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臺灣演藝圈有不少明星阿嬤,你一定都不陌生:阿匹婆、文英、素珠、梅芳、陳淑芳,她們不僅活到老演到老,幾乎就像絕大多數臺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家鄉氣味那般熟悉,又仿佛你我身邊常見的鄰居阿嬤一樣親切、慈祥。
然而,不管到了哪裡,當你一回到家打開電視,或是有空來到影院大銀幕重溫以往的電影經典修復片時,你便會驚覺從早年到現在,臺灣許多曾經在當代影劇史上發光發熱的新電影、老電影、鄉土劇、歷史劇,同時也都有著這群資深的婆婆媽媽演員們,一路跌跌撞撞共同扶持參與的點滴身影。
譬如已故的文英阿姨(1936-2009)與阿匹婆(1918-2009),她倆分別以電影《熱帶魚》獲得第32屆金馬獎(1995年)最佳女配角,以及獲頒第41屆(2004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巧合的是,兩人恰在同一年去世,早年也都是楊三郎創辦的「黑貓歌舞團」成員之一。當時老一輩的臺灣人普遍把年輕美貌的時髦女子稱作「黑貓」,正如我們現在所說的「辣妹」是同樣意思。
來到今年(2020)更是相當特別的一年,從影超過60年、直到81歲以《親愛的房客》、《孤味》兩部電影首度入圍的陳淑芳(1939- ),史無前例地創下金馬獎首位同獲最佳女配角、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的空前紀錄。
▲早年素有「金魚美人」封號的臺語片影星陳淑芳。
觀諸陳淑芳在《親愛的房客》飾演痛失愛子的秀玉阿嬤,與兒子生前交往的同志男友(莫子儀飾)宛如「婆媳」之間彼此發生各種衝突嫌隙、卻又相互扶持的微妙糾葛,不禁讓人聯想起前年(2018)遠行的日本國寶級影星樹木希林,在《橫山家之味》片中(是枝裕和執導)演出一位陷於喪子之痛的老母親,看似雲淡風輕的溫和外表下,內心的不舍及恨意卻是藏而不露,她刻意邀請當年兒子下海捨身救起的倖存者每年來到家中祭拜,藉此折磨對方並令其感到內疚。
作為日本名導是枝裕和最愛合作的演員之一,素有「御用母親」美譽的樹木希林經常在眾多電影、電視劇中以媽媽、老奶奶形象深植影迷心中,且擅長將平淡的生活詮釋出幸福的滋味。而同樣從年輕時就開始演「歐巴桑」類型的陳淑芳,現實生活一如樹木希林在感情婚姻的路上歷盡坎坷,卻始終樂觀面對人生,亦是參演侯孝賢諸多電影的老班底。
無巧不成書,今年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正是由自雲受其啟發電影之路的是枝裕和擔任引言人。頒獎時,剛得到女配角獎的陳淑芳就站在侯導身後,靜默如綠葉的姿態,儼然當天得獎宣言「我一生是演員不是明星,哪怕只有一句話我都會演」,叫人為之動容。
▲陳淑芳早年剛出道的籤名照片。
臺語片時代的「金魚美人」
回顧早年臺灣電影戲劇的發展歷程,與九份、金瓜石一帶有著相當密切的地緣關係。美麗的山城景致不僅成為許多經典電影、廣告的拍攝場景,多位出身於九份、金瓜石地區的本土藝人——導演吳念真,影星陸小芬、張瓊姿、周雅芳、江霞、陳淑芳,臺語歌手顏華,音樂製作人李壽全等——更在當今的演藝界佔有一席之地。
按李明仁撰述《金九藝人的戲夢人生》書中記載,從小在九份長大的陳淑芳,戲稱自己是道地的「礦工女兒」。小時候由於經常愛哭、祖父希望她多笑,故而取名「陳笑」,並與顏華是九份小學同班同學。自幼即對民族舞蹈藝術抱持濃厚興趣的她,從宜蘭的蘭陽女中畢業後,隨即考入當時甫創立的國立藝術學校(國立藝專、臺藝大前身)就讀。
