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內/腦室內注射萬古黴素:你應該了解的知識乾貨!

2020-12-10 騰訊網

本文作者:中山大學附屬東莞東華醫院臨床藥學科 抗感染藥師 蘇建偉

顱內感染是神經重症患者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往往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萬古黴素作為臨床常用的抗菌藥物之一,在顱內感染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雖然有個案報導或專家共識推薦萬古黴素可鞘內/腦室內(Intraventricular,IVT)注射,但臨床具體實踐中涉及使用多大劑量、具體怎麼配製、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目標濃度、以及鞘內/IVT注射不良反應如何,國內目前尚無統一規範或是建議,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對萬古黴素鞘內/IVT的使用作簡要概述。

一、在回答臨床實踐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顱內感染的基礎知識。

(1)如何根據CSF判斷細菌感染?

CSF檢查對於確認或排除細菌腦膜炎/腦炎、確認其他非細菌感染以及免疫介導性疾病是必不可少的。表1為CSF結果的解讀[1]。

表1 CSF結果解讀

(2)抗感染藥物中樞穿透能力

不同抗感染藥物的中樞穿透能力不一樣,根據抗感染藥物的特點,可概括為四類[2]。

1)強效中樞穿透藥物

親脂性小分子;標準劑量靜脈或口服給藥對中樞系統有療效,包括氟喹諾酮類、氟康唑、伏立康唑、利福平、惡唑烷酮類、甲硝唑。

2)中效中樞穿透藥物

親水性中等大小分子;如果耐受性允許,提高靜脈給藥劑量對中樞系統有療效,包括β-內醯胺類藥物、阿昔洛韋、更昔洛韋、萬古黴素、多西環素。

3)低效中樞穿透藥物

親水性大分子;如果沒有替代選擇,考慮IVT給藥,包括達託黴素、粘菌素、替加環素、氨基糖苷類。

4)對中樞感染無效藥物

親水性大分子;不適合IVT給藥(毒性或沒有資料),包括棘白菌素類、大環內酯類。

(3)為什麼要鞘內/腦室給藥?

對於常規靜脈注射抗生素和手術無法控制的醫療相關性腦室炎和腦膜炎,IVT或腰大池注射給藥是很好的選擇。藥物可不通過血腦屏障直接注射到CSF中達到很高的濃度以獲得更可靠的殺菌作用,還可避免靜脈注射引起的全身不良反應。圖1顯示的為IVT及鞘內注射經典位置[3]。

一般來說, IVT的使用僅限於全身性抗菌藥物失敗的重症患者。但是,這一給藥途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經過嚴格的臨床對照研究驗證。至今,FDA尚未批准任何可常規用於IVT的抗菌藥物。有文獻報導IVT或鞘內注射抗生素(如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甲磺酸鈉、慶大黴素、萬古黴素)不會導致嚴重或不可逆的毒性反應[4];但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具有神經毒性,可誘發癲癇,不宜使用[5]。《2017年美國感染病學會醫療相關性腦室炎和腦膜炎治療指南》[6]對於靜脈注射抗生素療效較差者,推薦IVT給藥,具體劑量見下表。

表2 抗菌藥物IVT給藥途徑的推薦劑量

二、回到臨床實踐具體問題,萬古黴素血腦屏障滲透率、鞘內/ IVT注射時需使用多大劑量、具體怎麼配製、CSF目標濃度、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如何?

(1)萬古黴素對血腦屏障的滲透率

目前關於萬古黴素靜脈給藥的資料較多,但由於CSF 與血液之間以及顱內和血管內系統之間的獨特差異,靜脈給予萬古黴素的藥代動力學參數不能應用於IVT注射。

在沒有腦膜炎症的情況下,萬古黴素的高分子量和親水性阻礙了其滲透入CSF[7,8]。雖然有報導腦膜炎時滲透率高達 81%,但正常或輕度感染的腦膜滲透入CSF的報導為 0%-36%[9]。一項前瞻性觀察萬古黴素在危重腦室炎患者的血腦屏障通透性的研究發現,在危重腦室炎患者中,萬古黴素的血腦屏障通透性差,CSF /血清比率為3%[10]。指南建議將 30-60 mg/kg/天的萬古黴素靜脈注射用於腦膜炎和腦室炎[6],以確保足夠的腦脊液濃度。血清濃度高(AUC 高達 800 mg• h/L)和腦脊液濃度低(0.1 mg/L)的患者應考慮使用利奈唑胺,達託黴素或磺胺甲氧唑/甲氧苄氨嘧啶等替代藥物[6]。

