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精準扶貧念好「山字經」 鄉村振興寫好「水文章」

2020-12-21 金臺資訊

金山銀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度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區域,世居於這一方水土的貞豐人民秉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靠山治山養山吃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念好「山字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寫好「水文章」,在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歷史決戰中奏響慷概激昂的「貞豐樂章」。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轄區面積1511平方千米,轄3鄉9鎮5街道,總人口42萬人,居住著漢、布依、苗、回等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9%。

金山銀山。

歷年來,貞豐縣全縣幹部群眾圍繞山水做文章,結合山地資源謀產業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縣情實際,全力探索實踐,化瓶頸制約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縣境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區域適宜產業,大力發展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花椒、板慄、李子、茶葉等生態扶貧農業產業,「綠水青山」促使生態變好、「金山銀山」助力脫貧攻堅,構築了立體生態大山地農業格局,促進了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廣大農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2009年,貞豐縣在魯容鄉引種火龍果試種成功。一花引來百花香,沿北盤江低海拔區域魯容、百層、魯貢和沙坪等鄉鎮紛起發展,培育引入公司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熱帶精品水果產業,特別是在2014年後,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

金山銀山。

截至2020年,貞豐縣累計種植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050畝,掛果面積近6000畝。白層鎮坡們村、興龍村規劃建成了5000畝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公司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助脫貧」的工作思路,以臺灣企業和貴州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引進種植純化度高、自花授粉、具有獨特保健功能的臺灣火龍果品種。採取「科研 公司 基地 農戶」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重點打造萬畝火龍果省級農業觀光示範園區,形成北盤江萬畝火龍果種植帶。

在產品上,採用有機種植管理方法,創立了「黔龍果」品牌,進行了國際SGS瑞士認證和美國FDA認證。產品平均價格約20元/公斤,優質果品40元/公斤,價格高出外省和進口火龍果。

金山銀山。

2016年魯容鄉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以來,該鄉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治貧之策,充分結合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帶低海拔、大溫差的特殊氣候資源優勢,做足「熱」字文章,確定「百香果脫貧,金芒果致富」的產業扶貧思路,大力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

2017年引入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在魯容鄉裡秀村、孔明村分別建成2000畝、3000畝百香果、芒果科技示範園,帶動全鄉發展百香果1.37萬畝、芒果3.18萬畝,輻射帶動包括白層、魯貢、沙坪、連環等鄉鎮種植百香果2萬餘畝,芒果3.54萬畝。2020年預計百香果產量約14000噸,實現產值約7000萬元,累計覆蓋帶動農戶3000餘戶12000餘人,其中貧困戶1300餘戶5000餘人。芒果有近3000畝進入試掛果階段,2020年預計產量約60餘噸,產值60餘萬元。

繡花功夫治生態

土地石漠化在學界被稱為「地球之癌」,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有95%以上的土地是石旮旯,過去嚴重的石漠化讓其成為典型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地。如今,當地因地制宜在石頭縫裡種花椒,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發展態勢,滿山的花椒樹成了群眾脫貧的「致富樹」。

金山銀山。

花椒喜鈣耐旱,這在石頭山眾多、鈣質豐富的喀斯特地區特別適合。

1992年,貞豐縣決定以石漠化嚴重的頂壇片區為試點發展花椒產業。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科學發展,頂壇片區產出的花椒品質好,口味獨特,加之花椒比較耐乾旱,因此花椒種植規模得到快速發展,到1996年,頂壇片區種植花椒1.06萬畝,是當時黔西南州唯一的萬畝花椒基地,曾獲「中國優質花椒原產地」「中國花椒之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稱號,並成功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頂壇模式」。

金山銀山。

小小花椒不僅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據統計,貞豐縣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已達8.1萬畝,2020年掛果面積4.5萬畝,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1.2億元。覆蓋農戶5742戶22980人,貧困戶1275戶6931人,戶均增收6300元。到2020年年底,全縣花椒種植面積將增加至10萬畝。

綠色思維育新機

從傳統種植玉米為主,到突破產業單一限制,發展立體生態農業,貞豐縣連環鄉砂仁、生薑、李子、板慄等特色種植業發展齊頭並進,實現了「山山有林,村村有產,季季豐收,戶戶小康」「連環模式」。截至目前,全鄉森林覆蓋率已高達72.5%,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目標。

金山銀山。

這幾天,連環鄉板慄成熟採收上市,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收購。 巧巖村孔繞組村民餘正權家原先零星種植到現在規模種植,他家的板慄已經發展到20多畝,曾經不起眼的山旮旯變成了金土地,不僅取得很好的收益,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貞豐縣連環鄉巧巖村板慄種植戶餘正權說,「栽種板慄活不多,價格也不錯,栽樹多了自然成林還保水土環境,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圍繞「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思路,貞豐縣立足縣情實際,在念好「山字經」上做文章。目前,貞豐縣李子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掛果面積達10餘萬畝,年產量突破7萬噸,銷售收入近4億元,李子產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脫貧的支柱產業之一。

