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史三次疫情中,歐美國家是怎樣在衰退和崛起中交替的?

2020-12-18 秋雨戰歌

前言:從1790年到1920年代,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疫情,對美國崛起擴張產生了深遠糾葛,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美國從新興國家到地區大國,再到全球大國的策略變化,掃清認知的誤區、盲區,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鑑,將別人的歷史變成自己的經驗。

① 西進的黃熱病

1792年,300多名激進的英國廢奴主義者,跑到西非的博拉馬島,大搞理想社會實驗。誰也沒想到,理想社會沒建成,實驗者們卻染上了黃熱病。

這種病主要發生在非洲和美洲,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也不清楚源頭在哪裡,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急性傳染病,被感染的人剛開始全身乏力,頭疼嘔吐,便秘或腹瀉,重則持續高燒,頭痛難忍,面頸潮紅,結膜充血,皮膚和眼睛都會變黃,流鼻血不止,直到昏迷、嘔血、休克、死亡。

第二年初,多數社會實驗者相繼暴斃,倖存者驚恐萬分,對疾病完全束手無策,狼狽逃離博拉馬島,轉身去了美洲,載著倖存者的這艘船,先是感染了格瑞那達島,很快又傳染整個西印度群島,接著又把病毒傳到當時的美國首都——費城。

華盛頓和傑斐遜

才5萬人的費城,很短的時間裡,就有5000人感染黃熱病死亡,首都奔潰了,人們開始逃離費城,包括華盛頓、傑斐等一大批官員和黑奴地主。跟隨逃難人群的疫情,也衝出費城,造成至少50萬美國人感染,多個地區政府陷入癱瘓。

這時候的美國,才剛剛建國16年,相比歐洲列強、只能算是一個勉強餬口的普通小國,還不幸遇上這種大疫情,根本沒有招架之力。

大西洋對岸的歐洲,正發生著國家間的大亂鬥。1793年,英國聯合多個歐洲大陸國家,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沒想到,法國扛住了圍攻,打敗了強大的反法聯盟。1799年,法國贏得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這一年誕生了一個軍事獨裁者——拿破崙,此後歐洲大棋局發生大改變。

1800年,牆頭草西班牙,扭頭追隨法國去了,順手就把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地,秘密和拿破崙進行了置換,這塊叫路易斯安那的殖民地,有214萬平方公裡,當時,西班牙軍隊只派了1000多老弱病殘駐守著,根本沒啥戰鬥力。東面的美國一直在虎視眈眈,摩拳擦掌找機會搶地盤,西班牙自知保不住這塊土地,索性搶先把這塊燙手山芋甩給了拿破崙。

拿破崙覺得佔了個大便宜,自然不會輕易讓出這塊土地,事實上,他要搞事情,而且要搞大事情。第一步是出兵加勒比海,奪取海地,立足蔗糖業發展海外基地。同時,他還要把路易斯安那建設成一個大糧倉,推動海外殖民,伺機奪回加拿大。

1800年,美國完成從費城到華盛頓的遷都,2年後才得知法西的秘密交易,震驚之餘,美國決定,一方面和法國接觸談判,另一方面做好聯英製法的最壞準備。美國通過抗英戰爭,才獨立建國的十幾年裡,正遭受著英國經濟制裁封鎖,所以美國輿情最討厭的就是英國。事急從權,已經不容美國政府感情用事了。

雄心萬丈的拿破崙,對海地的遠徵,居然一敗塗地!法軍遭遇了致命疾病,讓美國人聞風喪膽、寢食難安的黃身熱病,一夜之間,卻成了美國的大救星。

短短幾個月,黃熱病就滅了3萬多精銳法軍,只剩200多人的戰鬥力,指揮官也病死,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對手海地黑奴起義軍,並非多麼善戰,大多來自習慣了瘧疾和黃熱病生活環境的地區,形成了不對稱的抗疫能力,竟然不戰而大勝,拿破崙對經營美洲殖民地心灰意冷,美國趁機展開外交攻勢,幾番周折,拿破崙以8000萬法郎的價格,轉讓了整個路易斯安那。

1800年左右的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新奧

這筆買賣太划算了,美國一開始只是想保住出海口——密西西比河的紐奧良,通過討價還價,卻得到了整個路易斯安那。本來美國外交官準備赴倫敦,談聯合抗法,形勢一變,開始高呼美法友誼地久天長。

