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見背奶俠》(第一季總182期)是「十點咪課」公號矩陣推出的首檔關注背奶媽媽情感、背奶、親子的公益欄目。每天早上10點,背奶俠的60S分享,有乾貨有溫度,幫助背奶媽媽重獲信心、快樂育兒。背奶之路,餵愛守護!
↑↑掃一掃二維碼,即可免費進入《每天聽見背奶俠》
♫奶牛聽:ELLA_陳嘉樺《我的寶》光良《造天氣的人》/喜馬拉雅、荔枝電臺可同步收聽
不少家長經常說:「吃魚的孩子更聰明」,以此鼓勵孩子多吃魚。對於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魚類確實是吃肉的首選,但魚的種類繁多,小朋友吃什麼魚才合適?
刺少的,更安全。為避免意外,家長可幫孩子選擇黃花魚、三文魚、帶魚、鱈魚、鯧魚、鱸魚、龍利魚等無肌間刺的魚。其中,三文魚、帶魚、鱈魚等海魚,除了具有一般魚類的營養價值,其脂肪中的DHA和EPA含量高於淡水魚,有利於大腦健康。
深海魚汙染少。從受環境汙染程度角度看,深海魚比淡水魚好,淡水魚又比人工養殖的魚好,尤其是在人工養殖地環境汙染較嚴重的情況下,更應避免給孩子食用這些魚。所以,無論從安全還是營養角度,給孩子吃深海魚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等以下個頭的魚重金屬富集少。從生物鏈重金屬富集角度來看,最好選擇中等以下個頭的魚。因為,魚的個頭越大,生長期越長,體內積累的重金屬越多。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擇魚類時,不必專挑名貴品種,可就地取材,選擇價格相對實惠的魚,如青鯰魚、黃鯰魚(俗名黃鴨叫)、鮁魚、沙丁魚、銀魚等,這些魚味美價廉,肉質細嫩,小刺少,營養價值也高,很適合孩子吃。
換著樣吃,調換口味。魚的種類繁多,給孩子吃魚沒必要拘泥於某一種或幾種。嘗試給孩子吃不同品種的魚,可以品嘗不同口味,也能獲得不同營養成分,還能幫孩子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經常有家長問,魚頭、魚子營養豐富,能經常給孩子吃嗎?其實,魚的各個部位營養成分差別不大,孩子都可以吃。魚頭含DHA和卵磷脂更高,有助於提高智力和記憶力。但如果魚受到汙染,魚頭內積聚的汙染物、重金屬不易排出,這類魚頭就不適合給孩子吃。魚子汙染少,含卵磷脂豐富,是不是可以給孩子多吃?其實,太過注重魚子意義不大。如果魚整體汙染比較嚴重,魚子也會受到影響,而且魚子膽固醇含量很高,不容易消化,所以孩子不宜多吃。至於魚腹肉,由於它含卵磷脂相對較高,而且軟嫩鮮美,小刺少,非常適合孩子吃。
給孩子烹調魚時,家長最好採用清蒸、水煮、入餡等方式,不宜採用油炸、烤、煎等方法。給1歲以下寶寶做魚時,不要加鹽及調味品。另外,可將魚做成魚丸,這種吃法比較清淡,而且味道鮮美。魚肉對孩子雖好,但也要適量,一般每周吃2次,每次50~100克為宜。
文/黃萍 湖南省兒童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營養師
所有研究均顯示吃魚肉可以降低憂鬱及侵略行為,增加智力、視力。且魚含有的鈣質比肉類還要多,可增加身高發展。此外,愛吃魚的孕媽咪生下來的寶寶在前3個月感冒機會比較低,因此,吃魚還能增加免疫力。
日前臺北市衛生部門公布最新攝食指南指出,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大型魚類含有毒重金屬「甲基汞」,恐影響孩子神經發育,建議孕婦及6歲以下幼童能不吃就不吃。
然而,這4種魚比想像中難防,像是寶寶時常吃的旗魚鬆,即便是其他魚種的魚鬆,有一半的魚肉來自於鯊魚,而魚漿製品(如:鱈魚丸、花枝丸)也會混合鯊魚,汞含量都很高。
魚對於寶寶的風險不只是汞,臺北腎臟醫學權威江守山醫師指出,現今近海漁業逐漸枯竭,養殖魚類越來越多,養殖魚就會有農藥、動物用藥(就是抗生素)的風險。魚的身上為何會有農藥?江守山醫師表示,凡是群聚在一起的生物就會有寄生蟲問題。然而,對付寄生蟲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就是給予農藥,以至於吃魚的同時也吃下了農藥。
因此,江守山醫師建議最好選擇通過重金屬檢驗的魚,避開大型魚類,選擇小型的鯖魚、秋刀魚或竹筴魚會比較安全,並攝取不同的魚輪流吃,以分散風險。
食用油最大問題是有阻燃劑、二噁英、多氯聯苯的汙染,油品最好是經過適當檢驗的,否則烹飪用油對於媽咪的傷害比寶寶還要大。江守山醫師指出,婦女第一死亡原因就是肺癌,起因於烹飪用油,尤其使用蔬菜油、植物油這類多元不飽和油,加熱後產生毒物醛(如:甲醛、乙醛、丙烯銓)都是致癌物。
目前看起來加熱也不會產生致癌物的豬油是較安全的選擇,而植物油之中,苦茶油是最好的,不見得是一般爸媽以為的橄欖油,原因在於苦茶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初榨橄欖油更高。
豬油可以自己製作,買一塊豬油放入電飯鍋內鍋,再蓋上內鍋蓋子,於外鍋倒入1.5杯的水,再把電飯鍋外蓋起來,按下開關,當開關跳起就完成。江守山醫師指出,自製豬油呈現透明雪白狀態,比起市售豬油,為了增加產量高溫炸因而破壞成分來得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