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整日無雲,到了傍晚,天色將暗,一陣清風由山頂直下,吹動滿坡綠樹。其間,花椒葉婆娑,散發獨特的麻香味,悠悠地包裹山村。
月上眉梢,重慶市三河鎮玉嶺村村民劉瑞發荷鋤歸家,他一邊哼著小調,一邊和妻子黃榮會說道:「明天氣溫高,我們還是晚點來除草喲。」「要得。」
劉瑞發是當地的「名人」,他脫貧致富的故事激勵著許多貧困戶重拾生活希望,在他的帶動下,14戶貧困戶、89戶一般農戶增收,每年為當地群眾提供20餘萬元的務工收入,村裡人感慨:「跟著老劉,致富不愁。」
重壓之下奮力搏 換得花椒滿山坡
老劉的致富經,還得從七年前講起。
2013年,劉瑞發確診為高血壓、痛風症,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只能在家休養。當時長女劉英南讀大學,次子劉君讀初中,家庭開支只靠黃榮會打零工維持。
貧困重壓之下,劉瑞發決定奮力一搏。
2014年,劉瑞發向村委提出申請,按精準扶貧識別程序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幫扶下,劉瑞發決定發展養殖業,「我當時找親戚借了兩萬塊錢,購買了四百隻土雞,可由於市場行情不好和養殖技術缺乏,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首戰』失敗,我備受打擊,不甘心得很。」劉瑞發又把眼光聚焦到種植業上,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先後到江津等地考察,酥麻鮮香的九葉青花椒不僅刺激了他的味蕾,更刺激了他脫貧的決心。
回家後,他找村委會和村民協商,決定流轉土地種植花椒。「養雞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又去借,多少有點不好意思。」劉瑞發鼓足勇氣,向自己的兄弟劉瑞洋借了5萬元,開闢種植了九葉青花椒150畝。
有了前一次的經驗,劉瑞發全身心投入。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精心管理照料,花椒樹長勢喜人,脫貧的希望近在咫尺。
脫貧路上雙保險 左手花椒右手藥香
2016年,劉瑞發的脫貧致富路遇到新的機遇,用黃榮會的話來說:「折騰出了新花樣」。
「種花椒是脫貧的第一步,想要規避風險,還需要『留一手』。」閒不住的劉瑞發,到四川廣安考察了藥用黃梔子基地,聽聞其中關竅後,劉瑞發有了大膽地想法:在玉嶺村種植藥用黃梔子400畝。
「400畝,你瘋了!」劉瑞發冷不丁地想法,嚇了黃榮會一跳,但在村委和群眾們的眼中,卻是一條可行之路。於是,在大伙兒的支持下,400畝流轉土地到位。
但資金缺乏是繞不過的一道坎,於是他向三河鎮農村商業銀行分行申請貸款10萬元。「有資金有地,不幹,等啥?」劉瑞發火速整好地,於11月中旬購回產業苗子,於12月前栽植完畢。
種植藥材需要技術,前期缺乏經驗,苗子長勢不理想,劉瑞發絞盡腦汁,多處找農業專家諮詢技術,現場指導。在他的堅持努力下,左手麻香飄飄,右邊藥草悠悠,原本貧瘠的生活,被拉扯出別樣的滋味。
「種植大王」也猶豫 再看山間滿茱萸
「劉瑞發是個人才,敢想敢幹。」石柱縣農委十分認可劉瑞發的扶貧成果,於是在2017年,推薦他種植吳茱萸中藥材。
一向果敢的劉瑞發,這次卻猶豫了,窩在家裡幾天,心裡七上八下,「我已經種植了150畝花椒和400畝藥用黃梔子,脫貧致富沒有問題,而且種植藥材真的需要技術,我文化程度不夠,怕拿不下。」
劉瑞發的心思,被剛調來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陳翀發現。了解完情況後,陳翀說:「沒什麼可猶豫的,幹就幹到底,有多大的問題,我們就盡全力幫你解決,我有多大的力就盡多大的力,你不僅是自己要有脫貧之路,還要帶動群眾致富」。
「那就幹!那就再種植250畝吳茱萸。」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委的支持下,劉瑞發又流轉了250畝土地種植吳茱萸。為解決資金缺乏難題,陳翀主動聯繫鎮上富登銀行的負責人,與其協商相關事宜,為劉瑞發發放5萬元的貸款。
趕在2018年3月春雨來臨之前,劉瑞發的種植版圖上,又多了250畝吳茱萸。
帶領村民齊富裕 走向種植致富路
「150畝青花椒、400畝藥用黃梔子、250畝吳茱萸,產業不小啦。」面對這800畝的產業,劉瑞發十分欣慰。
「搞種植,是要擔風險的。」粗中帶細的農家漢子,對於產業,有自己獨特的考量:「要在穩住脫貧致富的同時,優化種植格局,還要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2019年8月,劉瑞發和妻子黃榮會在除草的時候,認為除草工作上,所花的人力物力成本過高,於是萌發產業園地套種矮杆作物的想法,既能減少除草成本又能增收。在產業種植朋友的介紹下,決定套種黃金中藥材680畝,於2019年10月整好地,12月前栽植完畢。
目前,隨著種植版圖的不斷擴容,劉瑞發的產業有聲有色,長勢喜人。「要形成規模,才能真正告別貧困。」嘗到了增收的甜頭,劉瑞發信心十足,決心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經過摸索,劉瑞發探索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致富之路:成立了瑞發花椒家庭農場,按照「農戶+業主+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其中農戶持股50%,業主40%,村集體經濟10%的收益模式,「我吃過貧窮帶來的苦,按這樣的模式下去,不僅我可以脫貧,我們當地群眾也能走上致富路。」
該村貧困戶周登春說:「我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無法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幹活賺錢,每天70元的務工收入,還包一頓午飯,很划算。」
「現在附近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來務工。長期在這裡上班的村民,每人每年有近萬元的務工收入。」看著大夥的日子越過越好,劉瑞發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