② 黃熱病與巴拿馬運河

買下路易斯安那之後,美國全面跨越密西西比河,開始蓄積力量到1879年,美國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兩洋大國,升級成具備跨洲發展的地區強國,準備向太平洋海岸線衝刺。

在美洲的狹長構造上,美國這個新國家只是其中之一,多數國家都面臨著,漫長的東西海上交通線。所以,通過中美洲的蜂腰部、打通條運河,就成了一個戰略性工程。

1876年,哥倫比亞政府邀請了一個歐洲國家介入運河的開鑿,巧合的是,這個國家居然又是法國。法國的介入,無疑再次動了美國的奶酪。但是,當時世界霸主英國,希望這條運河掌握在法國手上,而非美國手上。面對可能出現的英法聯盟,美國選擇了忍耐待變。

這次,法國人可以說是志在必得,他們準備了8套施工方案,調動巨額資金,招募了來自55個國家的4萬名勞工,由開鑿了蘇伊士運河的傳奇人物雷賽布親自掛帥,似乎已經算無遺策。但是,倒黴的法國人再次遭遇傳染病,而這次的傳染病居然還是黃熱病。

飲恨巴拿馬運河的斐迪南·德·雷賽布

開工的前4年,受第二次黃熱病大暴發餘波的影響,每個月都有超過200名工人死亡,截至1889年,法國付出20億法郎的代價,許多法國投資人血本無歸,雷賽布也因財務糾紛,官司纏身,險些在監獄裡度過餘生,工程卻遙遙無期。

1890年,黃熱病第三次大暴發,疫情一發不可收,工地成了人間地獄,30%的工人患了黃熱病和瘧疾。

法國深陷其中,進退不得,損失逐年攀升,疫病卻沒有消失的意思,一到夏天就會泛濫,當時的主流意見是進行病患隔離,這就等於宣告工程停滯,引發了高昂的額外開支。

就在法國人在巴拿馬一籌莫展之時,美國於1898年發動了美西戰爭,當時美國的戰爭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西班牙統治無能,引發黃熱病失控。戰爭中,美軍陣亡385人,另有2061人非戰鬥死亡,西班牙軍隊的非戰鬥死亡人數則高達1.5萬多人,雙方這些非戰鬥死亡人員,幾乎都是死於黃熱病。

1904年的古巴首都哈瓦那市容

戰後美國陸軍組織了研究團隊,深入古巴進行疫情調研,並把整個古巴當成防疫試驗區,很多美國軍人主動報名擔當志願者,和病患住在一起,以驗證是否人傳人試驗,結果發現黃熱病,並不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而是需要一個傳染中介——埃及斑蚊,這相當於美國在牌局中抽到了王牌。

在同時期的歐洲,英國卻遇到了大麻煩,不得不面對一個日趨咄咄逼人的德國。在非洲,英國陷入代價高昂的第二次布爾戰爭,從1899年10月11日一直打到1902年5月31日,英國累計投入40多萬人的兵力。

讓英國元氣大傷的第二次布爾戰爭

美國立即抓住機會,逼迫英國在運河問題上改變立場,無奈之下,英國只好同意美國接手開鑿巴拿馬運河,唯一的附加條件,就是不允許美國在運河區設防。

時任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興奮異常,自認為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外交勝利,沒想到,國會的老爺們更狠,居然否決了這個條約,認為必須堅持運河設防權。結果證明,國會的看法更準確,英國已經無力再消耗下去,最終,美國締結了運河條約,大獲全勝。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麼壓低法國公司,高達1.09億美元的轉讓費,美國會針鋒相對,拋出一個尼加拉瓜運河計劃,把法國人嚇了個人仰馬翻,匆忙降價到4000萬美元。

1902年1月收購協議順利籤訂,但是,美國很快就發現,英國爽快籤約的背後,另有玄機。在英國的縱容下,德國開始介入拉美問題,以委內瑞拉危機為導火索,英德意三國海軍,開始聯手搞炮艦外交,讓美德矛盾瞬時上升。