一項系統評價納入13項研究發現[9]:無感染患者的萬古黴素 CSF /血清比率為0-0.13,平均 CSF 濃度為 0.9±0.3 mg/L;腦膜炎患者的 CSF 滲透範圍為 0.06-0.81,CSF谷濃度為 0.98-12.44 mg/L,83%患者獲得了臨床治癒。腦室炎患者的 CSF 滲透範圍為為 0.05-0.17,CSF谷濃度達到 1.1-6 mg/L,全部患者治癒。這提示萬古黴素 CSF與血清的比例似乎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治癒率無關,CSF萬古黴素水平變異性大,不能預測臨床治療效果。

(2)萬古黴素IVT給藥劑量

目前尚無隨機臨床試驗研究萬古黴素IVT的給藥劑量,萬古黴素 IVT的劑量不像靜脈注射萬古黴素般依賴於年齡或體重,而是依賴於 CSF 或腦室體積。特殊情況如第四腦室發生暴發性腦室炎,需考慮CSF流動生理學,萬古黴素可能沒有充分到達第四腦室,其劑量可增加至每天20-30 mg IVT注射治療[11]。

IVT抗生素的代謝受患者腦室大小、藥物分布容積、CSF清除能力等因素影響,個體差異較大,至今仍無完善的給藥方案。英國神經外科藥物抗感染工作組根據專家經驗提出,應依據腦室影像學大小決定給藥劑量:側腦室受壓成縫隙狀時給予5mg萬古黴素、正常體積給予10mg萬古黴素、腦室擴大則給予15-20mg萬古黴素。另外可依據每日CSF外引流量決定用藥頻次:>100mL/d(每日1次)、50-100mL/d(每2日1次)、<50mL/d(每3日1次)。

(3)萬古黴素IVT給藥具體操作方法

將萬古黴素直接注入腦室時需要認真考慮配方,以防止對腦組織的刺激或損傷[12]。必須注意溶液的體積、滴注速度、防腐劑、藥物pH 和滲透壓。考慮到藥物注射到腦脊液中的潛在不良反應,臨床醫生必須採取保守的方法,並考慮使用之前證實是安全的製劑。在所報導的用於 IVT 給藥的萬古黴素製劑的研究中,萬古黴素可用生理鹽水或無菌注射用水稀釋。目前的經驗表明注射萬古黴素可以使用無菌、無防腐劑的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稀釋至1-10mL 的體積。建議IVT給藥時,準備不含防腐劑的萬古黴素,使用不含防腐劑的 0.9%氯化鈉稀釋至 2.5、5 或 10 mg/mL 的溶液,具體取決於劑量[13]。其他給藥方法依賴於醫生的偏好包括推注或是超過幾分鐘緩慢輸注;在輸注前是否應該取出少量患者的 CSF以混合和稀釋萬古黴素製劑;萬古黴素輸注後是否必須推注2-3mL生理鹽水衝洗;腦室切開術是否需要在給藥後暫時夾住10-15分鐘。

(4)萬古黴素CSF目標谷濃度

確定致病微生物的 MIC有助於指導萬古黴素劑量的調整。IDSA指南[14]建議通過計算抑制商來調整劑量,即CSF濃度除以細菌病原體MIC。在很大程度上,目標 CSF 萬古黴素濃度水平仍然未知,成功治療的最低 CSF 濃度與 MIC 比率也未知,但 IDSA 建議萬古黴素CSF谷濃度超過 MIC的 10-20 倍。由於萬古黴素微生物體的 MIC範圍≤1-4mg/L,因此根據特定微生物的MIC,應維持 10-80mg/L的 CSF谷濃度[13]。

(5)IVT注射萬古黴素的不良反應

IVT萬古黴素尚無嚴重毒性的報導,除過敏外,沒有發現任何禁忌症。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反應似乎與 CSF 萬古黴素濃度無關。據報導萬古黴素CSF谷濃度高達 812.6 mg/L時並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其他所有CSF濃度>100mg/L的病例也是如此[9]。儘管建議對CSF異常參數、神經損傷、耳毒性、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和頭痛進行仔細監測,但合理地使用IVT注射萬古黴素似乎是安全的。

