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2021-01-19 挖史人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恐怕從來都不是一個明確的實體她的龐大和複雜使親身體驗到她的存在的日本人也只能觸摸到她的一個微小的局部因而她的整體形象無法建立在某一個人經驗的基拙上。日本人的「中國」來源於日本人對中國的敘事。這些敘事既包括在普遍意義上屬於虛構敘事文學範疇的小說和敘事詩,也包括那些被以為是紀實、而實際上仍包含了由於對「真實」的人為的取捨和改寫而不經意造成虛構的遊記、報導等。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完全不同的視角和由此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敘事策略,因而彼此之間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使構建於其基拙之上的中國形象變幻不定。

由敘事建構的中國形象有時會取代真實的中國而成為中國認識的主體,它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識形態特徵的敘事的產物,但是它的文學特徵並不因它的意識形態特徵而減弱。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

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筆下的中國形象

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閉關鎖國達兩個半世紀的日本打開了國門正處在清王朝統治末期的分崩離析的中國暴露在日本人面前。這是日本人與分別了兩百多年的中國的再度相逢。日本人一時之間還難以將記憶中強盛的古中華帝國和今天這個衰敗腐朽的國家街接起來。中國的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巨變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在明治年代〔1868一1912)初期日本文學正如整個日本社會一樣埋頭於「西洋化」。強烈的改變自身落後狀態的願望和對歐洲近代文明的嚮往使象徵著過去和傳統的日本國學、漢學一起成為被人們急於蛻去的舊殼。日本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學生時代依然在學堂裡用假名注釋誦讀從遙遠的古代就流傳到日本的漢語經典文本那情景如同中國的五四新青年學習四書五經一樣是一種帶有叛逆心理的學習帶著對另一種顯然更能代表新時代的文明的嚮往。盲目西化的大潮一時間席捲了整個日本。

但是物極必反對西歐近代文明的極力效仿在明治20年代達到高峰之後,頭腦冷靜下來的日本知識界開始了對古典的回歸。日本文壇上以「硯友社」為中心的擬古典主義思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擬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的中心是對以井原西鶴、近松門左衛門為代表的元祿文學的推崇但其中與「現友社」中心人物尾崎紅葉平分秋色的幸田露伴(1867一1947)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關注不可忽視。幸田露伴對古代中國的單純熱誠的嚮往和專注深湛的研究頗具代表性地說明了明治早期日本文人的漢文學修養和對中國的了解與熱愛。由中國古代經典文本傳承下來的東方浪漫主義詩學傳統與洶湧而來的西歐近代文明的科學理性精神背道而馳中國因而成為逃避世事和消極反杭時代的最好的避風港。

對日本古典和中國古典的回歸成為反杭盲目西化的一種方式。那時的日本文人看待中國的視角仍然是一種仰視的視角,而這種仰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基於對現實的無知或是無視。它來源於對兩個半世紀之前的、或是更早時期的古代漢語經典文本的記憶。中國作為高尚的道德、脫俗的品質和一種自然存在的社會秋序的象徵而存在,與日本的民族經典在概念上互相重疊,共同構成了大和民族記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祖先的遺念和精神的故園。由世代承的記憶、經典文本和宗教信仰構成的古代中國是日本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母題,它在被語言反覆建構的過程中愈加顯得豐富多彩。它的古老、權威和帶有恢弘氣勢的浪漫色彩使它成為心靈的避難所。古代中國在日本作家的筆下從來都是超越日常生活層面的、能夠創造奇蹟、實現夢想和寄託希望的神聖國度。顯而易見,這種完全脫離現實的對古代中國的仰視不可能永遠保持下去。

事實上它僅僅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單純的文人們製造的一個小小插曲而已在明治27年(1894)日清戰爭嗯發之後,這種仰視瞬間就被俯視的視角所取代了。當中國從經典文本走進現實或者說從一個幻象變為一個實體,中國實際上做了一次自我否定,否定了它作為一個文本的記憶或單純的幻覺所具有的空靈、神秘、美好和浪漫。不論它的現實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它永遠也不可能符合日本人在未對它有實際體驗之前就已經做出的想像和判斷。它只能令他們失望。