美國認為,這是對「門羅主義」的直接挑釁,一旦德國擁有了南美基地,就會力推一個大委內瑞拉計劃,甚至連巴拿馬運河也涵蓋其中。

就在第二次委內瑞拉危機爆發前,美國總統麥金萊遇刺身亡,「大棒總統」羅斯福上臺,對外政策有了重大調整。

當時的美國海軍,打義大利綽綽有餘,對抗德國旗鼓相當,和英國比就差了一大截,如果打三國聯軍,必敗無疑,可以忽略不計義大利,關鍵是怎麼分化英德。

美國海軍雖然還不夠強大,但羅斯福已經決定不惜一戰,讓很多人大吃一驚,他先對英國攤了牌,多次放風說「英國能把美國沿海打得稀巴爛,我們將席捲加拿大。」對此,英國殖民部分析:通過海上遊擊戰,美國能切斷我們2/3的糧食供應。同時,美國也充分利用英國內部出現的仇德情緒,最終,英國決定退出這攤渾水。

在逼退英國後,羅斯福集中大西洋艦隊主力,擺出不惜與德國一戰的姿態,向德皇發出了措辭強硬的秘密通牒。幾經猶豫,德國也選擇了退縮,義大利自然跟隨其退縮,就這樣,美國掃除大國幹擾,進入收官階段。

1903年,大國相繼從美洲退場,哥倫比亞突然宣布否決「美哥運河協定」,目的是讓美國再追加一筆額外開支。儘管當時的美國根本不差錢,但羅斯福認為,如果開了這個先例,會更多的訛詐出現。

於是,老羅斯福甩開談判桌上的爾虞我詐,直接介入哥倫比亞內政,和巴拿馬獨立組織結盟,讓巴拿馬獨立建國,徹底脫離了哥倫比亞。

政治問題全部解決,剩下的工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

當時還是「隔離派」佔上風,羅斯福力排眾議,先在運河區域,進行全面的滅蚊行動,不僅派出傳染病專家團,還組織了一個昆蟲學專家團,很多媒體都在準備看滅蚊的笑話。但是,靠滅蚊和配套衛生安排,美國成功控制了疫情,整個工程期間,只有2%的工作人員因病住院。

1914年8月15日,美國完成巴拿馬運河的首次試航,法國及一大批歐洲強國,卻捲入了血腥的一戰。立足兩洋一運河的美國,隔岸觀火,開始了新的戰略布勢。

③ 西班牙大流感

一戰把歐洲列強打殘廢了,卻讓歐洲之外的日本和美國獲益巨大,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做好深度介入歐洲事務的準備,而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威脅,卻已令美國如芒刺背。美日之間會不會爆發一場亞太大戰,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而一戰後,反戰情緒盛行,歐洲脆弱的和平,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20年的休戰。

大流感暴發期間的美國西雅圖市警察

一戰時出現的西班牙大流感,引發了全球性的公共危機,這次流感前後三波,累計造成全球17億人口中的10億多人感染,2500萬至1億人死亡。一戰中的各國,不是被敵國打敗的,而是被流感打敗的,大國博弈並未因此終結,而是換了一種更複雜微妙的形式。

在大戰、大疫、大蕭條之後引發的大動蕩時代,很多國家都想「甩鍋」,都想樹一個「靶子國」,有了這個「鍋」,就可以帶節奏,轉移矛盾,來推卸責任,讓自己得利。那些遭到戰略孤立的國家,會陷入被攻擊的包圍,日子非常困難。

新生的蘇聯,因為國家體制獨特,一度淪為眾矢之的,成為多個國家的靶子。

十月革命後,日本開始打著反共產主義的旗幟,在東亞大陸擴張。1931年,日本通過「9·18」事變,鯨吞中國東北,藉口之一還是集體防範蘇聯擴張。

1933年,希特勒上臺,樹起反共大旗,獲得很多新興強國的認可。1936年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的11月6日,義大利加入這個協定。

英法本著禍水東引的原則,作壁上觀,推行綏靖政策,盼著德日和蘇聯先開打,美國則忙著從大蕭條中恢復,也樂於隔岸觀火。

英美蘇大棋局博弈

一時間,蘇聯成了最孤立的大國,西面是德意,東面是日本,再加上不懷好意的英法,隔岸觀火的美國,處境相當艱難。

德國此時打輸了一戰,作為戰敗國,日子同樣不好過,交不完的戰爭賠償,法國聯合比利時,一度準備強佔魯爾區,法國還在德國的南面、東面扶助新興小國結盟,編織一個對德包圍圈,所以,面臨包圍的德國也很孤立。

日本作為當時列強俱樂部裡,唯一的非白種人、歐美國家,常常遭遇國際孤立,被列強看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美國利用這個地緣歧視,在一戰後,針對日本開始了一連串的「甩鍋」孤立、包圍行為。

