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國貨沉浮錄:中國照相館走出老照片

2021-01-08 網易財經

曾被捧上「國家寵兒」寶座的中國照相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僅僅依靠人們那一點點微薄的懷舊情緒勉強維繫著生存。也正是這個經歷幾度沉浮的照相館,憑藉著其堅韌的毅力,毅然決然地伴隨著中國走過了73年的時代變遷。

中國照相館總店位於王府井狗不理與全聚德的邊上,招牌還是上世紀風格,門口連個紅地毯也沒有,裝潢極素,素得讓人以為是一所老學校。

你或許很難想像,這個不起眼的照相館,已伴隨著中國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在它的歷史長河裡留下過印跡的全是當時的名人巨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華國鋒、林彪甚至蔣介石、戴笠……

只是,這個曾被幾代中國人瘋狂追捧的老相館,在之後幾十年的時代變遷中,卻沒有再獲得更多的光環,反而是令人倍感心酸地艱辛度日。

看它的前世今生,就像是在看一部濃縮了的中國73年巨變史,以及凝聚了幾代中國照相館人堅韌、勤勞、永不言棄的中國精神。

騰挪跌宕 成就國家寵兒

戴著一頂瓜皮帽,穿著緞子棉襖,左邊抱著兒子,眼睛看著你,神情似有所思。

這張發黃的老照片攝於1936年,青年的名字叫吳建屏,江蘇武進人,王開照相館的學徒。

吳建屏一直想自立門戶,那時他正與上海女子何定儀談婚論嫁。1937年,這位受過新式教育、思想前衛的女子,變賣了從家裡偷拿出來的嫁妝,與吳建屏一起盤下了靜安寺路一家照相館,並將其改名為「中國照相館」。

上海人開始熟悉中國照相館,是1939年。那一年,中國照相館獲得了陳雲裳(主演《木蘭從軍》)劇照的獨家銷售權,由其在櫥窗裡輪流擺放她的20多張劇照,顧客只要拿來相同劇照,可獲贈一張20寸著色相片。很多上海人專程跑到靜安寺中國照相館櫥窗前對比照片,一時好不熱鬧。

然而,這樣的光景並未持續多久。1942年,日軍在上海展開「清鄉」,十裡洋場蕭條一片。此時,吳建屏又不幸患上癆病,在無醫可尋的悽涼境況中撒手人寰。

所幸,中國照相館並未死去。三年之後,抗戰勝利,日本人在上海的照相館紛紛撤離。此時,何定儀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日本人留下的富士玻璃板和縐紋紙存貨全部買下。

她動用了亡夫留下的全部身家,並借下外債。很多人不理解這種舉動,但何定儀在趙秋棠、姚經才等人的支持下毅然決斷,堅持採購。這位上海女子看準的是美國大兵的錢袋——美軍登陸上海後,見著這殘破卻尚有風韻的上海灘,無不慷慨解囊。

事實證明,何定儀無愧於其聰穎之名,半年之內,相館每天接待100多名美國大兵,每人每照印6張,收費竟有5美元之多。

很快,中國照相館營業額超過光藝、國際、大同三大上海照相館之和,在上海灘一時風光無兩。

這樣的名氣博來了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青睞,中國照相館開始受邀為蔣介石、戴笠等人拍照。喜歡時髦的上海人無不跟風而至,以在中國照相館留影為豪。

時間的車輪走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中國照相館的命運之船到了駕離上海之時。

1956年初,周恩來總理髮出號召,上海優秀服務業公司支援北京。中國照相館更是總理欽點的搬遷企業。5月,中國照相館骨幹20餘人,攜全部設備遷京。

為了讓這些上海人能夠紮根下來,北京給予了中國照相館特別優待。周總理為其特批了王府井大街南口第一個店位,公司體制徹底轉為國有,時任總經理的姚經才月薪196元,攝像師黃日華440元。

中國照相館頓時成為了國家寵兒。

隨後不久便發生了小學教科書中的一幕:《周總理照相》。時至今日,這一場景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北京美術館附近的一間小房間裡,總理坐過的木質長椅放在中央,一臺老式德國座式相機放在一角,還搭著一塊紅布。至1976年總理逝世,鄧穎超認為這張標準照是丈夫生前最喜愛、滿意的照片,並將其作為遺照,發布全國。

之後,劉少奇、華國鋒、朱德、彭德懷、林彪等國家領導人均到訪中國照相館。

北京的普通百姓也爭相恐後地到中國照相館留影,除了名聲在外,中國照相館技術過硬、設備精良,且婚紗都是蘇州真絲定製的,品位實實在在地徵服了皇城根下的人們。那個時候,早上八點開門,凌晨五六點等候照相的隊伍就排得老遠。

