型態像煙霧一樣飄飄渺渺尚未定型,而後經過一段時間,這煙霧狀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為不同的質量,進而沉澱穩定下來,慢慢出現液態、固態、不同的溫度等等型態,然後分離成不同質地的物質,再互相組合。以肉身來說,由細胞開始化做堅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還有體溫熱量(火)等等組織。
崑崙指的是人體的頭部與脊椎,所以「水發崑崙巔」表示人體的各種津液(血液、荷爾蒙等等)皆來自頭部與脊椎,「四達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處流的道理,說明這營養液透過身體的經脈、穴道以及其它管道傳導到達身體所有部位。
「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溼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
這裡的靜坐並不是我們用功夫的「靜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態。這一段講的是這四大能量的相互關係。這能量一開始是靜止的,靜定而生動,第一步驟的變化是開始發熱、溫暖,這暖性由液體傳導到各地。所以這熱是帶著溼性的,熱能與水分相合相蒸,產生了如雨霧般的物理現象,水分因熱而蒸成雨露,而弘揚散播四處發生化學現象,這就是各式各樣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後面要補充一句「利益滿人世」。
「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
而水性的能量靜置久了之後,部分物質便逐漸沉澱凝結,形成了堅硬的物質,這堅硬的性質稱為土。熱能是在這生命能量裡面屬於比較溫暖質輕的部分。所以這人體的生成與運作概念,是與天地宇宙的道理是相通的,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種生命有如此奧妙的構造呢?
「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
前面說了人體生成的奧妙過程與珍貴之後,這裡反而要用相同的道理來解釋其背後的虛幻與不實。
既然人體是由一股能量,分別為水火土性質(印度觀念認為地水火風,中國觀念認為是金木水火土)而形成的,回過來講,總歸是這股先天之氣(能量)的變化作用在搞怪而已。這先天一氣由無到有形成了肉身,這變化既不是我們所能掌控,我們也無能加以壓抑或做任何改變,所以其實我們不是這身體的真正主人,這個身體要死要活,要病痛要亢奮,我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雖然我們不斷研究生病吃藥、開刀或運動等等,付出各種延續、幫助生命的努力,但是最後時間一到,身體照樣還是要死亡,要腐爛化為塵土,還是要還給自然,滋養大地的。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
接著上面的道理繼續延伸,聰明人舉一反三便要了解,生生死死只是這能量的幻化轉變過程而已,真正的生命,真的有跟著這能量的變化而變化嗎?身體雖然死亡了,我們的靈知有跟著死亡嗎?死亡後重新再生一次,那新的身體裡面會是另一個我嗎?真正的生命,實際上並未跟著這能量幻化而生來死去,真正的生命是永恆不死的。也可以說,是未曾跟著這能量的變化而生死過的。既然我們知道這身體只是能量的暫時變化,這個變化只是外相的轉變,並不代表真正的生命的變化。那麼我們又何必執著於這身體?中國道家與印度佛教自古以來都有各種鍛鍊身體延續生命的傳說,但是沒有人能證明是否成功。如果真的延長了身體的壽命,這個技巧並不能讓他們脫離這個定律的,這種種努力終究是白忙一場、徒勞而無功的。
「假藉以合真,超脫離凡類。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
真正應該要有的觀念,是要鍛鍊身心超脫凡人境界。為了怕用功時間不夠,所以想辦法延長此身體的壽命,假借這虛假的肉身來相合於「真」。要以智慧來參透這道理,這個「真」的關鍵就是方才說明的這不生不死的「生命」,掌握這關鍵,方能真的擺脫跟著天地萬物一起消長毀壞的命運。
現在我們有這個假而不長久的身體,就借用這身體當作工具來求取我們的目標吧。何況!如果沒有這個假,也不足以襯託出「真」。但是如果你想有個假要拋棄,而要獲得真,這是錯誤的觀念。真假雖然有別,可這是屬於我們凡夫的分別,有這樣的分別心是不可能探究到真實的生命的。打個比方說,大家都知道錢可以買東西,可是錢這個東西是後來才被創造出來的,是一開始沒有的,目的是要方便流通貨物,可是一般凡夫已經搞不清楚了,反而爭相追逐錢財,拼命囤積錢財。事實上它只是個工具而已,是拿來流通貨物求取方便的工具。然而不明白的人,被這表象概念弄得七葷八素,反而忘記了其原來的用意與道理。現在回過來說這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實真假很難說有個分際的,對初學者來說有個真假之分,但是對上了路的修行人來說,這個真假分別的觀念要拋掉,要放棄。如同先前講的「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的道理一樣。我們在還沒弄清楚前,應該要用這道理來看待真假,徹底了解如果有真,必先有假,這種對立兩面的東西都不是我們的目標,唯有去除掉真假兩邊的分別觀念,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了解祖師們所說的道理。同樣的,回來說這四大物質現象,其實也不過是能量的各種型態,不斷的演變流動,並不會永遠固定在那裡,所以說這四大是假合的。既然是假合,我們去執著在身體是冷是熱?會動會靜?去拼命的找一個身體感覺,找一個「氣」在身體裡作用,這不是很呆嗎?如果真正以邏輯詳細的來探究,就會知道其實都是幻象,都是人心的強加分類而已,哪裡能真的把它分別出個什麼呢?
