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蛙這副空巢青年的安慰劑 我看你們都服下了

2021-02-08 界面新聞

作者: 夏醒醒

說到底,你們就是不敢生孩子又沒有時間養貓狗,開始養起了青蛙,當起了老母親。

這個日本的遊戲公司跟你們這些空巢中青年兜售了一副安慰劑,很是成功。1

空巢中青年生意

關於旅遊青蛙這款遊戲為什麼能火?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都在朋友圈表達他們的不解——這樣一款毫無樂趣可言的遊戲竟然風靡了朋友圈。

的確很成功,目前這款遊戲已經位於AppStore遊戲免費榜第一位,超越了《荒野行動》與《王者榮耀》;在TapTap上下載量達到了110萬,評分9.9分(滿分10分);在B站遊戲中,關注度超過了網易的《邊境之旅》。

而對於這款遊戲成功的核心,一條編造出來的新聞倒是很好地做了詮釋:

據日媒爆料,青蛙旅行是日本生育部門聯合遊戲公司開發的一款遊戲,因日本生育率太低,為了挖掘發現生育意向強的年輕人而設計了這款遊戲。如果連續玩這款遊戲超過一周,會被默認為生育意向8級以上,後臺會給你發送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你親自生一個娃。

託懂日語的好友搜索了一下,並沒有這樣的報導。但是,這個遊戲就是一劑給空巢青年們的心理安慰劑。

一個遊戲公司的高管告訴略大參考,「我覺得這款遊戲的核心在於滿足了很多人想養寵物、想養孩子又不能養的需求」,他說他觀察了身邊玩這款遊戲的用戶,無論是結婚了還是沒有結婚,共同的特徵是沒有孩子。

「像我們這種有孩子了的,對這個遊戲肯定是沒有需求的」,他「補刀」到。

遊戲不必再過多介紹,主要流程就是進入庭院收割三葉草,獲得貨幣,然後在商店為蛙兒子選擇足夠的食物,有了你的食物裝備,青蛙就可以出門旅行了。

在遊戲最開始的時候,會要求你給青蛙取個名字,你以為從此你和這個虛擬寵物有了從屬關係——畢竟以往的養成遊戲都是這樣的,比如曾經喚你「主人」的QQ寵物。

誰知道,在這款遊戲裡,此後一切都不再你控制範圍內了,而這正是這款遊戲的互動的核心邏輯。你給蛙兒子買好了糧食之後,它就會出門旅行,有時候三四天還不回來。為了這這篇稿子,我從昨天開始養蛙,當它一直趴在桌前寫字的時候,我糾結它怎麼不像別的青蛙那樣出門旅行,我想一定是裝備不夠好,開始殷勤地收割三葉草,為它買了各種豪華便當……當某次點進房間,看到書桌前沒了它的身影的時候,竟然有點失落。

相比以前養成遊戲中的養球星、養女友,這款遊戲其實是模擬了一段非常真實的親子關係:

你天天往蛙包裡塞高級便當,帳篷也盡挑高級的買,生怕蛙在外面餓著凍著,這不就是當年你爸媽為你做的嗎? 你以為這款遊戲佛性,氪金也比前兩周風靡全網的《戀與製作人》便宜,當你看見別人家蛙的頂配,你開始反思是不是你給你蛙的遠遠不夠。

@高高在上的麻裡子分享了一張網絡上的蛙照片。

圖:《旅行青蛙》遊戲截圖

日本網友說,這張大飛蛾抓著蛙飛翔的圖,是在用了3000塊的幸運鈴、1500塊的提燈、750塊的高級帳篷以及抽獎得到的牛蒡餅乾之後得到的……

所以,你要在窮養蛙還是富養蛙之間做選擇了,學區房的魔咒你是逃過了,大飛蛾你要不要給你蛙考慮考慮。

當你蛙出去旅行了兩三天也沒有給你郵寄明信片的時候,你心裡的嘮叨大概和你父母當年對你的嘮叨是一樣的,「玩心這麼重」,又在心裡安慰自己,還不是「隨了自己」; 偶爾它想起你,給你寄來幾張明信片的時候,你是不是視若珍寶,反覆去相冊裡去翻看,甚至不理解怎麼會有刪除那個按鈕的存在——畢竟是好不容易盼來的。

