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美發廳】
上截圖電影《紐約紐約》
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許多人都為出國狂熱,電影《紐約紐約》中的米先生回國後還要找廖師傅剪頭髮。
生活中的廖師傅已經白了頭髮,店裡的其他理髮師也是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
上世紀的裝修風格遍布理髮店的每一個角落,洗頭位只有一個,是單獨的一個房間。
結帳的時候用的還是算盤,還有一些現在很難見到的老式工具箱和燙髮機,估計要把媽媽婆婆叫出來才能認出來。
來店裡的幾乎都是一些老常客了,這位銀髮老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還要來店裡吹頭髮,果然女人愛美不分年齡~
1949年前這裡還叫和平美容室,如今一半已經隔出去做了其他門店。
【滬江理髮店】
各種服裝店、咖啡店林立的南昌路上,有一家老的像穿越來的理髮店,和其他精緻的門面形成了對比。
理髮師爺叔大都四五十歲了,說起話來比較嚴肅,給人兇兇的感覺。但是轉頭給客人做頭的時候,又喜笑顏開了。
店裡一共六個座位,三藍三紅分別對應男女客人。
老式的燙頭機那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媽媽年輕時那一頭大波浪,就是用這個燙出來的哦~
「滬江」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但由於種種原因,老滬江在2001年歇業了,店裡的師傅四散而去但這家由於離原來的店址最近、師傅都是原版人馬,所以生意很好。
這家理髮店從解放前就存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收歸國有的。現在上海國營理髮店要麼倒閉,要麼轉制,剩下的很少。
剛開始顧客都是以周邊居民為主,但有的老顧客雖然搬家了,依然找回來剃頭。這位客人就是從北京過來剪頭髮的。
師傅一邊剃頭一邊給我說:「你現在出去看,很少有人拿這種刮刀剃頭了,他們不敢,這個考驗技術」。
看到一個插滿電線絲的盒子,好奇問阿姨,阿姨直接在我頭上試驗起來。原來有的女客人頭髮太短,捲髮器卷不了,就用電線一轉一折,就能燙出很卷的短髮了。
現在的紅玫瑰理髮廳門面看起來比較現代了,一樓是保留的理髮廳,二樓變成了美容院。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普通的門店裡,承載了多少人的回憶。
【華安美麗館】
小時候都有跟著媽媽一起去美髮店的經歷,看著抹在媽媽頭上的藥水,罩在頭上的各種機器,都是那麼新奇。
這家店男士和女士是分開的左右兩個區域,也有對應專門的理髮師。老師傅們的制服看似簡單,但襯衣加西裝馬甲,這不就是老紳士們的穿法嗎。
我們這一輩的理髮店,洗頭都是躺著洗。這種藏在櫃檯裡的洗頭臺,剪完頭拉開彎腰就能洗頭了,非常方便。
沒有推銷辦卡,不羅嗦聊天,有的只是給客人把頭髮打理好的專業水平。
把頭剪了洗了,椅子往後一躺,就到了男賓的修面環節了。一條熱毛巾先熱敷臉部,再塗泡沫。
這家理髮店創立於1926年,原名為麗美理髮所,最初由荷蘭人修建設計。文革時期,上海也只有華安一家保留了燙髮工藝。
現在一樓是理髮店,二樓是美容館,就連小隊長的媽媽還是會經常來這裡燙頭呢。
【建新理髮店】
沿著順昌路直走左拐到合肥路上,意外的發現還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門面。
師傅正在給這位熟客染頭髮,透明的耳罩套上耳朵,師傅就開始嫻熟的染起頭髮來。
我問師傅:「這家店到底開了多久呀?」
師傅說:「具體多少年我也不知道了,但肯定比你爺爺年紀大!」
店裡一共就三個座位,其中一個座位看起來非常的古老,看樣子非常有重量,腳踏板也是木頭的。
這家店理髮的價格也算是很便宜的價錢了,賺不了多少錢,為的就是讓老顧客能有剪頭髮的地方。
雁蕩路上兩邊的建築,都充滿了濃濃的上世紀復古風格,其中有一家中原美發廳是曾經風靡上海灘的高水準理髮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住在淮海路上的人都會選擇這裡來理頭,店內師傅清一色的黑白制服,非常的紳士禮貌。
【南京美發廳】
南京美發廳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如今也有八十多年歷史了。舊時上海的達官貴人、豪門都在南京理髮店做頭。
如今雖不如舊時光,但站在門口,仿佛還能看見以前在這發生的故事。
有的小店可能不是那麼的有背景、有故事,但是卻默默的為店周圍的居民服務。老王家附近就有一個天橋理髮店,王王還和店裡的阿姨聊的很開心,就像是放學回家遇到小區的阿姨一樣。
現在的很多理髮店,店員喋喋不休的推銷,老人們都望而卻步。而上面這些小店不僅承載了上海人一代又一代對美的追求,還充滿了老一輩人的記憶,如果他們慢慢的消失了,這些老客人該到哪裡去理髮呢?
攝影丨奶黃包
作者丨折耳根
還有哪些我沒寫到,但是你身邊的老理髮店呢?
歡迎來評論區告訴我~
戳這看這家串店,見不得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