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June 01,2020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熟語詞
1.「荒誕」的誕是小動物
據我國西漢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記載,「誕」是一種小獸的名字。這種小獸也稱「訛獸」,生活在西南的邊遠地區。它的身形就像兔子,卻長著一張人的面孔,而且居然能像人一樣說話。但它所說的話都是些不實之詞,它說往東就是往西;它說是好的,卻可能是壞的。「荒誕」一詞就是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演化而來。由於「誕」這種動物喜歡撒謊,後來人們就用「荒誕」表示「弄虛作假」、「不合常理」。(摘編自《百科知識》)
2.「老頭子」最初稱呼乾隆
「老頭子」典出《清朝野史大觀》。乾隆年間,盛夏的一天,紀曉嵐因為禁不住酷暑,脫了上衣,袒胸露乳坐在那裡校閱書籍。正巧乾隆皇帝走了過來,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只得躲到桌子底下,用桌布蓋住身體。過了一會兒,他沒聽見乾隆的聲音,以為乾隆已經走了,便露出頭來問:「老頭子走了嗎?」不想乾隆沒走,很生氣地問紀曉嵐「老頭子」怎麼解釋。紀曉嵐從容答道:「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母天地又謂天之子,簡稱老頭子。」乾隆聽了很高興就原諒了他。「老頭子」後來泛指老年男子。(摘編自《熟語典故》)
3.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由來
「打破沙鍋問到底」出自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其願意本來是「打破砂鍋璺到底」,璺讀作wèn。因為和問同聲,所以就改用問字了。璺就是沙鍋上的裂紋,沙鍋即泥燒製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製中藥或冬季煲湯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打破沙鍋問到底」實際應為「打破沙鍋紋到底」,即裂紋直到底部,比喻對於問題追根究底。(摘編在《熟語典故》)
4.「網開一面」其實開了三面
典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說的是,一天,湯王外出巡視,看見有人在四面張網捕鳥,嘴裡還禱告著:「讓天下從四面八方飛來的鳥,都飛到我的網裡來吧。」湯王見了嘆息說:「你這不是要把天下的鳥都打絕嗎?」就叫捕鳥人去掉三面網,然後禱告說:「鳥啊鳥啊,你喜歡向左飛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裡來吧。」這個成語原本應做「網開三面 」。後來,人們把它改為「 網開一面」,比喻採取寬大態度,給人一條出路。(摘編自《熟語典故》)
5.「出類拔萃」說孔子
「拔」是超出,「類」指同類,「萃」指草叢,同類叢聚。典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對孔子非常推崇。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老師,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說:「孔子的學生有若曾這樣說過:『如果將孔子和尋常的百姓比,那正像麒麟同其他走獸比,鳳凰同其他飛鳥比,泰山同其他小石堆比,河海同水窪細流比。聖人和其他人也是同類,但聖人已遠遠超出、高過其他人了。自有人類以來,道德、學問沒有勝過孔子的。』」這就是說,自古賢人都是與眾不同的,而孔子又是一個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強多了。「出類拔萃」一成語便出於此,指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作為褒義詞,經常用於人或事物。
6.「乘龍快婿」說蕭史
典出《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相傳春秋時代,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叫弄玉。弄玉公主聰穎絕倫,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有一天夜裡,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杆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嫋嫋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一連幾夜,都是如此。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這個人原來是一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後來,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後,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公主也說:「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升空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現在,「乘龍快婿」作為一種褒義的說法,經常用來稱讚別人家的女婿,指別人家找到了一位才貌雙全的好女婿。
7.「車水馬龍」
典出《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褠,領袖正白,顧視御者,不及遠矣。漢光武帝的皇后馬氏知書識理,經常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漢章帝劉煌即位後,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久,一些大臣建議對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她說:「馬家的舅父,已經很富貴了。我身為太后,每天節衣縮食,讓左右的宮妃也儘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但不好好反省,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訪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來來往往就像是一條遊龍。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領和袖雪白,再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他們只知道自己享受榮華富貴,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麼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現在,人們仍然用「車水馬龍」來形容車馬往來,絡繹不絕的場景。
8.「朝三暮四」騙猴子
典出莊周《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人喜歡養猴子,大家都稱他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聽懂他的話。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慄子。沒過多久,老人變貧窮了,所以他想減少猴子的食物,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慄子,晚上給你們四顆慄子,可以嗎?」猴子們聽了,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猴子們一聽,早上的慄子又由三個變成了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朝三暮四」原指使用騙術欺騙人。現在,作為一個成語,「朝三暮四」常比喻人的行為變化之快,也用來形容數目之多。
9.「綽綽有餘」原指隨心所欲
典出《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坻蛙辭去靈丘縣令到國都擔任諫官,他做了好幾個月的諫官,卻從來沒有向齊王勸諫過。孟子對坻蛙說:「諫官是要求進言的官,你做了幾個月的諫官,卻始終沒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坻蛙聽了心裡很不好受,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職責,於是向齊王辭去了諫官的職位。後來,其他人紛紛議論說:「孟子倒是屢次向齊王進諫,可是齊王都不採納,他卻不走,他對坻蛙說那些話是嫉妒他嗎?」孟子滿不在乎地說:「我無官無職,又無進言的職責,我的進退不是隨心所欲嗎?」現在,「綽綽有餘」與最初的意思有了一些出入,用來形容數量遠遠超過了需求。(摘編自《熟語典故》)
10.大臣勸武則天別「搞名堂」
「搞名堂」與武則天修建明堂有關。「明堂」是先秦時期帝王會見諸侯和進行祭祀的場所,也是帝王頒布教化、發布政令、舉行典禮的地方。這種建築始創於黃帝時期,周代時才叫作「明堂」。唐朝武則天在位時,經濟繁榮,國勢強大起來,她也提起了修建明堂。這時大臣劉允淪覺得這太勞民傷財,於國於民都不利,於是又寫了《明堂賦》,指出,「弄什麼明堂」,「搞什麼明堂」,《黃帝明堂經》裡說的都是子虛烏有,勸武則天打消這個念頭。自此百姓們就流傳開了「搞明堂」這個詞,又因「名」與「明」同音,後來就成了「搞名堂」。「搞名堂」在古代用來形容別出心裁、獨樹一幟,現指出一些莫名其妙、不倫不類的主意。(摘編自《熟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