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車,這是一款看上去方便萬千老人出行的代步工具,它不僅簡單易學,同時也給很多老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比如出門買菜,走親串友等等,但是這類兒女用來孝敬父母的代步車,卻在社會上一直存在極大的爭議,而且很多地方目前都在整頓老年車的出行。
面對有關部門嚴格的整肅,甚至是取締,必然會掀起很多擁有或者想要擁有老年車的人內心的不滿,那麼老年車應該被取締嗎?
在沒有更加出臺更加完善的法制,對於那些不按交通法規合法駕駛上路,以及不按照國家行業標準生產的老年車,理應被取締!
提出這個觀點,能想到會有很多人出來噴,雖然理解這些人的孝敬之心,以及他們擁有渴望出行便利需求等等,但社會秩序不能因為要滿足小部分人群的要求而受到破壞。
為什麼說老年車會破壞社會秩序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關於老年車的生產與製造標準是什麼?
很多人可能覺得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純電動汽車可以出售和上路,而老年代步車不就是縮小版的電動車嗎?
大家都是電動汽車,憑什麼不能讓老年車開上馬路?
其實老年車雖然在現在被賦予了「代步上路」的功能,但要追溯根源的話,老年車主要是以蓄電池或者燃油為驅動力來源,通過組裝或拼裝而成的三輪或四輪車輛,按照分類老年車是屬於醫療器材,而這類行駛工具的製造標準是時速要求是有嚴格控制的,比如時速需在5-10公裡範圍,想辦理上路的手續也是有嚴格要求的。
不過根據我們中消協的解釋,現在市面上存在的大量老年車,其內部剎車、油門、檔位等,儼然就是機動車的配置,而且它們的時速也遠超醫療器材標準範圍規定的5-10公裡時速要求,所以很多人就誤將老年車視為了機動車的種類。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老年車只是為了滿足老年人需求,將其從醫療器材的範圍內延伸到了上路代步的功能。
目前我國國內老年電動代步車的年銷售量已超過20萬輛,長久以來,老年車的生產與上路一直處於無相關行業標準,無相關規章制度,無照無牌的「三無」境地,再加上很多老人覺得自己歲數大,誰都碰不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老年車長期處於失控與混亂的管理狀態,這也給社會秩序帶來了很多麻煩與混亂。
正是因為存在很多現實的秩序問題,這也讓很多地方加強了對老年代步車的整肅工作。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依舊是存在的,老年代步車的市場依舊是存在的,所以有關部門在近兩年也在加大力度對老年代步車的生產製造進行了詳細的行業規定,比如:
1、老年代步車的尺寸要合格,車身長不能超過3.5米,寬不能超過1.5米,高不能超過1.7米。
2、老年代步車的速度不能超過70KM/小時,車輛速度低於20KM/小時的時候必須要有提示聲音。
3、車身重不能超過750KG。
4、蓄電池不能超過車身重量的30%。
5、主駕駛需配備安全氣囊,安全帶等。
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規範了老年車的行業標準,避免造成因行業質量參差不齊、行業管理混亂所帶來的市場問題,並對老年電動代步車和電動汽車之間的區別,進行了明確的劃分。
那麼生產標準規定好了,消費者就可以購買老年車上路了嗎?
NO,NO,NO!!!!
正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何生產老年車並取得生產許可,那是工商部的事,而生產出來後的老年車能否正常上路,那是交通部的事,所以就算購買了符合新規要求的老年車,你也需要滿足交通部的規定才可以正常上路。
那麼交通部的要求又是什麼呢?
根據2020年交通部出臺的新規規定:
1、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輕便摩託車準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
2、申請低速載貨汽車、三輪汽車、普通三輪摩託車、普通二輪摩託車或者輪式自行機械車準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
3、申請城市公交車、中型客車、大型貨車、無軌電車或者有軌電車準駕車型的,在21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4、申請牽引車準駕車型的,在24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5、申請大型客車準駕車型的,在26周歲以上,50周歲以下。
也就是持有以上駕照的老年人,在正常完成上牌程序後,便可以駕駛符合規定的老年車正常上路。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政策並非針對全部的四輪代步車,而是針對時速超過20公裡,自重超過50公斤的電動摩託車,所以消費者在照牌齊全後是否能夠安全上路,具體還是需要看當地交通部門的執法力度,畢竟新規並沒有徹底打開對老年車上路的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