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著馬尾辮,露出光潔的額頭,腳穿運動鞋,手提一個標誌性的大水壺,背著雙肩包,包裡裝著桌球拍和筆記本,年近五旬依然洋溢著青春活力,這就是——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2015「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年度人物」陳淑芳。
陳淑芳,女,1967年12月出生,1987年金華農校中專畢業參加工作,憑著對工作超乎尋常的熱情、心懷對養殖戶的深厚感情,在又髒又累的獸醫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了28年。她一邊辛勤工作,一邊刻苦自學,不斷超越自我,從專科、本科到碩士,更是在2013年以46歲的「高齡」榮獲揚州大學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浙江省畜牧獸醫行業中的首位博士生。先後被評為省「三八」紅旗手、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首屆「十佳獸醫」,2016年1月當選為「最美寧波人」「最美浙江人」,被譽為「畜牧天使」。
自1987年從金華農校畢業以來,陳淑芳先後在象山縣良種畜牧場、飼料廠、東陳鄉政府和丹西街道畜牧獸醫站等一線工作,28年裡,陳淑芳的工作崗位頻繁變動,不變的是她在豬舍鴨棚裡忙碌的身影,不變的是她關注養殖戶深情的目光。
▲圖為陳淑芳在為豬注射疫苗。
上世紀80年代末的象山,雖然處於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但是農村依然相對落後,農業生產缺乏先進知識和技術。剛參加工作不久,陳淑芳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為畜牧場周邊的養殖戶義務進行「小挑花」。憑著一股子韌勁,還是年輕小姑娘的她,很快成為了養殖戶口耳相傳的「挑花」(閹割)能手。在工作接觸中,陳淑芳了解到,不少畜禽養殖戶都是由於家境貧困或者身有殘疾,沒有能力做生意或打工的人。面對養殖戶渴望被幫助的眼神,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本領,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從那時起,她就立志紮根農村,要在獸醫這個不起眼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990年,曉塘鄉一個叫盧昌會的青年,開著三輪車來農場找陳淑芳。當時的盧昌會,僅養了五六頭母豬,苦於不懂養豬知識和技能,一直無法擴大養殖規模。盧昌會聽說陳淑芳很有技術和頭腦,便急忙到農場向她請教如何擴大豬場規模。知道來意後,陳淑芳為他出謀劃策,並從外地引進了生豬新品種——大長母豬,同時在養殖技術上給予手把手的指導。盧昌會的豬場有了新品種的優勢和技術上的支撐,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生豬存欄量已達1萬餘頭,成為寧波當地有影響力的「龍頭」豬場。
工作需要至上、養殖戶需要至上,這是陳淑芳一直以來的工作準則。但這樣的工作風格也讓她留下了沉痛的遺憾。2014年9月19日,陳淑芳帶著胸悶不適的母親去醫院檢查,檢查做到一半時,她接到電話:「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心出了點問題,陳站長您能過來一下嗎?」當天是周末,她完全可以將工作推一下,但是作為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她理所當然地將工作排在第一位。她輕聲跟母親商量,忙過了這陣子,再帶她好好檢查。母親也催她先去處理工作。然而,正是這個決定,造成了她一生最痛的遺憾,幾天後,她母親因腦梗塞一病不起,至今躺在床上,一年多沒有開口說一句話。
▲陳淑芳在賢庠一戶養殖場中,為養殖戶解決有關問題。
然而,正是在她母親生病期間,在陳淑芳的努力下,象山縣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心順利投入運營,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生豬保險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聯動,養殖戶和財政共同承擔保險費,為全縣所有生豬投保。由於保險公司對病死豬賠償每公斤10元,養殖戶不再冒著被處罰的危險將病死豬出售給不法商販,病死豬的監管漏洞被科學完善的制度有效封堵。
