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比北宋時還差?抗戰老兵:真不是中國人「偏愛」寬刃大刀

2020-12-21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縱觀世界上的著名戰刀,比如阿拉伯的舍施爾彎刀(shamshir),歐洲的德國直背大砍刀(Messer),日本的太刀、打刀等等,全都是窄刃刀。而中國的戰刀最具特色的就是有著種類眾多的寬刃大刀,雖然歐洲也有很冷門的費舍爾砍刀(falchion)是寬刃的,但是非常冷門,而且出現的時間也比較短,甚至不少歐洲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家還有這個玩意。那麼為什麼中國比較流行使用寬刃大刀呢?寬刃大刀和常見的窄刃刀究竟有何不同?

在各種動漫遊戲中,寬刃大刀還是非常容易看見的,在各種動漫遊戲中的角色往往都拿著巨大的冷兵器進行作戰,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喜歡看這種比較誇張的巨大武器,這讓角色看起來力量強大且更加勇猛。這也造成了一個被誤導的印象,那就是大家往往覺得寬刃武器更重更結實。但實際上這個印象是錯誤的,和大家認為寬刃大刀更重更結實不同的是,現實中的實戰寬刃刀並不會比窄刃刀更重,兩者重量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畢竟大部分人能夠自由揮舞的武器重量是固定的,做重了揮舞不靈便出手太慢,往往就被對手一波帶走。

比如上圖的清晚期雞冠頭大刀,全長為97釐米,刃長為65釐米,重1.5千克。這把寬刃雙手刀也不過三斤,並沒有比窄刃刀重多少。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載的窄刃雙手長刀重二斤八兩,明代一斤約為596.8克按照一斤十六兩的制度算,二斤八兩約為1492克。可見兩種刀雖然長短寬度相差甚遠,但是重量卻是驚人的一致。所以因為使用的人群的平均力量不會變,導致了無論刀型如何變化,武器的重量其實是不變的。

既然武器的重量不變,那麼寬刃刀顯然只能往薄了做才能保證面積增加質量不變,而且相對於窄刃刀的刀身起脊,寬刃刀都是不起脊的,所以寬刃刀的刀刃角度要遠比窄刃刀更小,所以和一般人的印象完全相反,寬刃刀的刀刃其實是比窄刃刀更薄,更脆弱,但是也更鋒利。所以寬刃大刀其實相對於窄刃長刀來說,更適合對抗無甲目標。中國二戰老兵的回憶錄中往往提到用抗戰大刀砍的人多了就開始卷刃,就是因為刀刃太薄,如果鋼口不好的話就很容易卷刃。

民國時期中國製造業收到巨大衝擊,因為軍閥混戰導致先進的工業煉鋼技術沒能發展起來,但同時又受到現代工業進口鋼材的衝擊導致傳統的冶煉鍛打技術丟失嚴重,當時中國的冶煉水平甚至不如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漢代因為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政通人和,武器製造有著相當的規模和標準。而民國時期各地軍閥甚至連度量衡都各有不同,有用英制的有用公制的還有沿用中國傳統度量衡的。甚至沒法製作出合格的窄刃刺刀,抗戰前期只能讓普通的鐵匠用傳統鍛打手藝製作這種寬刃抗戰大刀。這就是寬刃大刀的另一個優點——工藝簡單製作容易。

▲宋代手刀

相對於窄刃長刀,寬刃大刀對於工藝的要求其實要更低一些,窄刃長刀需要更高的強度來保證戰鬥中不會折斷或者彎曲變形,寬刃大刀因為面積增大,受力時的壓強就降低,相對於窄刃長刀來說更不容易折斷或者彎曲變形。這就導致了寬刃大刀對於鋼材和製作工藝的要求都相對較低。鋼口軟一點也只是容易卷刃,但並不容易彎折。

▲費舍爾砍刀(falchion)