日清戰爭是明治維新之後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力求富國強兵的日本與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在此之前,對強大而富庶的、同時也是唯美和浪漫的古代中國綿長悠遠的記憶通過千百年來被日本文人誦讀的漢語經典文本流傳下來,在日本人的中國印象中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儘管明治維新後已經有日本人踏足中國的土地,將一些與經典文本不同的、關於現實中國的消息零星地傳送到日本但是這些消息無法與流傳了一千多年的經典杭衡它取代不了經典文本中被世代記憶的那些鑿鑿有聲的輝煌文字,因而在沒有發生根本性作用之前就被主流話語湮沒了。

日清戰爭一旦爆發,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全日本都在緊張地關注著戰爭的進程使他們如此激動的不僅僅是這場戰爭本身,還有通過這場戰爭即將得到確立的在新時代政治格局下的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以及日本與歐美帝國列強的關係換句話說這場戰爭是日本對明治維新之後舉國為之奮鬥的近代化和富國強兵的結果的確認,是日本對自己在即將形成的「大東亞」新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期待。中國的慘敗使這一切塵埃落定。

日清戰爭之後,又經歷了明治37一38年(1904一05年)的日俄戰爭、明治39年(1906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成立及日本政府通過該公司實施的對滿洲的殖民統治、日本以滿洲為中心對中國廣大內陸地區的殖民滲透,日本對中國的殖民化程度步步加深。日本人對中國的殖民主義歧視和偏見也在政府的大力宣揚下逐步固定下來。日本政府「為了讓他們(指日本國民作者注)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艱苦將天皇和軍人、官僚的『光榮錯認作國民的『光榮(政府)將對中國人、朝鮮人的蔑視和作為支配民族的傲慢灌輸給國民,國民在精神上也被迫走向墮落。」

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以後,以滿鐵公司及其附屬機構的職員為主的日本人開始到中國東北地區工作,並且慢慢將家眷也遷了過來。日本政府也於同一時期開始組織農民大規模移民。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國內面臨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和就業困難等問題,日本政府希望通過向滿洲殖民地輸送移民來解決難題。滿洲殖民地是近代日本的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對本土以外的殖民地的絕對統治權的擁有意味著日本帝國的形成,日本帝國文化在對殖民地實施統治的過程中逐步得以確立。

這一確立既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殖民統治得以實現也通過一系列的敘事在語言層面上得以建構。正如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所主張的「帝國主義的主要戰場當然是在土地的爭奪上,但是在關於誰曾經擁有土地,誰有權力在土地上定居和工作,誰管理過它誰把它奪回以及現在誰在規劃它的未來,這些問題都在敘事中有所反映、爭論甚至有時被故事所決定。正如一位批評者所,國家本身就是敘事。敘事或者阻止他人敘事的形成,對文化和帝國主義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構成了二者之間主要的紐帶之一。」

在朝鮮、滿洲、臺灣、南太平洋等殖民地形成和發展的所謂「越境的日本文學」通過敘事對日本帝國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這些敘事在成為日本帝國文化史的一個有效的組成部分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歷史的一部分。正是這些在今天被稱為「殖民地文學」的敘事使日本帝國的形象和殖民地的形象同時在語言體系和思想體系中得以確立,二者相互觀照,密不可分。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相關焦點