因為先生在寧波市區工作、女兒在寧波讀書,身為妻子、母親,陳淑芳也曾下定決心要和家人團聚。2012年上半年,陳淑芳接到上級部門的調令,即將離開象山前往寧波市區工作。她也做好了打算,在上完最後一堂培訓課後跟大家說「再見」。但在培訓課後,一封飽含60餘名養殖戶深情的聯名挽留信送到了陳淑芳手中,在場的養殖戶們都流下了不舍的眼淚。陳淑芳看著挽留信,回憶著走過的路,從未有過的糾結讓她久久不能平靜。面對養殖戶含淚的雙眼,傾聽著養殖戶發自肺腑的挽留聲,她再也忍不住了,和養殖戶們擁抱在一起,也哭成了淚人。因為這份對養殖戶「濃得化不開」的無法割捨的感情,思慮再三,陳淑芳還是打消了調動的念頭。回到家,她把自己的決定告訴女兒,女兒懂事地說:「媽媽,他們比我更需要你的照顧,你就留下來吧。」陳淑芳望著女兒,既欣慰又愧疚。欣慰的是女兒長大了,能理解和支持她的事業,愧疚的是她不能去寧波照顧女兒的學習生活,不能與先生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經常有人問她,你有多次改行和調動的機會,完全可以找一份既乾淨又輕鬆體面的工作,而你卻無動於衷,寧願與豬糞、鵝屎打交道,圖什麼呢?陳淑芳說:「畜禽養殖有特殊性,一旦發病,如不及時治療,往往會造成大面積死亡,導致養殖戶多年積蓄化為烏有。雖然每天下村頭,進欄頭,聞的是豬糞、鵝屎的異味,但每當看到我的辛勞能為養殖戶挽回損失,能換來養殖戶的幸福,我就感到無比自豪,能看到養殖戶臉上的笑容,能得到他們的肯定,我就感到心裡踏實。」
如今,陳淑芳仍舊在象山半島奔忙著,象山的400多個養殖大戶都認識她,都能說出她的電話號碼,她的手機號與養殖戶們組成了虛擬網,養殖戶有了急事難事都會打她的電話,不管多忙多累,陳淑芳都毫無怨言,耐心解答。
群眾的信任,源自於她對養殖戶的深厚感情,更源自於她精湛的業務技術。陳淑芳勤奮好學,對專業知識更是孜孜以求。她參加工作後不久,在畜禽科學養殖及疾病防治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名氣,養殖戶都慕名前來找她,每當養殖戶反饋說「全好了」,她心裡比他們還要高興。陳淑芳熱愛「三農」,深深感受到廣大農民朋友依靠科技致富的強烈願望,也深知自己現有的知識不能滿足當前畜禽業發展的需要,於是,汲取知識,鑽研業務成了她不懈的追求。
▲陳淑芳很細心,連飼料也要檢查一下提一些意見。
走出金華農校大門的陳淑芳,也走進終身學習的大門,1990年在職考取南京農大畜牧系,之後又完成碩士研究生的學業。但她一直有個夢想,盼著有一天穿上博士服、戴上博士帽,攀登獸醫專業的頂峰。已過不惑之年的她,仍然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夢想,2010年,已經43歲的陳淑芳以高出分數線28分的成績考取揚州大學的博士。通過三年苦讀,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2013年,以一篇十萬字的論文《浙江寧波地區豬弓形體病的流行病學及防治研究》,圓滿完成獸醫博士研究生學習,在 46歲的「高齡」獲得揚州大學獸醫學博士學位,成功圓了「博士夢」,成為浙江省畜牧獸醫行業中的首位博士。畢業論文答辯時,評委劉秀梵院士評價她是「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業科技人員」。
象山畜牧業起步晚,陳淑芳在東陳鄉畜牧獸醫站工作時就開始編寫內部刊物《牧情信息》。2008年,縣畜牧獸醫總站看到陳淑芳編寫的刊物對全縣廣大養殖戶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就邀請她共同參與編輯《半島牧業》,並在全縣發行。5年多來,她參與編寫的《牧情信息》和《半島牧業》,已刊發150多期。同時,她還刻苦鑽研,潛心研究獸醫技術,並把研究的技術撰寫成論文。這些年來,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禽類免疫應激和熱源反應的防範措施》《鵝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寧波地區豬弓形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等180餘篇,其中3篇獲得全國農業科技論文一等獎。
陳淑芳不僅喜歡讀書,平時還刻苦鑽研疑難技術,學以致用。比如禽流感的免疫,常規注射一般選擇在家禽的頸部、胸肌等部位,但是缺點是容易出現免疫反應,而且水禽一旦出現免疫反應就會特別嚴重。於是她探索著在家禽的翅膀下背部皮下注射,通過對50多萬羽家禽免疫跟蹤,無一例出現應激反應。她探索實施的「翅下注射法」很快在全市進行了推廣。她還隨身攜帶一本「你問我答」筆記本,將養殖戶諮詢的問題、疑難雜症、自己出診解答的技術要點、研究結果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提高自身畜禽診治水平。在2007年舉行的寧波市第一屆獸醫技能大比武中,她還獲得知識和技能綜合一等獎。
