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過一家叫名創優品的店鋪。
最初,它們出現在深圳的一些繁華商業街道,當時想著,無非就是日系風的10元店。不過最讓我震撼的還是在上海南京路上又遇到的那一次。
那家店可謂是人頭攢動,每個人都在挑選著東西。我好不容易擠進去。店內無論從裝飾風格、商品設計、創始人介紹、宣傳片,都刻意強調來自日本。裡面的商品從創意家居、生活百貨、日化、飾品、包包等一應俱全。
商品的價格區間在10-100元,山寨蘋果滑鼠的各色20元滑鼠,山寨無印良品的各種護膚品包裝。山寨在這裡意味著,用比原作更低質素的素材,進行幾乎全盤的複製——甚至連外觀、作品名稱都與原作相似。
再擠出來,我對著店鋪內掛著的電視,裡面播的東京奧運會宣傳片出了神。
名創優品,在中國大概已經開了300多家。
/ 2 /
最初遇到這家店的時候,我還抱著頗為「讚賞」的態度,跟周圍的朋友開玩笑,說這家店打得很準,人們確實需要這種高性價比的日系風商品,如果能加盟做一家,估計能賺不少。
隨著我在上海、在北京、在廣州,越來越多的看到它們,可能沒法這麼輕易的開玩笑了。如果你在網上認真的搜索一下,會發現名創優品實質是哎呀呀的替身,日本不存在這個品牌,找不到這家公司。
有人吐槽耳機,說「音質和老式收音機差不多,聲量鍵和暫停鍵完全是擺設,耳機膜厚度薄到完全不能隔音。」有人把產品的日文說明仔細翻譯了一下,發現語句不通一塌糊塗。
/ 3 /
網上有一句評論是這樣子的:
「真心搞不懂,為什麼購物一定要一味追求大品牌?像我這種窮屌絲,買東西看重的還是性價比。」
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一定的。我以前常覺得自己會一直穿簡單的T,買帆布的包,穿打折的鞋。動輒買幾W的名包不能理解。路上只要能跑的都是車為什麼要買那麼貴的呢。
這種想法在工作兩年之後就改變了。在我嘗試去感受商品傳達給大眾的是什麼的時候,就會改變。無印良品傳達給你的是什麼?名創優品傳達給你的又是什麼?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說現在大部分人買東西都抱著「我要這樣」的心情,「個性」被盲目的推崇。而MUJI想做的是讓人們感受到,這樣就好。
我有幾件無印良品家的東西。排行第一當屬頸部靠枕,真的舒服。棉質的外套很親膚,內部的顆粒讓手感變得極好。完爆遇見過的其他靠枕;我還有幾件無印的基本款衣服,也是棉質的,簡單的條紋,沒什麼可說的,但就是舒服;還用過他家大隻的潤膚乳,白色的瓶身,味道不重,潤潤的質地;我的理想是將來可以買他家的被套套裝,百分百全棉,格紋或條紋的淡色,嗯……等我多賺點錢。
以名創優品為代表的一些商家,像某寶有一系列無印良品風的產品(雅色素色、棉麻為主、寬鬆為主,有一定設計感),看上去是「高性價比」的東西,不過奉勸還是相信一分錢一分貨這樣的老話,在手藝和質感上,他們的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
最讓我個人無法接受的,還是完全照搬的設計。
/ 4 /
(6.02版本的微信和9.0版本的支付寶)
為什麼不能接受完全照搬的設計?
這種現象在APP之間更為明顯,新版支付寶TAB BAR裡的朋友,幾乎就是照搬微信。如果說社交這個功能現在最成功的樣板就是微信,為什麼不能拿來用呢?這裡面包含了大眾的操作習慣和認可度。
但新版支付寶發布當天,大家還是吃驚的。完全照搬的設計,會讓你的內心多少不舒服。也許讓你不舒服的地方在於,兩件產品外觀相似,使用及效用相似,那麼在反思層面上呢?
對於一件產品來說,本能層次的設計往往與產品外觀相連,比如大為流行的日系風產品在外觀上受到大家的喜愛。行為層次的設計往往與使用的愉悅和效用相連,反思層次的設計與自我形象、個人滿足、記憶相連。
在我看來,無印良品的產品是擁有很棒的「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的。比如,在包裝紙的選用上,省略掉漂白紙漿的過程,紙呈現出淡褐色,無印良品將這種紙用來包裝商品和製作標籤。你可以透過這個細節看到他家的環保主張,注重呈現產品的質地,包裝力求簡單樸素的思考。
推薦讀下他家的《無印良品研究所》,你可能會發現,他家的產品線比你想像中更豐富,他們確實是抱著對社會和生活的洞察,在為大家做產品。
/ 5 /
別買無印良品風,買無印良品,並不是字面本身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也許大家可以嘗試抱著體會和欣賞商品的心情買東西,商家和產品的誠意,都可以被你在購買和使用的過程中接收到。
購買這個行為,也能成為你對產品設計師和商家的尊重與認可。
● 鳴謝 ●
最後,謝謝無印良品贊助尺度
(其實並沒有,好啦我甘願無償安利他家的產品。)
▷ 更多「編舟記」作品:(直接點擊可看)
《有個男孩,每天對你說早安》
《這次,就取一個普通的公眾號標題吧》
《當我無聊的時候我在聽什麼》
點擊原文閱讀:
知乎:無印良品(MUJI)有哪些非常值得購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