4.凡聖同歸篇第三
第三篇先說明凡與聖的分別,再回過頭來解釋凡與聖的同出一源,都在鼓勵學人精進向上。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生事,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揮,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
首先講到何謂凡夫?
前面講的四大假合觀念,並不是太多人能了解懂或接受的。一般人庸庸碌碌的過這一生,每每以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一樣的前提來盤算著所有事情,努力的為了美衣美食慾望享受而工作賺錢,努力得來這些衣食外表也無非是因為旁人的眼光而感到有價值,如無旁人的指指點點則意義全無。這樣的忙碌過了一生,被這虛假的名與利拖牽著人生的腳步。愚昧的多數人甚至因此誤會,等到有一天大限來臨,這人生就會像燒完的油燈一樣熄滅了,也不知道自己會被埋到哪裡。於是更加恐怖驚嚇,更不知所以而活而死,整個生活如果沒有這麼多虛假的東西圍繞會更加迷失,於是變本加厲的抓緊現在能夠掌握的一切,抓緊配偶子女事業,擔心害怕其從掌握中消失,如此一生中枉費了千辛萬苦,到頭來又得到什麼?像這樣的幻夢,到何時才會休止?這就是凡夫的人生。
「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不貪而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
現在說明聖人的人生有何不同。
聖人並不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所以他不需要努力的賺錢買美衣、住華屋,只要簡單的衣服與飲食就很快樂了,所以他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讓自己輕鬆自在的研究體認形而上的道理,進而可以參透天地與我萬物同出一源的真理。
「體雖有巨細,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
以聖人的觀點來看這世界,雖然物種大小有別,有各種差異,但是這能出入往返運用身體的能力並無大小差異,那種靈活反應生存力在各物種身上是沒有差別的,無論是蚊子蒼蠅或是獅子大象都具備能靈活運用其身體而維持生命的能力。
為了讓學人更了解這個能力,再接著比喻。唯有比喻才能幫助我們了解這個超越文字語言的道理。
天地有日月,人有兩隻眼睛,這個大家都知道。日月因為天體運轉而有有朔旺(望)晦暗等現象,這現象造就了明暗的作用。暗時點燈或看群星,於是暗中也有光明。但就算星光不現,燈滅失去光明,暗中不見物的時候,我們能看見的能力並未跟著消失,我們能見的功能並不是依據光明而產生的。這能力、功能這裡把它叫做「見性」,雖然光明消失,縱使眼睛這個器官會因為衰老或疾病而失去作用,換個眼睛便又可以恢復視力,所以這個能看到的本能也跟眼睛這器官無關,是永不會消失的。
「縱或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
再進一步說明,縱使是連換眼睛都無法恢復視力的盲人,也可以用手摸到東西,可以用感覺覺知物品東西,這個覺知本能與剛才那個「見性」也是一樣的,所以說「通身俱是眼」。我們摸到東西能有感覺,這是心靈的作用藉由身體器官而表現出來。同樣的道理,縱使這個身體壞滅了,這個心靈的作用也不會消失,只是因為身體壞滅,感官失去功能而產生障礙而已。這個心靈的作用套用到任何物種任何身軀,都可以以其身體的特性而發揮功用,因為物種感官不同而有不同的覺知結果,所以這覺知本能都是一樣的,也因此要說「能看到不是眼睛(眼睛只是個器官),能聽到不是耳朵(同樣道理)」,這是理所當然的邏輯,並不是玄奇的空話。

相關焦點

  • 《達摩易筋洗髓功》解析洗髓經與養生術!