2007年初夏,一種叫「豬附紅細胞體病」的傳染病首次出現在象山半島,其高致病性、高死亡率令廣大養殖戶談「附」色變。陳淑芳作為象山縣獸醫領域的科研帶頭人,果斷將該病的診斷和治療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通過跟蹤觀察病豬3000餘頭,病理剖檢百餘頭,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並在全縣推廣。
陳淑芳創新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滯。在全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背景下,她開創了「讓鴨子上岸、讓白鵝下海」的「水禽逆養」新模式,此舉不僅促進了水禽生產的安全、穩定和高效,拓展了養殖空間,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正是在新橋鎮試驗「海水養鵝」時,陳淑芳觀察發現浙東白鵝對海邊的大米草「情有獨鍾」,產生了在大米草生長旺盛的海邊建立養鵝基地的想法。於是,繼「海水養鵝」實驗成功後,陳淑芳又嘗試將「海上一枝黃花」——大米草作為大白鵝飼料進行課題研究。2015年7月初,陳淑芳邀請浙江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幾位專家到西滬港,對當地的畜禽養殖環境及後續的汙染治理途徑進行相關評估考察。經過多方選址,陳淑芳看中了牆頭鎮戴港互通以西的一片灘涂,計劃先飼養1萬隻浙東白鵝,試驗成功後再行推廣。
陳淑芳鑽研業務的執著也深深影響著她的團隊,她不僅是養殖戶的貼心「女華佗」,也是年輕獸醫同志的良師益友。她時常勉勵大家勤學技術,苦練本領,還定期地組織大家進行業務培訓,開展技術指導,並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用27年學來的技術傾囊相授。在她的帶領下,年輕的同志們不斷地成長進步,逐步成為畜牧獸醫隊伍裡的骨幹,整個團隊動物疾病診療技術不斷提高,很多病例都能夠準確診斷,在養殖戶心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在2014年寧波市動物防疫技能大比武中,象山團隊榮獲團體一等獎的佳績。縣獸醫總站專門成立了陳淑芳勞模創新工作室,不斷地將先進的科技成果推廣惠農。
養殖戶喜歡稱呼陳淑芳為「陳師傅」,每次看到她的車子來村莊,便自發圍攏向她噓寒問暖。這樣的場景讓她覺得心裡暖融融,同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陳淑芳知道,幫助養殖戶致富的道路艱難而漫長。在她心裡,對農民朋友始終充滿著感情,只要養殖戶有困難,無論在海島還是鄉村,無論是熟人還是生人,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一個電話,她都會及時趕到,被養殖戶親切地稱為「貼心的女華佗」。
▲每次下鄉也是一次教學的過程,陳淑芳會毫無保留地將知識傳授給同事。
東陳鄉有個叫吳彩玲的婦女,丈夫患肝癌離世,留下一身債務和4個未成年兒女。為了幫助吳彩玲脫貧致富,陳淑芳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起早貪黑蹲點搞試驗,和吳彩玲一起添飼料洗豬圈,幫助其科學養豬,直到試驗成功並取得喜人的經濟效益。隨後,陳淑芳趁熱打鐵,組織全鄉的養殖戶在吳彩玲的豬場搞現場培訓。通過現場觀摩和培訓,東陳鄉掀起了一股科學養豬的熱潮。
2000年的一天,陳淑芳應邀出診泗洲頭鎮肖胡村,當路過一座橋頭時,發現雞棚邊有位殘疾婦女哭得非常傷心。經詢問才得知,原來這位名叫肖亞芳的養殖戶即將出欄售賣的幾百羽雞在一夜間忽然死亡,全家的希望瞬間破滅。回到家,陳淑芳碾轉反側難以入眠,她試著向先生商量幫助那位殘疾婦女,沒想到先生很是支持。隨即,陳淑芳拿出1萬元錢,託人從金華買來10頭優質大長母豬送給肖亞芳,平時三日兩頭跑去指導,還送錢送物資助她。肖亞芳雖然說話含混不清,卻在欄舍上歪歪斜斜寫著:「陳師傅好人」。現在,肖亞芳的養豬場生豬存欄達300餘頭,經濟效益不錯,還在村裡蓋了別墅,成為殘疾人養豬致富的典型。
