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紅樓夢》後四十回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一)

2021-01-07 騰訊網

《紅樓夢》正式刻印問世,是在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這一年按公曆紀年是1791年,距今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的時間。當時以及後世的大多數讀者,所看到的《紅樓夢》為一百二十回,這便是由程偉元、高鶚搜集、整理和修補的刊印本,紅學界稱其為程高本。上世紀30年代,自胡適先生「發現」甲戌本《石頭記》開始,研究者們才普遍知道,《紅樓夢》流傳之前,還存在過一個叫《石頭記》的系列版本,它們均是手抄本,內容只有八十回,但與《紅樓夢》前八十回基本相同,上面有以脂硯齋為代表的數位批書人的評點、批註,紅學界稱其為脂評本。大多數紅學家都比較重視脂評本,認為它通過點評透露出許多很有價值的資料,對於後世人們深入理解該書的主旨、全面認識作者的創作思路及方法,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隨著脂評本的出現,一個很大的遺憾以及一系列疑問,也同時在讀者以及研究者心中產生了,那就是,脂評本的《石頭記》為什麼只有八十回呢?作者究竟是只寫成了該書的前八十回,還是完成了全書呢?如果作者只寫出了前八十回,那後面的四十回又是誰續寫的呢?如果作者完成了全書,那後面的數十回又到哪裡去了呢?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等等。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根據脂評本中的批語透露,《紅樓夢》八十回原作之外只有「後卅回」,而四十回是程高本八十回後的數目。但本文重點不在於探佚原作者八十回後,究竟是寫了三十回還是四十回,而是著眼於現有的後四十回來討論問題。後四十回所帶來的上述一系列問題,大概自脂評本面世以來,就一直困惑著讀者以及諸多的研究者,對此紅學家們爭論不休,各執己見,目前仍然沒有能令人信服的定論。後四十回問題也許是《紅樓夢》最大的一個謎團,在沒有最新的直接而有力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只能從文本本身和現有資料出發,根據文學創作的一般性規律以及常識,去認識這一系列問題。

而要討論後四十回的問題,又不能不論及《紅樓夢》的作者。在該書以刊印本形式流傳的大部分時間裡,一般讀者是不大知道也不會留心究竟誰是作者的,直到胡適先生1921年發表其論著《紅樓夢考證》之後,有關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後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鄂的說法,才為普通的讀者所了解。但隨著相關資料的不斷發現以及一些紅學家的進一步考證,有關作者是曹雪芹、高鶚的說法,越來越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質疑乃至否定。本文要討論的話題並非誰究竟是作者,而是有關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一些基本問題,因而暫且把作者是誰的問題擱置一旁,只集中論述與後四十回相關的一些問題。不過要討論後四十回又不能完全繞開作者,因而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姑且稱前八十回的作者為「原作者」,後四十回的作者為「續寫者」,將其合併、編輯為一百二十回的作者為「整理者」,這樣可以避免在作者問題上糾纏不清,偏離本文既定的中心話題。

一、原作者究竟是只寫了前八十回,還是完成了全書?

在脂評本的《石頭記》被發掘出來之前,這個問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在很長時間內不為一般的人所關注、所了解。脂評本一出來,研究者才大吃一驚,原來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還有一個叫《石頭記》的前身,而最令人困惑的,是它只有前八十回,後半截不見蹤影。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冒出來,《紅樓夢》的原作者究竟是只寫了前八十回,還是完成了全書?隨著這個問題的產生,一些研究者也開始遍搜清代相關的資料,發現這個問題早在《紅樓夢》流傳之時就已存在。

一種意見認為,《紅樓夢》的原作者只寫了前八十回。

清代不少文人或學者,例如裕瑞、袁枚、俞樾等人,都在其著述中提到《紅樓夢》只有前八十回,是一部未竟之書。進入現代之後,隨著史料的增加以及考證的加深,對於這個問題便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新紅學的奠基人胡適先生在《紅樓夢考證》一書中指出:「《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後,在貧困之中做的。做書的年代大概當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書未完而曹雪芹死了。」[1]俞平伯先生在其論著《紅樓夢研究》中,基本上重複了胡適的說法:「《紅樓夢》原書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讀者只一看胡適之先生底《紅樓夢考證》,便可瞭然。」[2]俞先生不僅確信胡先生的觀點,還在其著作中進一步展開更加具體而充分的論證。

認為原作者只寫完了前八十回的說法,在脂批本的批註中似乎也得到了印證。署在脂硯齋名下的一條批註這樣說:「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自從發現脂評本後,凡認為原作者只寫完了前八十回的研究者,總是拿這條著名的批語作為旁證。

另一種意見認為,《紅樓夢》的原作者完成了全書。

程高本序言中明確寫道:「……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只八十卷,孰非全本。……不佞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其無全璧。」程序說得很清楚,他原來收藏的《紅樓夢》雖然內容只有八十回,但目錄卻是一百二十回,於是他由此推斷該書必有後文,結果終於搜集到了後數十回內容。清代文人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中曾寫道:「乾隆庚戌秋,楊畹耕語餘云:『雁隅以重價購抄本兩部:一為《石頭記》,八十回;一為《紅樓夢》,一百廿回,微有異同。愛不釋手,監臨省試,必攜帶入闈,閩中傳為佳話。』」[3]周春所記載的乾隆庚戌秋為公元1790年,比程高本問世大約早一半年,他明確提到有位叫雁隅的人,八十回與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各購得一套,只是那時的書均為抄本。以上資料表明,早在程高本問世之前,《紅樓夢》就已經有一個百二回本存在,這個百二回本有可能就是原作者所寫的全本。

蔡義江先生在《〈紅樓夢〉是怎樣成書的》一文中,專門對後四十回作了一系列論述,他認為原作者應該是寫完了全書的。「書,當然是寫完了的。按情理說,也不可能才寫了一半,就讓親友諸公傳來傳去加批,然後又由脂硯齋來重評吧,何況,甲戌本楔子中已寫入『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話了。……這裡的所謂『增刪』,必定是對已寫完的全部書稿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較大的改動,而非只增刪改動幾個字、幾句話。」[4]蔡先生是從作家寫作、評論家評書的常態和慣例出發,得出上述結論,應該說還是符合情理的。

