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蔣介石炮製了「孫立人兵變案」,曾任臺灣「陸軍總司令」的孫立人因此被囚禁了33年。本文依據上世紀90年代美國解密的有關檔案,重新敘說了這一歷史事件。
孫立人的新38師英勇善戰,打出赫赫威名,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將軍在臺中市去世,出殯隊伍長達一公裡,與蔣氏父子去世時的送葬隊伍不相上下。其實,孫立人並不是因美國企圖以他來取代蔣介石而遭囚禁才引起人們關注的。早在1942年,他率不足一團之眾,在緬甸取得仁安羌大捷,營救出被圍困的英軍七千餘人和五百多名戰俘(一半以上是英國人)時就已震驚世界,被譽為「東方隆美爾」。當時孫立人的新38師英勇善戰,打出了赫赫威名,令日軍膽戰心驚。被救的英軍官兵個個熱淚盈眶,向中國官兵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中國軍隊萬歲!」
「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盟軍公認的唯一勝利,使盟軍不得不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此役是二戰中以少勝多最著名的範例,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2年5月3日,英軍的亞歷山大和史利姆兩位將軍,均以私人的名義派員給孫立人送來了「感謝信」。亞歷山大是第一次緬甸戰役時英緬軍總司令,戰後曾出任英國國防大臣。他對孫立人在仁安羌營救英軍第一師深懷感激之情。並告知英國女王將向孫立人頒發「帝國司令」勳章。孫立人向全體官兵宣讀了他們的來信。而後,他慷慨激昂地說:「勳章的授予,是全體官兵的光榮,尤其是死傷的同胞,以血肉之軀換來的光榮!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這是中國軍官第一次以戰功獲得外國勳章,而是表現了中國和盟軍第一次並肩作戰所付出的血汗和捨己救人、不背盟信的中國精神,這一精神已得到了公平的評價!」駐印英軍統領代表女王向孫立人頒發「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該勳章是英國級別很高的榮譽,受勳者都要加封爵士爵位。
自視甚高的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經常與孫立人交談,有時談得非常投機,親密得情同手足,有時卻爭得面紅耳赤。史迪威為人耿直,有戰略眼光和戰略頭腦,對孫立人非常賞識。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其大多數將領普遍受到西方國家的輕視。在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孫立人率領訓練有素的新38師和以後的新一軍,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北緬,與日軍五個精銳師團連續作戰17個月,越戰越勇,所向披靡。與孫立人指揮的部隊相比,印緬戰區其他盟軍部隊不免有些相形見絀。孫立人入緬作戰後所創造的奇蹟,使他備受各國軍政要人的關注,也引起不少西方人的好奇。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他受到眾多盟軍將領的尊敬。
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孫立人頒發豐功勳章的頌詞中曾這樣稱讚他:「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辛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之指揮殲滅強敵,解除英軍第一師之圍,免被殲滅。後復掩護盟軍撤退,於千苦萬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至印度後猶軍容整肅,不減銳氣,尤為難能可貴。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二戰期間歐洲戰區盟軍最高統帥、戰後曾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也對孫立人頗為敬佩,1945年3月底,他電邀孫立人赴歐洲考察,希望結識孫立人這位中國傳奇式的將軍。5月23日,孫立人一行抵達巴黎。艾森豪因在德國受降,不能親臨機場迎接,他特派官員去接孫立人。在機場等候的是艾森豪的那輛房式座車,車上有金屬鑲嵌的英國勳爵紋章和元帥的標記,以往這輛豪華座車只有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法國戴高樂將軍這樣的貴賓才有資格乘坐。
