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神經內鏡製造工藝、顯微手術器械及立體定向神經導航系統的飛速發展,使得神經內鏡輔助三腦室造瘻術的手術方法日益成熟,適應證不斷拓寬,在非交通性腦積水手術治療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著重就手術適應證、手術方法、手術效果及其判斷指標、手術併發症、手術優越性和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綜述。
三腦室造瘻術主要適用於非交通性腦積水,因為三腦室造瘻術成功有兩個前提:患者的腦脊液吸收能力正常;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通暢,所以選擇不同病因的腦積水患者對手術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成功的三腦室造瘻術是指患者症狀改善,顱內壓降低,腦室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無須再行分流術。對於兒童腦積水患者,1歲以下的嬰兒手術成功率較低(0%-23%),而2歲以上的兒童患者手術效果較好,與成人相仿。
1.術前CT和MRI等影像學資料的複習 (1)確診非交通性腦積水。(2)判斷手術可行性。(3)確定手術鑽孔(burrhole)位置。通過MRI矢狀位和冠狀位片, Monroe氏孔和靶點(造瘻口)的連線向皮膚表面延伸,交點即鑽孔位置,一般位於冠狀縫前1cm、中線旁開3cm。
2.手術操作
(1) 顱骨鑽孔。為了使骨孔、Monroe氏孔、造瘻口在一直線上,一般取右側冠狀縫前1cm、中線旁開3cm處行顱骨鑽孔,骨孔直徑約1.5cm。
(2) 側腦室前角穿刺。術中腦針常規側腦室前角穿刺成功後,順原路將硬質神經內窺鏡插入側腦室。
(3) 確認靶點。Monroe氏孔的後界是側腦室脈絡膜叢,前界是穹隆柱,後內側有脈絡膜靜脈、丘紋靜脈和透明隔靜脈的聯合。神經內窺鏡進入三腦室,乳頭體前方最窄細的部分是三腦室底,進一步向前是漏鬥隱窩,其表面是粉紅色,其邊界是視交叉。
(4)造瘻。以最常用球囊導管為例,在直視下定位後,先以3F球囊導管鈍性頭端穿過三腦室底,再向球囊內緩慢注入0.2毫升生理鹽水,將瘻孔擴大,之後再將球囊抽空,或換用4F、5F、6F的球囊,如此反覆進行,直至瘻口直徑達到5-6mm以上。
(1)三腦室造瘻術沒有異物植入,可以避免顱內或腹腔感染。
(2)採用三腦室造瘻術,術後腦室內的腦脊液能直接流入腳間池而進入腦與脊髓的蛛網膜下腔內吸收,更符合腦脊液循環正常生理狀態,可以有效的維持顱內正常的壓力平衡和腦脊液的生理功能。
(3)三腦室造瘻術的腦脊液流動速度均勻,不會產生腦脊液過度引流。
(4)不受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避免多次換管手術的痛苦。
(5)手術操作相對較簡單,手術時間較短。
(6)三腦室造瘻術可以用於非交通性腦積水患者,獲得較好的療效(成功率達到80%以上)。
(軟性神經內鏡視頻資料)
建議:對於多次分流管堵塞而致分流失敗的患者來說,三腦室造瘻術無疑是一種上佳的替代療法。如果您有什麼疑問,可以點擊屏幕左下角「閱讀原文」,與我們的醫護人員在線諮詢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