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2021-01-07 素說漫談書影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落沒貴族之家,她天資聰穎,7歲時就能寫小說,24歲時就以《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轟動了大半個中國文壇。她年少得志,曾和汪偽政府的胡蘭成有過短暫相戀,這段感情也讓張愛玲受傷至深,後來她遠赴美國,邂逅了第二任丈夫賴雅,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早年張愛玲
赴美後的張愛玲

在個人感情生活方面坎坷的張愛玲,才華與作品卻是備受肯定的。同時代的傅雷,就稱讚張愛玲的作品是「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而中國現代文學最權威的評論家夏志清更是說過:「凡是中國人,都應該讀張愛玲。」張愛玲的作品深受大導演們喜愛,一再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比如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關錦鵬導演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李安導演的《色戒》等等。

許鞍華《半生緣》

張愛玲的小說中,大多都在講男人和女人、愛情博弈、人性。對於愛情甚至人性,張愛玲看得太透徹了。有人說,在張愛玲的小說裡,能得到一切情感問題的解答。在張愛玲的筆下,沒有傻白甜的風花雪月、甜膩戀情,有的只是愛情中的防備、博弈、算計。

她往往毫不留情地諷刺男人女人們的裝腔作勢、各自盤算。正因為張愛玲文風的刻薄和現實,因此她小說中圓滿結尾的愛情並不多。據說張愛玲本人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淡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它了。」

書籍《傾城之戀》

而作為張愛玲唯一以圓滿結尾的小說《傾城之戀》,曾經由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周潤發和繆騫人分別擔任男女主角,被搬上大屏幕,成為張愛玲首部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傾城之戀》把愛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男女雙方各自捉迷藏式的打探、不動聲色的較量刻畫得入木三分,成為張愛玲剖析愛情與人性的最佳代表作。她告訴我們,大多數愛情都不是真正清澈無暇的,而是一場功利與真情並存的戰爭,在愛情這場戰爭中,男女雙方要經歷無盡的博弈,才能夠贏得愛情。

電影版《傾城之戀》

那麼作為張愛玲本人最喜愛的小說,《傾城之戀》是怎樣刻畫愛情與人性的呢?我們仔細回味整篇小說,張愛玲正是從愛情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呈現男女雙方的博弈和較量的。

在《傾城之戀》一書中,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故事,由白流蘇的妹妹寶絡的相親會開始,在相親會上,範柳原沒有鍾意黃花大閨女白寶絡,反而和離婚女白流蘇打得火熱,並且在相親會後還託人邀請流蘇到香港。

兩人在香港經過不斷的曖昧和試探,範柳原想要白流蘇沒名沒份地屈身於他,而白流蘇算計的是一張有名分的長期飯票,範柳原一直沒有任何正面的真情流露,白流蘇賭氣回到上海,但是又不看家族的白眼和冷嘲熱諷,又只好與現實妥協,忍辱奔赴香港與範柳原同居,但是恰好趕上戰事,香港一夜之間淪陷,二人在困境之中相依為命,最後彼此流露真情登報結為夫妻。

周潤髮飾演範柳原

張愛玲筆下白流蘇範柳原愛情起伏的這幾個階段,恰恰和心理學上認定的愛情發展階段不謀而合的。據心理學分析,愛情的發展往往會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取樣與評估」,男女雙方先選出自己願意交往的對象;

第二階段是「互惠互利」,男女雙方會儘可能地交換利益;

第三階段是「承諾」,男女雙方關係相對固定,開始穩定交往。

第四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制度化」。雙方都覺得離不開對方了,希望能通過契約的形式將雙方關係有所保障,比如結婚等等。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四個階段分別來欣賞下,範柳原與白流蘇這兩位愛情高手,是如何不動聲色地博弈鬥法的。

電影《傾城之戀》劇照

我們剛才提到過,愛情的第一階段是「取樣與評估」,也就是說「選擇對象」是愛情的前提。在《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認識白流蘇,是在範柳原與白流蘇的妹妹寶絡的相親會上,原本朋友是將範柳原介紹給寶絡的,但是相親現場範柳原卻對白流蘇動了心。那麼為什麼範柳原一個富家子弟,不去找寶絡這樣一個沒有婚史的女孩,反而看上了離過婚的流蘇呢?為什麼白流蘇也冒著被家族唾棄的危險,搶了自己妹妹的相親對象呢?