二戰期間的風雲人物、四星上將巴頓將軍,他與蘇聯的朱可夫元帥、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並稱為「盟軍三驍將」,曾指揮過收復北非、西西里登陸、萊茵河進軍等重大戰役,被德軍稱為「瘟神」。巴頓和孫立人是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的校友,聽說孫立人要拜訪他的司令部,立刻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熱情。他派一支摩託車小隊,在離司令部還有20英裡遠的路口恭候孫立人的座車。臨別時,巴頓將軍將他所得到的戰利品——一枚德國十字勳章和手槍贈與孫立人。這對於指揮過百萬大軍馳騁疆場且性情高傲的巴頓將軍來說,是極為少見的。
6月17日,孫立人應邀到英國訪問。在英國陸軍部,英國女王授予孫立人第二枚「大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以答謝新38師114團在緬甸孟拱郊區援救英印軍第3師77旅的友情,表彰孫立人將軍在北緬橫掃日軍五個師團的卓越功勳。
6月23日,孫立人又應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邀請赴美訪問。早年孫立人從清華畢業後被保送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度大學工程系讀書,獲工程學士學位後,又轉入維吉尼亞軍校,與馬歇爾將軍等很多美國名將是同學。1928年孫立人從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後,回到南京從戎。
孫立人的歐美之行,在蔣介石看來是「大逆不道」,因而引起蔣介石的猜忌,為他以後的仕途埋下了禍根。
蔣介石炮製兵變冤案,孫立人因此被囚禁了33年
美國政府在蔣介石兵敗大陸之際,曾打算「棄蔣保臺」,由孫立人主政臺灣。盟軍遠東統帥麥克阿瑟親自遊說孫立人,「有意要請閣下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據美國已解密的檔案,對於美國的遊說,孫立人至少有三次予以拒絕。
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蔣介石的不安。但初到臺灣的蔣介石為籠絡美國,重登「總統」寶座,尚需得到孫立人的擁戴,所以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隨著蔣介石地位的鞏固,遂罷免了孫立人的兵權,並在1954年炮製了震驚島內外的「孫立人兵變冤案」,將孫立人囚禁了33年。
1955年5月25日,臺灣陸軍少校郭廷亮被捕,經審訊,他承認,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指使他在軍中聯絡了大批軍官,並派人偵察臺北陽明山西子灣、「總統」官邸等敏感地區的地形,企圖以武力實行「兵諫」。
5月28日上午,蔣介石召見孫立人,說:「你以後少跟政客們來往。」孫說:「是的,我一生最討厭玩政治和與政客打交道。」蔣說:「這次我要把你給孤立起來。」雙方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6月6日,蔣介石在孫立人等人陪同下,前往屏東機場閱兵。閱兵後,立即產生流言,說有人企圖在現場發難,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以排除腐敗,鞏固臺灣。
8月20日,蔣介石下令成立以陳誠為首的「九人小組」調查孫立人。同時,為了向輿論、特別是美國輿論顯示公正,又下令成立監察院「五人小組」進行調查。1955年10月31日,臺灣「陸海軍軍事法庭」對孫立人作出判決。從此,孫立人被軟禁33年之久。這就是國民黨退臺初期轟動一時的「孫立人案」。
時光如梭,轉眼到了1988年。3月20日,臺灣「國防部長」鄭為元來到臺中市孫立人家中,告訴他:此後,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了。3月22日,郭廷亮發表聲明,說他當年是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的指使下構陷孫立人的。
1990年,90高齡的孫立人,在「總算在死前親得以平反」的慰嘆中與世長辭了。
1992年,美國政府開始解密50年代對臺關係的有關檔案,根據《信息自由法案》其他有關秘檔也陸續地開放出來。這批秘檔分別來自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中國科、中央情報局、麥克阿瑟和柯克私人檔案,這些檔案和美國政府早已公布的《外交關係文書》(1949年、1950年),以及中華書局現已出版的顧維鈞口述史,可以重看孫立人案。
美國政府密謀:由孫立人主持臺灣政局
早在1948年底,面對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開始積極尋找可能的替代人選。並對麥克阿瑟譽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臺灣,傾注了更集中的注意力。