周汝昌先生認為,曹雪芹寫完了《紅樓夢》全書,但八十回後的內容被篡改了。他曾經在《紅樓夢全璧的背後》一文中考證說,乾隆皇帝曾下了一道諭旨,大意是下令採購群書,意圖是加以檢查,然後將其中有「礙語」的書籍禁毀。但由於《紅樓夢》當時已流傳開來,用禁毀的辦法消除其影響可能適得其反,於是便授意和珅,找寫手對前八十回「點竄原文」,對八十回後全盤重寫,把它變成一部「無礙」的「愛情小說」。[5]周汝昌先生有關乾隆授意和珅,找寫手對八十回後全盤重寫的說法,主要還是主觀臆測乃至虛構想像而已,實在缺乏直接而有力的證據,但他有關曹雪芹寫完了《紅樓夢》的結論,應該說還是有相當的可取性。

劉心武先生贊同周氏有關曹雪芹寫完全書的結論,他在《曹雪芹是寫完了〈紅樓夢〉的》一文中寫道:「曹雪芹的《紅樓夢》流傳到今天,不完整,這當然是天大的遺憾。但是,有一個誤會,一定要破除,那就是不少人以為,曹雪芹沒有把《紅樓夢》寫完,他只寫了大約八十回,沒來得及往下寫,就擱筆了,就去世了。不是這樣的。曹雪芹是把整部《紅樓夢》寫完了的……」[6]筆者不贊成劉先生的所謂「秦學」,但他作為一名有過長篇小說豐富寫作實踐的作家,對於《紅樓夢》的原作者寫完全書的判斷應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他沒有從作家創作的角度去論述,原作者會寫完全書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前面列舉了自清代以來一些專家與學者的記載與看法,但是肯定與否定的意見幾乎一樣多,似乎誰也不能完全說服誰。由於有關這本書以及作者所留下的原始資料實在太少,僅憑一些一鱗半爪、真假摻雜以及間接的史料,很難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那麼,比較和評判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究竟是哪一種觀點更有可能性、更會接近真實情況呢?在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可能一直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如果從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以及作家的創作實際作以分析,也許我們並不難作出一個基本的判斷。

一般說來,作家寫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都是要從整體、從全書進行構思和呈現,很難只就某一部分進行反覆設計和完善,而將另一部分暫且擱置不管。創作一部長篇小說與撰寫一部學術專著,其基本原理與操作方式是有很大差別的。小說一般講的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期間還有情節以及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尤其常常需要有伏筆、有照應等等,因而便格外要求內容前後貫通、渾然一體。而學術專著論述的內容往往是塊狀的,各個部分的獨立性比較強,可以每一章集中討論一個問題,前後內容不一定有非常緊密的關係,因而有前半部而無後半部,似乎不會造成多大的問題。正因為兩者有這樣一個很大的區別,因而胡適先生的學術論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便可以只有上冊、沒有下冊,缺少下冊固然也是一大遺憾,卻並不影響讀者對上冊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但如果是小說,就像《石頭記》那樣只有前八十回,而缺少後四十回,所造成的殘缺問題就非常大了。因為前八十回展開的各種複雜的矛盾,尤其是作者埋下的許多伏筆,到了後四十回需要解決與照應,而現在卻讓讀者什麼也看不到,好奇心難以滿足的那種無奈乃至煎熬,可想而知。

回頭看《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問題,既然原作者早已決定要寫一部一百多回的小說,正常情況下,他只會將一百多回作為一個整體來經營,不可能只籌劃、撰寫了前八十回,而對後四十回置之不理、毫無涉及。實際寫作中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作者只寫出了前八十回草稿,來不及寫後數十回就去世了,造成該書成為半拉子作品,如同脂評所說的那樣,「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這種情況應該符合作家創作的具體實際。但脂評的這種說法,又與書中第一回的交代相矛盾:「曹雪芹在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根據前面的分析,「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只會發生在寫出全書的情況下,而不可能發生在對前八十回這個半拉子作品的處理上。另外,如果「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是真實情況,說明原作者是完全有充足的時間、條件來寫出全書的,只將著眼點和全部精力放到前八十回,並且反覆將其「批閱」來「增刪」去,而對已經早已設計好的後數十回不聞不問,不符合文學創作的一般性規律。

那麼,究竟是「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呢?還是「曹雪芹在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呢?如果是前一種情況,那就說明原作者確實只寫出了前八十回;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那就說明作者是完成了全書。以上兩種相互矛盾的說法,到底哪一種更可能接近真實呢?「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是該書評點者脂硯齋的說法;「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是作者明確寫進書中的,想必是原作者的說法,評者與作者相比較,作者的說法似乎可信度要高。最關鍵的是,從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出發來分析,如果原作者真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那麼寫出全書必定無疑。

二、後四十回究竟是原作者所寫,還是別人續寫的呢?

