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島內「臺獨」分裂活動猖獗,美國加大介入臺灣問題,增大臺灣政局複雜性。臺灣社會雖然受到民進黨當局製造兩岸敵意對抗的影響,但主流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改善經濟民生持持續發展。

    一、民進黨當局操弄選舉議題維持主導局面

    民進黨當局施政混亂,政績乏善可陳,無力解決島內「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才」等「五缺」問題,島內經濟發展持續低迷,尤其是對兩岸交流合作加大設限,致使島內民眾不滿情緒日益積累,社會矛盾逐步升級。民進黨當局為掩蓋施政無能,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大肆煽動島內民粹主義,重點對香港「反修例」風波、統「獨」議題進行政治操弄,升高「反中拒統」民意,製造兩岸敵意對抗。

    從民進黨內部看,該黨圍繞選舉內部鬥爭激烈。其在2018年底臺灣縣市「九合一」選舉失利後,在蔡英文主導下,原「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當選黨主席,蘇貞昌接替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加強內部整合,重新起勢。蔡英文趁勢宣布參加黨內「大選」初選,賴清德不甘失去機會,決議挑戰蔡英文,雙方廝殺激烈。蔡英文操縱黨中央多次修改規則,強勢通過對其有利的初選辦法,最終贏得黨內初選。蔡出線後利用「執政」權力和資源拼選舉,大肆進行政策買票,全力「圍剿」韓國瑜,加大抹黑國民黨;延攬賴清德擔任副手搭檔,拉攏深綠勢力支持;力圖將選舉主軸塑造為「拒統反中、民主保臺」之爭,轉移施政不彰的焦點。民進黨選舉態勢逐步轉為主動。

    二、國民黨面臨多重挑戰

    一方面,國民黨受到民進黨當局不擇手段的政治追殺,外部壓力增大。該黨及其附隨組織財產受到民進黨當局追繳,馬英九、吳敦義等國民黨要員受到管控,無法開展兩岸交流,韓國瑜被民進黨策動的公民團體發起市長罷免運動,國民黨基層實力派也受到一系列司法打擊,該黨還受到民進黨操縱的網軍、媒體、民調等攻擊抹黑,政治壓力倍增。

    另一方面,該黨圍繞選舉內部博弈十分複雜。黨內初選期間,朱立倫、韓國瑜等多頭角逐黨內「大選」初選,郭臺銘也借勢回歸國民黨加入選戰。但隨著郭最終不敵韓國瑜而脫黨,國民黨因初選爭鬥激烈聲勢下挫。韓國瑜雖代表國民黨出線,但黨內整合艱困,持續被對手抹黑,個人問題遭選舉無限放大,支持度不斷下挫,選情逐漸陷入被動。

    三、島內第三勢力持續發展

    柯文哲為主要代表的第三勢力,在藍綠之外不斷塑造崛起的勢頭。島內支持柯文哲參加大選的聲音也紛紛出現。柯亦乘勢組建臺灣民眾黨,力圖在臺兩項選舉中有所作為。但柯難以單靠自身力量在「大選」中突圍,遂加強與退出國民黨的郭臺銘合作,但柯、郭之間未能進一步整合。柯放棄參加「大選」,轉而率領民眾黨搶攻「立委」席次,爭取「立法院」關鍵少數的地位。

    宋楚瑜率領的親民黨刻意拉開同國民黨及民進黨的距離,力圖爭取不滿藍綠政爭的選民支持。宋著眼拉抬親民黨「立委」選情,再度參加「大選」,試圖發揮「母雞帶小雞」效應。新黨等統派力量在島內高舉反「獨」促統大旗,積極主張兩岸和平統一,支持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加大投入參加臺兩項選舉,積極立足島內擴大影響。「時代力量」等「急獨」政黨在島內政局不斷邊緣化,但仍妄圖苟延殘喘,加緊投入選戰。

    四、島內「謀獨」活動猖獗挑釁兩岸關係

    民進黨當局極力借法律等手段幹擾阻撓兩岸交流合作,加大對兩岸關係反制,推動修訂「國安五法」,為兩岸商籤政治協議設置「雙審議」加「公投」的高門檻。通過有關終身禁止臺退役將領、高階政務官參與大陸政治性活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延長對退離職公務人員出境管制,在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受阻後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加大限制兩岸交流合作,開了島內「惡法」先例。

    民進黨出籠所謂「新決議文」,鼓譟「臺獨」,蔡英文發表「臺獨」意涵明顯的「雙十講話」,縱容支持分裂、敵對分子在臺活動,縱容支持「臺獨」與「港獨」合流作亂,為亂港分子提供支持和庇護。賴清德多次發表「務實臺獨工作者」言論。民進黨當局繼續在歷史、文化領域推動「去中國化」、「漸進臺獨」,主導修訂並施行充斥「去中國化」謬論的高中新版課綱。「急獨」勢力圖謀舉辦「獨立公投」,呂秀蓮領銜推動「臺灣應向國際宣布和平中立公投」案。