在學期間常參與校內實驗劇場表演,16歲(入學的第二年,1956)代表學校參加第一屆臺北戲劇節,在張英執導的舞臺劇《漢宮春秋》裡演出王莽寵妃,傑出的舞藝表現令她很快受到星探關注,在臺語電影剛崛起的時期便受邀踏入了影藝圈。
根據《悲情臺語片》一書所述,就讀藝專第一屆的陳淑芳,18歲那年(1957)還沒畢業就出來拍戲,而她當年出道的首部作品,即是擔綱由李泉溪執導、改編自本土文學作家邵榮福原著小說的黑白臺語片《誰的罪惡》(小說原名《爸爸的罪惡》)電影女主角、超齡演出年輕母親的角色,未來的演藝之路也被從此定型。
「早期臺語片演員都有個藝名,製片老闆認為『陳笑』的本名演出悲劇人物並不合適」,陳淑芳當時心念一轉:「我是瑞芳人,很賢淑,就叫做『淑芳』吧」!隨著第一部電影上映後的票房賣座,《誰的罪惡》一連拍了三集。孰料,旋即迎來的卻是父親驟逝的噩耗、家道中落,為了扛起家計,她毅然決定休學肄業,開始以大量接拍電影和舞臺表演謀生。
其後,陳淑芳接連演出《結婚五年後》(1959)、《無情夜快車》(1959)、《阿丁大鬧歌舞團》(1962)、《歹命子》(1963)、《我愛我君我愛子》(1963)等數十部臺語電影。當年由於長相清秀,尤其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因而被外界冠上「金魚美人」的封號。
▲《歹命子》《我為你心酸》電影廣告。
演戲一定要放掉自己、忘了自我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昔日踏入演藝生涯迄今超過一甲子,陳淑芳始終堅持並且熱愛演員這份工作。儘管年逾80高齡,卻仍沒打算退休。她認為「藉由拍戲,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影一甲子的陳淑芳,受早年藝專學生時代擔任演戲指導教師、同時也是臺灣廣播劇先驅崔小萍影響極深,終其一生都將她的教誨謹記於心。
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裡,崔小萍執導的廣播劇一度風靡全臺。1952年,崔小萍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成立廣播劇團,一手包辦編、導、演、說,並陸續和導演李行合作多部電影,1959年更以《懸崖》一片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她在中廣的16餘年間(1952-1968),大約製作了700多部廣播劇,同時她也在政戰學校、藝專、世新等學校任教表演藝術科的指導課程,包括資深影星歸亞蕾、劉引商、陳淑芳、邵曉鈴(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夫人)、作家亮軒,以及藝人庹宗康、庹宗華、李志希、李志奇、宋逸民等都曾經是她的學生。
1968年,正當崔小萍的廣播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無端遭到誣陷,以「匪諜」罪嫌遭警總逮捕,一審判無期徒刑,二審判14年,總共待了將近10年的冤獄(實際上被囚禁9年4個月),最後在1977年減刑出獄。直到2000年獲廣播金鐘獎特別終生成就獎,2001年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終為其平反,並出版自傳《天鵝悲歌》講述一路從廣播、電影到白色恐怖冤獄的心境。