    我們要想有效地提高洗髓經的健身作用及開發內功勁源,必須首先明了人體生理結構及其作用。洗髓經功法側重於鍛鍊身體的兩個系統,一是運動系統,二是神經系統。如能長期堅持洗髓經鍛鍊,自然會收到脊柔軟、髓通暢、延年益壽享健康的效果。           洗髓經作為健身功法來講,並無技擊性可言。但從洗髓經的練法中,可揣摩、體悟合於實戰拳法的發勁原理。我們知道,武術是門人體科學。技擊之巧,全在於手法、步法、身法的靈活應變。因此,必須訓練實戰意識,訓練人的神經系統,修鍊氣的質量、整合內勁功力,以及變化多端的技法。
  • 洗髓經
    形意拳名家布學寬先生一、《洗髓經
  • 洗髓經《洗髓功》
    想改變身體,必先改變生理,而人體生理之根入手修煉,男在睪丸,女在卵巢,洗髓經的本質即是抑陰扶陽,通過睪丸鍛鍊激發雄性激素,(女則激發雌性激素),功效宏大。 洗髓功的動作1、開筋點穴這裡洗髓功當中的開筋點穴可以說是最能夠拉通我們體內的一些筋脈了,而且也能夠激活我們身體內的一些腎臟系統,能夠讓我們身體內的一些機能重新的激活起來。
  • 洗髓經的作用、易筋洗髓功是真的嗎
    洗髓功引言:本篇文章由道宏老師為各位家人分享洗髓經的作用、易筋洗髓功是真的嗎等精彩內容,希望能讓您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洗髓功
  • 達摩易筋洗髓經、洗髓垂吊功怎麼綁圖解
    》非遺傳承項目,本章由一禪老師為大家分享達摩易筋洗髓經、洗髓垂吊功怎麼綁圖解等精彩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達摩易筋洗髓經  達摩易筋洗髓經——德邦養生旗下主打的非遺傳承和傳播養生絕學。全套達摩易筋洗髓經非遺功法在道家洗髓功和佛家易筋洗髓的基礎上,結合道家、佛家、醫學、武學四大養生體系於一體的帝王式養生功法。
  • 達摩古法易筋經洗髓經教程
    》非遺傳承項目,本章由一禪老師為大家分享達摩古法易筋經洗髓經教程等精彩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達摩古法易筋經洗髓經教程  達摩古法易筋經洗髓經教程——德邦養生旗下主打的非遺傳承養生絕學。全套達摩古法易筋經洗髓經教程在道家洗髓功和佛家易筋洗髓的基礎上,結合道家、佛家、醫學、武學四大養生體系於一體的帝王式養生功法。
  • 《洗髓經》全文及講解
    達摩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而洗髓經的內容比起易筋經可以說是大大的不同,仔細的讀下來可以發現跟武功實在談不上多大的關係,反而更像是一本禪經,裡面探討許多修行的觀念與」心」的調養等等。與易筋經相比,洗髓經可以說是一本修練的心法,易筋經則比較著重於身體的鍛鍊。
  • 易經筋洗髓經
    解釋:如左圖,雙手上舉做託天的形態,用足趾支撐身體,足跟離開地面,八字步站立雙腿繃直,咬牙舌抵上顎,仰頭目視兩手,用鼻子把呼吸調勻,然後雙手攥拳緩緩從兩側用力收回,做挾肋動作,同時目隨雙手下落而眼神下視。看下右圖抻拉足陽陰經筋,只有八字步站立,腳的第二、三、四趾才能抓地,其餘腳趾用力少些。姿勢做標準了會感到力沿脅肋,連屬脊椎向上抻拔。
  • 少林《洗髓經》
    《洗髓經》怎麼練?