    但民進黨當局及「臺獨」勢力的「謀獨」活動引發島內各界擔憂和不滿,更受到大陸方面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在外界壓力不斷增大之下,民進黨當局「謀獨」言行被迫收斂,「急獨」勢力推動各類「謀獨公投」以失敗收場。

    五、臺灣社會對兩岸和平統一大勢的認知更加清晰

    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闡述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具有劃時代意義,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大陸方面不斷推動「31條措施」等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落實落細,出臺「26條措施」,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兩岸和平統一大勢更加強化。在這樣的大勢下,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感受到大陸分享發展機遇、逐步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誠意和實際效果,其受益面、獲得感不斷增加,臺灣民眾來大陸發展意願高漲。島內主流民意希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改善島內經濟民生進一步增強,普遍意識到「臺獨」是絕路、統一是歷史大勢,認識到臺灣的前途在於大陸,臺灣同胞的福祉繫於兩岸統一。(作者 楚樺 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趙博)全國臺灣研究會29日在北京舉辦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40多名專家學者與會。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指出,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加緊「去中國化」動作,刻意阻撓破壞兩岸交流合作。
  • 解密|孫立人為何被囚禁33年,因為美國曾計劃讓他主持臺灣政局
    隨著蔣介石地位的鞏固,遂罷免了孫立人的兵權,並在1954年炮製了震驚島內外的「孫立人兵變冤案」,將孫立人囚禁了33年。1955年5月25日,臺灣陸軍少校郭廷亮被捕,經審訊,他承認,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指使他在軍中聯絡了大批軍官,並派人偵察臺北陽明山西子灣、「總統」官邸等敏感地區的地形,企圖以武力實行「兵諫」。
  • 差距變化如何?2019年福建、臺灣的GDP、人口、人均GDP對比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福建省高成長企業超過4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500家。此外,福建省的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在2019年增長17%,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22.2%,使得福建省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2.3%。
  • 臺商稱「上海1年發展給臺灣100年都難追上」,聽得臺灣主持人一臉複雜
    「上海1年的發展」,「別說5年了,給(臺灣)100年可能都很難(追上)」一位在大陸十三年的臺商在和臺灣節目《觀點》主持人連線時,不禁發出了這一感慨。聽得主持人表情一臉複雜……9月28日,在臺灣節目《觀點》上,主持人陳揮文隨機連線了一位聽眾:一位自稱來大陸13年、定居江蘇崑山的臺商。
  • 劉紅: 2019年兩岸關係要點回顧(下篇)
    劉紅: 2019年兩岸關係要點回顧(下篇) 2020年02月18日 14:1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劉紅:2019年兩岸關係要點回顧(上篇)  五、兩岸交流的推進和調整  兩岸交流40年,經貿和各項交流年年有增加,即使在陳水扁時期也是增長型,或者說增長成為常態,一時成為判斷兩岸關係好壞的思維定論。
  • 2019年6月在臺灣(臺灣旅行系列之四)
    而真實地原因是:2019年6月的臺灣之旅,實在是沒有什麼精彩之處,我只是去臺北辦了一件事,其餘時間住在去苑裡,安安靜靜的待到我要離臺的時間~俗話講的「全無亮點可言」。「找亮點」是職場後遺症,我也不自覺的延續到了生活之中,所以才會有上述的「蠢行」~概而言之四個字:「功力不夠」。「功力」的核,是「磨」;「回顧反省」和「糾錯校正」就是「磨」的「扎馬步」。
  • 張志軍:2019年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 是歷史性突破
    據中新社5月24日報導,當前臺海形勢趨於複雜嚴峻,兩岸關係中不確定因素增加。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以書面回復指摘臺灣民進黨當局製造兩岸對立,勾連外部勢力破壞臺海和平,致當前兩岸關係形勢更趨複雜嚴峻。
  • 2019年臺灣網絡使用概況
    圖源:網絡 作者 李平 特約評論人 據《2019年臺灣網絡報告》調查顯示,2019年臺灣整體上網率再次提高到 2019年臺灣整體上網使用率達歷年最高 《2019年臺灣網絡報告》調查結果推估全臺12 歲以上上網人數達 1898 萬人,而全臺上網人數經推估已高達 2020 萬,整體上網率達 85.6%;推估全臺家庭可上網有 793 萬戶,全臺家戶上網比例達 90.1%,主要上網方式為寬帶上網,比例高達 89.3%