劉夢溪先生將《紅樓夢》後四十回作者是誰的問題,確定為紅學研究中的「三大死結」之一。[7]的確,這個問題是自《紅樓夢》問世以來,一直被歷代研究者爭論不休、至今仍然沒有定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紅學界對誰究竟是後四十回的作者,主要有如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現有的後四十回由高鶚續寫,或者再加上程偉元的名字。

清代乾嘉時期的文學家張問陶,大概是持「高鶚續書說」最早的學者。他與高鶚為乾隆五十三年順天鄉試同年,又為嘉慶六年順天鄉試同考官,當時張問陶有《贈高蘭墅(鶚)同年》詩,詩題有自注說:「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8]後世有關高鶚是《紅樓夢》後十四回作者的說法,應該都是從這條資料生發的。近代有一位叫李放的學者,在其所編的《八旗畫錄·後編》中,引《繪境軒讀畫記》中的記載說,曹雪芹「所著《紅樓夢》小說,稱古今平話第一。嘉慶時,漢軍高進士鶚酷嗜此書,續作四十卷附於後,自號為紅樓外史。」[9]可見在清代,「高鶚續書說」就已成為一種流行的說法。

胡適先生沿襲了張問陶的說法,他在《紅樓夢考證》一書中認為:「後四十回是高鶚補的,這話自無可疑。」他的依據是:「張問陶的詩及注,此為最明白的證據」。[10]俞平伯先生進一步發展了胡適的「高鶚續書說」,他在其《紅樓夢研究》一書中說:「後面的四十回是高鶚續的,這已是確定了的判斷,無可搖動。」[11]而在周汝昌先生看來,乾隆、和珅出於政治目的,「將八十回以後的原著,全部銷毀,另覓『合宜』之人『撰成全部」。這個「合宜」』之人就是高鶚,他偽造了後四十回,篡改了原著的思想,還將這個「偽續」假託為曹雪芹原作。周先生不僅認為高鶚是續作者,而且還是惡意篡改曹雪芹原意的「千古罪人」。[12]

自胡適先生主張「高鶚續書說」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觀點都是在紅學界中佔主流地位的觀點,紅學家們討論後四十回的問題,都是建立在「高鶚續書說」基礎上的,討論的重點也是續書與原著的差距問題,而不是作者的問題。一些研究者不光認為高鶚是續書人,同時也強調程偉元發揮的作用可能比高鶚還要大,因而續書作者還應該添上程偉元。比如白盾先生就在《重新估價程偉元在〈紅樓夢〉續作中的地位》一文中,認為胡適等學者將後四十回的著作權全部斷給高鶚,是對程偉元的不公,因為陸續考證出來的資料顯示,「程偉元並非過去所想像中那樣銅臭味十足的商人,而是個有高深文化修養的風流雅士。」他在整理、修訂程高本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而「《紅樓夢》後四十回,無論是『作』也好,『補』也好,程偉元的功勞,應該是遠遠超出高鶚之上的。」「主其事的程偉元也應在續作中佔主要地位,——至少也該平分秋色,各佔一半,輪不到『分任之』的高鶚獨享其大名的」。[13]白盾先生的這個觀點,應該說也有一定代表性,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重視程偉元在後四十回整理中發揮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後四十回主要為曹雪芹所作,或者是高鶚、程偉元根據曹雪芹的遺稿或殘稿,改編、整理和修補的。

清代嘉鹹年間學者張新之,在《紅樓夢讀法》中指出:

一部《石頭記》,計百二十回,瀝瀝洋洋,可謂繁矣,而實無一句閒文。有謂此書只八十回,其餘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觀其中結構,如常山蛇,首尾相應,安根伏線,有牽一髮渾身動搖之妙,且此句筆氣,前後略無差別——重以父兄命,萬金贈,使閒人增半回,不能也。何以耳為目,隨聲附和者之多?[14]

張新之對後四十回另有作者之說提出質疑,認為全書在結構上首尾照應、一以貫之,語氣上前後也沒有多大的差別,因而他認定八十回前後屬於同一個作者。另外,哈斯寶、姚燮、李慶辰等清代學者,都將《紅樓夢》八十回前後看為一個整體,或直接、或間接地認可前後均屬曹雪芹所作。

現當代學者贊同後四十回作者也為曹雪芹,或者主要根據其遺稿或殘稿整理而成的,以吳宓、周紹良、舒蕪、朱眉叔、胡文彬為代表。

吳宓先生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曾經撰文指出:

吾信《石頭記》全書一百二十回,必為一人之作。即有後人刪改,亦必瀚處增刪,前後俱略改。若謂曹雪芹只作前八十回,而高鶚續成後四十回競能天衣無縫,全體融合如此,吾不信也。欲明此說,須看本書全體之結構,及氣勢情韻之逐漸變化,決非截然兩手所能為。若其小處並錯及矛盾遺漏之處,則尋常小書史乘所不免,況此慮構之巨製哉。且愚意後四十回並不劣於前八十回,但盛衰悲歡之變遷甚巨,書中情事自能使讀者所感不同,即世中人實際之經驗亦如此,豈必定屬另一人所撰作乎?[15]

周紹良先生在其《略談〈紅樓夢〉後四十回哪些是曹雪芹的原稿》等著述中,不僅從故事情節方面舉例辨析,後四十回中哪些是曹雪芹的原稿,哪些斷非雪芹筆墨,而且從寫作形式的角度舉例論證,「後四十回是根據曹雪芹殘稿整理而成的」,他的基本結論是:「從今本後四十回的內容來看,主要故事顯然是有曹雪芹的殘稿做根據,不是他人續補得出來的」;「可以肯定後四十回回目是曹雪芹第五次『增刪』時『纂成』的,而後四十回文字,主要是曹雪芹原稿,其殘損或刪而未補的,由程、高補綴了一部分也是有的。」[16]

舒蕪先生在《紅樓說夢》一書「自序」中說:

自從一百二十回本問世以後,胡適的《紅樓夢考證》發表以前,一百多年間的普通讀者的絕大多數,全都相信後四十回確是曹雪芹的原作,讀得最感動乃至拋書痛哭的地方都在第九十七、九十八回。這就是說,即使後四十回全是高鶚手筆,廣大普通讀者實際上已經肯定他續得成功。……因此,我也不相信一切否定、貶斥後四十回之說。我甚至相信程偉元、高鶚確實得到八十回以後的曹雪芹原作的殘稿,他們又作了不少連綴補充,由於他們的思想和才力與曹雪芹的差殊,所以今本後四十回才會這麼不統一,好的地方太好,壞的地方又太壞,不可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筆。[17]