三、總結

鞘內/IVT注射萬古黴素治療腦膜炎、腦室炎和中樞神經系統相關感染似乎是安全有效的。目前最佳的給藥方案仍不清楚, IVT注射萬古黴素的劑量需要考慮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理生理學,每天5-20 mg IVT注射是一個安全有效的經驗劑量,建議萬古黴素CSF目標谷濃度應達到 MIC的 10-20 倍。

參考文獻

[1] Geert Meyfroidt, Pedro Kurtz, Romain Sonneville. Critical care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meningitis and encephalitis. Intensive Care Med. 2020 Feb;46(2):192-201.

[2] Pierre Tattevin, Tom Solomon, Matthijs C Brouwer. Understand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icacy of antimicrobials.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Jan;45(1):93-96.

[3] M S Luer , J Hatton. Vancomycin administration into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 review. Ann Pharmacother. Jul-Aug 1993;27(7-8):912-21.

[4] Wendy C Ziai, John J Lewin 3rd. Improving the role of intraventricular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meningitis. Curr Opin Neurol. 2009 Jun;22(3):277-82.

[5] D Y Wen 1, A G Bottini, W A Hall, S J Haines. Infections in neurologic surgery. The intraventricular use of antibiotics. Neurosurg Clin N Am. 1992 Apr;3(2):343-54.

[6] Allan R Tunkel, Rodrigo Hasbun, Adarsh Bhimraj, Karin Byers, Sheldon L Kaplan, W Michael Scheld, Diederik van de Beek, Thomas P Bleck, Hugh J L Garton, Joseph R Zunt. 2017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ealthcare-Associated Ventriculitis and Meningitis. Clin Infect Dis. 2017 Mar 15;64(6):e34-e65.

[7] Roland Nau 1, Fritz Sörgel, Helmut Eiffert. Penetration of drugs through the blood-cerebrospinal fluid/blood-brain barrier for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 Clin Microbiol Rev. 2010 Oct;23(4):858-83.

[8] Antonello Di Paolo, Giovanni Gori, Carlo Tascini, Romano Danesi, Mario Del Tacca.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bacteria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lin Pharmacokinet. 2013 Jul;52(7):511-42.

[9] Jessica E Beach, Jerrold Perrott, Ricky D Turgeon, Mary H H Ensom. Penetration of vancomycin into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 systematic review. Clin Pharmacokinet. 2017 Dec;56(12):1479-1490.

[10] Ute Blassmann, William Hope, Anka C Roehr, Otto R Frey, Cornelia Vetter Kerkhoff , Niklas Thon, Josef Briegel, Volker Huge. CSF penetration of vancomycin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with proven or suspected ventriculiti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9 Apr 1;74(4):991-996.

[11] F Amod, I Moodley, A K C Peer, J Sunderland, A Lovering, M Wootton, S Nadvi, F Vawda. Ventriculitis due to a hetero strain of vancomycin intermediate Staphyloccocus aureus (hVI-SA):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linezolid in combination with intraventricular vancomycin. J Infect. 2005 Apr;50(3):252-7.

[12] Aaron M Cook, Katherine D Mieure, Robert D Owen, Adam B Pesaturo, Jimmi Hatton. Intracerebro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Pharmacotherapy. 2009 Jul;29(7):832-45.

[13] Karen Ng, Vincent H Mabasa, Ivy Chow, Mary H H Ensom.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icacy, pharmacokinetics,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vancomycin in adults. Neurocrit Care. 2014 Feb;20(1):158-71.

[14] Allan R Tunkel, Barry J Hartman, Sheldon L Kaplan, Bruce A Kaufman, Karen L Roos, W Michael Scheld, Richard J Whitle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Clin Infect Dis. 2004 Nov 1;39(9):1267-84.