核心在於,在這個遊戲裡,你和你蛙之間是紐帶是一定確定的,而具體走向、關係的遠近卻是不受你控制的。

非常符合現在空巢中青年的心理需要,作為中年人,母性是刻在基因裡的,對於沒有生育意願的佛系日本中青年,以及正在變得佛性的中國中青年——這兩個國家的人口結構正在趨同,面臨的社會問題也類似,這款遊戲確實滿足了一些需求。

至於養寵物,你以為不用加班嗎?

人類的鏟屎天性

《旅行青蛙》裡的關係已經遠遠比電子寵物那種「主人和寵物」關係高級,如果你不是90後的話,大概還記得養過的那些電子雞。

追溯電子寵物的歷史,時鐘要撥回1996年,一款叫做「電子雞」的電子產品在那年年底問世。

圖:電子玩具「電子雞」

它由橫井昭裕發明,在日本萬代公司生產發售,這個後來被人稱為「電子寵物之父」的人把這款玩具命名為「たまごっち(Tamagotch)」,是「蛋(Tamago)」和「手錶(Watch)」二詞的結合創新詞,在中國普遍被叫做「電子寵物」或「電子雞」。

1996年底,這款電子寵物被橫井昭裕作為年末商戰中萬代的主力產品推出,面向被萬代作為次要目標用戶的「女高中生」,沒想風靡了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從那時起,女高中生開始成為了遊戲公司的目標用戶。

「電子寵物」的玩法非常簡單,給寵物餵食、餵水、洗澡、鏟屎如此循環,把寵物養肥養大直到死亡。

90年代的核心玩家可能對這樣的遊戲性嗤之以鼻,但對於最重要的目標用戶「女高中生」來說,「電子寵物」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電子寵物戲自身會頻繁提醒玩家進行餵食鏟屎等照顧的行為,模仿了人類嬰兒活動的不確定性,喚醒女高中生深藏基因中的育兒習性。

同時寵物的馬賽克形象十分抽象化,且並沒有「起名」這個流程,使得玩家與寵物之間並沒有太多情感和羈絆基礎。

這讓電子寵物充分激發了女高中生的母性本能,卻賦予玩家極其低廉的育兒責任和風險,使得女子高中生在獲得培養寵物帶來的樂趣同時,不用承擔壓力,也很少收到培養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流行雜誌、電視節目、人氣女星的輪番介紹推薦,讓電子寵物的人氣進一步陡升,在短短數月之間徹底成為了一股社會風潮。一時間,萬代生產的首批電子寵物宣告售罄,有貨的商家紛紛囤積居奇抬高售價,稀有顏色的版本甚至價格一度翻了十倍不止。3

能火多久?

回到2018年,《旅行青蛙》的成功,除開抓住了虛擬的親子關係,也有別的因素在裡面:

抓住了用戶的碎片時間,相比電子寵物,用戶和蛙之間更加自由鬆散——不會因為忘記餵糧而餓死。 畫面精美,如同隨青蛙行駛在宮崎駿的漫畫中,青蛙所到之處,也是日本各地的風景。

這個成功其實來得有點晚。

製作它的公司是 Hit-Point ,2007年創立,擅長的就是做那種「玩兩下」的小遊戲。

根據遊戲自媒體Gamecores介紹,這家公司之前出過一款叫《なるものか》(就不給你吃!)的遊戲,你在遊戲裡扮演的是一位家庭主婦,而把玩的點就聚焦在她每天做飯「磕雞蛋」這一個動作上。點一下屏幕就算磕一下,磕的時候還能看蛋在裡面掙扎的狀態。最後磕碎後變成了一道用蛋做成的食物,不斷收集蛋食品圖鑑就是這款遊戲的主要目的。

