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如今很多人的心中,已經成為了支撐一天活動的「重要夥伴」。
無論是尚未清醒的清晨還是在慵懶的午後,來上一杯香濃的咖啡,對許多人都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這種跨越時間、不分國界的流行飲品在給人們帶來美味的同時,代表的更是一種優雅、舒適、文明的生活方式,下面就來講一講人們是怎樣逐漸迷戀這種神奇的飲品的。
關於咖啡的起源,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那個著名的「牧羊人」傳說……
據說,衣索比亞的一個牧羊人發現他的羊在咖啡樹下吃了掉落的果實後,興奮地跳起了舞。抱著好奇心,牧羊人也嘗了一些這種漿果,結果吃下去以後變得精神振奮,疲勞感卻大大減輕。
後來牧羊人把這個奇特的經歷告訴了當地的一位修道士,這位修道士將漿果煮熟,然後提煉出了一種味道清苦卻香鬱的飲料,這便是我們今天喝到的咖啡。
咖啡(Coffee)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一種說法是,因為最早發現咖啡的地方是衣索比亞的Kaffa,因此人們以咖啡原產地地名為之命名。
而另一種說法則與阿拉伯人有關。古時候阿拉伯人的酒被稱為「Kahwa",教徒們把成熟的咖啡果實發酵後當作酒來飲用。時間久了,人們就習慣把這種能釀成酒的果實叫做「Kahwa/Qahwa」,逐漸演變成今天英文中的「Coffee」。
在這種飲料裡,蘊含著數百種植物成分和礦物質,有著複雜迷人的香氣和滋味,其中讓人慾罷不能的,就是咖啡因,它可以讓人頭腦清醒、減輕疲勞。
咖啡走出了衣索比亞,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當然,由於咖啡容易使人上癮,歷史中也有很多對咖啡極力反對的人。
據說咖啡曾被視為「惡魔」的飲料,一些人要求教皇將其禁止,但教皇在品嘗過咖啡之後,迷戀上了咖啡的美味,宣布咖啡合法化,使得咖啡愈發流行於世。
在歐洲,咖啡受到了特別的喜愛並紮下了根基,咖啡館變成了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的聚會場所。當然,其中也不乏沉迷於咖啡中不可自拔的大神。
著名的文學家巴爾扎克愛咖啡幾近瘋狂,除了寫作就是買咖啡豆,不是在咖啡店,就是在去咖啡店的路上,他自己曾大膽預測自己的生命可能會止於3萬杯咖啡,最終他所喝掉的咖啡遠遠超過3萬杯,巴爾扎克一天要喝十幾杯咖啡,堪稱咖啡界的「大胃王」!
據說巴爾扎克在讀了司湯達的長篇小說《巴爾瑪修道院》之後,寫了《司湯達研究》一書,對《巴爾瑪修道院》大加讚賞。在這本書的封面上印著一把咖啡壺,還有巴爾扎克的一句話:「就是這把咖啡壺,支持我一天寫16小時,最少也寫12小時的文章。」
貝多芬也是咖啡館的常客,一個熱愛咖啡的藝術家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特別,但在貝多芬身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就是他的每一杯咖啡,都要用60顆咖啡豆來製作,這是一個藝術家的癖好,也是一個音樂家的嚴謹。
在咖啡中,拿鐵是我們常喝到的一個種類,不過你知道它的由來嗎?這要起源於中歐一家咖啡館——藍瓶之屋的創始人柯奇斯基。
藍瓶之屋起初販售土耳其咖啡。由於維也納人喝不慣帶有咖啡渣的土耳其咖啡,於是柯奇斯基先用濾布過濾掉咖啡渣,再加入牛奶和糖。這種改良後的咖啡很快受到當地人的歡迎。
在黑咖啡裡加糖、加奶,也成為咖啡文化傳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舉動。因此,柯奇斯基也被稱為「拿鐵之父」。
現在我們喝的咖啡中,有很多種類其實也都是咖啡+奶的混合飲品。如果要喝到更純正的咖啡,還是要儘量選擇黑咖啡或只加奶的咖啡。
盡情享受咖啡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