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編推出了(點擊查看→《濟寧四燒、四松、四排、四素...你都知道是啥菜嗎?內附做法...》),今天我們來繼續學學濟寧四炒、四汪、四大件.這兩條乾貨你收藏了,基本上就掌握了濟寧菜的精華了!
筵席中的大菜在濟寧俗稱為大件,是指質優、價高、形體較大的菜。在筵席中決定著筵席的檔次高低及標準。一桌筵席最關鍵的菜品是大菜。無論是孔府菜還是濟寧的地方菜都十分講究大菜,最為普通的筵席也要有兩個大菜。如「三四兩大件」即四個冷菜、四個炒菜、四個飯菜,兩個大菜。還有「四六席」「六六席」等。濟寧的黃燜全雞、清蒸鱖魚、糖熘鯉魚、冰糖肘子是最為常見的大件。
黃燜全雞
此菜取「吉祥如意」之意,在山東濟寧的喜宴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因地域差異,每地的做法也不一樣。濟寧一帶一般是將雞背開去其大骨、入味拌醃、燒制、定碗、扣盤、澆汁即成。具體來講是將雛雞宰好,剁掉嘴尖、爪尖,然後用背開法去其大骨,洗淨後放在盤內。在雞身上均勻地抹上醬油和黃醬進行醃製。醃製入味後,將其放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雞皮呈金黃色撈出控油。在炒鍋內留油,放入蔥段、薑片、八角煸炒,待蔥、姜呈黃色時,加入黃醬、醬油、清湯、精鹽調味後再把雞倒入燒制,待燒開後,將鍋移至小火上,加蓋煨燉10分鐘將雞翻個,至燉熟時將雞撈出鍋控湯,肉皮面朝下放入大碗內,倒入燉雞的原湯。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至熟透時出籠,將原湯潷出,把雞扣入大碗內。原湯倒入炒鍋內,用中火燒開,溼澱粉勾薄芡,加黃醬、花椒油炒勻,澆在雞上即成。
清蒸鱖魚
此菜有「富貴有餘」「早生貴子」之意,在製作時先將鱖魚用90℃的熱水燙制,然後刮鱗去鰓,從口中取出內臟,清洗乾淨後,在魚身雙面打上棋盤花刀,再用開水將花刀燙起,將魚放入盤中,上面放蔥姜、精鹽,灑上料酒。入蒸籠蒸8~10分鐘後,取出,去掉蔥、姜,將原汁潷入鍋內定味後,澆在魚身上。上桌時跟醋碟。
冰糖肘子
此菜寓意甜蜜、友誼,製作時先將肘子用火烤至重黃色,放入水盤內,用刀刮淨黑氣和毛物,露出白色為止,撈出剔骨,用刀將瘦肉內部劃成十字形刀口,成象眼狀,炒鍋放火上,放入白糖,用慢火炒制,待糖汁呈金黃色時倒入開水,放入調料和肘子燜至八成熟時,將肘子放入碗內,上籠蒸至熟爛取出扣在盤中,另起鍋炒滷汁澆在肘子上即可。
糖熘鯉魚