相關焦點

  • 腦室內出血
    ,即原發性腦室內出血,並不常見,僅佔所有自發性顱內出血(ICH)的3%。第三或第四腦室出血的患者出現這種併發症的風險很高。●10~20%的腦室內出血患者可見出血復發或出血範圍擴大。治療方法①腦室外引流 有腦積水和神經功能下降的腦室內出血患者需要行腦室外引流。
  • 第306醫院完成一例巨大腦室內畸胎瘤切除術
    解放軍第306醫院日前成功完成一例巨大腦室內畸胎瘤切除術,手術由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顧建文教授和白小軍主治醫師完成,這例患兒首發症狀以頭痛,其次為視力減退、嘔吐、輕度精神症狀、同向偏盲、偏身感覺障礙。檢查見視乳頭水腫,並嗜睡。,MRI提示腦室內腦室內巨大腫瘤大小4x4x4cm。
  • 腦室系統概述
    在每個腦室內是脈絡叢區域,該區域是參與CSF產生的室管膜細胞網絡。 腦室系統與脊髓的中央管(來自第四腦室)連續,允許CSF的流動循環。 所有的腦室系統和脊髓的中央管道都有室管膜,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上皮細胞。腦室系統解釋了腦脊液的產生和循環。
  • 基底節腦出血破入腦室是什麼意思?
    堅持日更的自媒體醫生,歡迎大家添加關注,了解更多神經外科知識,預防於未然!基底節腦出血破入腦室,他的主要意思就是原發性質的腦出血位置是在基底節附近,也就是人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運動神經中樞集合的部位。由於腦出血的量比較多,而且周圍的腦組織相對比較疏鬆,從而,腦組織裂開進入到腦室的內部,其實他只是表示一個腦出血的相關方式,並沒有一些特殊的指示作用。只是在專業上看來,對於這樣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有可能會產生急性腦積水的情況。因為破入腦室的腦出血一旦阻塞了腦積液正常循環通路,就會在短期之內形成腦積水。
  • 【微整乾貨】膠原蛋白的注射方法和技巧
    第一:膠原蛋白注射方法1、將存放於0~5℃冰箱內的注射膠原針劑置室溫lh復溫;用一次性注射器及5號針頭吸取膠原。不可將膠原蛋白注射到皮下小血管內。過量膠原蛋白注射的體積將於24小時左右消失。一般注射一次後,間隔2-4周後再注射一次,根據皺紋及凹陷的深淺,平均注射2-3次可達到預期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根據缺陷大小,每次可注射0.2-1.0ml,個別情況下,每次可注射1-2ml。成人每年接受注射膠原蛋白最大劑量不宜超過30ml。4、按摩:注射膠原蛋白後輕輕按摩局部,使進入皮內的膠原蛋白均勻分布到皺紋及凹陷下。
  • 側腦室增寬
    胎兒側腦室增寬以腦室擴張為特徵,是常見的產前超聲發現。
  • 1小時視頻課程,最全講解注射美容
    臨床醫美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你能說清楚到底什麼才是美嗎?能得到客戶的信服嗎?肩負著顧客美的責任,你需要了解更多的醫美知識!本期課程中,我將從臨床醫療與醫美的差異講到如何預防注射併發症及處理;從科學原理的角度、人種骨骼進化的差異、面部衰老的機制等方面,為提升顧客體驗,給你帶來乾貨課程。
  • 史上最全腦室解剖圖譜
    三腦室通過雙側室間孔與雙側腦室相連,通過中腦導水管與四腦室相連1.胼胝體 2.側腦室 3.穹窿 4.丘腦 5.下丘腦 6.三腦室 7.中腦導水管 8.四腦室1.側腦室 2.三腦室 3.內囊 4.丘腦 5.豆狀核 6.屏狀核 7.杏仁核
  • 側腦室額角穿刺角度的公式推導及驗證
    方法將腦出血(破入腦室),或腦室出血後發生急性非交通性腦積水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採用傳統方法經額角行側腦室外引流術,觀察組在確定側腦室額角目標穿刺點的基礎上,精確測量後計算穿刺角度,然後據此行側腦室額角穿刺術並放置引流。比較兩組穿刺次數和置管位置。
  • 陳昕:關於微整注射,你必須了解這幾點實用乾貨!
    午餐美容有多流行已經不用小編再贅述了,在這個「刷臉」的時代,微整注射成了顏值社會的新寵,一頓飯的時間就能讓你「神不知鬼不覺」的變美。太多人被這樣快速、微創的注射項目所吸引,對此躍躍欲試,但同時也被無良商家抓住痛點,無底線的利用,小編我見過太多鼻子下巴打歪的,肉毒素過量導致面僵的,注射了非法材料導致毀容的。
  • 透明隔腔、透明隔腔增寬、透明隔囊腫、五腦室、六腦室如何區別?
