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喝餐前雞尾酒多在下午2點至傍晚。美國人把下午5時稱作「雞尾酒時間」。雞尾酒是酒吧、餐廳宴會的上乘飲料,又是社會活動和小型沙龍隨意小酌的飲品。西方一些家庭在招待賓客時,常常根據來者的口味調製一杯雞尾酒,簡單又有情趣。雞尾酒會,國外常見立食形式,少設或不設座位,出席的賓客們可自由行動,自行擇取食物、飲料,便於結交新朋友,輕鬆隨意,不拘形式。
這是西方人較喜歡的一種社交聚會方式。關於雞尾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有人傳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紐約一家小酒店來一群軍官要喝酒,可整瓶酒已經賣光,女招待靈機一動,將所有剩酒混一處,又從大公雞尾巴拔下一根毛,把混合酒攪均勻,所有顧客都讚揚這種酒好,雞尾酒無意中得以發明。
還有人傳說,也是紐約州,一回鬥雞比賽中,招待們用參加鬥雞賽的雞尾羽毛裝飾酒吧,又在裝有各種混合酒的杯中插一根雞尾,入席者點到哪根雞尾,即可嘗到那一種酒的味道。再一種傳說,是某國王的駙馬專門會調混合酒,一次忙亂中卻丟了調羹,只好順手拔下帽飾上的雞尾來攪拌,因調出酒的顏色如雞尾般鮮豔斑斕,人們就把混合酒稱為「雞尾酒」。
我知道「雞尾酒」這個名稱是在上世紀中期,閱讀了美國小說《戰爭風雲》之後。書中數次描寫美國總統羅斯福嗜飲雞尾酒,而且喜歡自個兒調製雞尾酒,他還開玩笑地說:「我親愛的,就是共和黨人也承認,作為總統來講,我是一個很好的酒吧間掌柜。」譬如,在招待書中主人公帕格一家及英國作家毛姆等人的白宮宴會上,羅斯福親自調製雞尾酒請賓客們喝。
《戰爭風雲》的小說故事雖屬藝術虛構,但是如作者「前言」所稱:「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據史實,便是根據可靠的記載。」據說,作者寫作此書時曾經系統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量歷史資料及人物回憶錄。最近,我還讀到一本美國外交家查爾斯·波倫的回憶錄《歷史的見證》,作者曾經在德黑蘭會議中任翻譯,他的回憶亦印證了小說中的描寫。
在德黑蘭會議前,羅斯福招待史達林的晚宴上,羅斯福亦親自調製了雞尾酒,作為一種禮節來招待史達林。波倫寫道:「他把大量甜的和不甜的苦艾酒倒進放有冰塊的酒壺裡,再加入一點杜松子酒,然後很快地把這混合酒攪和,把它倒出來。」史達林接過酒杯喝了,羅斯福問他酒味如何?史達林答道:「嗯,不錯,可是它把胃搞得涼冰冰的。」其實,雞尾酒本身就是一種冷飲,無論春夏秋冬都要加冰塊以調節酒溫。
雞尾酒是一種即時飲品,隨飲隨配,不能儲存的。它不分男女老少都適宜飲用。也有兒童飲用的雞尾酒,其實是不含酒精的,只用各種果汁加牛奶、雞蛋等調配而成,取名也頗有童趣,如「小貓之腳」「矮神」等等。而成年男士則酒精度數更高一些,較受歡迎的如「曼哈頓」「亞歷山大」「馬提尼」等,如今還有加入中國名酒調配的雞尾酒,也很受西方人的歡迎。女士們飲用的雞尾酒,除了講究口味醇美,更為注重色彩的斑斕美麗,有的調酒師可根據各種酒的比重不同,在杯子裡調製成多種色彩的雞尾酒,比如「紅粉佳人」「血瑪麗」和「彩虹」。
說到「彩虹」,又使我想起羅斯福總統在德黑蘭會議結束後的晚宴祝酒詞。他將不同的政治色彩比作「彩虹」,認為那是根據不同國家人民不同的習慣、哲學和生活形式而融成的政治理想,這樣的不同色彩是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整體的。可惜的是,他的這番著名講演並未成為現實。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很快在戰後發生對峙,那就是歷史上的「冷戰時期」。如今,冷戰終於結束了,但羅斯福的「彩虹」政治理想可否得以實現,恐怕還是不容樂觀。不過,雞尾酒倒是成為全世界公認的美味飲料,其顏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其味道則是酸、甜、苦、辣、鹹五味。據統計,各國各地的雞尾酒品種已達數千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