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筋千百年來被披上神秘的面紗,它之所以神秘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它的來歷無從考察,眾說紛紜。二是神奇的功效,千百年來習練者眾多,且衍生出很多的流派,但沒有人講清它的功理,往往不乏其人用八段錦去解釋易經筋,有些牽強。但也講不完整,易經筋十二式,而八段錦只有八式。我在習練時也經歷到沒有理論的困惑。因為版本很多,有相同又有相近,每日裡為了追尋真理不斷改變練功的姿態。在習練的過程中多次體會出很細的經絡線,(在此之前只知道它是抻筋拔骨)於是我就找十二正經對照,學習《黃帝內經》,等醫學知識,知道了除十二正經外還有十二經筋,明白了經脈流注關係。還有十二正經與十二經筋的關係,讓我茅塞頓開。於是我對照易筋經古譜《內功圖說》本的文字,圖片,及十二經筋圖,逐一的校準每一個動作。對創編此功法的前輩更是倍加恭敬。不是大覺悟者,不是精通醫理者,不是精通養生大家,是編排不出這麼科學,這麼系統,這麼完整的功法來。他的每一式;都是用經筋的起點和終點兩頭用力抻拉,就好比我們拽住皮筋的兩頭往外拉一樣,且它的整體編排是按照十二正經的流注次序,編排的每一個動作。在此不再多言,大家習練時,時時對照自有分曉。機緣讓我發現了這個千百年來沒人點破的道理,通過習練感覺身心健康!悟之怎麼可藏私於己,於是做了簡單的編輯,望有識的同道能夠尋著這條線索更好的發掘易經筋,讓它成為人人都可掌握的健身方法,方便大眾服務於更多的人,讓更多有緣之人身心和諧健康。
本人能力有限,但懷著一顆尋求真理,讓更多的人達到健康的心,在這裡給易筋經加以註解。望有識之師加以指正。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是通過鍛鍊手太陰經筋來增加手太陰肺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肺臟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解譯:我們看左圖,八字步站立,身體中正 。手做環形在胸前 虎口朝上,距離胸大約兩拳的距離如同見人問好 成恭敬態,做到心定神不外散。這個動作主要是抻拉手太陽經筋,如右下圖,姿勢做標準了自然能感到手太陽經筋有明顯的抻拉感。當然別的經筋也能得到抻拉,但手太陽經筋特別明顯。 1手太陰經筋:
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裡,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二,韋馱現杵第二勢
是通過鍛鍊手陽明經筋來增加手陽明經筋大腸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大腸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足指柱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解釋:如左圖,兩臂緩緩張開,由裡向外伸展 同時足跟離開地面 用腳趾支撐身體 做目瞪口呆狀。注意不要忘記 目瞪口呆。兩肘略含,這樣才能達到有裡向外抻拉。看右圖,手陽明經筋的走向自會明白,臉部的經筋都是靠面目表情來完成抻拉運動的。
2手陽明經筋:
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是通過鍛鍊足陽明經筋來增加足陽胃經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胃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掌託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力身端,力周腿膝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顎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解釋:如左圖,雙手上舉做託天的形態,用足趾支撐身體,足跟離開地面,八字步站立雙腿繃直,咬牙舌抵上顎,仰頭目視兩手,用鼻子把呼吸調勻,然後雙手攥拳緩緩從兩側用力收回,做挾肋動作,同時目隨雙手下落而眼神下視。看下右圖抻拉足陽陰經筋,只有八字步站立,腳的第二、三、四趾才能抓地,其餘腳趾用力少些。姿勢做標準了會感到力沿脅肋,連屬脊椎向上抻拔。
3足陽明經筋:
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疒貴)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噼,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灸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痺也。
四,摘星換鬥勢
是通過鍛鍊足太陰經筋來增加足太陰脾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脾臟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解釋:如下左圖,八字站立身體正直,左手背後貼在命門,右手從自然下垂的最低位起勢,從前面向上仰起,肘略彎掌心朝上沖天,手略微用力,頭向左側略傾,仰頭看手。這時能感到從大腳趾至脊椎有明顯拉伸,姿勢方為標準。如下右圖拉伸足太陰經筋。用鼻自然調息三至七次,握拳用力收回原位,同時左手收回原位,成自然站立。感覺身體氣血運行恢復正常時,自然呼吸五至七次,再做另一側,姿勢相同,唯方向相反。
4足太陰經筋:
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其在裡的,附著於脊椎。
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痺也。
五,倒拽九牛尾勢
是通過鍛鍊手少陰經筋來增加手少陰心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心臟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需注雙瞳。
解釋:如下左圖,左腿盡力向後跨一大步呈右弓步,用小手指帶動雙臂前後展開,兩肘略彎的同時,雙手的拇指、食指捏在一起,小手指用力勾向手心,兩膀手力,後手用力拽,眼睛注視前手,同時後腿拖回,恢復自然八字站立。這時能感到從小手指內側、肘內側,胸中,臍部周圍有明顯氣血運行的感覺,姿勢方為標準。如下右圖拉伸手少陰經筋。當氣血運行恢復正常時,做另一側,姿勢相同,唯方向相反。此式運動量較大,打通心經的最好動作。
5手少陰經筋:
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裡,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承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痺也。
六,出爪亮翅勢
是通過鍛鍊手太陽經筋來增加手太陽小腸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小腸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解釋:如左下圖,八字站立,身體正直,挺身怒目,雙掌向前推出,小魚際(掌緣:小指及下側)略朝前,只有小魚際略朝前,才能完全達到起於手小指上邊,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向上繞肩胛等,如下右手太陽經筋,有明顯氣血運行的感覺和筋的抻拉。用力回收同時握拳,兩肘與肩平呈一條直線。同上再次推出,反覆七次動作。