    透明隔腔、透明隔腔增寬、透明隔囊腫、五腦室、六腦室如何區別?-05-12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唐偉 徐紹武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內科唐偉主任醫師教你區別
  • 產科47 第三腦室
    2.以往認為第三腦室在孕期超聲上幾乎是不可見的,但隨著超聲儀器解析度的提高,第三腦室已清晰可見。第三腦室是位於左右丘腦之間的狹小腔隙,上方通過室間孔與側腦室相通,下方通過中腦導水管與第四腦室相通,兩側丘腦間通過中間塊相連。第三腦室的測量通常經過丘腦平面,呈單線回聲、平行線回聲和分叉的「v」型液性暗區3種聲像圖。
  • 胎兒側腦室增寬,如何診斷、評估及管理?
    近年來,隨著高齡妊娠的增加,二胎政策的實行,胎兒側腦室增寬現象越來越常見,患者中輕-中度側腦室增寬的發生率約為1%。雙側側腦室不對稱比較常見,側腦室增寬可為單側或雙側,其中單側增寬者佔50%~60%,雙側增寬者佔40%~50%,可見比例之高。到底側腦室增寬對胎兒近遠期有什麼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胎兒側腦室增寬的診斷、評估、管理的方法吧。胎兒側腦室增寬以腦室擴張為特徵,是常見的產前超聲發現。
  • 第三腦室造瘻術(ETV)(含視頻資料)
    三腦室造瘻術主要適用於非交通性腦積水,因為三腦室造瘻術成功有兩個前提:患者的腦脊液吸收能力正常;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通暢,所以選擇不同病因的腦積水患者對手術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成功的三腦室造瘻術是指患者症狀改善,顱內壓降低,腦室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無須再行分流術。對於兒童腦積水患者,1歲以下的嬰兒手術成功率較低(0%-23%),而2歲以上的兒童患者手術效果較好,與成人相仿。
  • 管型母線乾貨知識大分享,帶你了解管型母線
    但是很多人對管型母線不太了解,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今天萬寶盛電氣就為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的知識,分享一下乾貨。關於管型母線的相關知識,下面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吧。1.了解管型母線這一個管形母線在國外被稱為管型電纜,管型絕緣母線最大的電流特別高,而且機械比較高,另外有很好的絕緣性,能適用範圍也挺廣泛的,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這一個產品已經存在十幾年了,有一定的歷史和經驗,國內引進這一個領域的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技術方面非常發達。
  • 注射瘦腿針前你該先了解的
    縱使你身材窈窕、氣質優雅、面容完美,一雙粗腿同樣毀了你!其實這就是粗腿妹子的傷心,遇到喜歡的褲子和靴子想穿卻穿不上!擁有一雙美腿已經成為身體美麗程度的一大部分,它能將一個人的氣質和高度襯託出來!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愛美女性開始關注如何瘦腿。
  • 【注射】親,你了解童顏針麼?
    在傳聞天后王菲砸重金500萬注射童顏針後,童顏針這個東西徹底在普羅大眾中火了!如果你已經找不到更加有效的保養品,如果你也希望像天后一樣保持不老容顏,如果你對美的要求從「用得舒服」過渡到「眼見為實的效果」,那近年來火熱的「童顏針」一定可以成為你的美麗新投資。那到底什麼是童顏針?
  • 超實用的祛痘乾貨,祛痘,大家都應該了解的知識
    都說久病成醫,我這也算是成為一個戰痘達人了吧,今天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這麼多年來的祛痘心得,滿滿的都是乾貨哦~第一步:治痘要先了解痘痘 痘痘的成因包括油脂分泌過剩、內分泌失調、細菌感染等等;痘痘也有炎症和非炎症之分。
  • 微整知識|玻尿酸注射後你該注意的事項
    玻尿酸注射後你該注意的事項一直以來,玻尿酸都是被作為外塗的方式對皮膚進行保溼的效果,隨著科技發達,玻尿酸已經被微整形技術作為除皺4個小時內,保持身體挺直的狀態,這樣可以避免原本注射玻尿酸位置的地方,玻尿酸偏移到其它位置等。
  • 間腦、第三腦室、松果體與「心靈之眼」
    間腦、第三腦室是腦丘系統的特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