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捧上「國家寵兒」寶座的中國照相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僅僅依靠人們那一點點微薄的懷舊情緒勉強維繫著生存。也正是這個經歷幾度沉浮的照相館,憑藉著其堅韌的毅力,毅然決然地伴隨著中國走過了73年的時代變遷。
中國照相館總店位於王府井狗不理與全聚德的邊上,招牌還是上世紀風格,門口連個紅地毯也沒有,裝潢極素,素得讓人以為是一所老學校。
你或許很難想像,這個不起眼的照相館,已伴隨著中國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在它的歷史長河裡留下過印跡的全是當時的名人巨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華國鋒、林彪甚至蔣介石、戴笠……
只是,這個曾被幾代中國人瘋狂追捧的老相館,在之後幾十年的時代變遷中,卻沒有再獲得更多的光環,反而是令人倍感心酸地艱辛度日。
看它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在看一部濃縮了的中國73年巨變史,以及凝聚了幾代中國照相館人堅韌、勤勞、永不言棄的中國精神。
騰挪跌宕 成就國家寵兒
戴著一頂瓜皮帽,穿著緞子棉襖,左邊抱著兒子,眼睛看著你,神情似有所思。
這張發黃的老照片攝於1936年,青年的名字叫吳建屏,江蘇武進人,王開照相館的學徒。
吳建屏一直想自立門戶,那時他正與上海女子何定儀談婚論嫁。1937年,這位受過新式教育、思想前衛的女子,變賣了從家裡偷拿出來的嫁妝,與吳建屏一起盤下了靜安寺路一家照相館,並將其改名為「中國照相館」。
上海人開始熟悉中國照相館,是1939年。那一年,中國照相館獲得了陳雲裳(主演《木蘭從軍》)劇照的獨家銷售權,由其在櫥窗裡輪流擺放她的20多張劇照,顧客只要拿來相同劇照,可獲贈一張20寸著色相片。很多上海人專程跑到靜安寺中國照相館櫥窗前對比照片,一時好不熱鬧。
然而,這樣的光景並未持續多久。1942年,日軍在上海展開「清鄉」,十裡洋場蕭條一片。此時,吳建屏又不幸患上癆病,在無醫可尋的悽涼境況中撒手人寰。
所幸,中國照相館並未死去。三年之後,抗戰勝利,日本人在上海的照相館紛紛撤離。此時,何定儀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日本人留下的富士玻璃板和縐紋紙存貨全部買下。
她動用了亡夫留下的全部身家,並借下外債。很多人不理解這種舉動,但何定儀在趙秋棠、姚經才等人的支持下毅然決斷,堅持採購。這位上海女子看準的是美國大兵的錢袋——美軍登陸上海後,見著這殘破卻尚有風韻的上海灘,無不慷慨解囊。
事實證明,何定儀無愧於其聰穎之名,半年之內,相館每天接待100多名美國大兵,每人每照印6張,收費竟有5美元之多。
很快,中國照相館營業額超過光藝、國際、大同三大上海照相館之和,在上海灘一時風光無兩。
這樣的名氣博來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青睞,中國照相館開始受邀為蔣介石、戴笠等人拍照。喜歡時髦的上海人無不跟風而至,以在中國照相館留影為豪。
時間的車輪走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中國照相館的命運之船到了駕離上海之時。
1956年初,周恩來總理髮出號召,上海優秀服務業公司支援北京。中國照相館更是總理欽點的搬遷企業。5月,中國照相館骨幹20餘人,攜全部設備遷京。
為了讓這些上海人能夠紮根下來,北京給予了中國照相館特別優待。周總理為其特批了王府井大街南口第一個店位,公司體制徹底轉為國有,時任總經理的姚經才月薪196元,攝像師黃日華440元。
中國照相館頓時成為了國家寵兒。
隨後不久便發生了小學教科書中的一幕:《周總理照相》。時至今日,這一場景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北京美術館附近的一間小房間裡,總理坐過的木質長椅放在中央,一臺老式德國座式相機放在一角,還搭著一塊紅布。至1976年總理逝世,鄧穎超認為這張標準照是丈夫生前最喜愛、滿意的照片,並將其作為遺照,發布全國。
之後,劉少奇、華國鋒、朱德、彭德懷、林彪等國家領導人均到訪中國照相館。
北京的普通百姓也爭相恐後地到中國照相館留影,除了名聲在外,中國照相館技術過硬、設備精良,且婚紗都是蘇州真絲定製的,品位實實在在地徵服了皇城根下的人們。那個時候,早上八點開門,凌晨五六點等候照相的隊伍就排得老遠。
全國的企業領導人也來學習取經,甚至包括曾任國務院副總理、貧農出身的陳永貴,他的勞模照也曾在櫥櫃中展覽。
本文來源:商界 作者:唐 亮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