產業革命建奇功

農村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主要內容之一,農村產業革命不只著眼於鄉村經濟短期的拉動作用,更是鞏固脫貧促進鄉村振興強力推手。

金山銀山。

在貞豐,農村產業革命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貞豐自古有種茶的傳統,貞豐出產的坡柳娘娘茶曾一度成為清代貢茶。近年來,貞豐縣積極利用原有茶資源,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760萬元,打造茶葉基地5個、茶廠3個、小微創業園1個、交易市場1個。2019年,全縣新種植茶葉2.7萬畝,銷售超過1億元,帶動130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直接或間接解決就業1.2萬人以上。截至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9164畝,可採摘茶葉面39350畝。

金山銀山。

貞豐縣還建成了2萬畝糯稻、2萬畝丹參、4萬畝高粱、12萬畝蔬菜、2萬畝辣椒、1500萬棒食用菌等生態扶貧產業基地。以脫貧攻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貞豐縣立足山地高效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縣十大農業產業擴大規模與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貞豐縣形成了「種、養、加、銷」為一體的生態產業發展新格局,形成了以糯食、蔬菜、烤菸、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等為代表的短線產業,以花椒、李子、茶葉、砂仁、火龍果等為代表的長線產業。「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興起,培育發展了省、州級龍頭企業40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53家,落實500畝以上7個壩區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打造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5個,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基地168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鏈,100%的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形成鎮鎮有產業基地,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金山銀山。

2008年,「頂壇花椒」「連環砂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6年10月,貞豐縣還獲得「中國糯食之鄉」稱號,龍之谷火龍果已獲得歐盟有機產品認證。目前,全縣生態產業共50餘萬畝,提升森林覆蓋率49.6%,實現特色農業總產值36億元以上,帶動城鄉居民人均增收元6300元以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

讓綠色成為貞豐「底色」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貞豐縣始終堅持在山水上做足產業文章,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同步變成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符合貞豐發展的生態產業脫貧新路子。

文化自信。

在生態扶貧產業發展中,貞豐縣立足靠山吃山、依託自然生態資源,精準擇業、精細管理,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和周邊群眾增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創新了土地流轉租金、進園務工薪金、返包定產獎金、項目分紅股金的「四金」收入扶貧模式等,強化了企業與群眾之間的利益連結,模式皆可複製推廣。

貞豐縣生態扶貧產業的發展,向喀斯特要生態,向荒山荒要效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在生態效益上,做到了水土流失防治率達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達92%,為全縣森林覆蓋率貢獻50個百分點,促進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在經濟效益上,50餘萬畝生態扶貧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巍巍龍頭山,滾滾北盤江,山水是這裡的標籤、也是這裡的「名片」,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地處喀斯特腹地的貞豐縣,廣大幹群靠山吃山,「絕地爭鋒」「逢山開路」,以只爭朝夕、以時不待我的銳氣,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貞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供圖)

