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紅杏李圖/網絡
有些人是用來成長的,有些人是用來刻骨銘心的,有些人是用來懷念的,有些人是用來忘記的。
《北京女子圖鑑》在剛播出時曾引起一陣熱議,劇裡講述在職場中摸滾打爬的過程,非常接地氣,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其實在我看來,《北京女子圖鑑》裡女主陳可一路所遇到的每一段感情,又何嘗不是她內心逐漸成長,逐漸豐滿的過程。她所做的每一段感情的抉擇對於我們都有現實的啟發意義。
女人的一生,都會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總有些人會來,也有些人會停留,還有些人會離開。
陳奕迅有句歌詞:
"把一個人的溫暖,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讓上次犯的錯反省出夢想,每個人都這樣,享受過提心弔膽,才拒絕做愛情戴罪的羔羊。"
愛是一場修行,年輕的時候,如果你什麼都沒經歷過,你是無法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只有吃過虧上過當流過眼淚後,你的內心得到了成長,思維變得成熟,你才算是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懂得如何恰到好處地愛一個人。那時的我們終於明白,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異性,也是一個可以溝通的靈魂。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姆的《愛的藝術》一書裡認為:
"愛情是一種與個人的成熟度密切相關的感情。我們只有努力掌握愛他人的能力,才能收穫真愛。"
愛一個人不難,難的是找到你一個你愛他,而他也真正愛你的人。要找到真愛,不是撞大運,不是隨便挑挑揀揀,你要先具備愛的能力,實現你自己,完成你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才有能力"不做愛情戴罪的羔羊",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Mr Right".
這既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蛻變的過程。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陳可遇到的幾段最經典的感情,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心的渴望和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那個最適合自己的人,收穫自己的幸福。
1. 初戀:人生的出場順序很重要,過早遺憾,過晚不易。
陳可和楊大赫是大學時期的戀人,是彼此的初戀,這段感情未經社會世事的浸染,純真而又美好。
朱德庸說:"每個印象最深刻、最懷念的是夭折的初戀,因為它沒有繼續下去。 "
初戀大概是每個人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那個人對於你來說是,不想說、不能想、卻也不能忘,他只適合放在心底收藏。多年後你想起這麼個人,他的出現曾讓你對未來充滿期待,也讓你的未來充滿遺憾。
在劇中後期,陳可要和初戀楊大赫見面的時候,精心打扮自己,可見這段感情在她心裡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初戀為什麼會在我們心裡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
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法則:
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它會在對方的頭腦中佔據主導地位。
所以和楊大赫的這段初戀在陳可心中烙下深深的刻印,就算後來她經歷了數段感情,也難以覆滅這段記憶。
但是這種戀情美好卻也易碎,一遇到現實生活的碰撞,很快就會瓦解。那時的他們還太年輕,未經世事,沒有更好的能力去安放和維持這段感情。
但是陳可其實是幸運的,因為楊大赫是懂她的。他知道陳可志在遠方,不是一個甘於在家洗手作羹湯照顧別人的女人,就算勉強把她留在身邊,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會在現實的困難中日漸消弭,成為一對怨偶。還不如現在放她自由飛翔,讓她去尋找自己的天空,給這份愛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所以他對陳可說謊,說自己愛上別人,要和她分手,這段最純真的感情就這麼結束了。
多年後,兩人見面,陳可從楊大赫的妻子口中得知當初分手的真相後,她抱頭痛哭。
安東尼曾說:"後來我終於知道,它並不是我的花,我只是恰好途經了它的盛放。"
