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家認為3歲與4歲之間雖然只相隔一歲,但對於孩子來講,一年之內就會有很多變化,4歲與3歲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都是不一樣的。為此,家長應該知道3歲與4歲的孩子,在上幼兒園這件事情上,究竟會有哪一些不同的表現?
昨天,我帶樂樂在小區裡玩,和家長們聊起了疫情結束是不是應該送孩子去幼兒園了,一個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平時都是奶奶帶,疫情之前,沒覺得帶孩子有什麼大不了,知道這次疫情的原因,孩子奶奶在老家不能來帶孩子,自己才發覺帶孩子是真的累。所以,疫情結束一定要把孩子送去幼兒園。
但另一個媽媽卻顯得有點擔憂:我聽說孩子太早去幼兒園也是不好的,搞不好會傷害到孩子。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疑惑:「孩子到底什麼時候上幼兒園最好呢?」
孩子什麼時候去幼兒園最合適?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幼兒園的重要作用是要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實孩子去幼兒園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孩子自身對幼兒園的接受程度,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會有孩子的「最佳入園時間」呢?
最好的入園時間是:三歲。
各位家長都知道,0—3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重要階段,3歲以後孩子會步入另一個階段,因此3歲可以說是孩子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門檻,因此在孩子3歲時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社交的必然要求
孩子到了3歲時,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已經建立,而孩子會產生想要接觸除了父母以外的陌生人,尤其是同齡人的需求,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階段,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僅想要開始交朋友,也希望別人主動來把自己當朋友。
基於孩子的這種社交需求,幼兒園為孩子提供了讓家長最放心的環境,讓孩子去接觸陌生人,完成自己的社交需求。
孩子健康的考量
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都清楚,孩子特別容易生病,這也是孩子自身免疫力的缺失,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體越來越強壯。幼兒園的環境不比家裡,因此在孩子自身免疫力到了一定程度後,再去幼兒園時家長明智的選擇。
家長如何判定孩子是否能夠去幼兒園?
3歲去幼兒園僅僅是專家的建議,是給家長提供的一個參考標準,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判定孩子是否可以去幼兒園。
自理能力孩子進入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雖然幼兒園裡有老師的照顧,但是老師卻不能照顧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因此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應該適當的考慮,孩子是否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一些簡單的事情能不能自己完成?
如果很多小朋友都會做的事情而自家孩子不會做,一方面會給孩子的生活造成影響,長期以往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語言能力幼兒園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具有社交性質的環境,在幼兒園中,孩子要學會和老師交流、和同學交流、要會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在家裡能和父母打打鬧鬧,但是卻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經常因為一些事情沒辦法表達出來,急得哭。
如果孩子存在這種情況,建議家長暫時不要送去幼兒園,因為一旦孩子遇到像想去廁所、想喝水,卻沒有辦法表達自己,最後影響的只能是孩子自己。
心理承受能力這裡說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的是,孩子對與父母分離的接受能力,幼兒園中這樣的場景經常會看到:孩子在幼兒園門口抱著家長不肯讓家長離去,或者自己不論怎麼都不願去幼兒園。這是孩子對父母分離的恐懼。
如果孩子仍然不能接受和家長的分離,建議父母暫時不要把孩子送去幼兒園。
但是,有些父母又表示,送孩子去幼兒園太晚,怕比同齡人落下太多知識,這不禁讓很多家長都深深的擔憂。
畢竟兒童專家也明確表示:3歲上幼兒園的孩子和4歲上幼兒園的孩子,差的可不只是一星半點。
所以,家長儘量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和獨立的性格,儘量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和教育,這樣當孩子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換到幼兒園這種環境下也更加容易接受,孩子也能夠更加順利的邁出第一步。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這套優秀兒童讀物。
其中這一冊《媽媽我能行》,解決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各種不適應,裡面的故事非常真實,而且能通過故事預演幼兒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如果你的孩子打算入園,或者入園不順利,不妨看看這套書。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為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我在孩子上幼兒園前,幾乎天天給孩子看。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終究會獨自一人面對社交、學習和工作。家長要培養孩子直面風雨,獨當一面的能力。家長對孩子能力的培養不如就從這一套書開始吧!
十冊69.9元,每冊不到7元,一頓早餐的錢罷了。美食吃到肚子裡可能就沒了,但是孩子學到的道理卻會受益終生,何樂而不為呢?
在所有有成就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有遠見的父母,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