其實,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做人際互補律,意思是人與人在需要的具體內容上能夠相互滿足時,會產生強烈的人際間相互吸引。那麼,在尋找愛情時,人們也是越缺失什麼,越想拼命得到什麼嗎?

電影《傾城之戀》劇照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回歸到《傾城之戀》一書中,張愛玲對男女主人公的背景交代。白流蘇,上海一個落魄世家的小姐,離異後住在娘家,金錢被哥嫂榨乾後,沒了利用價值,在娘家備受冷眼,看盡世態炎涼,所有人都冷眼看著她的笑話,覺得白流蘇的下半輩子就這樣了,沒有男人愛,沒有未來,只能苟且地活著。而範柳原呢,是一個富家私生子,從小就不被家族正統接納,有家不能回,只能在英國長大,在香港漂泊。

對於白流蘇來說,她最渴望的是有一個男人愛她,最好是有錢的男人愛她,以此來證明她還是個有魅力的女人,以此來脫離這個勢利的家庭,實現她人生的逆襲,給那些不看好她的人狠狠一個耳光,所以她才會選擇鑽石王老五範柳原。

而範柳原的骨子裡,是想要被家族認可,被傳統接納的,所以他可能會和印度公主廝混,但是他還是渴望找一個世家的小姐、一個傳統中國女人,來以此證明自己是合乎禮法的,而白流蘇的娘家雖然已然衰敗,但好歹也是正經的大戶人家,白流蘇本人穿中國旗袍尤其有味道,加上她那常常低頭的嬌羞,很是符合範柳原想像中中國女人的樣子。

人往往越是缺失什麼,越是在乎什麼。白流蘇與範柳原身上,恰恰有對方想要的東西,難怪白流蘇不顧家裡人的白眼要接近範柳原,而範柳原捨棄沒有婚史的寶絡,追逐白流蘇。

愛情難逃博弈

當範柳原回到香港後,對白流蘇有一絲心動的他,託人邀請白流蘇到香港,而白流蘇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幸福,決心賭上一把,不遠千裡奔赴香港去找範柳原,兩個情場高手在香港一再鬥法,相互揣摩,都想搶佔先機。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了,白流蘇溫婉美麗,範柳原風流倜儻,看似如此般配的兩個人,為何沒有真誠地投入到愛情中?在愛情這場戰爭裡,男女雙方怎樣博弈才能夠贏得愛情呢?

白流蘇最初接到朋友的邀請要她去香港時,她就明白那是來自範柳原的邀請,範柳原決心賭注一把,漂洋過海到香港,去陌生的世界裡博取範柳原的愛情,博取後半生的安穩。白流蘇心裡清楚得很,範柳原並不是以結婚為目的和她交往的,而是要白流蘇做他長期廝混的情婦的。

但是作為一個超級富二代,金錢的加持加上本身外貌英俊,範柳原早已經習慣了成堆的女人主動撲上來,他是不願意捨棄尊嚴去求愛的。所以我們看到,流蘇第一次到香港後,範柳原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出錢出力陪聊陪玩,紳士得不像話,連一根手指不碰流蘇,弄得流蘇都糊塗疑心了,直到有一次白流蘇從別人口中知道外人都誤認為他們是夫婦,才明白範柳原的用心險惡。

範柳原不愧是情場高手,他想要白流蘇,可是他不願意娶她。範柳原有意的當著人做出親密的舉動,使人誤以為他倆已經有了親密關係。白流蘇騎虎難下,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白流蘇不願意敗下陣來,她的終極目標是和範柳原結婚,所以她不能輕易順了範柳原的意,只要範柳原還沒真正得到她,流蘇就有可能翻身打勝仗,在曖昧的調情中一點點拿下範柳原。

人生處處有博弈

於是流蘇立刻啟程回了上海,回到白家後引起軒然大波,一家人罵她上了男人的當該死,白流蘇這個時候還是在死扛著的,她還是在賭範柳原會記得她,然而她艱難地熬到了十一月底,範柳原從香港拍來了電報讓她去香港,範柳原的舉動徹底讓白家人坐實了流蘇已經當了他的情婦。流蘇滿腔苦水、心灰意冷,卻又無路可走,只得啟程去了香港。

我們能看到,範柳原和白流蘇二人,都把愛情算計得太精,在愛情面前都是在自保,他們一次次試探著對方,一次次曖昧的調情話下,隱藏的不過是一對精明的世俗男女在愛情裡的討價還價,誰都不願先付出真心,誰都怕先受傷害。