1949年2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莫成德向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報告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力強、做事腳踏實地的人,不必聽命蔣介石,亦毋須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而專為臺灣謀福利。孫立人的經驗也許不足,但其他條件卻甚合適」。艾奇遜當即指示,可與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也同意,則伺機向李宗仁提出以孫立人代替陳誠。
1949年5月,莫成德回國,向艾奇遜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由孫立人主持臺灣政局,以此作為向臺灣提供經濟援助的條件。
1949年6月23日,美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凱南向國務院和「國安會」提出處理臺灣問題報告書。其中就有「邀請孫立人將軍加入佔領軍的新政權,如孫願意接受,則美國分化國民政府駐臺軍隊的合作,即告成功」;「通知蔣介石,如他願意留在臺灣,當以政治難民之身份相待」。
當時,美國國務院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臘斯克與艾奇遜一樣,對蔣介石政權的腐敗墮落、喪失民心深惡痛絕,一直積極推動倒蔣運動。這年秋,他派莫瑞爾去找孫立人,莫瑞爾以印緬戰場戰友的身份探孫立人的底。孫立人見到莫瑞爾,大發牢騷,但未正面回答他的提問。
1949年12月,美國駐臺「大使館」代辦斯特朗和前美國駐臺北領事克倫茲抵臺,與孫接觸,他們向孫立人明確表示:如果孫願意控制「國民政府」,美國將予以全力支持,遭孫婉拒。
然而,美國方面並沒有因為孫立人的冷淡而放棄努力。1949年底,蔣介石的心腹鄭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軍司令白吉爾對鄭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須任命一位新的臺灣省主席,否則他們將撤出臺灣。12月28日,白吉爾詰問臺駐美武官為什麼「臺灣防衛司令」孫立人沒有「充分的權力」?白吉爾還對蔣介石的密使說:必須兌現授予孫立人全權的諾言。
在美國國內各界緊鑼密鼓地倒蔣的同時,美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報處長韋龍比訪臺表示:如蔣不願離臺,則不應幹預行政,麥克阿瑟可以派人入臺相助。被蔣斷然拒絕。
1月3日,美參議員弗格森詢問臺「駐美大使」顧維鈞:孫立人是否已和麥克阿瑟見面,因孫曾請他幫助安排。顧維均大吃一驚:想不到孫立人瞞著蔣介石與美國政客交往。
2月21日,麥克阿瑟竟然不與蔣介石打招呼,直接派專機去臺灣接孫立人。孫為了表示「清白」,請求陳誠核准。孫立人到東京會晤麥克阿瑟,麥克希望他負起「保衛臺灣」的責任,並表示將盡力提供軍援。孫立人返臺後,又向陳誠轉告他在東京的情形。孫立人自以為這樣「透明」,可免遭蔣、陳的疑心,實際上,不去東京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是他臨死前的醒悟,未免太晚。
在麥克阿瑟以軍人的莽撞姿態向蔣介石示威的時候,美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分別擬定了《臺灣政變草案》和《臺灣可能的發展》。《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為指揮官,以「反共、保臺、聯美」為主旨,對蔣實行軟禁或放逐。《發展》則說:「最近幾個月,各種報導均暗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同時並剷除其親信。目前有幾項因素不利於在此時發動政變。
有關政變的謠言廣為流傳,蔣周圍的人亦已知悉。此外,孫立人缺乏政治經驗,對軍政領導人欠缺影響力,顯示他也許沒有力量從事造反。如果未獲美國事實上的支持,將不可能發動政變。在美方日趨明白地將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的感染下,孫立人也開始改變其曖昧的立場。
1950年3月,美巡迴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遜報告說:「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臘斯克於5月30日仍向艾奇遜提出長篇報告,報告中建議:應告知蔣介石,要他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臺灣獲託管後,即可宣布撤消杜魯門1月5日決定不協防臺灣的聲明。這也表明美國國務院倒蔣態度日趨堅定明朗。
