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壓力變大,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好相處。手機不離手,人與人之間溝通越來越少。內心渴望自由,卻常常孤獨。多希望有人可以需要自己。讓自己有愛的能力!
被需要的心態是因為想實現自己的價值!人生不易!渴望被愛,於是付出。
生活中明明不易,希望被別人理解!渴望被需要!
人的內心是需要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是心理常態。正如渴望需要和被需要的時候明顯缺乏自我認同。對自己不自信。所以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陷,通過討好別人來尋找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會讓你一時開心,但是就是渴望被需要。其實這樣只會讓自己更累。
童年和少年的成長環境充滿了來自外界的否定和壓力。導致你成為了一個自卑者。建立信心很重要。童年大多少被大人打壓成長。其實中國的孩子挺可憐的。家長做不到真正的教育,不會稱讚孩子。只會把氣散在孩子上!這是錯誤的思想!孩子的以後還有孩子,會依照這樣的教育,教育孩子。惡性循環!
自卑者與自信者的區別:自卑者的認同感源於外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缺點;自信者的認同感源相處於內部,而且潛意識的焦點集中在自身的優點。所以好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很重要。其實都是人。沒必要自卑。人與人之間很難。還不如做自己喜歡的事。沒必要討好別人。長時間被需要的心態真的會讓人自己壓抑。因為一味的付出會讓自己得不到自己欲想的那樣,否則疲憊不堪。也會心累。
你對於自我的評價依賴於外界的眼光,別人覺得你好。你就很好。別人覺得你是壞,你就感覺自己壞,但是你要知道,每個人有一張嘴,他們只是隨口一說。當你滿足不了別人的要求的時候。他們只會欺負你。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開心,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懂或者說不敢直視自我,潛意識裡習慣了壓抑與否定,認為自己很卑微。只有拼命討好外界,以此得到認同感才能讓你得到心理安慰。對你而言,這樣心理給你一時的安全感。其實真的沒有必要。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善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對於自我的認知方式。
備註:2018年上海卷:「被需要的心態」。以次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