也許,我們總願意把愛情想像成美好無暇的模樣,以至於我們都不想承認愛情其實真是一場博弈。事實上,人際交往中的任何一種關係,都有博弈成分在。在美國著名數學家、被稱為「博弈論之父」的馮諾依曼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中,提到一個最經典的博弈案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兩個囚犯一起犯罪後被警察抓獲,並且分別被關在兩個地方審訊。他們有幾種選擇,一是其中一名囚犯揭發他的同夥,那麼這個囚犯可以被無罪釋放,還能有一筆獎金,而他的同夥因為沒有招供,就會被處以最重的刑罰。第二種情況是,這兩個囚犯互相揭發對方的話,兩個人都會被按照最重的罪來判決,誰也不會得到獎賞。第三種情況是,兩個囚犯相互忠誠,保持沉默,誰也不揭發誰,那麼兩個人就會得到最輕的懲罰。

按理說,第三種情況囚犯們相互忠誠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出於人性的自私,囚犯們往往只有一種選擇:招供。因為,如果其中一個囚犯選擇沉默的話,另一個最好選擇招供,因為這樣不僅可以被放走,而且還可以得到獎金;如果其中一個囚犯選擇招供的話,另一個最好也是招供,否則對方可以無罪釋放,自己卻要被嚴重處罰;所以,不管其中一個用什麼態度,另一個的最佳選擇都是招供。結果兩個人都會選擇認罪。

這就是有名的「囚徒困境」,理性告訴被實驗者,對自己忠誠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愛情中的男女雙方,和囚徒困境的囚犯不是很相似嗎?在愛情中,當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心愛自己時,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都選擇不愛對方,這樣自己就不會受傷,但是也一定收穫不了真正的愛情;最讓人尊敬的情況是,愛情中的一方愛上了對方,不管對方會不會愛自己,他都會去愛對方,這種選擇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放下了個人尊嚴,冒著風險來期待收穫對方的真心……然而,這條路即使艱辛、即使結果會受傷,最起碼他還有收穫真愛的機會。

博弈

很多人覺得,在愛情裡,誰先動心,誰就滿盤皆輸。因此很多人在愛情裡不想和盤託出,不想早早露出自己的底牌,總想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其實,在愛情裡,根本沒有誰輸誰贏,感情不是遊戲,也不是賭注,如果沒有一個人先去放下自我、付出真心,那怎麼會收穫另一個人的真心呢?想要得到愛情,必然要去付出真情,畢竟不尊重愛情的人,永遠得不到愛情。

所以,獲得幸福愛情的博弈方法應該是這樣的——成為一個善意的、寬容的、堅韌的、真誠的戀人,拒絕做一個自私的、計較的、輕易放棄的、偽裝的戀人。

成為真誠寬容之人

在愛情裡明爭暗鬥了許久的範柳原和白流蘇二人,在日軍轟炸淺水灣、香港淪陷之際,在生死關頭,範柳原和白流蘇才得以真心相見,成了一對平凡夫妻。那麼成全他們二人婚姻的,真的是那場是宿命的戰爭嗎?

範柳原和白流蘇兩個人,真的沒有一點點喜歡對方嗎?不,不是的。但是他們只有在深夜裡,才能彼此袒露一點點真心,正如那個夜晚,在那堵牆下,範柳原對流蘇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堵牆根底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他半是絕望半是固執地乞求白流蘇能懂他……

而在另一個深夜裡,範柳原打電話給白流蘇,在講完「我愛你」之後就掛斷,也許我們會把這通電話當成範柳原這個情場老手,對白流蘇調情的伎倆。但是,也許不是。因為他再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沒有再說情愛,只說了想要和她一起看月亮,於是白流蘇一顆心就亂了方寸,瞬間哽咽。

這一刻的兩個人,有沒有一種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呢?一個不被家族認可的私生子,和一個在娘家寄人籬下的離婚女,各自有各自的悲苦,在這月色如水的晚上,終究還是相互心疼的吧?終究還是渴望愛情的吧?沒有這一點點的惺惺相惜,範柳原大可不必在戰火紛飛中冒死跑回來接流蘇,沒有這一點點的相互心動,白流蘇也不會在炮火中懊惱自己如果受傷會成為範柳原的累贅。正是有相同的經歷,萌發出相互的憐惜,才能讓兩個人認了宿命,在傾城的時候終成眷屬。