圖:《なるものか》遊戲截圖

這公司後來還出過一款叫「Overlaid」(覆蓋)的遊戲,從玩法和畫面上看更加簡單。就如名字一樣,遊戲中會有三個圓形,而你要做的就是在三者相交的時候點一下,如果點的時機是完全重合就會得到完美的評價,一但在未相交的狀態點了,就看遊戲結束前你一共點了多少下。

在它之後還出過一款叫《スプーンペットあつめ》( Spoon Pets Collector )的養成遊戲。」スプーンペット」是在日本特別火的一種寵物玩具,顧名思義,最大的特點是用湯匙就能把這個可愛的小東西盛起來,放到杯子裡(快到碗裡來?),類別有倉鼠、貓咪、兔兔……還能給它們買「美容院」「大別墅」等周邊設施,方便女孩子們用來「過家家」。

兩三年前,這家公司出了一款《貓咪後院》,遊戲邏輯已經非常接近《旅行青蛙》了「後院」就是是如同世外桃源一樣的貓咪王國,貓咪冷淡可愛但是怡然自得的神態滿足了女性玩家「雲擼貓」的夢想,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1900萬的下載量,2017年4月Hit-Point聯手電影公司推出了真人版電影《貓咪後院之家》在日本上映。

圖:《貓咪後院》遊戲截圖

接下來就是這款《旅行青蛙》。

看出來了吧,這個公司本身就很「佛性」,十多年來致力於這種無用的小遊戲。

而現在,在中國大火起來,你要我們預測這款遊戲未來走向,我們猜測,各類漢化版會面世,抄襲之作會接踵而來。

回到1996年電子寵物的」世紀公案「上,萬代當時因為CPU產量跟不上,以及對良品率(當時不良率為7‰)的嚴格把關,導致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1997年,日本市場上的正版電子寵物數量被仿品全面壓過,因為抬價和缺貨等原因無法購買產品的用戶開始選擇各種仿製品。

此後幾年時間裡,萬代都在疲於和山寨廠商打官司,直到2004年第二代電子寵物才面世。

但說到底,電子寵物前後火了十來年,在《旅行青蛙》這款遊戲上,我們倒不覺得會持續火爆,在用戶注意力被無限爭搶的時代,像《戀與製作人》那種吸血式的商業模式可能更為明智——撈一筆就走。

你不信青蛙會被你拋棄?那你想想這半個月你玩了多少款小遊戲,哪款天長地久了?

 