初戀可貴,可惜我們相愛太早,終是不能終老。那時的我們還太年輕,不知道那些暫時的錯過,會變成永遠的遺憾。
2.相愛,是兩個人向著同一個方向,做著同樣的夢
張超是陳可在繼初戀後談的第二段感情,他有才華又努力上進,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計劃,對陳可也是真心實意,妥妥的"經濟適用男"。很多人都為這段感情感到可惜,覺得不能理解陳可和張超分手的決定,認為她太過物質。
如果陳可是一個宜家宜室,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張超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他顧家又有能力,可是她不是。陳可事業心強,一心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她不想過那種小心翼翼而又斤斤計較的能夠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她有自己的欲望,張超無法滿足她的欲望,也不欣賞她為實現欲望所做的努力。在張超的心中,女人不該有那麼強的事業心,在家做賢妻良母才是正事。
其實兩人沒有錯,錯的是她和張超人生觀不契合,他們對未來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標不一致。
情感專家塗磊認為:"戀愛靠五官,結婚靠三觀。"
人常說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其實感情也是一樣的"三觀不合,不要湊合"。你的生活想要詩和遠方,他卻想要眼前的苟且和歲月靜好。沒有說誰對誰錯,只是大家想要的人生不一樣。就算為了當時的感情彼此遷就,但是日子一長,感情的裂痕也會在時間的流逝中越來越大。雖說婚姻要靠磨合,但是有些東西是磨合不了的。你硬生生把她稜角磨平,那她就再也無法從這段感情中感受到幸福。
就如陳可和張超的矛盾終於在她生日那天爆發,兩人終於分手了。她在心裡對張超說:"我愛你,但我好像更愛我自己。"
陳可想要很多,她不想要張超認為的那種差不多的平淡人生,陳可無法壓抑自己的欲望,說服自己過這種相夫教子的生活,這比在外漂泊更加令她恐懼和不安。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有句話:
"相愛不是兩個人看著彼此,而是兩個人看著同一個方向。"
如果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但是做著不一樣的夢,朝著不一樣的方向,就算彼此再怎麼努力,兩顆心也只會越來越遙遠。
婚姻裡,人品決定底線,三觀決定上限。兩人想走的路都不一樣,婚姻如何長久?有人說婚姻的本質就是一場合作,而且是極其緊密複雜的合作,如果雙方合作目標和方式都不一致,這樣的感情,遲早會被矛盾和分歧耗光。好的婚姻,應該是能讓我們發光,而不是讓我們變成怨婦,黯淡無光。
一個和你有著同樣三觀的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會明白你內心的渴望和追求,他能站在你的角度上為你著想,而不是自私到只顧自己的感受,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你,要你配合。這樣的人,遇到日後婚姻生活的磨合,你所有的優點和缺點,他都可以找到包容的理由,你的幸福感才會增強。如果你接受不了對方的人生觀,也不願意改變或妥協,不如趁早分開,不要湊合,免得日後兩人痛苦。
3.愛情,要是摻雜別的算計,就不是真的愛情
富二代于洋大概是每個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海歸、高學歷、年輕帥氣、家境富有而又上進,和他在一起能夠滿足你的虛榮心。但是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也很容易讓我們迷失了自己。就如陳可因為條件的不對等,讓她和于洋在一起時,心裡會自卑,會擔心自己留不住條件這麼好的男人,所以她處處迎合于洋的喜好,從而讓她在這段感情裡不斷地付出,完全失去自我。
沒錯,剛開始于洋確實被陳可的外貌性格吸引,但是條件上的不對等,也讓于洋在心裡有點看不起陳可,所以他不想公開兩人的關係,覺得她上不了臺面,要求她去學英語,要求她懂事。
這種人只想讓你做他生活裡的調味劑,給生活增添一點趣味罷了,想要步入婚姻,是沒有可能的。
正如近現代詩人卞之琳所說的: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他只想你裝飾下他的夢,想要上位,那是做夢。
陳可處處委屈自己,不斷付出,想借自己仰望的人輕裝上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卻不知道她所仰望的那個人也想借勢均力敵的人,助自己錦上添花。
所以當陳可借母親向于洋逼婚的時候,他說:"戀愛和結婚不一樣,我不適合結婚。"轉頭,他又向一個白富美求婚,正如陳可上司說的:"他並不是不想結婚,只是不想和你結婚。"