濟寧人簡稱糖熘魚,是筵席中最為常見的大件菜之一,是濟寧一帶的喜宴必備菜式之一,遵循古語「年年有餘」的美好寓意,結合濟寧人的生活習慣,一般採用微山湖的四鼻鯉魚,將鯉魚做成「跳龍門」的姿勢,色澤金黃,形態可愛,活靈活現,吃起來外焦裡嫩,香甜酸醇,非常受歡迎。其選料嚴格、調味準確、火候恰到是做好此菜的關鍵。一般是選用750克左右的活鯉魚製作而成。將魚處理乾淨後,在雙面劃上大反刀,在魚頭頂部砍一刀縫,放入大盤中,加醬油、幹澱粉進行醃製,醃製後將魚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制。炸制時先提著魚頭下入油內半截,正反轉動炸制,待魚頭成黃色,全部放入油內,用鍋鏟挑著魚頭炸魚尾,待魚尾上色,再炸魚的全身,至魚色澤金黃外焦酥撈出瀝油。另起鍋少油炸蔥姜蒜末,放入白糖,碗內兌汁細細倒入鍋內,放入炸好的魚並不斷地翻轉,使其兩面全部有湯汁,最後將魚挑入魚盤中。鍋放火上,爆汁離火,將明油澆到魚身上即成。
炒蝦仁
炒蝦仁選用了微山湖中的蝦取仁製作而成,將蝦仁上漿滑油後撈出瀝油。鍋留底油放入蔥、姜、料酒、食鹽爆鍋,倒入蝦仁、南薺丁、青豆、青蒜、木耳、蛋糕丁等炒制,入高湯調味後淋上雞油即可出鍋。蝦仁入口滑嫩,鹹鮮清香,色澤清靚。
炒魚片
炒魚片是將淨黑魚肉改刀成片後上漿滑油倒出瀝油,鍋留底油炸香蔥、姜、料酒、食鹽,放入魚片和玉蘭片、菠菜頭、蛋糕片、木耳,加入高湯翻炒至入味,勾濃芡,翻炒抱汁,淋入雞油,出鍋即成。魚片入口滑嫩,鮮鹹醇香,潔白清靚。
滑炒肉片
滑炒肉片選用瘦肉,將其切成3釐米長、1.5釐米寬、0.5釐米厚的菱形片,用水汆去血水後上漿掛糊、過油,配上黃秧菜、木耳、蛋糕片,加上調料一起炒制,出鍋裝盤即可。肉片色白、味清香、挺、顫、滑、嫩。
炒核桃雞
炒核桃雞選用的是雞腿肉和核桃仁製作而成。先將雞腿肉切成花刀片,上漿滑油後待用,鍋放火上加底油,放入白糖、蔥、姜爆鍋,將剩餘調料(醬油、醋、高湯、澱粉)兌成芡汁爆汁後,倒入雞片和淨核桃仁、梨片、蛋糕片、木耳、蒜苗、雞蛋,炒製成熟後,淋油出鍋即成。菜品色紅明亮,酸甜鹹鮮,脆嫩適口,蒜香怡人,老少皆宜。
從古至今,濟寧人對淡水魚的烹製與食用,情有獨鍾,在眾多的烹調方法中,濟寧更加擅用「汪」的烹調方法。「 汪」是將加工成形的原料,上漿滑油後,加入輔料及湯汁、調味品,勾芡成菜的一種技法。 從烹飪角度,無論是烹飪專業雜誌,還是烹飪辭典,從川菜到魯菜,均找不到烹調方法「汪」的痕跡。從字義上來說,汪者,深廣,液體聚集在一個地方。「汪」在濟寧什麼時間被命名為烹調方法,已經查無記載,只知道歷史悠久但具體不詳。烹調方法「汪」的形成,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歷史上與濟寧周邊多水有關,湖澤相連,河流縱橫,水豐魚肥,淡水產品豐富;二是為了降低菜餚成本。用「汪」的方法烹製,少用原料;三是方便用餐者的選擇,老幼皆宜,既可以食菜,又可以喝湯;四是消費者的口味要求,特別適合當地人的口味。別說濟寧的飯店酒樓,就連尋常百姓家都能用「汪」的方法烹製上幾道菜餚。
