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傳教士、商人、旅行者攜帶問世不久的照相機進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爾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經營銀版攝影和肖像著色。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專門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
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
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技法嫻熟,照片「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當時很受推崇。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館
攝影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發展很快,至1876年,在從廣東路至南京路一帶有「宜昌」、「蘇三興」、 「華興」、「同興」、「日戍」、「恆興」、「時泰」、「公芳」等近十家國人開設的照相館。據《上海新報》廣告,「宜昌」於1864年5月20日開張,是上海最早的有確切創辦日期的照相館。「蘇三興」原在香港,1870年前後遷至上海漢口路,以拍攝名媛魅影聞名,「凡柳巷嬌娃、梨園妙選,無不請其印成小幅,貽贈所歡」。這種「小幅」類似於現在的肖像名片。
清末勞合路(今六合路)上麗華照相公司
早期照相館設施簡陋,在玻璃棚內攝影,不用燈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過頂棚的日光。所用底片為碘化銀溼片,感光速度很慢。為保證影像清晰,被攝者須端坐或直立,攝影師一敲木板,打開鏡頭蓋,大聲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數到十,有時甚至數到二十,被攝者才可動。
老上海照相館拍照情景
福州路時報照相館
照相館為了招徠生意,以新巧布景取悅市民。攝影室一般備有山水風光、亭臺樓閣或西洋油畫、自鳴鐘等布景,陳設茶几花瓶、高腳痰盂,有的還搬上了模型汽車、遊船等,拍出的照片多為道具堆砌,人景不配,造型呆板滑稽。
當時在上海,照相是奢侈之事,光顧者多為達官顯貴或富豪名伶。據史料記載,拍全身照需一二元大洋,拍攝並放大一張24英寸著色照相要12元大洋,約折合400斤大米,非一般人可問津。
照相館裡的九曲橋布景
19世紀末,上海照相館最著名的有「耀華」、「寶記」、「保錩」、「致真」四家,號稱「四大天王」,分別設在南京路、福州路和廣東路。 「耀華」老闆施德之積極探索光影造型,主張「以黑出白」,所攝人像層次豐富立體感強,並擅長放大巨幅照片。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耀華」送展的照片獲得獎憑,成為清末中國唯一在世博會上獲獎的照相館。
耀華照相館1900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所獲的獎憑
畢肖樓女子照相館店標
隨著照相乾片的使用,感光速度快,加之電燈照明,不受天氣影響,被攝者造型表情較為生動自然。民國初,國外膠片大量進口,拍照價格降低,留影者漸多,上海照相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城內九畝地的「畢肖樓」,經營者和攝影師均為女子,是上海唯一的女子照相館。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