全國的企業領導人也來學習取經,甚至包括曾任國務院副總理、貧農出身的陳永貴,他的勞模照也曾在櫥櫃中展覽。

本文來源:商界 作者:唐 亮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老字號——中國照相館 誰都知道中國照相館有名,是個老字號,但它位於王府井大街,如果要想有張中國照相館的照片必須到王府井去一趟才行,這對於居住較遠的居民和出門不便的大爺大媽們真成了難題。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字號也放下了架子,中國照相館向小區開出了"社區攝影直通車",將照相館搬進了小區,您就在家裡等著就能照相,就能享受到中國照相館的高檔服務。
  • 照相館人像攝影被重新藝術定位
    但更多人認為,花錢在照相館裡拍的包括所謂「藝術照」在內的絕大部分照片,只是一門模式化的技術活。然而,日前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名為「海風——1949-1999上海照相館人像攝影藝術展」上,不少人士面對這些照相館裡出品的普通老照片,開始反思:學術層面上的照相館人像攝影研究,成了中國攝影史上的一個空白。
  • 王開照相館
    1923年,廣東人王熾開在上海創設了王開照相館。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他打響了名氣。    第一件事發生在1925年。這一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王開照片的開價不高,但附帶條件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註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這樣,王開的照片每天在上海報紙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報紙也紛紛轉載。從此,王開成了聞名全國的名牌。    王開創辦者也很有經營的頭腦。當時,王開有一個規定:凡是上鏡漂亮的,就送一套照片,條件是照片被當作樣照放在櫥窗展示。眾多電影導演常通過這些櫥窗內的照片尋找合適的演員。
  • 「理髮去時美,拍照去杭州照相館!」說出你和杭州照相館的回憶,我們...
    ▲徐彥 攝說起杭州照相館,是很多老杭州滿滿的回憶。今年春節前夕,住在杭州市郊的一個大家族人聚齊了。老父親給杭州照相館打來電話,想給這個30多個人的家族拍張全家福。這是他這輩子的一個心願。老父親很堅持,一定要全家人聚到杭州照相館拍攝。這一天,一輛大巴車開到了位於青年路上的杭州照相館門口,真的就從大巴車上下來了30多個人,一個大家族老老少少,全都到齊了,隊伍浩浩蕩蕩。老父親下車後,看到杭州照相館幾個字時,特別激動,一定在這個招牌下面照一張全家福。
  • 老照片:80年代山東聊城,百貨大樓,東方紅照相館,紅星影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山東聊城的老照片,這組老照片反映了上個世紀聊城的經濟發展,希望透過這組老照片帶大家回憶當年在聊城生活的舊時光,感嘆聊城的經濟發展與進步。圖為上世紀的東方紅照相館,位於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東北角,不知道當年你有沒有來到這個地方照過相呢?紅星影院,這個影院也是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如今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現在的聊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知道看了當年聊城的照片有沒有喚起你當年的美好回憶呢?
  • 中國照相館:人大代表今年不愛照相
    等待了6天後,老字號「中國照相館」設在廣東代表團駐地的兩會照相點終於迎來了今年的第一位客人。  每天從上午9時到晚間19時,5位員工在這裡恭候。早在3月2日,全國人大代表報到的那天,他們就戴著人大總務組頒發的藍色胸卡,進駐了警衛森嚴的駐地。
  • 蕩蕩淮海路8:人民照相館
    同紅星相比,人民照相館是有點講頭的。它開業於1940年,老闆是俄商。店先在環龍路(今南昌路),名喬奇照相館,1947年,也搬到了茂名南路131號。翌年,產權易為中國人,更名喬士照相館。1959年再搬到淮海中路581號人民坊門口,改名人民照相館。
  • 中華老字號|青島天真照相館:歲月回聲 留下幾代人的歲月記憶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在青島,照相館多得難以計數,不過百年老字號卻只有一家,那就是位於中山路上的天真照相館。在老青島人家中,恐怕都能翻得出幾張打著「天真」印記的老照片,看著這些老照片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回聲。
  • 「二我軒」舊址拆除 昆明最早一批照相館絕跡
    (膠片拍攝的昆明:景星街) 照相術剛問世沒幾年,1899年法國人方蘇雅就來到昆明,他用玻璃乾片拍攝的多幅老昆明照片,為昆明人留下了百年前黑白的昆明影像。(膠片拍攝的昆明:景星街) 1942年,世界上有了彩色照片,兩年後,一個來到昆明援華抗戰的美國軍醫柯林頓米萊特,拍攝了一百多張昆明風景人物,還原了數十年前昆明的色彩。
  • 大北照相館 記錄中國歷史變遷
    這家老北京城裡「獨一份」的照相館此一搬遷,正如它所處的時代,也成為了大北照相館歷史中一個轉折點:之前為北京「八大胡同」裡的小姐,為京劇名角兒和票友照相,之後,國營大北照相館則為歷屆中央會議拍照,拍攝幾代領導人接見勞模、先進人物,會見外賓的重要活動,也在今後50多年中一次次見證了中國歷史重大事件。  橫跨那個年代的人,抑或是企業,都免不了這種歷史性的轉變。