朱眉叔先生在《論〈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問題》一文中,從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塑造兩個方面,對後四十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認為「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僅是統一的有機整體而且續有發展,使《紅樓夢》成為完美的偉大巨製,這一巨製是任何人所不能續作的,勢非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不可。」[18]

胡文彬先生在《〈紅樓夢〉後四十回是誰寫的?》一文中認為:

後四十回,我認為應該是曹雪芹留下的原稿的散稿。……後四十回除原著的散稿外,包含了程偉元、高鶚的修改,正如他們自己在序言裡說的,為整理出版120回刻本而「截長補短」,加以連綴。……他們肯定看到了脂評本,為什麼不按照脂批提供的情節設計走呢?這側面證明了有曹雪芹的散稿存在。[19]

以上各位研究者都主張後四十回主要為原作者所作,或者是高鶚根據原作者遺稿、殘稿整理而成的。引人矚目並且耐人尋味的是,與以上學者持有相同或相似觀點的,還有諸如林語堂、王蒙、白先勇等一些著名的作家。

林語堂先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著有《京華煙雲》這樣風靡海內外的長篇小說。他在《平心論高鶚》一書中說:「我相信高本的後四十回系據曹雪芹原作的遺稿而補訂的,而非高鶚所能作」。後四十回對於前八十回的伏線「都有極精細出奇的接應,而此草蛇灰線重見於千裡之外的寫作,正是《紅樓夢》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現代文學的口語說來,便是結構上的嚴密精細」。「高本人物能與前部人物性格行為一貫,並有深入的進展,必出原作者筆下」,「高本作者才學經驗,見識文章,皆與前作者相稱」;「高本文學手眼甚高,有體貼入微,刻骨描繪文字,更有細寫閨閣閒情的佳文,似與前八十回同出於一人手筆」。[20]林語堂先生從後四十回的情節發展、人物形象、文字風格、「脂批」和史料等方面,論證了後四十回的主體內容應該仍屬曹雪芹所作,高鶚是沒有這個能力寫出的,他能做的只是根據「遺稿而補訂」。

王蒙先生是當代文壇的常青樹,長篇小說的創作是他的長項,他從創作規律、創作實踐的角度研究《紅樓夢》,論證了「續書的不可能」。他說:

從理論上、創作心理學與中外文學史的記載來看,真正的文學著作是不可能續的……至於像《紅樓夢》這種頭緒紛繁,人物眾多,結構立體多面,內容生活化、日常化、真實化、全景化的小說,如何能續?不要說續旁人的著作,就是作者自己續自己的舊作,也是不可能的。而高鶚續了,續得被廣大讀者接受了,要不是民國後幾個大學問家特別是胡適的『考據』功夫,讀者對全書一百二十回的完整性並無太大懷疑。[21]

既然《紅樓夢》不可能續出來,那現有的後十四回又是如何來的呢?王蒙先生在他的《紅樓啟示錄》一書中推斷說:「我寧願設想是高鶚或某人在雪芹的未完成的原稿上編輯加工的結果,而覺得完全由另一人續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沒有任何先例或後例的,是不可思議的。」[22]

白先勇先生是聞名海內外的華人作家、學者,2014年他在臺大開設「白先勇人文講座」,認為後四十回本就是曹雪芹的原稿。他說:

長期以來,幾個世代的紅學專家都認定後四十回乃高鶚所續,並非曹雪芹的原稿。……我對後四十回一向不是這樣看法。我還是完全以小說創作、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評論後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認為後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續作。《紅樓夢》人物情節發展千頭萬緒,後四十回如果換一個作者,怎麼可能把這些無數根長長短短的線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後成為一體。[23]

以上幾位著名作家,不僅是長篇小說創作方面的佼佼者,同時也是學貫中西、功力深厚的學者,而且對《紅樓夢》的研究也都有各自獨到的心得。他們幾位雖然所處時代、生活環境、人生閱歷不盡相同,但一個共同或相似的看法是,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無論怎麼說都是一個整體,不可能由兩個人或數個人去作,也就是後四十回的作者也是曹雪芹,從而否定了高鶚續書的可能性。

第三種說法認為,後四十回的作者既不是曹雪芹,也不是高鶚,而是此二人之外的無名氏。

持這種觀點的當代紅學家以馮其庸、劉世德、蔡義江為代表。

針對不少人否定程高本序言中「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卷」的說法,馮其庸先生在《論程甲本問世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認為:「在沒有其他可靠的證據之前,我認為仍然應該重視程偉元的話。……要否定這段話,沒有確鑿的、充分的證據是不行的,所以我仍然相信程偉元的話。」[24]1996年,馮先生在世界文庫本《紅樓夢》序言中寫道:「程本系統的為一百二十回本,八十回以後系另人續作。」人民文學出版社接受馮其庸等學者有關作者的意見,在2007年推出的《紅樓夢》校注版上,將作者署名由原來的「曹雪芹、高鶚著」,改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後四十回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劉世德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的《紅樓夢》系列講座中,曾專門論述過後四十回的作者是誰的問題,他通過列舉、分析一系列的外證與內證,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後四十回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不是程偉元,不是高鶚,而是他們之外的另外一個人」。「我們現在沒有任何一條材料能證明這個人姓什麼、叫什麼,現在也沒有看到有誰能說出這個人是誰。」「我們只能肯定一點,這個人是生活在曹雪芹之後,高鶚、程偉元之前的一位無名氏。」[25]

蔡義江先生在《〈紅樓夢〉是怎樣成書的》一文中認為,「後四十回非雪芹原著,系後人所續」,「倘若沒有原來續書作基礎,完全另起爐灶,重新構思創作,是很難做到的」。「因程氏收得的書稿有缺失而『應接』不上的那幾回,甚至有幾回,由高鶚來補寫是可能的,但後四十回中也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出,它與已是舉人、後來又中進士的高鶚的文化修養、行文習慣、文字風格並不相稱。」「佚名者將後四十回書續成,我認為可能在程、高整理刊書的前六七年前。」[26]蔡先生的主要觀點是,後四十回的主要內容是「無名氏」續寫的,高鶚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整理,可能也作了少部分內容的補寫。

