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收藏攻略 最受歡迎古玩公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寶雅齋
都說盛世黃金,盛世古董!聽上去只要是盛世,搞收藏定是門賺錢的門道。
可最近老聽說誰誰誰收藏了一輩子,錢花光了破產了,一屋子「寶貝」無人問津。可在另外一邊,動輒數億元的天價寶物如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驚豔市場,民間鑑寶、拍賣活動也越來越熱,似乎文玩拍賣「高燒」難退。
這冰火兩重天實在是霧裡看花,讓人捉摸不透。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我們該如何面對收藏的現狀?
大家都認為,藏富於民是趨勢,隨著經濟發展,中高收入群體開始具備購買、參拍、收藏藝術品的實力。需求在增長,然而供給未必能滿足。不少人將「收藏」與「投資」混為一談,使文玩收藏拍賣領域顯現各種怪現象。
其一,夢想「一夜發家」。 有些人認為「收藏等於投資,投資必然要有高收益、高回報」,在市場熱點較多、熱度偏高時,就會出現眾人「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現象。
對此,小編想說:記得已故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講過一句話,「收藏是花錢買雅興、買文化的事,不能養家餬口,更不能發財致富」。因此,人們看到一些收藏家富甲一方,那絕對不是收藏的本意和目的。
其二,低值高估。 一些古代器物,雖經研究所和鑑定師考證,其斷代和「身份」基本無誤,但價格高企,與其自身藝術價值不符。一些動輒上億元的器物,在拍賣市場上估價已臨近「失範」。
其三,從審美的角度看,有的贗品或高仿品屬於「假而美」,蒙蔽了收藏者,同時刺激了市場上追名逐利的心態,進而哄抬價格;相反,也有「真而不夠美」的文物古玩,尚未被市場所重視,導致另一種價值和價格背離的情況。
造成當下收藏及拍賣市場過熱、「趨利輕義」現象抬頭等的原因錯綜複雜。特別是「一切向錢看」的不良社會習氣波及文玩領域,有人甚至提出「收藏就是開始被人騙、中間騙自己、然後去騙人」。
與此同時,個別收藏家、鑑定師術業不精、見利忘義,損害了文玩鑑賞的大環境。小編建議各位不能迷信專家,專家一般只在專門領域有研究,不可能是百科全書,如果專家既會看玉器,又會看瓷器雜項,就有問題了。另外,民間藏品得不到重視,很多真品精品也經常被「汙」為仿品贗品,這與一些館院專家的明哲保身心態有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大陸就有民間藏友約8000萬之眾,但其中真正懂得藏品鑑定的少之又少。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僅古代玉器一項,市場上真品的概率不到1%,但若要找退休專家以個人或拍賣行特聘專家的名義鑑定,一份鑑定證書動輒也要數千元。
說到底,要讓整個文玩收藏及拍賣市場「退燒」,首先要除「心魔」。
記得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臺灣著名書畫鑑評家傅申等曾經提出,收藏的基礎是去偽存真,文玩鑑賞一定要有一個「真的標準」,不允許任意妄為。
有「作偽」,就必然有更高層次的「鑑偽」「防偽」,治理「過熱」的文玩市場亟待更加完備的法制建構。所謂「真的標準」,需要通過立法修法,完善文玩收藏和拍賣的制度「籠子」,通過對法律的拾遺補缺,保護正當的經濟行為和收藏行為;同時,各方應合力營造良好的收藏氛圍,提高收藏者修養,真正尊重和傳承傳統文化。
▼ 點擊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