現如今,比較流行的菜式有汪蝦仁、汪魚絲、汪肉片、汪雞丁等。汪」的烹調方法不同於滑熘,它比滑熘的湯汁要寬厚的多;它區別於燴,比燴所用原料相對單一;它又與一般湯菜不一樣,它比湯菜的用料講究得多;它更不同於滑炒,比滑炒湯汁多且要勾芡。「 汪」的製作關鍵總結有以下七個方面:①原料的選擇。原料必須新鮮,最好是鮮活原料;原料必須質地鮮嫩,葷料韌中有脆、植物性原料鮮嫩脆爽。②上漿。在原料上漿的時候,漿上厚了會影響口感;漿上薄了原料易失水,影響質量;再就是上漿要抓拿上勁。③滑油。下鍋的油溫原則上是三四成熱,油溫低,宜脫糊或原料表面易起翅,不光滑;油溫高,原料易抱團,不易滑散;再者,原料滑散既熟,不要過火失飪。出鍋後的原料用熱水汆漂,去膩,再行烹製。 ④輔料。質地脆嫩的輔料才適合「汪」的要求,注意色彩搭配、注意添加輔料的數量。⑤鮮湯。「 汪」制菜餚並不刻意要用清湯和奶湯來配合,普通的鮮湯也能體現菜餚的原汁、原味和菜餚的醇樸、鮮美。⑥調味。「 汪」的調味主要用鹽來調母味,追求體現原料的鮮美本味。⑦勾芡。原則上,「汪」菜是勾米湯芡,一般來講,能使原料漂浮在湯汁上面即可。「 汪」菜的成品特點是湯鮮味美、原汁原味。如: 汪蝦仁選用湖蝦仁,將其上漿滑油,鍋留底油炸蔥、姜、料酒、食鹽,放入高湯,投入原料燒開鍋後,勾芡、淋油,出鍋即成。成菜入口滑嫩,湖鮮純正,湯芡適中。而汪魚絲、汪肉片、汪雞丁的製作,只需要將主料變更為相應的肉絲、魚絲、雞丁,用相同的方法製作而成。
燒海雜拌
燒海雜拌選用的原料主要有皮肚、海參、魷魚、魚骨,將其泡發後改刀備用,將香菇、猴頭菇、筍片、菠菜頭改刀備用。另起水鍋將各種原料汆水後撈出瀝乾水分,將原料倒入油鍋燒制後裝盤,然後兌汁勾芡澆在原料上即可。
紅燒蹄筋
紅燒蹄筋爽口潤滑,有芳香綿柔的口感。此菜色豔麗,紅、綠、醬紅三色分明、味道鮮香、軟嫩適口。具體做法是將熟蹄筋切成大塊,蔥改刀成段、姜切片。鍋內放油,燒至八成熱倒入姜、蔥翻炒蔥炒出香味後,加入蝦籽、蹄筋翻炒。加入調料,繼續翻炒,翻炒至顏色均勻即可大火收湯,完成後裝盤。
燒蝦鼓
此菜選用新鮮的湖蝦仁製作而成,在製作的時候將蝦仁、雞牙子肉分別制蓉後放在一起,加蛋清攪打上勁,加入切剁成小粒的熟肥肉和荸薺。將做好的蝦蓉擠成丸子放入三四成熱的油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成蝦鼓。另起鍋,炸香蔥、姜,倒入高湯、菜心和炸好的蝦鼓,調味燒制即可。
燒羅漢麵筋
此菜色澤紅潤、形態美觀、軟糯味厚。在製作時將水麵筋上籠蒸熟,晾涼後去皮改刀成長方片,將水發香菇、玉蘭片切片,麵筋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再入沸水去油漬回軟。然後將這些原料放一起進行燒制入味,而後裝入碗中,倒入原湯蒸製熟爛後取出反扣盤中即成。
南熘鱖魚
此菜是選用鮮活的鱖魚製作而成,將鱖魚刮鱗去鰓、從口中取內臟,在魚身兩面打上棋盤花刀,用料酒、鹽醃製入味。將醃好的鱖魚放入六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七八成熟,撈出控油。另起鍋,少油炸香蔥、姜,放入白糖、料酒、高湯、精鹽、花椒粉調味,最後放入炸好的鱖魚熘制入味,勾芡出鍋裝盤。
炸熘松花
