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署名為Tom G.的球友在網上記述過這樣一件事情。他多年來一直用同一把網球拍,最近購買了一把新球拍,新球拍的長度、重量、平衡和穿線磅數與舊球拍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僅在於握把尺寸小了1號,因為他聽說小握把有助於打出更多的旋轉。新球拍用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患上了網球肘。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打了那麼多年網球都沒有不適的感覺,為什麼換了把新球拍後就患上了網球肘,難道這與換球拍有關?
乍一聽,這樣的懷疑似乎毫無道理。因為新球拍與舊球拍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握柄的細微變化似乎不可能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另外,網球肘並不是骨折之類的急性損傷,而應該是長期的慢性損傷,把網球肘歸咎於新球拍似乎說不通。
但是,事情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
有經驗的球友都知道,網球是一項非常特別的運動項目,需要高度的專注、穩定的心理和苛刻的外在條件,這三個方面的微小改變都會對擊球產生影響。就我的打球經歷來看,隨著球齡的增長,我對球拍的細節變化越來越敏感,任何一丁點的改變都會讓我產生不適感。
比如,穿線磅數和吸汗帶厚度發生變化,甚至吸汗帶由磨砂換成粘性的,這些都會對我擊球產生影響。對於那些習慣在球拍上裝避震器的人來說,一旦在比賽中打丟了避震器,其後的比賽節奏、擊球感覺甚至心態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在這方面,職業球員的表現更明顯。他們期望每次比賽都能用到一模一樣的球拍,希望比賽環境一成不變,有的球員對這些要求達到了非常刻板的地步。如果你打網球的時間足夠長,你就能理解納達爾擺水瓶、跑著上場、換邊時讓對方先走以及發球前一系列準備動作等近乎刻板的小習慣了。
同樣地,一把球拍跟著你那麼多年,你的擊球動作已經與球拍形成了高度的契合。新球拍上標註的參數可能與舊球拍完全一致,但它可能採用了與舊球拍完全不同的材質、減震及動力技術。比如,Wilson去年6月推出的新款Blade將不再採用Countervail技術,而是加入FreeFlex新技術,據說這可以使豎直方向彈性增加20%,水平方向彈性增加11%,扭轉穩定性提升4%。
表面上看,新球拍上標註的Balance參數與舊球拍並無二致,但兩者其實有很大不同,這會對你產生無法預知的影響。如果說你的技術動作與發力習慣已經與舊球拍達成了默契和平衡,那新球拍無疑會打破保持多年的默契和平衡。當你用新球拍的揮拍次數累積到一定量級後,傷病就可能出現了。
讓我們再回到Tom G.的話題。他新球拍的握把比舊球拍細了一點,這有助於降低握力以使手腕變得更靈活自由,從而打出他期望的上旋。換了新球拍後,球的上旋可能確實比之前更足一些,但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比如握拍不穩導致手腕關節受到更大的衝擊,或者為了保持球拍穩定而讓手臂肌肉繃得更緊。這些改變似乎微不足道,但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手肘的傷害就出現了。
你可能覺得上面的說法有點玄乎,有時候事實就是如此。改變可能讓你變得更強大,但同時也讓你置身於未知的風險之中。即便是職業球員,他們對改動作和換球拍都是極其謹慎的,教練團隊會給予科學專業的指導和調整,而業餘愛好者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業餘教練的水平參差不齊,球友們的意見莫衷一是,你根本無法判斷究竟誰的意見是對的。
傷病是令人討厭的,但並不總是一無是處,它能及時提醒你反思前階段的行為,重新評估改動作的正確性和換球拍的必要性。當傷病足夠嚴重時,它會迫使你停下來,避免你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讓你免受更大的傷害。
對於Tom G.的問題,Tennis雜誌記者喬恩·萊維(Jon Levey)採訪了長期服務於ATP巡迴賽的IMG學院球拍服務主管湯姆·帕裡(Tom Parry),他給出的建議就是:適當休息、遵照醫囑配合治療、降低穿線磅數、在新球拍握把上多纏1層握柄皮以增大握柄直徑、評估新動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仍舊用原先那把球拍打球。(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