6手太陽經筋:
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痺也。
七,九鬼拔馬刀勢
是通過鍛鍊足太陽經筋來增加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膀胱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側首彎肱,抱項及頸,自頭收回,勿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痺也。
解釋:如左下圖,八字站立,身體正直,側首向左,右手彎肱抱頭和頸部,肘尖儘量向上。左手背後貼住命門,肘尖儘量向下用力,這時面部,頭,胸背腿有明顯的抻拉的感覺,要點是身體一定要直立。然後右手攥拳用力收回,同時左手也收回原處,恢復到起勢八字站立身體正直。等氣血運行的感覺消失在做另一側的動作。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習練時參照足太陽經筋圖,只要姿勢標準自會體會到經筋的抻拉。
7足太陽經筋:
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膕內則,與膕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
八,三盤落地勢
是通過鍛鍊足少陰經筋來增加足少陰腎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腎臟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上顎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解釋:舌頂上顎,張開雙目,雙足分開下蹲,呈八字步膝往外掰,雙臂自然向兩側張開,手心向下如按東西狀,雙腿盡力下蹲,用用抓地,然後雙掌上翻手心朝上,如託重物一樣,雙腿往起起,如此反覆幾次。要點是八字步蹲起膝往外掰,這樣做才能有效的抻拉雙腿內側。身體正直脊柱才會得到有效的鍛鍊,如下右圖。
8足少陰經筋:
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裡,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
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痓,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痺也
九,青龍探爪勢
是通過鍛鍊手厥陰經筋來增加手厥陰心包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心包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青龍探爪,右從左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回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解釋:如左下圖,八字站立,左腳略跨出半個腳掌,身體正直。左手攥拳貼於腰部,右掌由左側向右側探出,掌要平直,這樣中指也就是經筋起點才會得到有效的拉伸,探掌時肩背用力,要盡力向左彎曲,掌探的越遠越好,然後俯身手向下按過膝,有左向右畫半圓,慢慢起身雙手攥拳放到腰部。雙目平視,收斂心神把呼吸調勻,在做另一側,姿勢相同唯方向相反。這節動作會感到整個胸中及肋骨都有明顯的抻拉和氣血運行的效果。
9手厥陰經筋:
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痺也。
十,臥虎撲食勢
是通過鍛鍊手少陽經筋來增加手少陽三焦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三焦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解釋:看左下圖,右腳跨出一步弓起,後退伸直成右弓步。雙手呈虎爪,五指彎曲分開,抬到雙肩略下一點的前方,然後尾椎用力彈起,同時雙手向兩側外展向前在向裡畫出一個小的弧形,向前撲出,五指抓地,支撐身體,然後昂頭胸往前探,腰要低平不可弓起。這節動作是整個易經筋最難做的,也是耗費體力最大的一個,難度是撲出,沒有功底的做不出來,不過能擺出昂頭胸向前探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如果連續在一側做到九次,會感到身體被從中間劈開的感覺,一面氣血運行加快,一面一如常態。功效特別明顯。做完起立,在跨左腳,姿勢相同唯方向相反。
10手少陽經筋
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痺也。
十一,打躬勢
是通過鍛鍊足少陽經筋來增加足少陽膽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膽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嚀牙關,掩耳聰教賽,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顎,;力在肘雙彎。
解釋:看左下圖,八字站立雙腳略分,雙手掌捂住雙耳勿使透氣,手指抱住頭後,垂腰,不是彎腰,頭往下探,緊咬牙關,雙肘與肩呈水平用力下壓,儘量讓胸貼向大腿,雙腿不可彎曲,舌要抵住上鄂,做鳴天鼓八次或二十四次,然後分開雙手,耳躲有拔罐的感覺。然後恢復自然站立。這個動作比較難,也比較累,抻拉的經筋路線也比較長,比較多 腿部,臀部,背部面部頭部都有明顯的效果,等氣血運行的感覺和氣息恢復正常時在做下一個動作。
11足少陽經筋:
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十二,掉尾勢
是通過鍛鍊足厥陰經筋來增加足厥陰肝經的氣血流量,達到強筋健骨,增強肝臟的功能,達到健身健體的功效。
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侯,更為鑑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解釋:看坐下圖 這個易經筋最後一個動作,這個動作主要是鍛鍊足厥陰經筋。八字站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空拳推向地面,手觸到地面後把頭揚起向前看,然後翹臀尾閭用力上翹,帶動腳跟離開地面,這時會感到小腹往裡捲起,前後二陰往裡縮,才為做到標準,然後頓足共計二十一次。等呼吸均勻之後右肱向左側伸出,身體的胸部儘量貼向左側的大腿。然後在伸左肱向右,姿勢相同為方向相反。這個動作會感到腿的內側有明顯的抻拉感。十二個動作到此結束。但最好做完後打坐調息這就是洗髓,也是最高深的,進入禪定的境界。口訣上講的很明確:先是盤坐,眼角下垂,口注於心,身體中正。完成了調身的要求。然後調息,自然呼吸,把息調到勻細深長的狀態,是所有門派都必須遵循的方法,然後是調意也叫調心,是走自然清淨無為的最高法門,這個起步比較難,但無論那家到最後都要萬法歸一,都歸到這裡。我在實踐中都是練完後沒條件打坐時,在原地站無極樁,雙腳與肩同寬,眼角下垂,口注與心,調勻呼吸(只是把思慮集中到呼吸上)等呼吸做到勻細深長時就放棄這個思慮,靜靜的站立。
12足厥陰經筋:
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痺也。
