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股東恐將血本無歸。
剛大筆買進,就被曝財務造假。一旦退市,譚克修等近5萬股東的投資款恐將血本無歸。
原來,6月3日當天,著名詩人、建築師譚克修大筆買進*ST斯太50多萬股。沒想到,當晚*ST斯太就發布公告稱,因財務造假,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6月4日起,公司股票開始停牌,直至公司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
對於這一結果,譚克修表示無法接受。上周末,他在微博發文稱,「若簡單地以強制退市處理ST斯太,意味著對已金蟬脫殼、荷包鼓鼓的前任操盤者而言,無傷無損,他們造的孽,完全讓還在局中的現任接盤者承擔?這處罰的不是造假者,完全是後面的受騙者?」
「之所以發聲,就是希望證監會能夠呵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操盤者造假,受處罰的不應該是後面接盤的投資者。」譚克修告訴時間財經。
截至今年3月31日,*ST斯太股東戶數近5萬(48804戶)。據公告,唐萬新、張業光、唐萬川三位德隆系核心成員是*ST斯太的幕後操盤手。其中,張業光直接參與、組織、實施了2016年度財務造假。
財務暴雷
據譚克修介紹,他以前就關注過這隻股票。後來看到這隻股票漲勢不錯,研究後覺得有投資價值:「1、2019年業績預告由虧變贏;2、股價已遠離面值退市風險;3、大股東成都國興昌以5.65個億接手8959萬股(合6.31元/股);4、新的管理班子已經就位。」
在譚克修看來,*ST斯太即將浴火重生。6月3日,譚克修大筆買進*ST斯太50多萬股,市值超80萬元。
然而,當天的一則突發消息,讓譚克修傻了眼。6月3日晚間,*ST斯太發布了《關於收到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的公告》(以下簡稱「《告知書》」),稱證監會立案調查認定,公司2014-2016年連續三年淨利潤實際為負。
《告知書》顯示,斯太爾通過虛構技術許可業務或變更政府獎勵款受益人的方式,對2014~2016年的營業內外收入和利潤進行「虛增」或「虛減」的操作,導致斯太爾在2014年和2016年年度報告中將虧損披露為盈利。
另外,公司2017年及2018年淨利潤均為負,導致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淨利潤為負,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2016年造假這個事情,任何人都沒法看出來。連願意掏巨資5.65億接盤的大股東都不知道,普通投資者如何有火眼金睛?」譚克修表示。
德隆系「造孽」
原來,唐萬新等德隆系大佬才是*ST斯太的幕後實控人。
《告知書》表示,唐萬新、張業光、唐萬川作為斯太爾實際控制人,知悉並隱瞞了財務造假相關事項等應當披露的信息,不告知斯太爾披露上述信息。其中張業光直接參與、組織、實施了2016年度財務造假。
證監會調查顯示,自2013年底至2017年底,唐萬新、張業光、唐萬川通過主導*ST斯太非公開發行、與投資人約定收益分成、實際承擔業績補償、派駐管理團隊控制董事會和管理層等方式,取得了經營管理權,能夠實際支配公司的行為,是*ST斯太的實際控制人。
此次證監會將唐萬新、張業光、唐萬川認定為斯太爾的實際控制人,也是首個將唐萬新等人認定為上市公司實控人的案例。
唐萬新等人作為曾經「德隆系」的核心成員,曾經在資本市場叱吒江湖,通過控股、坐莊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快速崛起。2003年「德隆系」達到巔峰,成為了一家擁有1200億元資產的金融和產業集團。唐萬新也因其兇悍作風被稱為「中國第一悍莊」,但隨後,德隆系資金鍊斷裂,並在2004年徹底崩塌。
2006年,唐萬新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並處罰金40萬元;2007年,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張業光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處罰金30萬元;2013年,唐萬川因犯操縱證券市場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
受騙者買單?
證監會近期已多次強調,將持續強化打擊財務造假等各類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督促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嚴格依法履行各項信息披露義務,促進上市公司規範運作,推動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高。
「財務造假嚴重挑戰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毀壞市場誠信基礎,嚴重破壞市場信心,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是證券市場的『毒瘤』,必須堅決從嚴從重打擊。」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6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0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
問題是,「現在若簡單地以強制退市處理*ST斯太,意味著對已金蟬脫殼,荷包鼓鼓的前任操盤者而言,無傷無損。他們造的孽,完全讓還在局中的現任接盤者承擔?這處罰的不是造假者,完全是後面的受騙者?」譚克修質疑道。
譚克修表示,他根據公開信息、覺得是安全了才去買。比如,如果19年年報是繼續虧損,就不可能有人繼續去買,就是因為「扭虧為盈」,大家才有信心去買;大股東以每股6.31元的價格接盤並取得了控制權,他們對公司的認知和資本運作、重組,有信心才會去接這個大盤子。「而我們作為中小投資者,每股只需花1塊多錢就行,有市場空間才願意跟進。」
譚克修認為,監管部門的處理的結果應該是誰將為這個事情買單,而不是讓投資者替造假者買單。不管依據的是什麼法規,如果處理結果是讓造假者受益,讓後面眾多無辜接盤者躺槍,這樣的方式,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如何真正照顧到5萬無辜小股東的利益,才算是真正在用心地呵護這個市場。(北京時間財經 譚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