相關焦點

  • 養蛙這副空巢青年的安慰劑,我看你們都服下了
    關於旅遊青蛙這款遊戲為什麼能火?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都在朋友圈表達他們的不解——這樣一款毫無樂趣可言的遊戲竟然風靡了朋友圈。而對於這款遊戲成功的核心,一條編造出來的新聞倒是很好地做了詮釋:據日媒爆料,青蛙旅行是日本生育部門聯合遊戲公司開發的一款遊戲,因日本生育率太低,為了挖掘發現生育意向強的年輕人而設計了這款遊戲。如果連續玩這款遊戲超過一周,會被默認為生育意向8級以上,後臺會給你發送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你親自生一個娃。
  • 旅行青蛙:為什麼我寧願養蛙,也不願意談戀愛了
    蛙出去旅行,每到一處新的地方,都知道給我寄一張照片,讓我知道,哦,原來這個地方是這樣的,原來那裡也挺美的。 我也會知道,它在哪裡交了新的朋友,和螃蟹一起撐船,一起賞花,與蝴蝶一起跳舞,一起搭帳篷。跟著它的照片,我仿佛也跟它一樣,去過那裡,感受過快樂。 蛙回來的時候,也一定會給我伴手禮,這讓我充滿了期待和感動。
  • 2020高考作文熱點掃描:「空巢青年」,路在何方(附優秀作文)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對於新時代的青年,這些話永遠不會過時。中國夢,強國夢,都需要我們青年人去披荊斬棘,我們怎能逃避社會,躲進小我的世界。「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空巢青年啊,你還沒飲冰,就了無熱血。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2019年聖誕節,文可在哈爾濱見到了人生的第一場大雪,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文可一直期待看一次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因為這場雪,文可維繫了四年的獨居生活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個同樣為了看雪從廣東來到哈爾濱的小夥走進了她的世界。
  • 那些你以為的空巢青年,私底下都會忙些什麼?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裡空巢青年是無趣、忙碌的象徵,覺得他們就是一群「保溫杯裡泡枸杞」的996朋克養生族,是「選擇在公司待到很晚,理由是回家也沒啥事幹」的辦公室守夜人,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忙碌的工作,但是你以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嗎?殊不知在現實中,他們儘管沒有什麼有趣的現實社交,工作忙碌壓力也時常無處安放,但他們對待生活熱情與憧憬仍舊保持初心。
  • 空巢青年調查:男青年晚上10點最孤獨 女青年晚上9點
    「空巢青年」與「蟻族」「蝸居」等名詞的出現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人口遷移而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其中,忍受寂寞是「空巢青年」難以言說的艱辛,居住條件差和缺乏情感寄託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困境。
  • 5000萬空巢青年:中國單身消費不過才剛剛開始,日本1/3人口都在獨居
    拉麵館內,每個座位都由木板隔開,避開周遭人對單身吃麵者的異樣目光;咖啡廳裡,餐桌的對面有巨型可愛玩偶陪伴,單身食客不必因為沒有聊天對象而裝作翻書看手機;KTV單身包間裡,一個人可以盡情嘶吼,釋放壓力……這是惠子周末的一天,看似孤單,卻不寂寞。它是不少日本單身者日常生活的縮影。
  • RIO雞尾酒,和周冬雨一起給「空巢青年」打造舒適空間
    一個人背負下了2500萬的債務。2008年,7月5日,淘寶舉行五周年慶典,馬雲代表阿里給淘寶網追加了20億投資,這一大事件給了劉曉東一劑強心劑,這說明電商形勢大好啊!廣告畫面,則一如既往地繼承了RIO微醺系列的清新和浪漫,初夏天光、微風、木屋、雨滴、竹林、繡球花、清新可愛的周冬雨……都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既視感。
  • 深圳空巢剩女習慣一個人的低成本生活!
    近日空巢青年一詞成為90後的標籤,這個群體有7700萬人,這些人哪怕只生一個孩子,也有3500萬的孩子出生,這背後的社會背景值得我們去關注!#空巢青年的獨居生活#筆者一個朋友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88年,資深深漂,已成功獲得深戶,也排上了安居房,可是感情生活一直空缺,唯一的情感訴求就是你們熟知的那些APP,結局毫不例外的都是從最開始以為遇到真愛,結果只是P友!時間長了,現在對感情也變得佛系了,也越來越習慣一個人上班,一個吃飯,一個人坐公交,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回家,一個人住,一個人睡覺的寧靜!