  •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近代中國形象
    18、19世紀,隨著與中國交往的逐步深入,同時也受歐洲的影響,俄國掀起了「中國文化熱潮」,中國的瓷器、藝術品等陸續出現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在文學和哲學界也流傳著「想像中的中國」。對中國的描寫,成了這一時期部分該國文學家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方法,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複雜而矛盾。在這一歷史語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繪了一個真實而又虛幻的「中國」,中國形象成為他反觀俄國自身情況、思考其固有身份的一面鏡子。
  • 一個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為何成為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小泉八雲的《怪談》堪稱日本近代文學中最特異的存在,近代日本受歐美思潮的影響,寫實派、耽美派、自然主義……等文學流派盛行當中,《怪談》一書卻聚焦在逐漸喪失的日本固有感性,是小泉八雲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精髓後的創作。小泉八雲日本近代怪談文學鼻祖— 小泉八雲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竟成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 谷崎潤一郎是近代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是近代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當今推理小說和懸疑小說的先驅者。這樣的谷崎潤一郎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次,我想把谷崎潤一郎的一生整理成簡單的年表,再介紹5部代表作,並簡單易懂地解說其人物形象。首先是谷崎潤一郎是怎樣的人簡單地看看吧說起作家谷崎潤一郎,他經常以醜聞的形象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是,實話實說,他的作風呀,處理的題目等多種多樣研究了谷崎潤一郎作為作家活躍於明治末期到昭和中期。
  • 《萬葉集》:在中國文學鏡像中找尋日本民族文學的出路
    表達作者沉溺杯中之物,縱情行樂之情。此詩既有中國古詩的形式、韻律,又有中國的典故,乍看之下,誤以為是中國古詩。但,它其實是出自日本奈良時代,著名歌人大伴旅人之手的和歌,收錄於其子大伴家持編纂完成的,日本第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中,像這樣具有中國文學影子的詩歌在《萬葉集》中可謂汗牛充棟。《萬葉集》是在中國文學的浸潤下形成和發展的。
  • 日本文學經典推薦
    大家好,這個系列主要介紹日本文學作品,都是大家比較熟悉且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按時間線梳理,涉及作者、作品並不全面,今後也會持續「工事中」,給大家更全面的介紹優秀作品。8世紀初 形成了以皇室為中心的國家體制,出現了以記錄日本神話與歷史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
  • 致遠塾日本文學專業簡介,幫留學生理清日本考試思路
    (一)什麼是日本文學日本文學主要是指,日本人所寫的文學,在日本發表的作品,或者廣泛地指用日語寫作的文學作品。而日本文學作為一個學科時,主要是指研究前述作品或者是作家,文學現象的學問。日本文學這個稱呼,主要是採用了相當於「美國文學」「中國文學」等以地域/語種作為劃分文學作品的手段。
  • 藤井省三: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
    藤井省三 魯迅是近代工業社會中的東亞文化原點藤井省三,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研究生期間曾作為中日恢復邦交後第一批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赴復旦大學留學,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海外人文資深教授、名古屋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魯迅研究等。
  • 我的藏書中,有不少是關於近代文學的內容
    作者 |zhuxuchushi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嗜書日常# 我的藏書中,有不少是關於近代文學的內容,這源於當年寫碩士論文,研究報章文體。比如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這一套近代文獻叢刊,全十冊。這套書每本單獨定價,每本薄厚不一,有名家之作,如《弢園文錄外編》《泰西新史攬要》,也有一些不大知名的作品,但都在近代報刊史上有一定位置。由於這套書不像別的叢書那樣,在封面上印上目錄,一般人不會想著去湊成套。
  • 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直面出身的「原罪」,大不了遠走他鄉
    瀨川醜松,是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裡的主人公。《破戒》是日本詩人和小說家島崎藤村的代表作,歷經 7 年艱辛探索寫就的文學作品。1906 年出版後,就在當時的日本文壇引起很大的反響。一、島崎藤村其人出生於 1872 年的島崎藤村,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一席。他的創作生涯跨越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個時代,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向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轉變,也實現了從告白小說向歷史小說的飛躍。
