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導致我光腿穿裙子過了一個聖誕。對於一個出生在九月份就要穿秋褲的地兒的純純北方人,這事我從來想過,我媽更沒想過。
吶,臺北的天氣就是好的令人恍惚。捷運半小時,在淡水河邊,陽光和微風都剛剛好,偶像劇就該在這兒拍。貪戀美景,也想看看夕陽西下的漁人碼頭是不是跟印象中的一樣美,就等到夜幕降臨。
臺北真不是一個好地方,讓人想留下來。也像是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愛,有了廝守到老的決心,就在這兒。
所以說,有的地方忍住先別去。
通常出行,我或者同行的人定會做一番功課,翻邊整個網絡的遊記就為找出一碗牛肉麵的下落。但去臺北沒有攻略,因為這一定程度上,不是一次旅行,是生活。前前後後30天,就只待在臺北,現在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大家,一個普通的臺北人每天吃什麼。
如今的上海,日常吃喝被外賣公司和跑腿公司承包了,為了一碗麵早起排大隊,即使是在家樓下也需要思考一下。但臺北不一樣,一個個小攤就是靠著主人與客人的堅持,一直熱鬧到現在了。
在住的地方樓下,就要很多看心情開張的小攤位,我猜,開張大概也不是為了生計,是掛念住在附近的幾位常客。我不算常客,但是在攤位遇到過附近中學的校服青年,有看起來咀嚼都費勁的老阿伯,還有過路停下車來吃午餐的計程車司機。所以,
一個普通的臺北人吃什麼:
在臺北,即使是日常的一餐飯,他們也有自己的排場。有飯,有湯,有菜,有肉。
無論哪一家小店,一定有菜頭(蘿蔔)湯,貢丸湯,還有肉羹湯(有一種帶脆骨的純肉湯,我的最愛);常見的小菜有滷蛋,豆腐,筍。一餐中只要有了滷蛋,我可以原諒一切。
一頓飯,不一定盛大,不必大費周折也可以幸福滿滿。
滷肉飯🍚
雞肉飯🍚
一鍋秘制的湯頭,醬汁,老闆隨手一淋,比例就是那麼剛剛好,最後沒有一粒白米可以倖免,飢腸轆轆被一份質樸的食物慰藉。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別小看這小店,人家可是世襲制,從阿嬤的阿嬤就開始經營到現在了。」
我,肅然起敬。
我最愛的💗大腸面線💗
小的時候,是自主成長;長大之後,是被迫成長。
第一個教會你成長的人或者事,你會記很久。回頭看,我在武漢被迫成長的程度最深,它也是第一個,所以我學會了「嗦」粉,從此,對米線類的食物,是種說不明白的喜歡。
說到肥腸,在我心中像大俠一樣酷的爹也喜笑顏開,菜市場回來,手舞足蹈說要「辣椒炒肥腸」給我吃,到頭來其實是做給自己。從懂事以來,我就莫名自律,熱衷蔬菜。默默寫下的減肥食譜裡,只有白開水,沒有下水。
直到在臺北,被阿宗面線的名聲勸了半天,決定試一口大腸面線。一口下去,我覺得之前是白活,白開水煮青菜葉子帶不來快樂,肥腸可以。
西門町的阿宗面線沒有提供堂食的機會,但有一個畫面敲開了我的心。
上一次去臺灣萬能的王先生訂到了臺北一座難求的RAW,這一次,拉著我,捧著一碗阿宗面線,在一個小胡同裡找到一個空桌子,也是一頓難忘的「盛宴」。安置我坐下後,去買了我們共同愛的鹽酥雞,還沒有忘記我之前念叨的芭樂汁。
大腸面線好好吃,吃完之後看眼前這個人,剛才的面線更好吃了。
✨夜市✨
第一次要求去夜市的時候,有人篤定我不會喜歡。可,熙熙攘攘的夜市裡才是臺北最本色的生活,哪有不去的道理。而且人生歡宴總令人措不及防。
兩站捷運的距離處,是寧夏夜市。雖然夜市美食的面孔越來越相似,但本地人的數據告訴我,這個夜市依舊是當地人會去的一個。這條街的長度是我可以從頭吃到尾的那種,規模不大,但每家都好吃。
寧夏夜市,我去了四次。
另一個要提到的夜市是臺中的逢甲夜市,號稱全臺灣規模最大的夜市,規模大得我還沒走明白就已經吃得人仰馬翻。
回憶起來,當晚走過的一萬步似乎都沒有出叫賣聲的範圍。
回到上海的日子,我時不時翻看一下手機裡的美食的照片,上ins看看那些來不及去的小吃店,最後我點開萬能的淘寶。輸入關鍵字後,我想要的居然一個也買不到,我覺得自己失戀了。