上述三種流行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紅樓夢》的原作者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該書的續作者或整理者。

有關曹雪芹為後四十回續作者,在清代已有人提出過類似的看法。裕瑞在其著作《棗窗閒筆》中說:「聞舊有《風月寶鑑》一書,又名《石頭記》,曹雪芹得之,以是書所傳述者,與其家之事跡略同,因借題發揮,將此部刪更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時之人情諺語,夾寫而潤色之,藉以抒其奇託」。[27]清末華僑學人邱煒萲在《菽園贅談》中說:「《紅樓夢》一書,不著作者姓名,或以為曹雪芹作,想亦臆度之辭。若因篇末有曹雪芹姓名,則此書舊為抄本,只八十回。……後四十回乃後來聯綴成文者,究未足為據。或以前八十回為國初人之舊,而後四十回即雪芹所增入。」[28]王夢阮在《紅樓夢索隱》中說:「是書成於悼紅軒中,曹雪芹先生增刪五次,此書中所明言者。……此書但經雪芹修改,當初創造,另自有人。」[29]以上學者的共同看法是,《紅樓夢》前八十回作者另有其人,曹雪芹得到了舊稿,之後對其作了整理或續寫。這樣的說法,其實也與程高本序言中所說的大致相同:「《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

當代研究者土默熱先生認為,《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清代著名的戲劇家洪昇,曹雪芹是後四十回的續作者。他撰有《土默熱紅學》及其續、補三卷等一批著作,反覆論證了他主張的「洪昇著書說」。土默熱先生將《紅樓夢》與洪昇的戲曲代表作《長生殿》進行了細緻的比較,考證出洪昇與曹雪芹的爺爺、時任「江南織造」的曹寅交往甚密,並且從明末清初杭州洪、顧、錢、黃「四大家族」家難、蕉園女子前後兩期詩社,以及三生石畔西溪園林等故事素材著眼,推斷出《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原作者為洪昇,後四十回的續作者是曹雪芹。但洪昇與曹雪芹並非同時代人,倆人相隔一個甲子以上的時間,如果洪昇真的著有《石頭記》的初稿,如何能到六十年後的曹雪芹之手呢?土默熱先生的考證和解釋是,康熙四十三年,洪昇曾應曹寅之約,前往江寧織造府「暢演三日《長生殿》」,歸家途中不幸落水,其所帶「行卷」落在曹府,於是《石頭記》手稿便留在了曹家,最後到了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手中。為了證明自己關於原作者、續作者推斷的合理性、正確性,土默熱先生對書中第一回「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作了如下解釋:「所謂『披閱』,就是閱讀的意思,『披閱十載』就是一本書讀了十年;所謂『增刪』,就是添寫修改,『增刪五次』就是修改了五遍。修改中增寫的應該就是後四十回,刪掉的也不過是前八十回中某些個別情節文字罷了,這從脂本和程高本比對中可以看清楚。在《紅樓夢》的開端和結尾,曹雪芹只是老老實實地交代,自己只是個披閱增刪者。」[30]

後四十回究竟是誰寫的,目前看來仍然沒有可靠的資料來作有力的證明,無論那種說法都基本上屬於推斷,很難完全令人信服。不過,比較以上數種說法,「高鶚續書說」不符合常識、常情、常理,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否定;「無名氏續書說」是在無法確認作者是誰的情況下提出的,頗有些無奈的意味,但這「無名氏」究竟是誰,幾乎沒有一點兒確鑿的記載,似乎成為一個無法破解的死結。相比之下,可信度最高的說法應該是,後四十回主要屬於原作者的遺稿,或者是高鶚、程偉元根據原作者的殘稿整理、修補而成。另外,從種種跡象來看,「曹雪芹續書說」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筆者傾向於後四十回主要屬於原作者的遺稿,或者是高鶚、程偉元根據所搜尋的殘稿整理、修補而成的說法,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長篇小說創作的基本規律來看,由原作者之外的其他人,較為成功地續寫佔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的詩詞、散文相比較,長篇小說動輒數十萬字,是真正的鴻篇巨製、系統工程,它因為故事奇特、人物眾多、情節曲折、結構宏偉、包羅萬象等特點,一般需要作者具有複雜而奇特的思維能力。而要對這樣一個半拉子作品進行續寫,並且大致上還要續寫得嚴絲合縫、渾然一體,比重新構思、創作一部長篇還要難,何況像《紅樓夢》這樣成為文學史上巔峰之作的偉大作品,誰又有本事去續寫得與原作相差無幾或差強人意呢?該書二百多年來所出現的一百多部續作,沒有一本真正地能與原著比肩,便充分說明了續寫的困難到底有多大。而且,這些續書基本上都是續在百二回本之後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要續在八十回後、趕上或超過現有後四十回水平,實在是難以達到,說明續書作者們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既然由原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續寫不容易、不可能,那只能推導出這樣一個結論:《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仍然是由原作者所寫的,或者說主要內容仍然由原作者所寫,程高在此基礎上作了整理和修補。

其二,從現有後四十回的實際內容和藝術水平來看,雖然從整體上來說不如前八十回,但也有不少內容與前八十回相去不遠,是原作者之外的任何人不易續寫出來的。像周汝昌先生全盤否定後四十回的學者只是少數,大多數紅學家還是認為,後十四回與前八十回相比雖然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有不少明顯的敗筆、誤筆,但也並非乏善可陳、一無是處,諸如黛玉之死、查抄賈府、寶玉出家等章節仍然十分精彩,是原作者之外的任何人都難以續寫出來的。前八十回展開的各種情節以及留下的各種伏筆,到了後四十回便需要收結以及作出照應,而現有的後四十回應該說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使前八十回展開的各種矛盾大致都有了結果,尤其是深化了前八十回確立的悲劇主題。國學大師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對此評論道:「紅樓夢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吾國之文學,以挾樂天之精神故,故往往說詩歌之正義,善人必令其終,而惡人必離其罰。……《紅樓夢》則不然……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離,又豈有蛇蠍之人物,非常之變故,行於期間哉?不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而已。由此觀之,《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31]王國維這段著名的論斷,其立論的根據就在後四十回裡。假如沒有後四十回中黛玉之死、賈府被抄、寶玉出家這些驚心動魄的情節,《紅樓夢》還會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嗎?後四十回中這些並不弱於前八十回的章節,以及前後一以貫之的悲劇主題,正好說明了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是一脈相承、難以分割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高的契合度,具有相當緊密的承接和延續的關係。假如後四十回沒有作者的遺稿或殘稿,誰還有如此高超的續寫能力,可以將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銜接得渾然一體呢!