無論《九國公約》,以及華盛頓體系,還是一連串的裁軍會議,都說是要捍衛太平洋的太平,目的都是遏制、打壓、孤立日本。

英法的日子也不好過,尤其是英國,表面看上去很風光,打贏了一戰,但那是傷筋動骨的慘勝。新興列強發展勢頭迅猛,逐漸趕超英國,手中的殖民地紛紛鬧獨立,原本控制的原料產地,激起後發國家的覬覦和怨恨,曾經的全球霸主英帝國,竟然沒有能力鎮場,可謂風雨飄搖。

一旦新興強國形成反霸主的統一戰線,英國就陷入「鼓破眾人捶,牆倒眾人推」的境地。而英國的朋友只有法國,法國更衰落,更需要借力英國平衡德國的威脅。

在所有歐美國家裡,美國最大的地理優勢是遠離亞歐大陸,最大的地理劣勢還是遠離亞歐大陸,在地理上最容易遭到孤立。當亞歐大陸上的強國開始擴張時,美國常常鞭長莫及,如果列強集體排斥美國,更是它的戰略噩夢。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大國博弈之間的明槍暗箭,比我們想像的要微妙、複雜得多。

面對戰略包圍,第一直覺反應是突圍,甚至是掀桌子式的突圍,但是,大國之間的博弈,是複雜的多回合博弈,又是多元博弈,第一個掀桌子的國家,要麼是慘勝,要麼輸得土崩瓦解,而且還要被大家一起踩一腳,背負道德的罵名,這就是大國博弈的微妙之處。

史特瑞茲曼主政時期的德國,選擇與蘇聯走近,並不是真要與蘇聯結盟,而是通過打蘇聯牌,撬動英美關係,再利用英美法的利益偏差,進行滲透,逐步讓德國以正常國家的身份,重返大國俱樂部,這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惜,後來希特勒背離了這個路線,最終走向了與世界為敵,讓德國又輸掉了一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本來是準備利用列強碰撞的機會,做影響歐洲政局的砝碼,卻因錯估了自身的實力和大國關係,走上與德國捆綁的不歸路。同時,日本面對美國的孤立和圍堵,最初也是在忍耐和妥協中尋找轉機,可惜有始無終,結果挨了兩顆原子彈。

英法的綏靖政策,也是希望讓蘇德、蘇日、日美之間先發生衝突,只是因為希特勒與墨索裡尼的賭徒屬性,以及日本軍國政治的失控,才以失敗收場。

也可以說,德意日暴走的另一面,就是英法加速衰敗的一面,最後坐收漁利的國家,是最邊緣的蘇聯,和遠離亞歐大陸的美國。因為美蘇都能以靈活外交,實現堅定戰略,那就是儘可能做最後參戰的大國,在這一點上,本來蘇聯比美國做得還要成功,由於希特勒堅持突襲蘇聯,才讓美國成了最後參戰大國。

④ 當下的反思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在國際棋局中,疫情的本質是一個變量,相對於疫情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戰略棋手,對這個變量的判斷、把握和利用,川普正是輸在這一點上。

往往疫情在極短時間內,給一方或雙方,造成巨大的消極影響。怎麼應對疫情這個變量和變局,在挫敗對手的同時,還能積極達成地緣政治目標,就比較困難、微妙,需要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超高的戰略思維,高效靈活的外交策略,和強大的一線執行能力,缺一不可。

當年的黃熱病疫情,歷經幾十年,影響遠超巴拿馬運河開鑿權的3年爭奪,既牽涉到大國間的較量,也牽涉到大國與小國的博弈。美國的籌劃和布局,早在疫情出現前很久,就已付諸行動了,利用了作為特殊變量的疫情,能在技術上形成不對稱抗疫能力,也極大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才能把爛尾工程變成自己的聚寶盆。

蘇美勝利的根源,除了練好內功,更重要的是內功與外交巧妙結合,謹慎地面對變化中的世界,積累籌碼,通過多回合的巧妙置換,來改變大國的關係,來改變自己的位置,並不是拿著板磚去拍人,就能從包圍圈裡突圍。

