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上海報導
從中國第一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獲批,到中國第一家新設外資控股券商亮相,再到中國第一家獲批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的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先鋒領航投顧(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誕生,浦東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步履不停歇,不斷重構金融新生態。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日前介紹,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浦東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三位。目前浦東共有13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集聚度全國第一,部分金融市場規模在全球位居前列。
浦東這30年是怎樣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的?讓我們一起來復盤一下——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至2000年:金融先行階段
1990年國務院同意開發開放浦東,支持浦東建設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金融貿易區;當年9月,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國家財政部、海關總署、中國人民銀行和上海市為開發開放浦東制定的九個法規和地方行政規章,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設立。
1991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時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3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朱鎔基在市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16字方針,提出開發浦東堅持規劃、基礎設施、金融貿易先行的方針。
1992年初,國務院發出通知進一步開發開放浦東,給予上海浦東開發五項優惠政策,其中一點是授權上海市在中央核定的額度範圍內自己發行股票和債券,同時允許全國各地發行的股票在上海上市交易。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浦東獲得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等國家級交易所的設立,15%的企業所得稅率,運用多種手段籌措開發建設資金,「省部樓宇」政策,外資銀行率先開展人民幣業務,設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等。
這一時期,小陸家嘴地區的開發已具雛形,東方明珠、金茂大廈、滙豐大廈、國際會議中心等代表性樓宇相繼建成。金融要素市場快速集聚,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7年遷入浦東,上海期貨交易所於1999年落戶浦東,鑽石交易所於2000年設立。外資金融機構加快入駐,1992年,全國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獲批在浦東開業,1995年,首家外資銀行日本富士銀行在浦東設立上海分行。
1994年5月,金茂大廈工程奠基儀式
至2000年,落戶浦東的外資銀行達到24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其中包括美國花旗銀行、香港滙豐銀行、日本東京三菱銀行等全球知名金融機構。
21世紀初至2008年:金融中心打基礎、建框架階段
2002年,上海市首次提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時間表和路徑圖,即「2000年至2020年,五年打基礎,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
2005年6月,國務院批准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7月,上海市提出抓住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機遇,推進實施金融發展聚焦浦東戰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這一時期,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持續入駐,代表性機構有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銀聯、交通銀行總行、太平洋保險集團總部、國際著名再保險機構勞合社等。駐滬金融監管部門齊聚浦東,2005年央行上海總部落戶浦東,隨後,上海銀監局、保監局、證監局相繼遷至浦東。金融業開放創新初見成效。
2005年10月,浦東新區與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浦東新區跨國公司外匯管理方式九條改革試點措施》,對於浦東吸引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銀監會啟動外資銀行法人化轉制試點,花旗、滙豐、渣打等首批9家外資法人銀行全部落戶浦東。
2009年至今:金融中心邁向基本建成的階段
2009年4月,《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出臺,首次從國家層面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等內容進行了全面部署。
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進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動員大會上明確提出,浦東是上海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功能區和主戰場。這一時期,金融市場的規模和影響力持續提升,主要交易所的排名居世界前列。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後,積極探索創設有利於風險管理的自由貿易帳戶系統,率先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等關鍵領域金融改革,一批創新型制度先後在全國複製推廣,為金融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提供了「上海樣本」「浦東樣本」,實現了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
肖本華是浦東新區政協委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2009年,他從廈門大學金融學博士畢業來到上海任教。他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透露,2013年,中央提出在上海建自貿區,並對此徵求意見。他通過民盟建言:「結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需要,試驗區可在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方面,積極爭取先行先試政策。」該條建議最終被寫入了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之中。
為什麼要提這樣一條建議?
「當時境外的人民幣融資成本相對比較低,而我們的內資企業按照當時規定,要按照外債的額度到境外借債難度相當大,那麼我就提出來我們自貿區能不能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先行先試,一方面為我國的金融改革做風險壓力測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高我們的金融業國際化水平。此外,對實體經濟來講也是有很大的幫助,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肖本華回顧說。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華東區總經理、上海分行行長楊傳東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年藉助自貿區的先行先試政策,渣打銀行積極推進多項財資和現金管理業務創新,特別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楊傳東舉例,比如渣打為寶信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開展集團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 主要用於支持其境內外的流動資金需求、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等。該集團境內資金池的牽頭企業是自貿區註冊企業,所有境內資金池區內外參與企業將通過自貿區內的牽頭企業與境外進行資金劃轉。無額度限制的雙向人民幣資金劃轉將極大提高企業的流動性管理效率,從而使企業能夠更加自由、靈活地使用境內外資金來進行營運。
楊傳東告訴記者,此後人民幣跨境資金池被推廣到全國,為更多的跨國企業集團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新的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增強企業在全球的資金流動性管理和提高支付效率 , 從而促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這也是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收穫的一個碩果。
「再比如,我們曾經為首家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辦公室奮迅·貝克麥堅時在上海自貿區開立銀行帳戶。聯營期間中外律師事務所的財務各自保持獨立,企業享受一站式法律服務時,往往要向兩家律所分別付款。此次聯營辦公室帳戶開立後,奮迅·貝克麥堅時可以統一收取法律服務費用,為收付款和開展聯營業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楊傳東對記者說。
據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局長張紅介紹,2018年國家領導人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新舉措後,浦東抓住機遇,全面推進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首創性、功能性外資項目落地——
銀行方面,臺灣國泰世華銀行設立法人銀行;一批外資銀行率先獲得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和A類主承銷牌照。
證券方面,摩根大通期貨設立全國首家外資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摩根大通證券成為證監會批准新設的第一家外資控股的合資券商;美國先鋒領航和螞蟻金服合資組建先鋒領航投顧(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獲批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的中外合資金融機構;全球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獲批設立全國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保險方面,韋萊和怡和保險經紀成為全國首批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德國安聯保險集團設立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大韓再保險上海分公司成為新一輪金融開放以來全國首家新設外資再保險公司;信利再保險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再保險法人機構。
浦東對外資的吸引力在哪?摩根大通中國區執行長梁治文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說:「這裡有6000多家持牌金融機構和新興金融企業。其中包括了全國41%的外資法人銀行,全國近1/3的公募基金公司和全國90%以上的外資私募機構。此外,全國70%的期貨公司和全國77%的券商在陸家嘴也都設有機構。從交易所設置來說,這裡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等多個國家級交易所。這裡人才也很多,每天有30多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在陸家嘴工作。」
「當然,除了這些『硬體』以外,上海市和浦東新區政府還出臺了很多鼓勵金融行業發展、促進對外開放的政策,在日常工作中,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專業、細緻的引導和服務。」 梁治文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