  • 菲林守護者——探訪香港最後的膠片照相館
    本文轉自【中新網】; 在香港油麻地的繁華街巷裡,隱藏著一間誕生於1937年的傳統照相館。雖幾經起伏,仍維持經營80餘載。在數碼攝影興起前,香港的傳統影樓一度風光無限,生意興隆。這間原先叫「尖尖照相」的舊式影樓於1996年易主,一位叫林國盛的影樓夥計從第二代老闆手中接過了這間傳統照相館,店名也從「尖尖照相」換成了「善美影室」。影室新老闆林國盛希望這間影樓能夠善始善終、留存美好瞬間。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林國盛從暗房學徒學起,老闆負責影相(拍攝)、執相(加工照片)。閒時在一旁「偷師」。多年後,終於可以像老闆一樣影相了。
  • 中國首家3D列印照相館 在西安向公眾開放
    如今,中國首家3D列印照相館也在西安面向公眾開放了。之所以說是開放,不是開業,是因為目前並非商業行為,而是西安非凡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Elite Robotics)的3D列印體驗館的體驗項目。中國首家3D列印照相館 在西安向公眾開放  非凡士是一家成立於2011年9月,位於西安高新區創業園內,致力於教育、 科研與家用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和銷售,並提供機器人相關集成技術服務和領先解決方案的公司。
  • 90年代老照片:最時髦的穿著打扮,照相手插褲兜、西裝喜歡大一碼!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在廣東打工過年回家的兩個打工妹,皮衣、牛仔褲、厚跟皮鞋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服飾。 90年代歷史老照片:圖為兩兄弟的西裝合照,家裡有喜事所以穿的比較正式,90年代西裝總喜歡買大一碼看著很寬鬆。
  • 老上海風情:梁時泰照相館
    晚清上海照相館。梁時泰作為中國早期的攝影者,為中國的晚清歷史留下了一份珍貴記錄。對近代中國的攝影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初到上海1876年,廣東人梁時泰到上海開了一家照相館。(來源:《宮廷攝影師梁時泰 中國新聞紀實攝影先驅》)這家照相館的特點:(1)技術來自西方。當時的華人還沒有自有照相的技術,因此大多數的技術都是學自外國人。(2)新的照相技術和中國的傳統「丹青」相關聯。與當時的「畫像」技術有一定的關聯。
  • 克勒門再現珍貴影像 王開老照片開啟上海塵封記憶
    昨日,已連續推出多場精彩文化活動的克勒門藝術沙龍,再度聚焦「王開照相館與上海老照片的故事」。國際貴都大飯店劇院的大屏幕上,播放著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尤其珍貴的是其中還有阮玲玉、周璇、胡蝶、陳雲裳等電影明星的生活照。這些生動真切的影像,再現了老上海的時尚風情,也打開了上海人塵封的記憶。
  • 名媛青睞的上海早期照相館
    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專門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 清末勞合路(今六合路)上麗華照相公司 早期照相館設施簡陋,在玻璃棚內攝影,不用燈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過頂棚的日光。所用底片為碘化銀溼片,感光速度很慢。
  • 【嘉興記憶】嘉興照相業今昔,每一張都是歷史的見證!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不久,大批外國商人、傳教士湧入中國,攝影術也隨之傳入中國香港、廣州、上海等地。它取代了中國世代依靠畫師的畫筆將人們的形象保存下來的傳統方法。原因是用繪畫技法將人的容貌留在紙上,遠遠沒有相片那樣逼真。嘉興與上海相鄰,所以照相館在清末傳入嘉興也是順理成章了。據錢雲先生記述,當時震昌照相館為了攬客,曾將照片掛在照相館門外供人參觀,轟動全城。
  • 經典愛情電影《八月照相館》:一生很短,一瞬間很長
    《八月照相館》是由許秦豪導演執導,韓石圭、沈銀河主演的韓國愛情電影,1998年上映。學哲學出身的許秦豪導演用自己的講述方式展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風格細膩唯美,在電影畫面的講述中,愛情溫暖而平靜,死亡淡然而超脫。
  • 開明照相館:時光快門下的太原記憶
    最終,開明照相館憑藉上述措施在太原照相業中開始了它的風雲之路,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市場壟斷。1934年到1935年是開明照相館的第一個輝煌期。每天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更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官方及民間的團體照相都被開明照相館獨家壟斷。
  • 方快照相館六大優勢賦能照相館加盟創業
    傳統照相館的發展面臨困境,「美麗又真實」成為快照行業新風向標,由此,一站式、快捷式、創意照相館便應運而生了。但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方快照相館以自身獨特的優勢脫穎而出。擊敗照相1.0快照2.0時代不可能突破的難題,以影棚技術,輸出,操作全標準化,俗稱「輕鬆創業模式」迅速成為攝影快照迭代中的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