其三,程高本上的引言、序言,早就清楚地說明了他們並非後四十回的續作者,而只是該書的搜集者、修補者與出版者。程偉元在程甲本序言中說:「不妄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搜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有廿餘卷。一日偶於鼓擔上得十餘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繙閱,見其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釐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石頭記》全書始至是告成矣。」程、高又在程乙本引言中說:「書中後四十回,系就歷年所得,集腋成裘,更無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後關照者,略為修輯,使其有應接而無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為釐定。且不欲盡掩其本來面目也。」程偉元、高鶚在此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他們並非是《紅樓夢》的續作者,而只是對該書的各種版本以及殘稿作了搜集、整理、修補、編輯的工作。眾所周知,續作與編輯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工作,前者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因而付出的勞動要比後者大得多。如果高鶚真的續寫了後四十回,做了比整理和修補更為重要的工作,豈能在此不大書特書,而將自己貶低為整理者,這符合情理嗎?既然程、高自己都不攬功,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懷疑其說謊,非得把後四十回作者的帽子,一廂情願地強扣到程、高頭上呢!

綜上所述,現有的後四十回,大致上是在程偉元歷年所搜集到的數十回原稿或殘稿基礎上,由程、高整理、修補而成。在沒有可靠的史料充分、直接證明之前,這樣的觀點雖然仍屬於推測,但相對於其他說法更合理、更貼近實際。

除此之外,認為前八十回作者另有其人,而曹雪芹不過是後四十回的續作者或整理者,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支持這種觀點的最直接的證據,似乎就寫在書中第一回和最後一回。第一回說,這《石頭記》就是女媧補天剩下的那塊石頭,「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之後所「編述」的自己「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最後一回照應第一回說:「這一日空空道人又從青埂峰前經過,……便點頭嘆道:『我從前見石兄這段奇文,原說可以聞世傳奇,所以曾經抄錄,但未見返本還原。……只怕年深日久,字跡模糊,反有舛錯,不如我再抄錄一番,尋個世上清閒無事的人,託他傳遍……』」,最後尋找到「悼紅軒」裡的「曹雪芹先生」,讓他幫助傳書。雖然《紅樓夢》總體上屬於小說家言,所寫人物、故事並不能與史實完全對應,但是續作者或整理者在書中含蓄隱晦地交代書稿的來龍去脈,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況且在小說被當作下裡巴人、作者往往不願署名的時代,《紅樓夢》首末兩回偏偏出現「曹雪芹」這樣的名字,這實在是不同尋常、耐人尋味的。與當時一些小說家有意用化名不同,也異於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自稱「異史氏」,這個叫「曹雪芹」的,被宗室子弟敦敏、敦城等人證明確有其人。因此,曹雪芹是《紅樓夢》的續作者、整理者的說法,實在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未完待續,因全文篇幅較長,將分為四部分連載)

引用文獻

[1][10]轉錄自林語堂《平心論高鶚》附錄一《紅樓夢考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126頁。

[2]俞平伯,《紅樓夢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5頁。

[3]周春,《閱紅樓夢隨筆》,上海古籍刊行社,1963年影印本。

[4][26][34]蔡義江,《追蹤石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9、72、274頁。

[5][12]周汝昌,《〈紅樓夢〉「全璧」的背後》,《紅樓夢學刊》,1980年第4輯、1981年第1輯。

[6]劉心武,《曹雪芹是寫完了〈紅樓夢〉的》,《北京青年報》,2006年12月09日

[7]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401頁。

[8]張問陶,《船山詩草全注》卷十六《辛癸記》,巴蜀書社,2010年版。

[9]轉錄自張書才《〈紅樓夢〉後四十回應是高鶚補續》,《曹雪芹研究》總第二輯,中華書局2011年版。

[11]鄧遂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頁。

[13]白盾,《悟紅論稿》,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203頁。

[14]張新之,《紅樓夢讀法》,《〈紅樓夢〉三家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吳宓,《石頭記評贊》,《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16]周紹良,《紅樓論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頁。

[17]舒蕪,《紅樓說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

[18]朱眉叔,《論〈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問題》,《遼寧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19]胡文彬,《〈紅樓夢〉後四十回是誰寫的?》,《北京青年報》,2015年11月20日。

[20]林語堂,《平心論高鶚》,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頁。

[21]王蒙,《我的一個死結》,《今晚報》,2008年11月30日。

[22]王蒙,《紅樓啟示錄》,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36頁。

[23]白先勇,《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序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4]馮其庸,《論程甲本問世的意義》,《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3輯,第12頁。

[25]劉世德,《〈紅樓夢〉之謎——〈紅樓夢〉後四十回作者是誰?》,《新解紅樓夢(三)》,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版,107頁。

[27]裕瑞,《棗窗閒筆》,轉錄自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12-115頁。

[28]邱煒萲,《菽園贅談》,轉錄自胡文煒《從〈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來歷看後四十回的作者》,《遼東學院學報》,2009年8月第11卷,第56頁。