8年前的夏天,泗洲頭峙後村一個新養殖戶叫袁力新,初次養豬就碰上了「附病」,豬場面臨滅頂之災,慕名找到陳淑芳。打針第一天並未取得明顯療效,養殖戶心急之下講了些風涼話。但她毫不計較,連續五天下班以後跑幾十公裡山路,冒著酷熱惡臭,蹲在豬圈打針吊鹽水。有個晚上,吊針剛刺入母豬耳靜脈,母豬猛一抬頭,長針穿透她的食指,鮮血直噴,但她忍著鑽心的劇痛繼續治療,直到深夜。開車回家的路上,由於疲勞,加上夜間視線模糊,差點兒連人帶車翻入大海。那一晚,她徹夜無眠,她對自己的選擇唯一一次動搖了。然而,第二天早上養殖戶欣喜地打來電話:「陳師傅,我的母豬全部站起來了。」就這一個報喜電話,讓她又堅定地回到了獸醫崗位。
2014年12月,牆頭鎮的養殖戶王偉平家的母豬在凌晨兩點難產。他猶豫再三,小心翼翼打電話給陳淑芳,問她能不能來看看。難產,危及母豬小豬的生命!陳淑芳從接到電話趕到豬舍共花了十多分鐘。她不顧寒冷,高高捲起衣袖,艱難地從母豬的子宮中拉出12頭小豬,然後打針消毒……忙到早晨7點,她洗了一把臉就到單位繼續上班了。
縣養豬協會原副會長盧昌會是陳淑芳悉心扶持了19年的養豬大戶。有一次,豬場爆發弓形體病,在外地出差的陳淑芳聞訊後,火速趕回象山,連家門都沒進,直接趕到養豬場,從下午1點開始診治,逐頭靜脈推注,當診治結束的時候,海邊已經露出晨曦,陳淑芳也已經累得手臂都抬不起來。2009年的一天,盧昌會在豬場擴建改造中不幸觸電身亡。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和萬餘頭生豬,一家人猶如五雷轟頂,束手無策,盧昌會的妻子胡亞雲當場昏倒在地。陳淑芳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幫助處理相關事宜,她抱著胡亞雲說:「你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堅強啊,我肯定會幫你的,和你一起面對這一切。」為幫助盧家人渡過難關,陳淑芳連續放棄了幾個雙休日,三天兩頭跑曉塘,幫助胡亞雲照料豬場,又協助她重新起草豬場的決議和章程,辦理繁瑣的公證、執照、銀行貸款等手續,讓這個瀕臨困境的萬頭示範豬場重新走上正常軌道。那年的大年三十,盧昌會的生豬不幸又大面積感染呼吸道疾病,陳淑芳二話沒說,套上白大褂就趕過去診治。當她拖著疲憊身子,繞了50多公裡崎嶇山路回家的時候,街上早已是萬家燈火,爆竹聲聲,家裡的年夜飯也已經涼了。伴隨著新年的鐘聲,她收到了胡亞雲的簡訊:「淑芳姐,有你在後面支持我、幫助我,我們全家都有勇氣重新振作,好好生活下去。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謝謝你!」如今,每每說起陳淑芳,胡亞雲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不善言辭的她總是會用一句「淑芳姐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來表達自己最淳樸的感激之情。
陳淑芳與養殖戶之間,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養殖戶需要她,而她則把他們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特別是在幫他們解決了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時,看到他們凝重的臉龐展露出笑容,她就覺得猶為幸福。
▲鵝場會將病鵝送到獸醫站請求檢測病因,已是站長的陳淑芳總會親力親為。
2012年,陳淑芳擔任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象山養殖量大,「牢築」防疫屏障是保障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的根本。2012年除夕前幾天,縣畜牧獸醫總站突然排摸到東陳鄉陳文杰鵝場4萬多隻種鵝禽流感抗體普遍偏低,為確保平安過年,陳淑芳帶領著縣總站畜牧獸醫全體幹部冒著雨雪天氣,給東陳鄉陳文杰鵝場送去了「科技年夜飯」——打禽流感預防針。2013年4月,國內H7N9禽流感對我縣的畜禽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嚴防疫情發生,陳淑芳帶領全站幹部連續放棄6個星期的休息日,日夜奮戰在抗擊禽流感第一線,3個月來,共免疫家禽禽流感83.24萬羽次。因連續工作,她病倒了,發燒到38.2℃,但她忙於工作抽不出時間去醫院,就在自己的實驗室自己抽血檢測。在排除了自己感染禽流感的可能性之後,她又邊打吊針邊做實驗。整個團隊因陳淑芳的忘我工作熱情而備受鼓舞,大家兵分幾路,查市場、守道口、排疫情,白天採血樣,晚上搞檢測,共抽檢了樣品3825份,均未發現H7N9禽流感病毒。