中國寬刃刀最早廣泛列裝是在北宋時期,宋代開始使用煤炭冶鐵,鋼鐵的產量增長很大,但是因為宋代時期發掘的煤礦中煤炭含硫量較大,導致宋代鋼鐵往往含硫量超標,總體質量略差,這也許就是宋代刀基本全部採用寬刃大刀的一個原因,畢竟寬刃大刀對鋼材的要求要更低一些。不過很有趣的是,歐洲這段時期也出現寬刃的費舍爾砍刀(falchion),其中最早可考的是公元1171年建造的米蘭斯夫爾扎城堡和平門上的浮雕中的寬刃砍刀形象。公元1171年是中國南宋時期第二個皇帝宋孝宗在位時的乾道七年。比成書於1044年的《武經總要》中的手刀晚了一百多年,而這之前歐洲並無類似的寬刃大刀,而宋代又以發展商貿而聞名,所以我們大膽聯想一下,歐洲的費舍爾砍刀可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產生的。

寬刃大刀除了製作工藝要求低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上手難度也相對於窄刃刀來說更低。長刀的揮砍來說,對於使用技巧的要求其實並不低,在劈砍中對出手的角度的控制尤為重要,在日本稱為刃筋,就是指揮刀的角度和刀刃的角度要完全一致才能發揮出最強的劈砍效果。上圖中藍色線是揮刀的方向,橙色線是刀刃的角度,下面那個方向一致,切入物體中就可以發揮最大的效果。上面那個刃的角度和用力方向不一致,顯然砍不深。甚至砍木頭什麼的可能導致刀身彎曲損壞。所以日本很重視試斬,同一把刀在高手的手裡可以輕鬆砍斷立起來的草蓆而不碰倒草蓆,而在不會用到的人手裡,即便是固定住的草蓆也很難一刀斬斷,這就是因為對刀刃的控制力的差別。

但是相對於窄刃長刀,寬刃大刀在揮砍中更容易準確地把握到刃筋,甚至於寬刃刀的刀刃夠寬的話,還可以起到自動修正刃筋的效果。這是因為在揮砍中寬刃大刀因為刀刃更寬,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空氣阻力會壓住寬刃大刀的刀身,讓寬刃大刀保持受阻力最小的狀態,也就是刃筋最正的狀態。而窄刃長刀因為刀刃太窄空氣阻力對其刀刃朝向上施加的力就太小了,幾乎感覺不出來。所以日本非常講究練習刃筋,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夠掌握好揮砍時對刃筋的把握。中國甚至沒有與刃筋相對應的專屬詞彙,就是因為寬刃刀使用廣泛,對於刃筋的把握來說,要容易上手的多,也就沒有日本這麼重視。

當然寬刃大刀的劣勢也顯而易見,同等重量的寬刃大刀比起窄刃刀往往更短,刀刃雖然更鋒利但是因為更薄也更脆弱,並不適合對抗重甲目標。在這點上甚至有節目打著還原的旗號,用火車軌道鋼打制了超重加厚的抗戰大刀開斧刃去砍報廢汽車來證明抗戰大刀比日本打刀更結實,認為日本打刀比抗戰大刀更鋒利,但是更脆弱。這顯然是專門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而刻意做出來與史實相反的結果。如果抗戰大刀真能砍汽車都不傷刃,那麼我們看到的那麼多砍了幾個人大刀片子就卷刃了的老兵自述又如何解釋呢?二戰老兵沒有人說抗戰大刀結實好用的,都是感嘆當時製造能力不行只能用這種容易卷刃的大刀片子作戰。