在于洋的價值觀裡,他的婚姻模式就是一場交易。如果這場婚姻,能讓自己增值,他就欣然接受;如果這場婚姻對他毫無利益,他就會覺得這筆生意不划算。
莎士比亞說:"愛情裡要是摻雜了和它本身無關的算計,那就不是真的愛情。"
愛情就像拾貝殼,不要撿最大、最漂亮的,要撿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如果你在其中完全迷失了自己,沒有自我的付出,並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4.婚姻,就像一雙鞋,切莫貪圖了鞋的華貴,而委屈自己的腳
陳可和北京男何志結婚完全就是恨嫁心情。那時的她覺得年紀到了,就飢不擇食地和一個外在條件看起來不錯的人結了婚,事實上她根本不了解何志的為人和家庭,也沒有想清楚對方適不適合自己,這種缺乏理智的結婚心理,也給自己的婚姻埋下了禍根。
其實像何志這樣條件的人,北京戶口,公務員,有房有車,就算是我們,估計也會做和陳可一樣的選擇。
但是茨威格說了: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陳可看中何志的北京身份,想在北京落地生根,就匆匆和他結了婚。婚後她才知道何志沒有上進心,作風懶散,喜歡賭博,沒有主見,就是一個妥妥的"媽寶男"。
當你嫁給一個不肯長大的男人,從此就是給別人當媽,和這樣的人結婚,就如同養孩子,處處要你操心。這種人根本不會關心的你感受,更不要奢望他會調解你和他父母的矛盾。他就是一條寄生蟲,依附在父母身邊長大。在這種婚姻中,什麼互相扶持,共同成長,遮風擋雨,全都是空談。他就像個養尊處優的小王子,你要麼像是個上不了臺面的小三,被其父母壓得喘不過氣來;或者像個操勞的老母親,一輩子操不完的心。
所以當陳可和何志父母為了房子利益而意見分歧時,就別怪被他啪啪打臉,何志這種人根本沒有愛的能力,你還奢望他愛你,能為你排憂解難?這是妄想。
許多事情,只有經歷過了,才會懂得;許多感情,只有痛過了,才會成長。陳可的這段婚姻的失敗,錯就錯在她沒有看清自己的需求,沒有堅持自己的本心。
就如莫言所言:"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切莫貪圖了鞋的華貴,而委屈自己的腳。"
婚姻這雙鞋,你穿上了就會知道,腳比鞋重要。
5.這世上最好的愛情是,對方的優點,你正好欣賞,對方的缺點,你正好不在意。
廖一梅說:"人的這一生,遇到愛,遇到性,都不是什麼稀罕事兒,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陳可最後為何會選擇一個結過婚還帶著個兒子的許醫生?因為許斯明懂她並欣賞她,也因為一路跌跌撞撞走到這個階段,陳可的內心已經逐漸成長和豐富,在這個時候,她終於懂得了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男人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正如劇裡,陳可曾經問過上司顧映真:"有欲望的女人,男人是不是不喜歡?"顧映真當時的回答是:"找一個,跟你有同樣欲望的男人,這就不是問題。"其實那個男人不僅要和你有同樣的欲望,還要能理解你的欲望,並支持和欣賞你為實現欲望所做的一切努力。
愛情,不是自私的佔有,也不是商品的交易;愛情是,我遇到你,願意去愛你,關心你,尊重你的個性,了解你的需求,並欣賞你的追求。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說道: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當你全面發展自己的人格,成為真正的自我,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有著自身的獨立和精神的歡愉。在這樣的愛裡,你才不會失去自我,而是和對方一起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過著和諧美妙的日子。這段感情,也能讓你們彼此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英國哲人羅素認為:
"真正的愛情全然不同於老爺子式的得意。它令精神歡愉,卻不是只滿足本能的快感。只有令本能和精神同時獲得滿足,才是幸福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因素。"
寫在最後
青春文學作家雪小嬋說:"有些人是用來成長的,有些人是用來刻骨銘心的,有些人是用來懷念的,有些人是用來忘記的。"
對於光陰中遇到的種種感情,面對那些來去我們身邊的人,不必傷感,不必懊悔,要先修煉自己,實現自我,找準自己的定位,那些屬於你的幸福和真愛才會不請自來,姍姍翩然。
正如美國著名音樂記者查爾斯·R. 克羅斯說的:"你內心裡必須先接受你自己,然後才能找到適合你的地方。"
我是桃紅杏李,專注於個人成長,喜歡溫情的文字,歡迎點讚、關注、收藏、以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