  • 我不是空巢青年,我是神女 為你讀詩FM
    霍普以他獨具一格的極簡繪畫語言,描繪出了大時代下,人們所隱藏和忽視的內心情感。陽光、海水、空寂的房子,像一個漂流的孤島,這不正是一個人的內心嗎?那麼你呢,你看到了什麼?>當我第一次讀到臧克家的這首《神女》,我便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溫暖的生命力,像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樹,深扎入泥土中,浸潤在朝陽裡,似乎沒有什麼能夠撼動它生命的活力,它讓我想到一些我所缺乏的東西,一種深入生活,不恐懼,不迷茫的本能。
  • 1元錦鯉鬧劇,90後「精緻窮」反套路,京東:空巢青年不空虛
    這條微博發出之後,迅速引發了約5億網友的關注,「信小呆1元轉讓錦鯉」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榜,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經5.2億,90萬網友爭相轉發,並留言表示,想要成為下一個「中國錦鯉」:謝謝大家!我的辭職信寫好了。
  • 獨居/不將就/一個人的堅守,七千萬空巢青年到底在追逐什麼?
    有兩條連結,一條是「三個辦法教你拯救晚睡的肝」,還有一條是「『空巢青年』猝死家中9天後被發現」……打開第二條連結,在裡面看到了關於「空巢青年」的說法,空巢青年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而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
  • 90後獨居青年,我沒你們想像的那麼慘
    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有7700萬是獨居狀態,90後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被形象地稱為「空巢青年」。遠離故鄉、父母,獨自在城市打拼,住著合租房,大多是單身……在這些標籤之下,獨居的90後天然地被安上了悲情的色彩。
  • 空巢青年都愛看美食綜藝?官能滿足+情感療愈才能抵達精神「食堂」
    美食綜藝的兩大流派歐美vs日韓,競技性pk情感向美食綜藝現已擺脫了老舊的廚藝教學模式,正深耕垂直化的內容領域,不論是從食物本身的特性出發,還是挖掘附加的人文與娛樂屬性,如今這一大類節目都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開發
  • 單身青年過兩億,你還為「脫單」苦惱嗎?
    這些斷言或許有點危言聳聽。至少從消息源看,這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15年,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億。第四次單身熱潮之類的說法更是熱傳多年。況且,2億單身人口,不等於2億不婚人口。結婚,該來的早晚會來,不必過於緊張。   有的說法則模稜兩可。
  • 社會姐顧佳,空巢青年曼妮,便利貼女孩曉芹,誰受社會毒打最深?
    空巢青年曼妮對於30歲的「櫃姐」王曼妮來說,她接受社會毒打也是不輕的。為了搶客戶,爭著晉升主管的同事在她的唇膏做手腳,導致她身體過敏。職場的明爭暗鬥,因為同事故意設局,讓她差點失去了工作。她向副店長求情幫忙:「我手頭這麼多A級客戶,如果我走了,對公司是一種損失。」副店長的一句:「客戶都是為品牌而買,你以為你是誰。」如同一盆冷水潑在曼妮的身上。這句話仿佛在告示:無論「社畜」多努力,你的努力可能也不值得一提。
  • 你才是文藝青年 你們全家都是文藝青年
    不知道什麼時候「文藝青年」跟「公知」「憤青」一樣成了臭大街的稱呼。一提到文藝青年都帶著嘲笑或輕蔑。如果有人說誰是文藝青年,他恨不能回一句「你才是文藝青年,你們全家都是文藝青年」。文藝青年被汙名化為一個貶義詞,被貼上很多負面的標籤。
  • 可能是最全的養蛙攻略了
    我發現 我身邊那幫整天為許墨 白起 李澤言 周棋洛這四位男主jio爭寵爭到就差扯頭髮的表面姐妹們
  • 「空巢青年」的貓咪寄養指南
    五一前,我身邊幾個空巢青年好友因為假期外出計劃,開始為自家貓尋找短期寄養的地方。作為大家共同的資深鏟屎官顧問,他們反覆問了一個問題:家裡沒人的日子裡,到底該把它們寄養在哪?說實話,尋求正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你家貓開口說話。
  • 旅行青蛙刷屏的背後:養娃比養蛙難多了!
    既然大家都這麼有母愛,那為什麼現在得年輕人情願在朋友圈養蛙、養貓、養野男人,也不願意回家生孩子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廣大的吃瓜群眾是這樣回復的:看了廣大網友們的回覆,小編覺得你們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光看看下面養蛙VS養娃的對比就知道差別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