[29]王夢阮,《紅樓夢索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0]土默熱,《土默熱紅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一卷)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上的價值」,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簡介:張黎明,男,生於1963年,甘肅省涇川縣人。1985年畢業於西北師大中文系,先後從事過教育工作、公務員工作以及企業中高層管理工作,現任《新課程報·語文導刊》執行主編。系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從1985年起,先後在《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飛天》《散文》《散文百家》《讀者》《博覽群書》《臺港文學選刊》等國內100多家報刊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及學術論文共900多篇。出版散文集《瞬間的燦爛》、勵志類讀物《做個知本家》(與張琦合作)、長篇小說《前途無量》。先後有10多篇作品入選不同文集,另有10多篇作品被《讀者》等選刊轉載。先後獲得省市級各類獎項10多次。長期致力於《紅樓夢》研究,已在《書屋》《紅樓》等報刊上發表有關《紅樓夢》的論文、隨筆與雜談10多篇。2019年3月,由團結出版社推出紅學研究隨筆集《萬千滋味品紅樓》,目前該書在噹噹、京東等網站熱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焦點

  • 蔣勳:覺得《紅樓夢》後四十回「面目可憎」,是不是一種偏見?
    蔣勳 鳳凰網讀書《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真偽至今眾說紛紜,一定要說誰對誰錯,不如先用「偏見」二字看待。我自己也有「偏見」,「偏見」要等有足夠強的理由出現,才能修正。過去講《紅樓夢》從不涉及後四十回,有一部分是想避開考證。
  • 曹雪芹寫完《紅樓夢》了嗎?誰寫了後四十回?是高鶚嗎?
    其實不光是後四十回的作者成迷,在1921年之前,《紅樓夢》真正的作者是誰人們都無從得知,更不用提高鶚和程偉元了,直到胡適寫了一本《紅樓夢考證》裡面明確指出,《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還提出後四十回是高鶚寫的,冒充曹雪芹的作品,但事實上,高鶚從來沒有提及是自己續寫後四十回的事,在序言中,他明確寫到,程偉元湊齊了這本書的手稿,自己補齊了脫落的文字,他們兩人不過是做了一個整理。
  • 常明:《紅樓夢》研究的界線與底線
    雖然在朱氏當日不過是詼諧之辭,但值今日,紅學研究的熱絡已遠邁經學,大概也沒有人懷疑「紅學」一詞的合理性了。 然而「紅學」一詞的盛行有時會掩蓋《紅樓夢》研究的實質。究竟來說,《紅樓夢》是一本中國古代的白話小說,《紅樓夢》的研究方式當不出於對古代小說研究的範疇。
  • 夢稿本鑑定結論再考:不能戴墨鏡看後四十回,放大鏡方見真身
    這個抄本由晚清收藏家楊繼振原藏,於1959年春社科院從一古舊書店購入,是唯一帶有後四十回的早期抄本。當年七月二日召開了「夢稿本」研討會與鑑定會議,會議認為「夢稿本」從抄寫格式和大量的增改文字看,非常像是稿本,所以定名為《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簡稱為「夢稿本」。所謂「稿本」就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
  • 2000字講明白《紅樓夢》的系統和版本問題,買書再也不花冤枉錢
    戚蓼生序文,是非常有價值的,被學界公認為研究古典小說的重要文獻。五、王府本現收藏於北京圖書館,此本內有「柒爺王爺」字樣,所以稱為王府本。王府本有120回,前有程偉元做序,書口有《石頭記》字樣。後四十回因為是從程本補錄上去的,而且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有明顯的字跡差異。王府本和程偉元和程本關係密切,這樣的現象倒是可以理解了。
  • 2020上海書展丨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推薦十種好書
    歡迎來看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推薦十種好書。置身於此一淵源流長的歷史傳統中,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表面上也承襲了此一特有套式,因而全書處處點染詩筆而吟詠不輟,根據統計,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共有詩、詞、曲、賦、聯句、謎語一百九十首,穿插在世情變換、離合悲歡的複雜情節中。《詩論紅樓夢》全面系統地闡述《紅樓夢》詩歌理論與詩歌藝術,在論述時往往置諸於整個詩歌歷史發展的框架中來展開,因此能夠探測到中國抒情傳統的縱橫面。
  • 看《紅樓夢》為什麼要讀古抄本?聽紅學專家怎麼說
    當然今天我們看到的是過錄本,也就是《紅樓夢》在流傳過程中,愛好者、收藏者及以賣書為營生的商人抄錄的本子。雖然這些過錄本已不是曹雪芹的手稿,也不是早期在曹雪芹親友之間傳閱評點的本子,但由於這些本子保留了早期古抄本的基本面貌,保留了大量的脂硯齋等人的批語,因此它們對於我們研究曹雪芹的創作、研究《紅樓夢》的成書過程、探索《紅樓夢》『迷失』的內容、整理出最為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都具有極大的價值。」
  •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為什麼對《紅樓夢》程乙本情有獨鍾
    隨著《細說紅樓夢》的問世,許多讀者都紛紛表示困惑。在《紅樓夢》眾多版本中,究竟差異幾何?區別又在哪裡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好。讓我也來嘗試一下,細說一二。(一)自從白先勇七歲得了肺結核以後,他在恢復期間,曹雪芹的《紅樓夢》就一直在陪伴著他。也可以說從他七歲開始就己經跨入了《紅樓夢》的行列。
  • 謝燕芳、趙海燕:安徽師範大學紅樓夢研究課程讀寫訓練分析報告
    (4)劉上生:以回目為窗——《探馬驪:從寫情回目解味紅樓夢》導言(5)石問之:程乙本《紅樓夢》存在的問題(6)石問之:《紅樓夢》第六回一處異文考辨推薦理由簡括如下:第一篇的推薦理由有:治學態度嚴謹,選題學術性強