有靠外力來解圍的戰略,更高明的是,靠自己的力量運籌帷幄,來改變各國的位置和角色,從而不動聲色地突圍後,順勢把競爭對手放進包圍圈裡。

疫情之下,顯然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無疑也有很多不變。機會主義的戰術式冒進,雖能得利一時,卻會引發更大的災難,蠻力推牆,往往兩敗俱傷,反而是在幫助第三方崛起,愈是複雜的、持續的博弈,愈強調保持主動,做最後參「戰」的大國。

作為新興強國,即便遇到了短期孤立,遇到了暫時的經濟困難,依然要保持冷靜,要會講自己的故事,更要會講世界故事,別人的故事,搞好輿論戰,否則,收穫的是戰術,丟失的是戰略。做好防範對手奇襲的準備,當年的蘇聯就是在戰爭初期付出了巨大代價。

急功近利的思維,民粹主義的躁動,過度簡化歷史,割裂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把大國博弈變成戰術賭局,這些都不利於後人以史為鑑,會誤導後人對現實的認知。

相關焦點

  • 歐美國家為什麼不知道感恩中國?
    中國人是一個報恩的民族,懂得報恩,懂得回報他人,這份情感幫助我們度過許多次危難時刻,例如汶川地震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漢疫情,四面八方齊協力等等。不單是在人與人之間,在國與國之間,報恩也是國際外交的一項準則。國家總有危難的時刻,此時向世界尋求幫助,是國際上常見的情況。
  • 近代英國經濟崛起中的歐洲大陸因素
    中世紀英國的城市化程度也較低:中世紀西歐大約100個左右1萬人以上的城市中,英國最多只有四五個;最大的城市倫敦也只能入歐洲中等城市之列。然而,從16世紀開始,英國快速發展,17世紀晚期成為歐洲經濟體的「核心國家」(沃勒斯坦語),18世紀中葉後的工業革命使它一躍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典型的國家。英國經濟崛起,無疑主要是內在因素起作用,學界也從多個角度作出了探析。
  • 藤井省三: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
    藤井省三 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藤井省三,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研究生期間曾作為中日恢復邦交後第一批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赴復旦大學留學,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海外人文資深教授、名古屋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魯迅研究等。
  • 二戰前日本海軍從哪些國家引進的技術,為何崛起那麼迅速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是二戰中的三大海軍強國之一。在二戰中,日本海軍表現得非常強勢,曾在太平洋上興風作浪,一度打得美國海軍都毫無還手之力。日本海軍甚至被很多軍事迷們吹捧為當時的世界第一海軍。
  • 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③  英文研究世界真的是在跟近代中外關係史說再見嗎?過去40年來英文世界中國近代史的學術研究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近代對外關係史的前景如何或者乾脆說到底有沒有未來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深層次分析北美中國學已故掌門人費正清的話語能幫助我們把握中國近代史學術書寫以及出版領域的脈絡和歷史進程。費正清1991年突然辭世,留下了一部未完書稿。
  • 為何新冠疫情中,東亞國家的公共管理要比歐美國家有效?
    但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並不是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而歐美甚至在8月下旬以來出現了第二波反彈。同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的死亡人數都遠低於歐美國家。 是什麼原因使東亞各國相對有效地控制COVID-19疫情?
  • 冰島「崛起史」:為何極地小國能在「美蘇冷戰」中坐收漁翁之利?
    冰島境內有大小機場達18個,主要國際航線集中在歐美等國家,與北歐各國、美國、加拿大間均有直達航次。 二戰尾聲在美國的庇護下,冰島共和國於1944年建立,冰島人正式開始崛起。
  • 中國為什麼能崛起呢?這次疫情,全世界才看明白
    而且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不斷崛起的國家,無論多麼衰弱,也很快能夠崛起。即使近代我國備受欺凌到了極點,但現在又重新開始崛起了。為此其實世界一直不明白,中國到底為什麼能崛起呢?這次疫情,全世界才看真正看明白,看懂。從近現代史來看,西方的崛起那是建立在近代對世界的殖民掠奪上,以積累巨大的財富,完成國家的發展和崛起的。
  • 鄭永年:崛起過程中,中國如何建設「軟力量」?
    近代以來,一個大國崛起的首要標誌是「硬力量」。所有「硬力量」的基礎都是經濟,沒有經濟上的崛起,就不會有包括軍事、外交在內的各方面的崛起。或者說,沒有經濟的崛起,其他方面的崛起不足以使得一個國家產生國際影響力。
  • 專訪丨石曉軍談近代日本的世界觀:日本如何向外國學習?
