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文明貢獻,是硬通貨,同時也極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生活品位。在古代,瓷器一度作為中國的代稱,並支撐佔據著外貿大量份額。
陶瓷以優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及富有時代特徵的色彩與圖案,博得世人垂愛。靜賞它可使人頓生一種穿越感,有怡情養性之效,所以人們常作家居擺件用。瓷器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無價的,收藏它主要是其文化價值,珍藏而傳世,使更多的人認識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方為收藏的真正意義。
瓷器裝飾上各種不同的美,是吸引收藏者的一個重點。瓷器不單有品種繁多的造型,還有非常豐富的裝飾手法,工匠們巧手施藝,使器物異彩紛呈,而這些美表現出了不同時代的審美意向,反映了主流社會,民族融匯,民間習俗各個階層在不同種類器物上的印記。
中國古陶瓷從唐朝到清朝,出現了宋瓷、青花瓷,到明清民國又發展了鬥彩,五彩,琺瑯彩,粉彩,淺絳彩等繁多的品種,瓷器上所繪的圖案,有人物,山水,花草動物,吉祥紋等多種紋飾,既有藝術價值,又能反映出時代的特徵,又有歷史研究價值。
古瓷雖然稀少、珍貴,但並不是名家們收藏把玩的「專利」,普通大眾只要財力允許,皆可「力所能及」的去收藏。如清代的瓷器傳世量還是很大,特別是民窯精品瓷器,其藝術價值高、造型獨特、紋飾精美、且價位低、易鑑別,深受普通收藏者青睞。
收藏本來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豐富了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是一種有趣的投資。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古陶瓷收藏的原因所在。當然,收藏古陶瓷沒有足夠多的專業鑑賞知識是不行的,首先要弄明白中國幾千年各朝代陶瓷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特點,才能正確地判斷一件陶瓷的年代、真偽、及其收藏價值。
瓷器收藏有兩個方向,一是古瓷,二是現代瓷,收藏都要注意什麼呢?
真贗問題是收藏的關鍵問題,不把這個問題弄明白很難解決收藏問題。必須清楚目前我國官方認可的古陶瓷鑑定方法仍是眼學,並不認可任何科學鑑定方法,眼學鑑定方法是收藏必須過的一關。現在人們收藏總有一種誤區,對一件器物首先要考慮的是到不到代,夠不夠老,如果夠老就是寶。其實,古代瓷器也有垃圾,數量還很多。
歸根到底自己要多看真品,多上手練習,多向懂行的學習,了解各個朝代的胎土物質,釉料物質及顏色,各個朝代所燒的窯口及胎骨與施釉絕對有差別,有的可以說得上天差地別。工匠的製作方式及各個時期的畫師、刻師所製作的手法,總的來說就是他們所製作的流暢度及物品的形態、藝術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