炸熘松花是將松花蛋去殼、洗淨,一切六瓣,拍上麵粉,下六成熱的油鍋炸至淡黃色時撈出裝盤。鍋留底油,煸香蔥花、薑絲後,倒入由水澱粉、黃酒、醋、鮮湯、醬油兌成的味芡汁燒開後,淋麻油,澆到松花蛋上即成。
熘黃菜
熘黃菜是將4個雞蛋黃、1個雞蛋清放入碗內攪散,加料酒、精鹽、溼澱粉和發好的海米,攪拌均勻備用。淨鍋置火上,倒油燒至三四成熱時,倒入調好的蛋液,並用手勺不斷地朝一個方向攪動,邊攪動,邊分次加油,直至蛋液成腦花狀且熟透時,出鍋裝盤即成。
醋熘肉片
醋熘肉片的製作是將豬肉切成薄柳葉片,並將肉片上漿。將冬筍切片、青蒜切段備用。將料酒、米醋、醬油、味精、水澱粉、蔥絲、姜米、蒜米、青蒜、筍片、湯放一碗內,調成冷芡備用。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燒熱後,將肉片滑油,倒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煸炒蔥姜、烹入醋,放肉片和筍片、青蒜,倒入芡汁,炒均勻,淋芝麻油,出鍋裝盤即可。
扣碗菜
扣碗菜是濟寧運河兩岸民間的傳統美味。無論是年節、還是婚喪嫁娶,都是宴席上最為常見的菜品。葷素皆宜、製作簡便、經濟實惠、保證溫度、上菜快捷、百姓喜愛。近些年被一些高檔酒店的大廚們改良創新,登上了大雅之堂;有些社會酒樓把扣碗菜做成了主題酒店。扣碗菜種融合了美好的寓意,如十扣碗講究的是十全十美、四扣碗講究的是四喜來財。從烹飪及食用的角度講,一些費火的菜宜做扣碗;為了節約用料宜做扣碗;為了造型美觀宜做扣碗;為了節約人力成本宜做扣碗。另外,製作扣碗講究的是要有好湯(高湯、雞湯)作配伍,扣碗菜才能完美。
酥雞
酥雞是濟寧風味菜,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逢年過節,老百姓都喜歡做酥雞吃。酥雞具有口味清雅、色澤鮮明、粉嫩如酥、細膩上口的特點。將雞改刀切成小塊、醃製20分鐘入味,甩打上勁後掛水粉糊,入油鍋炸透。另起鍋放底油,煸香蔥、姜,加入湯及調味品,慢火燉透即可。
瓦塊魚
瓦塊魚是選用黑魚製作而成,將黑魚改刀,拍粉後炸至金黃色,起鍋瀝油,另加油炸醬、放調味品後,將炸好的瓦塊魚倒入鍋中,燒制或上籠蒸透即可。
米粉肉
米粉肉脆爽味醇、肥而不膩,製作時將米粉放在盤內,用開水燜透,將肉平均切成厚的條片,將骨頭剁成塊,加調料醃製,再加上燜透的米粉拌勻,將醃好的肉放入碗中上籠蒸30分鐘,待肉熟時出籠,扣在盤內即成。
素三絲
素三絲的三絲主要是玉蘭片絲、香菇絲和黃花菜將這三種絲放入碗中,兌入高湯及調味品,上籠蒸製20分鐘,取出扣入深盤內,另調芡汁澆上即成。
醋熘肉片炒海參
醋熘肉片炒海參是將水發刺參片成片後汆水備用將豬肉切片滑熟後,與竹筍、菜心一起放入鍋中加料炒熟裝盤,最後將汆好的海參炒好後蓋在肉片上即可。
油爆海蜇