而張愛玲本人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和一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男人結合的。雖然一直以來,張愛玲的粉絲們總是抱怨「張愛玲這朵鮮花,漂洋過海地插在了賴雅這坨牛糞上」,也不能理解為什麼當年36歲的張愛玲會在美國,與65歲的糟老頭子賴雅結了婚。要知道,賴雅是居住在美國的德國人,離過婚,身體狀況還非常差。但是,正處在人生壯年的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和賴雅結婚,在以後的11年裡,張愛玲拼命寫稿賺錢養家,照顧多次生病的賴雅,直到賴雅去世,此後張愛玲再也沒有結婚,獨身一人生活了28年後去世。

其實,賴雅和張愛玲的結識,也無非是兩個落難的人在異國他鄉邂逅,然後惺惺相惜、相知相戀的故事。張愛玲幼年缺少父愛,青年被生性風流的胡蘭成欺騙,因此她渴望一個成熟男人的愛情,而賴雅恰恰承載了這份期待。

正如範柳原和白流蘇二人,兩人想要的,不過是對方可以給的。人們往往喜歡給婚姻披上宿命的外衣,其實,所謂宿命之愛,也不過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遇見恰好匹配自己的人,下定一起走下去的決心而已。

歸根結底,有時候,人們並不是沒有愛,只是愛得沒有那麼純粹。

範柳原與白流蘇,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兵臨城下、國破家亡性命攸關的時候,不得不相依為命的時候,某一個瞬間,突然有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在生死存亡面前,之前兩個人的深沉心機收斂去了,只剩下兩顆相互依賴的心,最終決定牽手步入婚姻。

但是如果沒有那傾城的炮火,也許範柳原和白流蘇兩個人還躲在自己的安全區域,各自不願意直面自己的真心,不願意先開口說愛,不願意為愛低頭和付出。也許,範柳原去了英國,一年之中遇上別的女子,轉眼不再記得香港那個精於算計的中國女子流蘇;也許,白流蘇在香港遇到沒有拖著五個孩子的有錢男人,快速傍上一張長期飯票,不再苦等範柳原……這樣,就沒有那個傳奇的故事尾巴了。

作為現代的男人和女人,你對愛情的態度又如何呢?在愛情當中,你是否也會怕輸掉什麼?