但是在宋明時期,寬刃大刀的鋼口其實還是要比民國時期的普通鐵匠打出來的抗戰大刀的鋼口要好不少,沒有那麼容易卷刃。甚至使用嵌鋼技術,在刀刃處嵌入硬度較高的好鋼來提升刃區硬度,這也是老話「好鋼用在刀刃上」的來源。而刀刃往往更短的劣勢,則用加長刀柄來彌補,這就是為什麼宋代刀八色,只有手刀一款短柄刀的原因。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原標題:二十九軍偏愛《大刀進行曲》   1933年,二十九軍官兵在喜峰口用大刀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全國為之歡欣鼓舞。當時在上海參加救亡運動的麥新受到鼓舞,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大刀進行曲》。後來,隨著它雄壯的旋律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並迅速在二十九軍中流行。1934年,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親自將該曲定為二十九軍軍歌。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正在此時,一抹晨光透過窗戶照進麥新狹小的房間,一夜未眠的他走到窗前凝望曙光,自言自語地說:「抗戰的一天來到了。」當他不自覺地重複這句話時,竟然興奮地唱了起來。這自然流淌出來的一句曲調,極具感召力和樂觀主義色彩。
  • 冷兵器的最後一刀——抗戰大刀的威力,你知道多少
    我們不能把時間浪費在觀看別人的褲襠上,更不能讓人隨隨便便就把「根」給割了,我們要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打鐵還靠自身硬。作為一個身高八尺、英明神武的鐵匠,我積極踐行領袖的格言,最近讀了幾頁書,馬上有了奇效。睡眠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抗戰老兵血的教訓我記得有本書裡說白刃戰其實就那麼一兩下,要麼捅死對方,要麼被對方挑死,電光石火瞬間的事,這也是大刀拼不過刺刀的原因,先不說大刀短,就說一刀往往劈不死對方,但對方一刺刀就能捅個對穿。這是抗戰老兵血的教訓:越鋒利,自己死得就越快。
  • 一名軍校教員與百名抗戰老兵的故事
    不管到哪裡,詢問抗戰老兵的事,已經成為蒲元的習慣。他在考察結束時向鎮政府社保站長柴建慧詢問當地是否有抗戰老兵,柴站長便提到了薛玉英。 出生在黃河岸邊的薛玉英,曾在抗戰時參加了府谷段的河防作戰。90歲的薛玉英精神十足,仔細地向大家講述了他的抗戰經歷。
  • 藏御堂關愛抗戰老兵 感恩有您
    但他們絕對不能被忘記,藏御堂是一家擁有不忘初心,傳承使命決心的企業,從18年以來就堅持探望關懷革命老兵。回顧過去,藏御堂無數次走近抗戰老兵。成都藏御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代表們在四川省抗戰文化研究會志願者的聯絡與幫助下踏上了探望、追尋抗戰老兵之路。那年抗日,三百萬川軍出巴蜀,到如今,我們也只探尋到其中二十人的下落。
  • 聶帥憶抗戰初期拼刺刀:3個日軍背靠背,10個八路軍佔不了便宜
    試想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發生太平洋戰爭,中國的抗戰不知要打到什麼時候,就是到1945年,還是蘇軍解放東北三省的,當時關東軍還有四十萬,試問當年侵華日本總數才多少,不是中國人不行,是囯力太差了。一寸長一寸強說明長的那方有優勢,一寸短一寸險說明短的那方自己危險,夠不著別人,以前我們中國人跟鬼子拼刺刀,還是拼不過鬼子的,我們國人大多拿的是大刀,主要是劈砍,鬼子拿的是三八步槍加刺刀用的是突刺,而且鬼的槍有一米七幾本來就有優勢,中國人跟鬼子拼刺刀首先用的不是砍,而是擋,把鬼子的刺刀擋開,然後再順勢砍下去,要是衝上去直接拿起大刀砍的話,估計都還沒看到鬼子自己已經被鬼子刺死了
  • 抗戰時,中國大砍刀一刀就砍斷日軍刺刀?老兵怒斥:純屬胡扯!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由於長期遭受日本的瘋狂侵略,大量的財富被掠奪,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軍事科技上,我國均處於嚴重落後的狀態。這也直接導致了抗戰時,我軍使用的武器裝備不僅作戰性能不突出,而且數量上更是無法滿足我軍的需求,而且日本還在國際上施壓,許多槍械彈藥無法向我國出口。
  • 那些在霹靂布袋戲中使用寬刃刀的角色們
    陣容全員實力派,無狗血流量一般來說,「刀背藏身」是一種使用寬刃大刀的武藝策略技法,指的是要用刀和使刀者的身體錯開,然後格擋防禦順勢反擊,在霹靂布袋戲的武戲當中還是有不少這樣的場景細節描述的,畢竟霹靂世界裡使用寬刃刀作為兵器使用的角色好手也不算稀少了
  •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原標題: 30日上午11時許,青羊區王家塘街一老院落裡,周海清的家中鎖著門。鄰居說,一家人給周老料理了後事,和悼念的親友一同出去了。  12月27日下午,院子裡接到消息,周老在醫院裡安然離世。「今年住院時間很長,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院裡的杜師傅說,前不久,鄰裡還專門去了趟醫院看望他,「精神狀態已經是時好時壞了。」