油爆海蜇需選用好的海蜇頭,將其片成大薄片,用清水脫盡鹽味,將五花肉片成薄大柳葉片狀,白菜葉撕成大片狀備用。油鍋上火,加入植物油燒至九成熱時,倒入海蜇隨即出鍋瀝油。油鍋上火,加入明油先放姜丁、肉片煸炒,再烹入醬油,後放白菜葉煸炒至回軟時倒入海蜇翻鍋離火,出鍋裝盤即成。
炒八寶飯
炒八寶飯是將八寶飯粘上麵粉按成2釐米厚的圓餅形,拍淨餅身多餘麵粉備用。鍋底放底油,待鍋燒至四成熱時放入主料,用慢火煎炒至兩面金黃色、略帶焦酥時出鍋盛入盤內。淨鍋放火上,加油放入少量白糖,炒出糖香味至雞血色時,再放入下白糖,待糖全部熔化時加入熱水、蜂蜜、精鹽勾入芡粉,待爆汁時,淋明油,澆在炒好的八寶飯上即成。
蝦籽燒玉蘭片
蝦籽燒玉蘭片是濟寧傳統的名菜,其製作的要點玉蘭片的選擇和漲發。在漲發玉蘭片時,先在容器倒入開水,把玉蘭片放進去浸泡,並蓋緊容器蓋子。10小時後,將玉蘭片倒入鍋中燒煮,水沸後用文火再煮10分鐘左右撈出。將玉蘭片投入淘米水中,浸泡10小時,每3小時換一次淘米水。在玉蘭片下面用刀橫向切開,若沒有「白茬」,說明已經發透,反之,則繼續浸泡。在製作時,將發好的玉蘭片改刀成片,用蔥、薑末和蝦籽熗鍋炒制而成。
白扒猴頭
白扒猴頭是濟寧地區傳統名菜,猴頭菇油潤,柔軟鮮美,乳香濃鬱。猴頭,又名猴頭菌、刺蝟菌、山伏菌。曾被譽為「八珍」之一。白扒猴頭菜汁濃、味鮮,白綠相間,口感嫩軟明汁亮芡,為菜中珍品。幹猴頭菇用溫水漲發,泡透後洗淨細沙,削去老根,整形批片,再泡入清水中漲發。母雞斬成塊放入鍋中出水,撈出洗淨。將猴頭菇擠幹水分,用紗布包起,放入碗內,加雞塊、火腿、料酒、蔥姜和雞湯,加蓋上籠蒸3小時。鍋上火,將猴頭菇從籠中取出,原汁倒入鍋中,猴頭菇揭去紗布,投入鍋中,加鹽及少許鮮奶,燒沸後收汁勾芡,起鍋裝盤,將綠葉菜加調料炒熟。盛出裝盤即成。
扒菜心
扒菜心的製法是將菜心洗淨,香菇用冷水泡發姜、蒜切碎備用。燒一鍋開水,加入少許鹽和色拉油,放入菜心焯一下,撈出放入盤中。起熱油鍋,放姜、蒜、花椒煸香,倒入香菇翻炒,加蠔油和少量鹽,用水澱粉勾芡出鍋後澆在菜心上即可。
白扒魚肚
白扒魚肚是將漲發好的魚肚改成長方片,將水鍋上火加水調味,燒開後下魚肚、玉蘭片、木耳、根,汆透撈出擠淨水分。另起鍋下入調料、高湯、欠汁、花椒油燒開後澆在魚肚上即可。
扒海參
扒海參是將海參每個順長切為兩半,用沸水燙過,再用潔淨的紗布包起紮好;將豬肉切成大片、蔥白切成段備用。炒鍋內放豬油,用中火燒至五成熱,放入白糖炒至紅色時,再放入豬肉炒約3分鐘,加入肉清湯、醬油。蔥、姜、黃酒,燒開後撇去浮沫,一起倒入洗淨的砂鍋內,海參包也放入砂鍋內,將砂鍋放在中火上燒沸後,再移至微火上,煨燉1小時。另取炒鍋豬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蔥段煸炒至黃色時,加入肉清湯燒沸,盛入盤內。從砂鍋內取出海參包,去掉紗布,將海參放在盤內蔥的上面。將肉清湯、醬油放入炒鍋內燒開,撇去浮沫。最後用溼澱粉芡再放入黃酒、豬油、味精調味,澆在盤內的海參上面即成
來源:濟寧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