其實,早先,美國防部曾由坎拿德提出一份計劃:由孫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由一群自由主義分子在胡適領導下組閣。
6月19日,美國國務院不為所動地制定出在臺實施政變的機密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美國如要達成防衛臺灣的目的,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臺灣,將一切權力交給由美國確定的中國人領袖;(二)上述步驟完成後,美海軍駐防臺灣海域,以防止中共攻臺或臺灣「反攻」大陸;(三)如蔣抵制這一計劃,美國應派出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通知孫立人,如果他願意發動政變,則美國提供必要的軍援。
據檔案顯示,此密使為美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他被蔣介石稱為「我中國最良之友人」,因為他擔任專門偷運軍火到臺灣的一個「諮詢團」的負責人,1949年到1950年初,為臺灣在杜魯門政府的禁令下購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柯克支援臺灣,並非衝著蔣介石,他是「以美國利益為重」的。在臺灣的日子,他看到蔣政權日益腐敗,1950年2月,他曾勸蔣將軍事指揮權交給孫立人。據說,當年3月,孫立人出任「陸軍總司令」,4月,出任「臺灣防衛總司令」,均是柯克建言的結果。其後,鑑於蔣介石並未將「充分的權力」賦予孫立人,他對臺灣能否經歷解放軍的攻擊大感懷疑,所以,越來越傾向於國務院的「扶孫倒蔣」政策,因此被艾奇遜選為密使。
柯克尚未去臺灣,形勢就發生了最有戲劇性的變化——孫立人主動將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孫立人在信中提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但要求得到美國支持,至少是默許;他表示,一旦掌權,將制止腐敗,並在對付共產黨方面,更具彈性(即不強求反攻大陸)。
杜魯門當時雖未立即作出決定,但鑑於其一貫的反蔣態度,國務院並未覺得會有什麼出乎意料的決定,所以,艾奇遜等緊張地部署政變前的準備措施:6月23日,臘斯克與胡適在紐約布拉薩大酒店會晤,並正式要求胡出面領導反共親美的自由派內閣以取代蔣,胡表示毫無興趣,還指責美國在盟友遭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不過,他認為蔣不宜再做「總統」。第二天,胡適在宋子文在場的情況下,向顧維鈞報告了此事。「膽小」的胡適再次顯示了他對政治只願批評,不願參與的微妙態度。
據檔案顯示,美國務院擬定的政變日期是6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並決定:在政變前,蔣介石「必須被解除權力」。然而,25日晨,韓戰爆發的消息傳來,艾奇遜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美國的注意力將集中到朝鮮,而在朝鮮激戰的時候,無法在一個並非沒有一點利用價值的「盟邦」發動政變。蔣介石就這樣贏得了喘息之機!
蔣介石曾在「史迪威事件」中摸透美國政治家不敢果真翻臉的脾氣,這次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到他頭上,他自然不會錯過時機。據美駐臺情報人員報告,孫立人已被蔣經國主導的政工特務盯梢,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訪問」臺北,約孫立人會面。據稱:「孫立人顯得不太自在,聲音壓得很低,顯系擔心房裡裝有竊聽器。」孫立人對史蒂文森說,馬歇爾1946年對國民黨貪汙腐化、沒有效率、眾叛親離的批評「絕對正確」,他表示:「國軍」仍然是不錯的,亦有望「反攻」大陸,但其領導層不行,臺灣政府是一個充斥個人權力的老邁政權。但是,孫立人的一番慷慨陳詞並沒有獲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諾,相反,卻為蔣經國的特務提供了「謀叛」的又一證據。
1954年6月24日,孫立人被調為「參軍長」,實際上脫離了部隊。同年12月,美臺籤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成為美國封鎖中、蘇的「環太平洋島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蔣介石不再擔心會因為清除個別親美異己人士而與美國決裂。於是,「久蓄異志」的孫立人成為他可以隨時、任意處置的刀上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