  • 河北省邯鄲市開展「關愛抗戰老兵 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李金花)憶崢嶸歲月,向老兵致敬。12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啟動「關愛抗戰老兵·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12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啟動「關愛抗戰老兵·弘揚抗戰精神」公益主題活動,將對55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在鄉復員老戰士進行慰問。 周紹宗攝慰問團隊每到一處都詳細了解老兵們的生活情況和身體狀況,和他們共憶當年崢嶸歲月,暢談當下幸福生活,為他們送去關愛和溫暖。抗戰老兵的動情講述,給慰問團隊成員帶來的心靈的洗禮。
  • 盧奇中學曾合唱《大刀進行曲》 歌詞激昂振人心
    在人民網記者「尋找最美抗戰歌曲」的問題面前,盧奇思索一番後,堅定地說出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歌表達了全體中國人都有責任抗擊外來侵略者」。演鄧小平同志近30年,盧奇說話的語氣和行動的儀態也受到了浸染,有著沉穩、大氣、精悍的特質。盧奇認為,抗戰勝利70周年來臨之際,更應該加大力度宣傳抗戰史,一是警醒人們勿忘國恥,二是增強全體國人國富民強的意識。
  • 抗戰老兵子女捐出父親藏了70多年的日本軍大衣,原因令人肅然起敬
    日寇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抗戰軍民為抵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值得我們敬仰和銘記。對於抗戰軍人和子女後代來說,如果能夠保存一件當年抗戰繳獲的戰利品,那麼一定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有一位抗戰老兵的子女卻捐出了父親珍藏多年的日本軍大衣。
  • 源自日本野太刀的明代御林軍大刀,實戰性到底如何?
    但是筆者本人還沒見過有入戚繼光記載的加了一尺銅護刃的刀條。所以這種長刀非要被稱作戚家刀顯然是不準確的。至於苗刀的名稱也並不準確,苗刀這個名字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雖然民國時期的苗刀是明代長刀的直接傳承,但是尺寸已經縮短到一米四以下。
  • 張家界97歲抗戰老兵紀念抗戰犧牲戰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戰士
    【摘要】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97歲的抗戰老兵胡建是張家界慈利縣零陽鎮萬福村人,19歲上戰場浴血奮戰,誓死守衛駐地。他說當兵幾年,光榮一輩子。
  • 《大刀進行曲》誕生地,曾是長城抗戰主戰場
    原標題:沉眠水下的《大刀進行曲》誕生地,曾是長城抗戰主戰場1933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曾在喜峰口一帶依長城阻擊日軍。這裡是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抗日救亡歌曲《大刀進行曲》據此誕生上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修建後,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關城和部分長城被淹沒到水下,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隨著水位變化,「水下長城」時隱時現。如今這段長城因其風光俊美,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長城是世界上體量、規模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
  • 王曉棠:抗戰歌曲鼓士氣 《旗正飄飄》振人心
    面對記者,王曉棠不僅一字不差地唱下了多首抗戰歌曲,還將歌曲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王曉棠說,抗戰歌曲很有特點,「我覺得它最好的一點就是反擊了中國人『東亞病夫』、『一盤散沙』的言論,激發了全民的抗戰激情。」 《嘉陵江上》充滿戰鬥號召力 1934年,王曉棠出生於河南開封,抗戰爆發後,隨父母輾轉入川。
  • 「四川造」《九條命》上映 百歲川軍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九條命》海報。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部「四川造」、聚焦川軍抗戰的電影,峨影集團聯合出品、導演與製片人都出自峨影、主角們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這些元素讓電影川味濃鬱。  11月5日,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電影《九條命》在成都舉行「致敬英雄」首映儀式,導演錢路劼、製片人張國平、主演郝星棋等主創悉數到場,還有川軍老兵分享當年抗戰經歷,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