現在只有回憶一下它們,
那些讓我將健康食譜拋之腦後,現在日思夜想的它們。
幾年前在武漢嘗試過一次,外層米腸的口感只能說是事與願違。但沒想到在臺北遇到的所有的大腸包小腸都好吃。
想念指數:👅👅👅👅👅
在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路邊烤肉腸的攤子就被我媽列入了幾大不可靠近的地方之一,但如今長大可以自己做主。香腸是香啊,先不論這是哪個山頭的土豬肉,燒烤架上滋滋作響的油聲,味道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而,在一個北方人心中,大蒜與香腸就是天雷勾地火的搭配,我選了蒜味,就是吃完以後旁邊的人需要多擔待了。
官芝霖大腸包小腸,逢甲夜市
✦ 蚵仔煎🐚
中學時候的我認為,臺灣偶像劇中蚵仔煎就像童話裏白雪公主的水晶鞋,沒了它,該怎麼演。
想念指數:👅👅👅👅👅
事實上,這與我在臺灣以外的地方見到的都不一樣。蚵仔的腥味被一股神秘的力量覆蓋,可能是上面秘制的醬料,但入口的更多的是雞蛋味,但好像又不是。
傳統的蚵仔煎,在臺灣越來越少。大概是因為這樣,寧夏夜市口的這家賴記,當地人也願意排長隊來吃。也是我們想念蚵仔煎就會奔向的目的地。
賴記雞蛋蚵仔煎,寧夏夜市
✦ 鹽酥雞🐔
我老覺得上海的繼光香香雞跟臺北的不是一個味兒。
想念指數:👅👅👅
✦ 甜不辣(滷味)
之前,在關東煮裡遇到過的甜不辣,在臺北用滷的,也用炸的。
想念指數:👅👅👅
寧夏夜市門口,推小車的賣滷味的都還是用秤砣買賣,把你最後選好的豬耳朵,豆乾,雞腿,鴨翅,通通裝在一個袋子裡。從我接過袋子,小手就沒停過,那麼,「我的甜不辣在哪兒呢」。
✦ 豬血糕🐷
有人說,在上海根本吃不到像樣的豬血糕,那就在臺北嘗嘗吧。
想念指數:👅👅👅
✦ 🍋檸檬愛玉冰
跟檸檬有關的喝的味道都不會太差。
想念指數:👅👅👅👅
今年年末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一個奶茶愛好者。大概是因為生活太苦,每天一杯奶茶菜可以保證一天的甜蜜,也順帶認清了自己並不喜歡在飲品裡面加珍珠。愛玉在我眼裡,跟珍珠屬於一個類別。
但走過路過的檸檬愛玉攤位,鮮亮的檸檬黃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那都看了兩眼了就來一杯唄。
沒想到, 酸爽可口,我能跟愛玉和睦相處。
✦ 木瓜牛奶🐂
雖然真的不能豐胸,但想用量變引起質變的執念,總是埋藏在心裡。
想念指數:👅👅👅👅👅
家裡面看不明白,只知道是太多功能榨汁機,一臉高科技的樣子,也從來沒給我整出過一杯飲料,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機器的問題。
在臺灣隨便哪家小店,用看起來很普通的機器就能弄出一杯非常感人的木瓜牛奶。我幾乎每天都要喝一杯。睡前一杯,不管白天發生裡什麼,都會覺得今天過得非常完美,還有信心夢到陳信宏。
✦ 冰火湯圓🔥
湯圓是熱的,冰就是冰。
想念指數:👅👅👅
有一些食物是只屬於一個節日,就好像一年到頭,我只有端午節才會吃粽子,元宵節才會吃湯圓。看到這一碗的時候,我內心掙扎一下,因為,今天不是元宵節啊。
✦ 麻糬花生冰❄️
聽媽媽的話少吃點冰的,但是一定要來一碗的話,那給我這碗。
想念指數:👅👅👅👅👅
曾經屹立在廚房的兩大罐花生醬,嚇到來拜訪的小夥伴之後,我是花生醬愛好者的秘密就藏不住了。麻糬花生冰店的老闆不吝嗇花生粉,與我一拍即合。但我知道,麻糬才是主角,糯米精們,不要做錯過。
臺灣人靠著夜市文化,還原著記憶中條條街道的樣子。在他們心中的古早味就是兒時在阿嬤家的味道,是懷念的味道,不精緻但是好實在。這篇文中呈現出的幾乎是古早風味,我也入鄉隨俗,就差一口嗲嗲的臺灣口音。
濃厚的人情風味就體現這一碗碗美食中,而我也長出了第二個胃。
回到上海頭兩頓飯是自己動手煮的,看著眼前的飯,就如圖。
DualValue想跟大家互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