總 論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慾,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淨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①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勇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②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③,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君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候歲月④,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虞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⑤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 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鍊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鍊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鍊氣,而筋膜泥而不起;鍊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⑥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挨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鍊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手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慾雜念分文,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右,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入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蕩,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瘓虜;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採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閒忙,勿及外事。若採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其所以採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咽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準前法,於戌亥時,採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少林洗髓經
如是我聞時,佛告須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於此。
此名靜夜鍾,不礙人間事。白日任匆匆,務忙衣與食。
三餐食既竟,放風水火訖。抵暮見明星,燃燈照暗室。
晚夕功課畢,將息臨臥具。大眾鹹鼾睡,忘卻生與死。
明者獨驚醒,黑夜暗修為。撫體嘆今夕,過去少一日。
無常來迅速,身同少水魚。顯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報,四緣未能離,四智未現前,三生未皈一。
默視法界中,四生三有備,六根六塵連,五蘊並三途,
天人阿修羅。六道各異趨,二諦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見見非是見,無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見離,得了涅盤意? 若能見非見,見所不能及。
蝸角大千界,焦眼納須彌。昏昏醉夢間,光陰兩俱失。
流浪於生死,苦海無邊際。如來大慈悲,演此為洗髓。
須侯易筋後,每於夜靜時,兩目內含光,鼻中運息微,
腹中寬空虛,正宜納清熙。朔望及兩弦,二分並二至,
子午守靜功,卯酉幹沐浴。一切惟心造,煉神竟虛靜。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須行持。
惟虛能容納,飽食非所宜。謙和保護身,惡癘宜緊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須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災害逼。
渡河須用筏,到岸方棄諸。造化生成理,從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機,漸進細尋思。久久自圓滿,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載餘。從容在一紀,決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隨意任所之。一切無掛礙,圓通觀自在。
隱顯度眾生,彈指超無始。待報四重恩,永減三途苫。
後人得此經,奉持為宗旨。擇人相授受,叮嚀莫輕視。
無始鍾氣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透石,水火可與並。
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
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崑崙巔,四達坑阱注。
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溼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水久澄為土,火乃氣之燠①。
人身小天地,萬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質,總是氣之餘。
本來非我有,解散還太虛。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時留,垂老後天地。假藉以合真,超脫離凡類。
參透洗髓經,長生無盡期。無假不顯真,真假渾無際。
應作如是觀,真與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誰能分別此。
凡聖同歸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
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
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身屍埋壙野。驚魂一夢攝,
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
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
體雖有巨細;靈活原無異。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
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
