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對著瞬息萬變,沒有理性,沒有秩序的客觀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制、阻礙。
《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文中,主人公湯姆作為最底層的黑人,他在這茫茫的世界裡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也不能給妻兒的幸福快樂以永久的保障。在被奴隸制度左右的三起三落的命運起伏中,他每一次暫時的解脫和跌入低谷,湯姆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今天我以《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湯姆叔叔為核心,聊一聊湯姆叔叔悲劇命運的表現以及所引發悲劇性的原因。
一、湯姆叔叔人生經歷的三起三落
(一)「忠」於職守,悲劇命運的序幕被拉開
湯姆出生在北方的種植園,童年開始就伺候主人,成年後當上了家奴總管。湯姆能幹、仁愛、忠誠,只要能讓別人多受益,寧願自己多受苦。從現代化角度看,湯姆就是老闆最喜愛的那一類員工:凡事都先為公司考慮,兢兢業業、從不抱怨。
然而,湯姆的品德再高尚,在主人眼裡不值得一提,奴隸主謝爾比為了抵債,打算將忠心、勤勞的老湯姆賣掉。得知這一消息時,伊莉莎勸他逃走時,他卻選擇了留下。他有自己的信仰,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主人奢侈的剝削生活。
湯姆的錯誤在於他沒有分清自己與奴隸主是兩個獨立階級,他不僅從不反抗,而且「愚忠」於自己的主人,他以這種方式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也為自己的悲劇命運拉開了序幕。
(二)命途多舛,微光消散後終將面臨黑暗
經過拍賣,湯姆落到了兇殘的奴隸販子赫利手中,坐上了「美麗河」號輪船,駛往俄亥俄州。昔日的美好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湯姆似乎也開始思索自己的命運。此時,湯姆救起溺水女孩伊娃,命運出現轉機,他再次住進阿拉丁似的宮殿中。因為他對主人的真誠、勤儉持家,和伊娃成為好朋友,他日益受到主人聖克萊伊的器重和喜歡,克魯伊大嬸也在積極準備贖回湯姆。
然而,隨著天使化身的伊娃身患惡疾離開人世,湯姆的生活又落到了低谷。主人一家被悲傷的氛圍籠罩,他們甚至想搬回城裡來改變生活。此時的湯姆只有藉助《聖經》來安慰自己和主人聖克萊伊的痛苦。
(三)顛沛流離,最後在沉默中死亡
由於聖克萊伊愛女心切或者是對湯姆還心存一絲感恩之情,他決定還湯姆自由之身。欣喜若狂的湯姆仿佛迎來了曙光,無比期望這一天的到來。命運就是愛作弄人,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湯姆等來的不是一張釋放令,而是聖克萊伊意外死亡的噩耗。
由於女主人決定賣掉所有的奴隸,湯姆落入兇殘的奴隸主萊格裡手中。萊格裡兇殘成性,把黑奴當作會說話的牲口,隨意打罵,任加私刑。面對如此殘酷的私刑,湯姆雖然懷恨在心,但他仍然沒有做任何反抗,一點也沒有。最終由於奴隸主懷疑湯姆幫助農場的兩個奴隸逃走,將湯姆毒打致死。
二、湯姆叔叔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一)社會原因:
1.南方陽光下的罪惡
美國奴隸制度形成於十七世紀,亦即殖民地創建時期,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才被內戰的炮火所摧毀,一共存在了二百多年之久。這是一個極其黑暗的、殘酷的剝削制度。
在廣闊無垠的貝雅大陸上,生活著不計其數的人和動物,而在看似祥和的人類社會中,卻有著那麼一群人,他們勤勤懇懇,起的比雞早,睡的比雞晚。而他們的僱主,那些享受著榮華富貴的家園族長們,卻坐享其成肆意驅使著這些單純勤勞的人們,並美其名曰賜名他們為「黑奴」。
在種植園中,黑人奴隸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還經常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受到懲罰。懲罰包括鞭打、毆打、火刑、烙刑、監禁等。當奴隸拒絕服從或是故意違抗命令時會被施予刑罰,奴隸主或監工為了重申自己的絕對掌控時也常常虐待奴隸。在較大的種植園內,對待黑人奴隸通常更加殘忍,他們常常被監工虐待。而在較小的蓄奴家庭中,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關係相對較好,還較為人性化。
種植園主們像驅使騾馬一樣地對待他們,黑人奴隸的生活在南方的陽光下充滿了黑暗,黑人奴隸似乎生活在地獄中。黑奴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仍在勤勤懇懇的工作著,哪怕像湯姆叔叔這樣「忠誠」、「勤勞」,終究難逃其悲慘的命運。
2.宗教對奴隸的麻痺作用
早先基督教認為使用奴隸是不公正的,而且破壞了自然律,到了《彼得前書》則說:「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要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他。」
湯姆悲劇的社會原因在於基督教的麻痺作用。基督教自形成以來,《羅馬人書》訓誡說:「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任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奴隸主們向奴隸們灌輸宗教思想,用基督教的仁義麻痺奴隸,使奴隸們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都獻給主子,湯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個人原因
尋找悲劇的根源,最終還得聚焦於人物本身,深挖他的性格、心理思想等。我認為,湯姆自身的性格是其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湯姆沒有知識和文化,沒有反抗精神,只有對主人的忠心。在遭遇命運不公之時,湯姆只有念《聖經》尋找心理慰藉。
如同鮑德溫評判的:「斯託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湯姆叔叔,是一個被剝奪了人性,去掉了性慾,為的是能給他穿上謙卑與忍耐的外衣而使他的靈魂得到拯救。」
魯迅小說《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於他一味的懶,懶得出奇,沒有任何收入,全靠偷。偷到被打折腿了,爬不動了,沒得吃了,就只有等死了。可以說,孔乙己是被自己餓死的。至於因為偷竊被別人毒打,那只是對他「懶」的懲罰,並不是根本的死因。
因為挨打之後,他本該反省、悔改、變得勤勞,但是他沒有任何改變。等到也許在生命最後時刻想要改變時,傷病已不給他機會,他也喪失了改變的體力。孔乙己死了,不是他沒有求生的能力,而是他不運用自己應有的能力。也不是別人不讓他生,而是他懶得劣根性把他逼上了絕路。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苟奴隸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視,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語,常被人理解為是魯迅對孔乙己的態度。同樣,這個詞也可以概況湯姆叔叔的個人形象,兩人的相似之處在於唯唯諾諾、逆來順受的性格最終導致他們難逃厄運。
相反,伊麗莎不是一個俯首貼耳聽主人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哈利後,就連夜帶著兒子在奴隸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喬治·哈裡斯是附近種植場的奴隸,也伺機逃跑,與妻子匯合,帶著孩子,歷經艱險,終於在廢奴派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抵達加拿大。逆來順受、聽從奴隸主擺布的湯姆難逃死亡的命運,而敢於反抗、敢於鬥爭的喬治夫婦得到了新生。
結語
湯姆的悲劇命運揭露了黑人在種族壓迫下的生活慘狀以及黑白兩個世界無法調和的矛盾。作為一篇戰鬥檄文,《湯姆叔叔的小屋》它深刻反映了南方社會的黑暗和落後,使人類更加堅定地追求種族平等。
小說在喚醒受壓迫人民和整個世界起來反抗奴隸制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講,《湯姆叔叔的小屋》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