相關焦點

  • 貞豐:旅遊扶貧顯成效 脫貧攻堅展新顏
    立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貞豐縣提出了「擦亮旅遊牌、唱響生態經、作美糯食宴、攻堅大脫貧」思路,堅定「旅遊 」融合發展方向,以及「神奇山水·浪漫貞豐」的發展定位,成功打造了雙乳峰景區、三岔河景區2個國家AAAA級景區,貞豐古城景區、北盤江大峽谷景區、龍山陽光農旅景區3個AAA級景區。
  • 念好「山字經」,巧打「特色牌」 重慶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紮實」、「三個作用」要求,對標硬任務,落實總方針,突出供給側,聚焦高質量,以吃透上情掌握實情精準發力形成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一幅田園山水、自然與人、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面,正在原鄉巴渝徐徐展開。
  • 浙江電視臺《壹周播報》:章村鄉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
    屬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其下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17382人,以種植油茶、毛竹、茶葉為主,素有「浙南油庫」之稱。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章村鄉走上了高質量的綠色發展之路。章村鄉鄉長李劍鳴說:「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以黨建始終貫穿整個過程,同時我們做「四權改革」,用改革去促動內生動力。
  • 「精準規劃」助力「精準扶貧首倡地」振興希望的田野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新華社長沙12月18日電(記者張玉潔、周楠)「精準規劃很重要,通過規劃引領,穩步推進村莊建設發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才有清晰『路線圖』。」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麻輝煌這些天忙著跟村民們籌劃來年的工作。
  • 睢寧官山:村企聯手同發展 共走鄉村振興路
    不久前,在睢寧縣官山鎮統戰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官山商會成員企業負責人按照「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框架,深入各村調研合作共建,幫助村民制定生產銷售規劃。今年以來,睢寧以增加「兩個收入」為目標,以民營企業、商會為主體,在政府的牽線下,讓企業與村(社區)一對一結對,幫助當地優化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公共事業。
  • 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如何持續發力
    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教育扶貧具有基礎性、根本性作用。作為扶貧工作分類施策的內容之一,「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較之於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社會保障兜底等形式,意義更加重大、作用更加長遠。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如何依靠教育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能力,實現貧困人口根本脫貧,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 泗洪「三篇文章」,寫就鄉村振興答卷
    時值年末,寒風凜冽,在宿遷市泗洪縣城鄉,卻呈現著一派熱火朝天喜人景象:龍集鎮金水集團螃蟹養殖基地裡,蟹農們忙著將一箱箱綑紮好的螃蟹裝車發往深圳;臨淮鎮勝利家園農房改善工地上,工人們正忙著工程掃尾,確保讓上岸漁民春節前全部搬進新家;雙溝鎮雪二新村千畝連片蔬菜大棚內,菜農們興高採烈地採摘草莓…
  • 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原創 曲小薇 曲江新區全文142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
  • 消費幫扶助振興,精準扶貧暖三江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常關鍵,特別是推動產業扶貧以及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任務繁重。2019年9月10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深圳邊檢總站扶貧辦主任吳忠華來到位於寶安區的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代表三江縣貧困戶對華巨臣公司為三江縣產業脫貧及消費脫貧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親自為華巨臣送上感謝信和錦旗。
  • 精準施策 實現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
    丁愛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推進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相銜接,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任務,需要及時謀劃、精準施策、創新推進。
  • 大悟縣東新鄉:念好山字經 走出興鄉路–今日湖北網
    今日湖北網訊(記者/陳思炎  通訊員/楊豪 李新)近年來,革命老區湖北省大悟縣東新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山區資源,緊緊圍繞山字做文章,堅持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不動搖,目前,全鄉共流轉山場4.5萬畝,流轉耕地6000畝,開發銀杏基地1.2萬畝,油茶基地1.03萬畝,真正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的路子,取得了農業經濟繁榮發展
  • 統籌推進後扶貧時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要切實考慮社會能夠發揮何種作用,如何通過社會建設實現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目標。一方面,社會建設與精準脫貧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訴求,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相互促進,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社會建設與鄉村振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內容共融性和方向一致性,或者說鄉村振興是當下社會建設的「時代反映」。
  • 雲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綜述
    從精準識貧到精準扶貧再到精準脫貧,我省把精準貫穿於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堅持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把精準體現在脫貧攻堅的各方面。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細實施「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舉措,全省各級各部門在「小」字上見作風,在「細」字上見韌勁,在「實」字上見真功,做到扶真貧、真扶貧,脫真貧、真脫貧。
  • 精準扶貧,以心築善
    中國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一直是公益慈善和精準扶貧的中堅力量,為中國的精準扶貧攻堅戰役和慈善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扶貧攻堅戰奇蹟。粵派企業在精準扶貧中積極承擔企業責任,充分體現了粵派地產的責任擔當,樹立了行業的良好形象。
  • 配好鄉村振興「金鑰匙」
    自2016年開始,杭州攜手恩施,歷經4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實現恩施州八縣市整體脫貧出列。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杭州與恩施繼續瞄準鄉村振興目標,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旅遊……一張張擘畫的新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 苦幹實幹創新幹 念好戰貧「實」字訣
    邁入新時代,精準扶貧的求實精神與持之以恆的「西疇精神」交織共鳴,在石漠化上譜寫出新的壯麗史詩。2018年率先在全州脫貧摘帽,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列入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縣……行走在西疇大地,感受深切的是滄桑巨變,是「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生動樣本,是苦幹、實幹、創新幹的精神內核。
  • 精準二字,是脫貧之戰的寶貴遺產
    需要盤點的經驗很多,但「精準」二字,這筆寶貴的制度遺產不可或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他說,要建檔立卡摸清每戶致貧原因,不能「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 【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農區變景區 村民變股東 銀杏鋪就桐子坳村...
    12月4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扶貧辦、湖南省文旅廳、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在線承辦的「精準扶貧 鄉村振興」全國網媒湖南行媒體團走進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桐子坳村,探尋這裡旅遊扶貧、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桐子坳村被譽為「中國銀杏第一村」,全村範圍內共有大小銀杏樹3000餘棵,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古銀杏217棵,擁有天子山近萬畝原始次生林自然風光。
  • 半月談|精準二字,是脫貧之戰的寶貴遺產
    需要盤點的經驗很多,但「精準」二字,這筆寶貴的制度遺產不可或缺。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他說,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他說,要建檔立卡摸清每戶致貧原因,不能「手榴彈炸跳蚤」,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 振興油茶產業,湘天華讓山茶油走進千家萬戶
    12月9日,毛偉明在郴州市糧油機械有限公司調研 湘天華一直紮根湖南攸縣、安仁、耒陽、桂陽四個縣市,累積為2萬餘人次提供了就業機會,幫助超過100餘貧困戶完全脫貧,連續三年被評為油茶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公司產品已列入了《全國扶貧產品目錄》,正逐步成為湖南健康產業的踐行者、「助力扶貧」的主力軍、鄉村振興的帶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