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
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欲逼。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
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趁此健身驅,精進用心力。
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
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藥餌及器皿,缺一即不備。
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造化思何鴻,妄殺即暴戾。
蜉蝣與蚊蠅,朝生暮死類。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
竟得多歷年,人何不如物,只貪衣與食,忘卻生與死。
苟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臥篇第五
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舉足低且饅,踏實方更進。
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
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
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
事物任紛紛,現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
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
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
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
睪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夢覺渾不異,九載徵實際。
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行住坐臥篇,只此是真諦。
洗髓還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
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驅。
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搓摩幹沫浴,按眼復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數拘。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
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熙。
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厚褥趺跏坐,寬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顎。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
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
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
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
浹骨更洽髓,脫殼飛身去。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
即說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
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註:①燠(yu鬱),暖。
註:②造,《洗髓經》作"透。
易筋經——十二大勁圖說[圖]
凡行練力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練力練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務須嚴謹有恆,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無間斷,食飯四五頓,專心練習至百日,能長千斤之力,此指少壯者言也。即軟弱無力之人,亦可練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氣不足者,肯如法操練,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
第一式 (圖237)
面向東立,目上視,兩腳站平,寬與肩齊,不可參差,兩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翹朝前,默數四十九字,每數一字,指尖朝上翹,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翹,四十九按,四十九宮也。
第二式 (圖238)
前式數字畢,將十指捲曲為拳,拳背朝前,以兩大拇指朝身,每數一字拳一緊,大拇指一翹,數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緊,又即四十九翹也。
第三式 (圖239)
前式數宇畢,將大指疊在掌心,捏緊為拳,趁勢往下一伸,肘微曲,兩拳虎口向前,每數一字,拳加一緊,亦數四十九字,四十九緊也。
第四式 (圖240)
前式數字畢,將臂平抬,拳伸向前,與肩齊平,兩肘微曲,虎口朝上,兩拳相距尺許,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
第五式 (圖241)
前式已畢,即按此勢將兩臂豎起,虎口向後,手臂不可貼頭,拳緊如前,數四十九宇。
第六式 (圖242)
前式已畢,即接以兩拳下對耳一寸遠,以虎口向兩肩,數一字拳一緊,想前兩肘尖往後用力,數四十九字。
第七式 (圖243)
前式已畢,將身往後一仰,以腳尖離地為度,趁勢將兩手分開,直與肩齊,虎口向上,數一字,拳一緊,想兩拳往後排,胸微向前合,數四十九字。
第八式 (圖244)
前式已畢,將兩手收回,兩拳向前合對,與第四式相同,而不同者,手直肘不微曲,拳相近,只高五六寸遠,數一字,拳一緊,亦合,數四十九字。
第九式 (圖245)
前式已畢,將兩拳收回兩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對鼻準頭、拳背、食指、大節骨去鼻準二三寸,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
第十式 (圖246)
前式已畢,將兩手分開,虎口對兩耳,如山字形,每數一字,拳一緊,拳想上舉,肘想往外抵合,數四十幾字。
第十一式 (圖247)
前式已畢,將拳翻轉至臍下兩膀,以兩食指大節離臍一二分遠,數一字,拳一緊,數四十九字畢,吞津三口,隨氣送至丹田。
第十二式 (圖248)
吞津吸氣畢,不數字,兩手鬆開,手垂下,復掌齊向上,三端與肩平端時,腳後跟微起,以助其力,如端重物狀,拳亦往上三舉,肘亦往下三紮,兩腳六跌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