2010年,崔小萍又出版了回憶錄《碎夢集》。在書中,她採用廣播劇形式,將自己遭受冤屈的過程編導成一部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大戲,名曰《獄火重生——崔小萍瀟灑走一回》,其中有一幕橋段自述:「在人生的黃金時代,我是個導演,也是個演員,在白色冤獄場景中,那些誣告我的人,卻成為這『戲』的編導,我認為自己演完了這部戲,而且演得很完美,我並沒有因為編導者手法惡劣而被毀滅!」
據悉,陳淑芳無論是在金馬獎得獎致辭,或先前接受媒體訪問,都不忘提及崔小萍這位恩師的諄諄叮囑:「你要演戲,就要先看完劇本,放掉自己,融入劇中角色,進入第三個自我」。此後,崔小萍在她撰寫的《表演藝術與方法》書中把這樣的精神狀態稱作「當眾孤獨」。
▲《我愛我君我愛子》電影廣告。
從上世紀50、60年代走過臺語電影曾經最風光的鼎盛時期,陳淑芳18歲以第一部電影《誰的罪惡》嶄露頭角,其間不僅參與劇本撰寫,也曾擔任過場記與副導演。
當時,若沒拍片的時刻,陳淑芳便抽空教導學生跳舞。在她看來,無論從事電視、電影、排戲、錄音,這些都是演員的本職。因為單純喜歡,就這樣與戲劇表演共度了一生。
26歲那年(1965),正值芳齡的陳淑芳為了在梁哲夫執導《我為你心酸》片中飾演一位年逾60的老母親,她特地在電影開拍前花了三天在臺北車站附近觀察婆婆媽媽走路的姿態,還主動找到一位來自臺南的老太太攀談,只為演好年邁女性的形象。
適逢60年代末期,由於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劃,並開始實施「校內禁止說方言」政策(1966年),同時大力扶植以健康寫實主義為主流的國語電影,加上拍攝臺語片的黑白底片膠捲短缺,以及影片題材不斷重複、缺乏新意且粗製濫造等因素,致使臺語電影的集體潮流逐漸衰退。
▲《悲情城市》,左起辛樹芬、陳淑芳與李天祿(右一),攝於1989年。
從電影圈轉戰電視劇
彼時隨著臺語片走下坡,陳淑芳先是在慎芝、關華石製作的臺視「群星會」節目裡客串唱歌,接著又在西門町的歌廳「夜巴黎」登臺獻唱,之後更前往菲律賓演出南管唱了六個月。
自菲律賓回臺之後,陳淑芳憑藉著一己的毅力和志趣進入臺視公司、籤約成為基本演員。1970年演出臺視第一部臺語連續劇《春風秋雨》,接著又到華視演出臺語武俠劇《鳳山虎》(1972)、《新西螺七劍》(1986)、《草地狀元》(1991)、《醒世媳婦》(1995)、《天公疼好人》(1996)等代表劇作,一演超過40年。
及至1997年,標榜「節目本土化」的民視開播,陳淑芳旋即又成了固定班底,舉凡《春天后母心》(1998)、《狀元親家》(1999)、《親戚不計較》(2000 )、《飛龍在天》(2004)、《多情城市》(2019);大愛劇場的《失落的名字》(1999)、《賣油阿成》(2002)、《日照大地》(2012);公視的《疑霧公堂》(2019)、《魂囚西門》(2019),還有《臺灣龍捲風》(2004)、《戲說臺灣》(2006)、《天下父母心》(2010) 、《紫色大稻埕》(2016)等知名電視劇中都能不時看見她的身影。
由於早期電視臺都是以現場播出的方式拍戲,身為硬底子戲痴的陳淑芳,早已練就無論何時演哭戲都能立即在三秒內落淚的演藝實力。見證了老三臺的草創開播,陳淑芳從電影圈輾轉進入電視劇多年,演過作品不計其數(據香港影庫、百科資料統計,她共演過96部電影、128部電視劇),由早年的少女、媽媽的角色一路演到現在的阿嬤,儼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臺灣當代影劇發展史的寫照。
▲《藝旦間》,左起常富寧、金玉嵐、劉秀雯、陳淑芳,攝於1995年。
臺灣新電影浪潮下的母親形象