  • 曹雪芹跌下神壇,誰才是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同心防疫 中國加油》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又名《石頭記》。《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稍知一二的人會說,曹雪芹是前八十回,高鶚是後四十回。那麼,這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別人胡說的?自從200多年前誕生以來,這個百萬字的《紅樓夢》吸引了無數人的注意,從而導致了紅學的形成。一些專家和學者一生都在研究《紅樓夢》。然而,魯迅對《紅樓夢》的評價要嚴謹得多。魯迅說:《紅樓夢》在中國很多人都知道,至少這本書是知道的。誰是作者和續者。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
  • 曹立波:《紅樓夢》人物形象的虛實問題
    林黛玉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我們手中的庚辰本所呈現的版本狀態。 關於六七歲之說,沿著這個版本的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剛才看的是第三回,第二回是第一次介紹黛玉:「乳名黛玉,年方五歲。」我們留心這些時間、歲數,這些很關鍵的信息。所以讀《紅樓夢》如果讀深了,你數學一定要很好。接著寫:「堪堪又是一載光陰,誰知這女學生之母賈氏夫人一疾而終。」就是黛玉母親去世了。
  • 《〈紅樓夢〉版本圖說》:哪些版本更貼近曹雪芹的稿本?
    最近,學者邱華棟與陳守志合寫的《〈紅樓夢〉版本圖說》出版。書中通過文字和圖片的結合,對《紅樓夢》的版本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內容包括《紅樓夢》版本流變的綜述和對目前發現的全部11種抄本及其119種影印本的介紹等等,也遴選較具代表性的40餘種160多個現代校注評批整理版本。
  • 經典的成功與遺憾 87版《紅樓夢》電視劇觀感
    一、忠於原著者即成功,否則必然留下遺憾改編名著最大的難點在於如何忠於原著,《紅樓夢》尤其如此。因為關於《紅樓夢》的學術是非很多。對文學名著必須懷有敬畏之心,改編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忠於原著。原著中的仙氣沒了,幾乎成了世俗化的貴族公子小姐戀愛、婚姻故事。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整部小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第五回,而這最重要卻沒拍,沒有拍太虛幻境,例如探春遠嫁這樣印象中不錯的劇集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如果加上神話,意境會更美妙更詩情畫意。說什麼封建迷信,說什麼技術達不到,我是不信的,此前很多神話故事片都拍得很好。
  • 走進《紅樓夢》中的教育世界
    除了專家們所謂的「紅學」之外,還有很多人從書中品讀出多種文化現象,比如「紅樓夢裡的經濟」「紅樓夢裡的園林」「紅樓夢裡的建築」「紅樓夢裡的醫學」「紅樓夢裡的茶文化」「紅樓夢裡的酒文化」等。張曉冰讀《紅樓夢》,則另闢蹊徑,獨樹一幟。正如李希貴校長為這本書所寫的《序言》評論道,在《紅樓夢》裡構建一個教育世界,讓人「讀來也覺意味無窮」,並認為:「這部著作填補了紅學研究的另一個空白,並不為過。」
  • 紅樓夢——風月寶鑑的真正含義
    這是紅樓夢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鑑我們先來看下原文:旁邊伏侍的人只見他先還拿著鏡子照,落下來,仍睜開眼拾在手內,末後鏡子掉下來,便不動了。紅樓夢這本書別名叫風月寶鑑,被大眾認為此書誨淫,因為書裡有大量的露骨描寫,例如賈寶玉夢見秦可卿,和襲人之間,秦鍾和智能兒,薛璠行酒令女兒樂等,很多露骨的描寫,讀者看到的這些,就如同賈天祥正面看到的風月寶鑑,是一個個風月佳人,心中必然會起淫念,所以大眾認為紅樓夢一書不是好書,如果反看紅樓夢這本書,看到的就是封建社會的種種真實的殘酷醜惡本質,就如同一個病人,看到風月寶鑑反面裡的骷髏
  • 漫說《紅樓夢》中的「炕」———以前八十回為例
    老實說,我不是非遺研究專家,不敢置喙。不過,由此我則聯想到《紅樓夢》中對「炕」的種種描述。早在三十年前,鄧雲鄉先生就曾撰有《怡紅院的炕》和《釋炕》兩文,對《紅樓》中的「炕」做過介紹,後來,胡文彬先生在其《土炕燒來暖可知———〈紅樓夢〉中的「炕」》一文中,把「炕」視作「典型的北方風俗」。筆者在校讀《紅樓》程乙本時,亦曾參照前賢意見,對這一詞語隨文做過一些零散批註。現重加補充,梳理於下,歡迎同好指正。
  • 一部不同尋常的程乙本《紅樓夢》
    東觀閣書坊在翻刻程甲本的過程中,同時參考了程乙本,也可以從這部書中找到較為重要的證據(曹立波《「東觀閣原本」與程刻本的關係考辨》,《文學遺產》二〇〇三年第四期)。在對《紅樓夢》木刻本的版本研究中,程乙本的影響因素也應給予考慮。
  • 跟《紅樓夢學英語》1 「紅樓夢」英語怎麼說?
    楊憲益,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曾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全本《紅樓夢》、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在國外皆獲得好評,產生了廣泛影響。霍克斯是英國人,漢學家,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後任教於牛津大學。霍克斯開始翻譯《紅樓夢》時辭去了牛津大學的教職,歷經十年,才將前八十回譯完。
  • 陳毓賢談與白先勇合撰《紅樓夢》英文導讀
    究其原因,小說的整體歷史文化背景、書中人物眾多、人物關係之複雜微妙、人名器物食物等背後的多重含義,以及無處不在的詩詞,都會造成翻譯及閱讀的障礙。白先勇先生自幼喜愛《紅樓夢》,多年細讀研究頗有心得。他在西方的《紅樓夢》講座極受歡迎,往往一座難求。
  • 《紅樓夢》的作者到底是誰?(作者:顧浩)
    (三)《紅樓夢》何時問世?這是判斷此書作者的一個關鍵問題。《紅樓夢》最早流傳到社會上的手抄本上有「甲戌年」字樣,後被稱為「甲戌本」。因為這屬幹支紀年,需要我們弄明白,是指康熙甲戌年(1694),還是乾隆甲戌年(1754)?這一前一後,整整六十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