  • 2019年春節過年有啥新變化?看大數據!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題:2019年春節過年有啥新變化?看大數據!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2019年春節7天假期結束,「新華視點」記者通過大數據盤點春節的新變化。【交通】全國共發送旅客4.21億人次,民航增長最快2月4日至10日,全國共發送旅客4.21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0.35%。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對外經貿格局發生重要新變化     儘管2019年臺灣經濟表現較預期為佳,但外部經環境巨大變化與外部需求下降情況下,臺灣也無法獨善其身,外銷訂單、對外貿易出口及對外投資均出現衰退,臺灣對外經貿格局發生新的重要變化。
  • 李鵬: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仍會複雜嚴峻
    李鵬(中評社 海涵攝)  12月16日,「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接受記者聯合採訪時表示,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依然會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臺灣民進黨當局到底能不能回到「九二共識」這樣一個共同政治立場上來、能不能在臺灣島內停止「臺獨」分裂活動。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深化兩岸的融合發展,如何把兩岸融合發展的道路走實。十九屆五中全會所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實就是在落實融合發展。
  • 2019年臺灣GDP超過4萬億,放在全國來看是什麼水平?
    近日,我國臺灣地區公布2019年最新修正的經濟數據,來看看有哪些變化吧。此前公開數據顯示,臺灣地區2019年GDP初步數據為4.2萬億元,經濟增速達到2.73%。修正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地區經濟增速為2.96%,與初步數據相比上調0.23個百分點,GDP總量調整為189325.25億新臺幣,約為4.224萬億元人民幣。
  • 臺灣2019年新書出版總量創18年新低
    中新社臺北3月7日電 最新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7日在臺北發布。報告指出,2019年臺灣新書出版總量持續下跌,創18年來新低點,但兒童讀物和漫畫書則逆勢增長。據中央社、中時電子報等臺灣媒體報導,數據顯示,臺灣2019年新書出版總量為36810種,較2018年減少2304種。這是繼2001年(36353種)之後,臺灣年度新書出版量再次低於37000種以下。臺灣新書出版量曾於2017年短暫回升,但近2年都呈現連續下降趨勢。
  • 2019年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大陸發展,呼籲臺灣抓住機遇
    2019年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大陸發展,呼籲臺灣抓住機遇 2020年01月03日 14:0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9年,島內媒體密切關注大陸對外開放、金融市場以及智慧經濟等,呼籲臺當局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善兩岸關係,抓住大陸發展機遇。
  • 議會又解散 以色列政局難穩
    原標題:議會又解散,以色列政局難穩   以色列議
  • 複雜的服飾藝術,臺灣魯凱族土著文學禮服
    與臺灣許多土著人一樣,魯凱以其製衣技藝而聞名。他們的日常服裝是專業製作的,但毫無疑問,這是他們創造最有趣的禮儀服裝的技巧。在這裡,我們來看看創造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服裝背後的過程,以及為什麼它們對部落如此重要。與臺灣人的風格相似,魯凱族的禮儀服飾絕對是一件編織的藝術品。
  • 2019年中國臺灣直銷10強報告
    1安利104億,0.7%在下滑了2年之後,2019年,安利取得微幅成長,以104億元的成績穩居臺灣直銷冠軍寶座,也是至今臺灣唯一一家營收破百億的直銷公司。2019對臺灣安利來說,是特別的一年:這一年來因應數位化轉型,實體門市據點進一步裁減,但保留的門市卻擴大改裝與升級,增加體驗與服務項目。
  • 臺灣製造業2019年營收和利潤雙下滑
    新華社臺北5月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5日發布的統計顯示,2019年臺灣製造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比上年都有所下滑,但是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和增幅均為近5年新高。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製造業上市公司營收額為新臺幣16.5萬億元,比2018年減少2.8%,主要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全球景氣放緩和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影響。傳統製造業,如化學材料、石油及煤製品、基本金屬,營業收入都明顯下滑,分別年減18.8%、15.7%和12.5%。
  • 2019年福建省人口為3973萬,人均GDP約10.67萬元,那臺灣人均呢?
    按照2018年的GDP初值排序,中國臺灣的經濟總量仍在福建省之上,但這種現象在2019年發生了改變。按照臺灣統計部門發布的信息,2019年中國臺灣的經濟實際增速為2.73%,與上年經濟增速(2.75%)變化不大。
  • 福建2019年GDP正式超過臺灣
    老實說福建超過臺灣我一點都不驚訝,我來廈門20多年了,見證了兩地差距的變遷。90年代初,廈門剛發展,那時臺灣過來的人很吃香,意味著有錢人,他們過來都是當老闆開公司做生意的。廈門比較知名臺企有翔鷺石化、燦坤等,在當時是廈門數一數二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