    如何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解釋日本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而且,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化中,又如何形成日本自己的意識?在中日近千年的交往當中,日本何以形成它們獨特的文化?在明治維新中,蘭學又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日本史研究專家馬裡烏斯·詹森在《日本的世界觀》中,以三個人物凝練地串起日本兩百年的變化。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加劇不同國家與文明之間的隔閡與對立,然而在邊界林立、流動停滯的當下,跨文化交流的緊迫性愈益凸顯。澎湃新聞:您博士論文研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戰後歐洲的價值危機與經典重構,不僅是對戲劇文學的批評,也是對西方思想史的梳理,作為一個中國學者進行這樣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過怎樣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 日本歷史上的兩次大國崛起,是怎樣被美國「玩」殘的?
    中日這兩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東方國度,都未能在世界殖民主義的大潮中倖免。只不過,清王朝為了應對外敵入侵走上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近代軍事革新之路,而日本則乾脆全盤西化,甚至連西方殖民主義那一套也照學不誤。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筆下的中國形象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閉關鎖國達兩個半世紀的日本打開了國門正處在清王朝統治末期的分崩離析的中國暴露在日本人面前。這是日本人與分別了兩百多年的中國的再度相逢。日本人一時之間還難以將記憶中強盛的古中華帝國和今天這個衰敗腐朽的國家街接起來。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但是,令那些自詡站在人類科技和意識形態制高點的歐美「精英」們沒想到的是,貌似「最先」發生疫情的中國,這個具有14億人口之多的發展中大國,竟然最先抑制住了這種迅速蔓延的惡性傳染病,而且很快就恢復了經濟發展和正常的社會生活……相反,比中國先進得多的大多數歐美國家,卻依舊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浪潮,進入冬季後更是困難重重。
  • 海外疫情蔓延,歐美影院「廣告牌」卻仍在「工作中」
    文 | Annie Liu自3月中旬以來,受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歐美各國的電影院盡數關閉。此次停止營業的影院除了有連鎖的AMC影院、Garden State 16、Regal和Cinemark影院等,還有很多老牌獨立電影院。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疫情應成為美中管控...
    艾利森:我們需要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基於深層次的、不可避免的結構現實之上。中國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對美國「自然而然」地處於任何啄序(指群居動物通過爭鬥獲取優先權和較高地位等級的自然現象——編者注)最高處的地位產生實質威脅。簡而言之,這是經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隱含了任何國家都不想發生的災難性戰爭的風險。
  • 波蘭歷史沿革:崛起于波茲南、翼騎兵所向披靡、近代數次亡國
    公元10世紀,是歐洲近現代國家噴湧誕生的時代,這其中就包括了位於中東歐平原的重要國家——波蘭。波蘭人是西斯拉夫族群的一支,其先祖曾在匈人帝國崩潰以後西遷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一帶,後建立波蘭王國,並且一度發展成為影響範圍涵蓋整個中東歐地區的霸主。進入近代以後,波蘭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王國。
  • 疫情中哪些國家表現更佳?世界經濟論壇出了份報告
    世界經濟論壇16日發布2020年特別版《全球競爭力報告》說,數字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健全和醫療體系有效的經濟體在新冠疫情中保持了更強韌性。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引發的深度經濟衰退仍在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而言,部分國家更為有效地應對了疫情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的挑戰,這些國家的綜合特點是擁有發達的數字經濟和健全的社保體系,成功規劃並綜合運用了衛生、財政和社會政策以及擁有流行病防控經驗。
  • 日本作家井上靖稱:近代日本之所以崛起,完全歸功於這本中國棄書
    它被無數東瀛浪人奉為圭臬,開啟了一個區區島國的富強崛起之路,成為孱弱清政府的又一個強敵。 一部讓日本崛起的啟蒙之書,在清政府眼中卻被棄如敝帚,它的作者是誰?它又是怎樣流傳到日本的呢?
  • 新冠時期的疫情應對和經濟復甦:成功抗疫和走出衰退的「秘訣」何在?
    一些國家出現了疫情二次暴發,還有一些國家甚至從未出現拐點,而即便是已經控制住疫情的國家,常態化的防疫工作仍是必須。截至9月9日17時,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已經達到了27598479人,全球每萬人中有36人確診;死亡病例898021人,每10萬人中有12人死亡。這些數字仍在繼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