2014年1月10日,禽流感又一次來襲,老百姓恐慌,全縣50餘萬壓欄的家禽無人問津,在一籌莫展無路可走的時候,養殖戶紛紛組織「上訪」,而這些養殖戶中有來自牆頭、定塘、黃避岙、西周的4戶特別困難的殘疾人養殖戶,他們哭訴著說連過年都沒法過了,陳淑芳和同事們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8000元送給了他們。為穩定家禽業生產,幫助養殖戶共渡難關,積極溝通各級部門,為全縣403戶申請專項救助資金,最後一筆救助資金發放完畢時已經是除夕晚上的8點35分,當別人合家團圓看春晚的時候,她和她的團隊則在辦公室裡吃起了方便麵。
牆頭鎮合心村有一個養殖戶,飼養5000羽放山雞,壓欄根本賣不出去,沒有錢買飼料,滿山頭都是雞。山下有10戶養豬戶也來「上訪」,山上的雞都跑下來搶吃,豬都無法餵了……為避免矛盾激化,陳淑芳帶著全站同志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在汪家河菜市場、人民廣場幫助養殖戶義務售賣「愛心雞」。壓欄的放山雞銷售一空,活禽價格也從4元一下漲到了13元,養殖戶紛紛帶來了他們真誠的感謝。有養殖戶發來簡訊:「3.8婦女節這美好的日子,你應該在家陪女兒和先生,而你卻帶著同事幫我賣雞,連一頓飯也沒有吃,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陳淑芳緊鎖的眉頭也因此舒展開來。其實放棄休息的又何止這一天,禽流感爆發期間,她的團隊平均只休息了兩天,而她總共只休息了半天。
賢庠鎮有一蛋鴨養殖戶張大姐,前些年因對一起糾紛的處理結果有意見,她多次上訪。就是這樣一位外表強硬的婦女,遇到陳淑芳,如同堅冰遇到了陽光,內心的積怨開始融化。2013年,由於H7N9禽流感給家禽產業帶來重創,她家也是首當其衝,大量鴨蛋積壓賣不出去,所有的蛋筐子都已經裝滿了鴨蛋,其餘的只能堆在一旁成了小山,下面的蛋承受不住重量也都壓碎了,還不時地散發出臭味來。在了解情況後,陳淑芳馬上幫忙聯繫了商戶上門收購,還組織農林幹部也上門幫忙,把堆在地上的蛋一個個撿起來,擦乾淨,裝好筐,抬上車。面對此情此景,張大姐感慨地說:「要是都像你們農林幹部一樣幫助我們,我哪裡還會去上訪呢。」聽了這句話,讓陳淑芳真正感受到「群眾在我們心裡的份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裡的份量就有多重」這句話的份量。通過這件事,張大姐也把陳淑芳視為最信賴的好姐妹,有什麼難題,都找陳淑芳解決。在2015年「三改一拆」工作中,張大姐的鴨棚由於靠河太近,是政府今年拆遷對象,一開始她不理解,鎮幹部多次上門,她都拒絕在鴨棚搬遷協議上簽字。「我信任陳師傅,陳師傅一說,我馬上簽了。」張大姐說,後來陳淑芳多次上門給她講了在河裡養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又千方百計幫她聯繫商家賣鴨子,還張羅著給她的兒子介紹對象,通過三番五次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張大姐終於想通了,賣完鴨子,鴨棚也按合同拆除了。
陳淑芳的事跡還有很多,寧波日報曾經報導了《海島女獸醫》,浙江日報也報導了她的事跡,見報的第二天,十多個農戶自發趕到象山縣農林局,「投訴」記者遺漏了他們的事跡,吵著要求重新報導。這些年來,陳淑芳每年都會收到20餘件來自養殖戶的感謝信和錦旗,她的手機號被養殖戶親切地稱為「服務熱線」。她就這樣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溝通民意,樂於助人、甘於奉獻,把養殖戶的增收致富當做她最大的快樂。
除了是「業務高手」「學習牛人」這些標籤以外,陳淑芳也是懂得經營自己、熱愛生活的「生活達人」「運動潮人」,還是6個孩子的「愛心媽媽」、丈夫的知心愛人、父母的孝順女兒。她興趣廣泛,桌球、羽毛球小有名氣,二胡、古箏也是信手拈來。健康的興趣愛好強健了她的體魄,陶冶了她的情操。工作中,年近五旬的她至今能夠一隻手抓起一隻豬,令男性同行也刮目相看。18年來,她先後收養資助了6名孩子,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在她的言傳身教下,這些孩子個個品學兼優,最大的已經大學畢業,最小的已在重點高中就讀。為了顧及這些孩子的自尊,她選擇默默奉獻,不讓孩子們在媒體「曝光」。老母親因病昏迷不醒一年多,她和兄弟姐妹們悉心照料,不離不棄,演繹「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佳話。
陳淑芳是海島的女兒,她深深地熱愛著象山半島這方土地,為了半島大地上養殖戶的致富夢,她忙碌而快樂地工作著。
攝影:蔣曼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