陳淑芳可說是臺灣少數能同時輕鬆駕馭喜劇及苦情戲的女演員,根據文史作家蔡棟雄在其編撰的《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一書寫道,儘管她的演技早已獲得肯定,但可惜的是,當時似乎與影展獎項較無緣,演了43年的戲,直到1999年才首次以《春天后母心》入圍金鐘女配角,隔天以大愛劇場《失落的名字》入圍金鐘女主角,但都沒有得獎。
在《失落的名字》戲裡她飾演寄居別人屋簷下40幾年的「瘋女」,幾乎不講話,但卻以髒兮兮的身體與面目語言充分發揮演技。而在《春天后母心》劇中則是與陳松勇搭檔演出,湊巧的是,早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悲情城市》片中兩人就已經合演過夫妻(陳松勇飾演林家長子林文雄,陳淑芳飾演林文雄之妻美黛),因此後來甚至還有觀眾戲稱他們是最佳銀幕情侶。
回首80年代初期臺灣新電影的發展歷程,陳淑芳與大導演侯孝賢之間可謂淵源匪淺:兩人皆出身國立藝專(俗話說藝專出鬼才,李安、侯孝賢都算是陳淑芳的學弟),而電影《悲情城市》拍攝地點本身又與陳淑芳的故鄉九份有著濃厚的地緣關係(時至今日,對許多影迷來說,九份就是悲情城市,九份就是侯孝賢)。
▲林正盛執導《春花夢露》,攝於1995年。
除此之外,當年正值不惑之齡的陳淑芳,曾經為了愛情毅然拋開一切、隻身遠嫁澳洲,沒想到卻遭遇了恐怖情人,未及一年半就逃回臺灣,在她已經一無所有、人生跌到谷底時,侯孝賢很阿莎力地安慰她說:「女人離婚又怎麼樣,妳有什麼好怕?」並對陳淑芳提出了邀請:「你就回來!回來了不用擔心,我的《風櫃來的人》找妳演」。就這樣,陳淑芳接演了侯導電影《風櫃來的人》男主角阿清(鈕承澤飾)的媽媽,片中那場被兒子氣到用菜刀丟他的戲,堪稱當代臺灣新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橋段之一。
此後,年過40、別無所長的她,只能再度拼命接戲:《童年往事》女主角吳淑梅(辛樹芬飾)的母親,侯孝賢《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楊德昌《青梅竹馬》,吳念真《多桑》,邱剛健《阿櫻》,林正盛《春花夢露》與《天馬茶房》的煙販林江邁,以及電影《角頭》飾演「小鬼」黃鴻升的阿嬤,儘管有些戲份不一定吃重,角色也並非核心人物(大多是主配角的母親或阿嬤),很多就連「配角」都談不上,卻會讓你在不經意觀看時隱約感受到一股穿透大銀幕的感染力。
對此,她在林正盛執導《春花夢露》電影裡為了完美演出年邁缺牙而講話漏風的祖母,以便讓現場收音聽到真實氣音,甚至不惜敲掉了自己三顆牙齒。「別人都說我是三八,但我不後悔」,陳淑芳坦言:「導演給我什麼角色,我演什麼就要像什麼,讓觀眾忘記我是陳淑芳」。
▲《孤味》劇照。
《孤味》導演許承傑形容陳淑芳就像是個「老少女」,過去的種種不幸和傷痛似乎在她身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儘管身處人際複雜的演藝圈,個性單純低調的陳淑芳依舊慷慨而溫暖地對待這社會和每個人,對演戲這一行始終充滿著如少女般純粹的熱情。
至於人生已經演了63年的戲,幾乎是為臺灣的電影和戲劇沉默地奉獻了一輩子的陳淑芳,終於也在本屆金馬典禮上獲頒雙料大獎,得到了遲來的肯定。歷史總是這樣,充滿意外和巧合;反過來試問,假如金馬獎不是以華語為中心,陳淑芳會到80多歲才得獎嗎?
獎項的結局,一如這宿命般的「母性精神」默默承受一切苦難、壓迫及考驗,幸虧堅持到了最後,才有機會反轉悲情、苦盡甘來「出頭天」。過程雖然漫長、日子平淡如水,卻始終甘之如飴。從今往後,在所有臺灣人期許「做自己主人」的潛意識當中,更仿佛種下了一顆極富象徵意義的啟發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