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理髮店的師傅是按月發工資的,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個體理髮店,理髮都要排隊。當然,國營理髮店有自己的規矩。來理髮的,不指定理髮師,誰來理髮,誰就做,只是理髮師的手藝好。因為那個年代的髮型很單一,男生一般都是把頭剪平,大人的髮型也比較固定。成人在理髮過程中需要再刮一次面。老師們會小心翼翼地塗臉,刮鬍須,清洗鼻毛,最後塗上一層面霜滋潤臉部。
1985北京國營理髮店
國營理髮店不看資歷。顧客從進店到剃頭,整個過程都有師傅接待。理髮師使用的理髮工具一般都是手推手剪。條件好的,就用電動鉗。電動鉗需要通過轉換交流電來使用,不能充電。電線必須接上。不像現在的充電推送器,靈活方便。而在農村的國營理髮店,使用電動剪的時間比較晚。
上世紀80年代,農村婦女幾乎不去理髮店。一般來說,當他們的頭髮長起來的時候,他們就紮起辮子。如果太長,同村的一些巧手婦女幫忙用剪刀剪掉,頭髮長度一直保持到肩膀。剪下的辮子也是一種收入。因此,一些農村姑娘特意留著長發,然後剪掉賣掉。
個體美髮師的出現,他們是流動的,走村串戶,定期來村口找地方創業,家庭困難,可以用糧食代替理髮錢,或者交夠一年理髮的糧食,美髮師一個月來一次,為家人理髮,因為比較划算。
上世紀80年代的街頭理髮店
時代在變,理髮工具也在變,人們對時尚的追求也在變,對髮型的追求也在變。催生了現代高端美容院,理髮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目前,在農村大集的街道上,也有傳統的理髮師傅經營者露天流動理髮店。一個盆,一個盆架,一個凳子,一個爐子都可以打開。去理髮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這樣的街頭理髮師,多少人背起了當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