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定位技術類型很多(如圖像、無線、地磁、慣導等),其中僅無線定位技術就有Wi-Fi、BLE、UWB、ZigBee、RFID等。因此在您決定採用哪種技術前,還需思考下項目對位置信息有哪些核心需求,同時項目中具備了哪些基礎通信條件可以復用的,只有梳理清楚這些問題,才好確定適宜的開發藍圖。下面這些分析角度,是一般營銷人員甚至技術人員都不會主動告訴您或者與您認真討論的。
1、項目中對定位頻次的要求?
我們在室外導航中都深刻感受到如果長時間讓GPS工作,手機會非常耗電甚至您都能感受到手機電池發熱。同樣道理,無論我們用智慧型手機或其他移動定位終端,定位頻次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設備的功耗,而且不同定位頻次對於通訊網絡的依賴程度也不一樣。常見的定位頻次有毫秒級、秒級、分鐘級、小時級別,比如高速移動物體、運動員又或者VR交互等就需要毫秒級的定位頻次,而安全生產對人和物資的定位追蹤則一般做到秒級即可,物品的監管一般做到分鐘級別即可,倉庫管理或物流追蹤則幾個小時定位一次都足已。
2、您對定位精度的期望是多少?
並非所有項目都真正需要高精度位置信息,有些場景需要釐米或分米級別,有些場景1~2米就夠了,有些場景5~10米即可。不同定位精度需求決定了可供選擇的技術路徑,不能用定位精度越高越好來「敷衍」,因為精度所決定的定位技術最終要與行動裝置、IOT網絡形成一個整體,選擇不好就會產生無用的成本或降低了設備效率。
3、定位終端(定位標籤)是單向通訊或雙向通訊?
如果定位終端僅是採集環境數據並發送到後臺則相對來說功耗較低,而如果還需定位終端來接收後臺數據則會增加終端的電力消耗,勢必設備的體積要增加或同等規格時犧牲設備的待機時間來解決。
4、定位終端待機時長的敏感度?
藍牙網關定位一般對應的定位終端(定位標籤)可工作半年甚至一兩年,而藍牙終端定位或UWB定位等的定位終端短則幾天或一周,長則也就個把月。有時因為被定位物品是有電源的,所以設備功耗則可以考慮忽略。
5、定位系統的組網方式?
有些場景中已有的通訊網絡就基本具備了定位所需的組網與通信能力,而有些則需要自建通訊網絡或藉助運營商的蜂窩網絡。另外還需考慮如果僅在一定區域內定位(無論單純室內定位亦或室內室外混合定位),則通信網絡的選擇性會多一些(Wi-Fi、BLE、LoRa等);而如果設備會出現在不確定的區域,則只能考慮運營商的蜂窩網絡(NB-IoT、LTE Cat.1)。
此外,最終用戶對定位終端體積的需求、費用的考量等也都是選擇技術方案是不可忽略的內容,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