相關焦點

  • 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如果能抓住他的心,就能獲得更好的歸宿;但如果失敗,將失去容身之處。一起來看白流蘇的這場愛情豪賭。1941 年冬,中國香港淪陷。而張愛玲筆下關於戰時的愛情篇章《傾城之戀》誕生了。名為「傾城」之戀,悽美而諷刺,而故事也戲劇性發展,一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段佳話。故事裡,上演的不是浪漫的戰時戀愛,而是一對男女在愛情與現實間的拉鋸之戰,對女主角白流蘇而言,更是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在女性主義開始「覺悟」的 1930 年代,她爭取的不只是愛情與婚姻,更是女人能「自主」命運的可能。
  • 《傾城之戀》:兩人的一場愛情博弈,終於在傾城之刻塵埃落定
    小說其實就是作者內心思想的映射,張愛玲出身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在舊式家庭中父親三妻四妾,出身於顯赫的家世的她從來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老天又賦予了她滿腹的才情,寫小說成了張愛玲宣洩情感的出口。
  • 《傾城之戀》:這是一場屬於愛情、現實與宿命之間的博弈
    導語許多人看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後,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無非是: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還長得很。是否讀過之後便會驚嘆張愛玲的犀利文筆。似乎每個人都不敢相信,張愛玲竟是紅樓夢迷,可是在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般栩栩如生、熠熠生輝。《傾城之戀》這本小說,既寫出了少女剛出閣時的困惑迷茫與驚慌失措,又寫出了嫁為人婦的她感慨朱顏易改,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的傷心悲涼。很難相信,寫這本書時的張愛玲竟只有二十歲出頭。二十歲出頭是什麼概念?
  • 張愛玲的愛情悲劇《傾城之戀》,其中的「悲」從哪裡可以得到體現
    《傾城之戀》以文學的形式展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脆弱的感情,也包含了作者追求完美又冷靜客觀的愛情態度,且對男權社會受壓迫的女性表達了不滿。對《傾城之戀》進行深刻解讀,挖掘其蘊含的內涵,不僅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解讀張愛玲的作品,也有助於喚醒讀者正確的愛情觀。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之中,看亂世之中的愛情故事
    但是,在這個外殼之下,張愛玲則完全顛覆了才子佳人的傳統,浪漫的愛情、為愛犧牲一切的勇氣在這裡不復存在。「傾城」是傾一座城(香港淪陷),成全一雙人,而不是歌頌至高無上的愛情。小說「傾城」的寓意不言而喻,題目與文本巨大的反差,給讀者帶來的巨大的思想衝擊,也成就了《傾城之戀》的經典地位。以下就「傾城」的寓意結合文本說開來。
  • 再看張愛玲《傾城之戀》:關於愛情的三個殘酷真相,你最好早知道
    作者:逸江漫海、江左梅娘 圖:《傾城之戀》劇照 01 愛情,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你心中的愛情是什麼樣的?純真?熾烈?或者奮不顧身?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大概是自己剛上大學的那會兒,讀完之後心中還有點憤憤然。愛情怎麼在張愛玲的筆下演繹成了一場博弈?我想像的愛情應該是《茶花女》、《巴黎聖母院》那樣的純粹而高貴。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張愛玲《傾城之戀》:當婚姻與愛情無關
    也許你沒看過張愛玲的書,但一定聽過陳奕迅的《紅玫瑰》《白玫瑰》這兩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林夕就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詞。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 重讀《傾城之戀》:「美滿結局」下的蒼涼人生
    看完《傾城之戀》後,多數人會長舒一口氣,為「城池傾覆」後,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最終結合。在我看來,這個看似圓滿的結局下,卻是白、範兩人蒼涼人生的直接體現。@夏子墨作為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傾城之戀》講述了一對在愛情中錙銖必較的男女——白流蘇和範柳原,不停地與對方周旋博弈,最終因為戰爭時局而步入婚姻的故事。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張愛玲《傾城之戀》:如果婚姻與愛情無關
    也許你沒看過張愛玲的書,但一定聽過陳奕迅的《紅玫瑰》《白玫瑰》這兩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林夕就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寫的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才華橫溢,出名趁早張愛玲是完完全全靠才華寫作的作家,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表了大量的很優秀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本《傾城之戀》也是在她23歲左右發表的。在這一年她同時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所以她的真實創作年齡是很小的,也體現她的才華。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本收錄在她的小說集
  • 從《傾城之戀》之中,看張愛玲的愛情觀
    因此對張愛玲的研究從未停歇,可以這麼說,張愛玲是時代的一個符號,她詮釋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特徵,而這特徵又深入到社會底層,達到了她所追求的「蒼涼中的更多的回味」。《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在張愛玲小說思想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 《傾城之戀》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異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這點賤。
  • 《傾城之戀》10句經典語錄:真正的摩登情愛,重塑自我,洞穿人生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正是如此。 落魄的白公館,離異的白流蘇,黃金單身漢範柳原,兩顆原本陌生而又充滿猜忌的靈魂,最終在硝煙戰火之下上演一場傾城之戀。 只不過,所謂「傾城」二字,並不是特指絕色佳人的傳奇故事,而是指一座城的傾覆成就了兩個人的愛情。
  • 《傾城之戀》:淺析張愛玲的婚姻觀及現實意義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道出了對愛情、婚姻和人性的獨到理解,在她的筆下,傳遞了這樣的觀點:舊社會的女人和男人是沒有愛情的,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愛情變得無關緊要,婚姻與愛情並不掛鈎。《傾城之戀》裡張愛玲著力描寫的,是一段「廢墟之愛」。所謂傾城之戀,是指一座城市的淪陷,成就了一段戀人。
  •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傾城之戀》的電視劇改編
    摘 要:《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2009年,《傾城之戀》以電視劇的形式被改編、拍攝,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關鍵詞:張愛玲;《傾城之戀》;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2-0104-02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張愛玲熱」席捲兩岸三地,她的許多作品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和話劇,實現了文化的再生產和傳播。其中陳數、黃覺主演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作品中比較有名的一部,且播出後一炮而紅。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民國時期曾湧現出一大批才女,林徽因、蕭紅、陸小曼、張愛玲。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
  • 張愛玲的起點就是她的頂點:解讀《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中篇小說,創作於1943年,1944年收入小說集《傳奇》。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傾城之戀》在題材及情感主題上確實具有庸人俗事的特點,這使它能讓一般的讀者有親切感、真實感,容易將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具有濃鬱的世俗生活況味的審美體驗。 從思想主題上看,兩個人的愛情雖然離奇但並不崇高,戀愛時互玩感情手腕、勾心鬥角,讓人感到一種濃鬱世俗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