  • 內功寶典《洗髓經》揭秘
    「易筋經」的練法百度一下即知,但是「洗髓經」知道的人則不多,因為練法涉及隱私在這篇博文裡我也不好「有圖有真相」所以只能略微加以理論說明,它日諸同好有緣路過鄭州,可當面印證。 洗髓經共四步,吐納、垂吊、排打、拉筋。其中,垂吊是主要功法,其它均為輔助功夫。其功理為:要想改變身體,必先改變生理,而人體生理之根,男在睪丸,女在卵巢。睪丸的主要功能是生精。
  • 《洗髓經》十二功之氣沉丹田
    ◎文化策劃人 ◎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大關實修者實修者 ◎少林易筋洗髓研修基地(修徳谷)總教練、課程主持人◎廣州市岐黃中醫院研究院「《易筋經》、《洗髓經》課題組」高級研究員◎廣州市社區安全健康促進會副秘書長◎世界龍迷會副會長◎開班授100餘期,受益學員數幾千計,實修逾學員過400人
  • 洗髓經十二式
    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覆5-10 次。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 千古少林鎮寺之寶——易筋經洗髓經的由來
    洗髓易筋經,不設虛言,直達真訣,言簡義精,理業法寶,易筋經煉其命,洗髓經修其性,修之,持之恆者,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筋,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誠入之梯磴,登仙之寶筏。
  • 洗髓功功效、洗髓功的作用,易筋洗髓功全套教程
    德邦養生的宗旨是立志將洗髓功打造成全球人類智慧養生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以傳承千年智慧養生精髓洗髓功文化為己任,主張「治未病」的洗髓養生理念,提倡每一位家人在習練洗髓功中運動養生、功法養生,減少「吃藥、打針、做手術」的頻率,期盼每一位家人通過修煉洗髓功強身健體,並在功法中獲得大壽!!
  • 《易筋經》《洗髓經》內功運身圖之半身二十七勢
    ◎文化策劃人 ◎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大關實修者實修者 ◎少林易筋洗髓研修基地(修徳谷)總教練、課程主持人◎廣州市岐黃中醫院研究院「《易筋經》、《洗髓經》課題組」高級研究員◎廣州市社區安全健康促進會副秘書長◎世界龍迷會副會長◎開班授100餘期,受益學員數幾千計,實修逾學員過400人
  • 洗髓功垂吊功法的好處
    下面再為大家分享一下洗髓功垂吊功法的經驗分享:我們先來談談洗髓功垂吊重物的因素在練習洗髓功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當我們談到垂吊重量這個因素的時候就必須要提到的一點就是:丹田的鼓蕩之氣所以我不建議大家去盲目練習洗髓功垂吊的功法,當你的丹田氣機不夠充足的時候一定不要去過度垂吊重物。所以很多學者練習洗髓功一段時間之後反而越練越虛,感覺全身無力,整個人無精打採,這樣的案例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其他門派來諮詢的學員。嚴重的也有造成下體出血的個別案例!
  • 洗髓怎麼練
    洗髓功主要包含6個修煉步驟:1、開筋點穴開筋點穴就是師傅通過獨特的手法,打開筋縮、疏通經脈,打開身體氣機通道
  • 易筋洗髓功
    」,練後有如洗髓換血、易筋壯骨般暢快。書中除詳述「韋馱獻杵」等12式功法之口訣、動作要領及12筋經走向之外,另引介罕見之「易筋經古圖功法」與「增演易筋洗髓十二宮圖」,包括正身、側身、半身、折身、紐身、倒身、翻身、行身、坐身、定身、臥身圖式等十一種,十分難得,有心人可多加揣摩、用功習練,不僅能強身健體、修心養性,還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
  • 練洗髓功會不會受傷?
    ◎文化策劃人 ◎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大關實修者實修者 ◎少林易筋洗髓研修基地(修徳谷)總教練、課程主持人◎廣州市岐黃中醫院研究院「《易筋經》、《洗髓經》課題組」高級研究員◎廣州市社區安全健康促進會副秘書長◎開班授100餘期,受益學員數幾千計,實修逾學員過400人
  • 洗髓功害了多少人、洗髓功培訓騙局
    德邦養生的宗旨是立志將洗髓功打造成全球人類智慧養生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以傳承千年智慧養生精髓洗髓功文化為己任,主張「治未病」的洗髓養生理念,提倡每一位家人在習練洗髓功中運動養生、功法養生,減少「吃藥、打針、做手術」的頻率,期盼每一位家人通過修煉洗髓功強身健體,並在功法中獲得大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