  • 西方藝術史:東西合璧的日本近代畫家 竹內棲鳳的繪畫
    年)日本畫家,京都現代畫壇的領導者。並且還研究西方油畫、水彩和攝影技術,把西方繪畫光、空氣的表現手法融入到繪畫中,畫風精妙洗鍊。《柳鷺》1920-1921年,竹內棲鳳到中國寫生旅遊,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和古典繪畫,面對煙雨朦朧的江南流連忘返,創作出十幾幅山水畫。《柳陰雜居》畫面生動描繪了中國農村恬靜的生活狀態,用色鮮亮明快,用輕鬆的筆觸勾勒出了意境深遠的作品。
  • 日本文化中的「寒山寺」憧憬
    在日本文化中,中國「寒山寺」這一意象具有特別的意義。無論是描寫夜半寒山寺鐘聲的《楓橋夜泊》,還是主張無常空寂的佛法禪意,抑或是關於寒山寺內高僧寒山的隱世傳說,都對日本的社會、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 徐青:近代日本的「古典復興」 ——以正岡子規的「古代發現」為中心
    本科畢業於日本愛知大學,碩士、博士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大學,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日本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9年至今)。現任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日語系主任,外國語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日本華文文學筆會會員。出版學術專著《近代日本人對上海的認識——1862-1945年》。合著有《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印象中國の政治學―》等。
  • 從文學作品看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
    夏目漱石  【深度解讀】  說起日本女性,很多讀者腦海中浮現的可能都是身穿和服、舉止端莊、溫柔賢惠的模式化形象。這種形象一方面源自外國讀者對日本女性一廂情願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源自眾多文藝作品的建構。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表面意義上與「傳統」發生斷裂,形成了本土和西方思想兼容並包的局面,這一局面奠定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因此,本文將焦點對準發生劇變的明治時期,一窺當時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運。
  • 中國文學在歐美市場仍遜於日本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說起東方文化,歐美民眾理解更多的是「日本文化」。在當代文學領域,歐美讀者熟悉的東方文學也以日本作家為主。如今,這一境況似有改變。藉助著海外出版機構的幫助,新一代中國小說家的優秀作品正在逐漸走進英語世界。
  • 從歷史角度審視文學中的兒童形象——以《小英雄雨來》等為例
    現代文學館裡陳列著許多現代文學作家的雕像,他們的作品時時提醒我們這片土地曾經也有過艱難坎坷的一段近代歷史。這些現代文學作家們之所以走上寫作道路,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才華,另一方面則因為他們當時希望自己的寫作對國民的精神有喚醒作用,使人們在麻木而悠長的日常生活中感到精神鼓舞。
  • 近代的亞洲遠東地區,為什麼只有中國、泰國以及日本保持了獨立?
    在數百年的資本主義殖民浪潮中,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列強們的殖民地,有些土地甚至直接被外國所吞併了。但從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遠東地區僅有泰國、中國以及日本保持了國家的獨立,並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有句話概括起來其原因,還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 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
    「學得小課堂」中國現代重要作家及作品【補充】: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教師資格證單選題有關「文化素養——文學素養」高分秘笈1.1魯迅(《吶喊例2:下列選項中,不屬於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是( A )。 A. 鳴鳳 B. 涓生 C. 祥林嫂 D.
  • 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詞話著作
    《人間詞話》作者:王國維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人間詞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書中,王國維以簡雋明晰、深入淺出的條分縷析,講透了中國古典美學精髓。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該書作者浸淫西學數十年,在比較文學、語文學、思想史、概念史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在考索近代中國基本概念時,往往追溯與之對應的西方概念的流變過程,進而在中西比較(既有異同之比較也有影響之比較)的基礎上揭示這些概念的深層意涵。和其他許多概念史論著相比,這是本書最顯著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 中西方文學孰優孰劣?歌德直到晚年,還對這本中國小說念念不忘
    就比如純文學肯定高於傳統文學,而傳統文學又高於現在興起的網絡文學等等。也正是因為這條鄙視鏈的存在,所以才讓一些人覺得中國文學比不上西方文學,因為中國的傳統白話文作品,僅僅才發展了百年而已。而西方的這種文學作品,已經沉澱了近千年。許多人看到這也許會對小編嗤之以鼻,會認為中國近代依然有一些非常出名的作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