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五!中國速度!

2020-12-21 騰訊網

▼▼▼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發射深空探測器,需要運載火箭提供足夠的發射能量,使探測器獲得足夠大的初始速度。在分離速度確定的條件下,重量越大的探測器,所需要的發射能量也越大。

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當時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三號乙火箭,大約可以將兩噸左右的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地火轉移軌道發射能力,超過了5噸。因此,發射「天問一號」任務的大號探測器,只有「胖五」能夠勝任。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2006年國家正式批准立項研製,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可謂十年磨一「箭」。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外形巨大,總長約57米,箭體直徑達到5米,而此前我國現役火箭箭體直徑最大的只有3.35米,由於其顯著粗壯的外形,被網友親切稱為「胖五」。

▲史嘯攝

長徵五號不僅是我國最高、體積最大的火箭,也是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長徵五號火箭起飛質量約87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運載能力,比長徵三號乙火箭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大幅提升了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把中國火箭送入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主流火箭陣營。中國未來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星探測任務,都將使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胖五」飛出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

此次發射最大的看點是「胖五」將首次飛出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託舉探測器完全脫離地球引力,奔向火星。第二宇宙速度也稱為逃逸速度,達到這一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將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說。

「胖五」提供的發射能量(也就是分離時探測器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將是探測器飛往火星的主要能量來源。探測器與運載火箭分離後,將開啟漫長的奔火之旅,大約要飛行7個月的時間,期間還需要經過中途修正,修正軌道偏差。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

在靠近火星附近時探測器將實施制動,實現被火星的引力場所捕獲,進入周期約10個火星日的環火橢圓軌道,再擇機實施軌道機動,進入周期約2個火星日的橢圓停泊軌道,完成著陸區預先探測和著陸點調整後,擇機釋放著陸巡視器。環繞器隨即進行軌道調整,進入中繼通信軌道。

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進入火星大氣,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反推發動機等多級減速和著陸腿緩衝,軟著陸於火星表面。巡視器與承載平臺分離,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科學探測。

「天問一號」將一步完成

「環繞、著陸、巡視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由該院抓總研製的「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通過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我國將驗證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基礎工程體系夯實基礎,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天問一號」漫長旅行中要闖過三大關卡

第一關:捕獲!火星快抓住我

「天問一號」將作為我國第二個進入環太陽軌道(第一個是「嫦娥二號」)的深空探測器直飛火星,想要讓它能安然被火星捕獲,就需要分別克服幾個難點:

1、捕獲問題

火星的質量比較小,其引力捕獲範圍也比較小,想要被火星捕獲,就需要極其精確的軌道才能實現。不過按照此前「北鬥」系列衛星高超的發射精度來看(同步轉移軌道遠地點精度2公裡,相當於近地點速度僅有每秒幾釐米的差異),這顯然不是問題;

2、通訊問題

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5000萬公裡到4億公裡不等,考慮到被火星捕獲的時候兩個星球之間的相位,顯然,比起「嫦娥」系列任務38萬公裡的距離而言,是數百倍的差距。如此深遠的距離導致探測器天線發出的信號將變得十分微弱,因此需要地面構建深空探測網絡(Deep Space Network, DSN)。

我國的DSN已經初步建成,而且證明了其能力:幾年前我國利用這套系統跟蹤飛出地月系的「嫦娥二號」,直到8000萬公裡的深空,依然能夠與之通訊;如果把標準放寬一點,僅僅是追蹤太空飛行器的話,2015年,我國研究團隊就已經測量到了47億千米外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同時,隨著今年70米口徑深空天線在天津落成,以及與歐空局的深度合作,我國深空探測通信的問題顯然也已得到解決。

第二關:制動!進入環火星軌道

「天問一號」被火星捕獲之後,為了能夠進入環火星軌道,需要其能夠在近火星點進行制動,進入一個環繞火星的橢圓軌道且長期保持運行。

在被火星引力捕獲的30顆探測器中,除去3次飛掠任務與7次不進入軌道直接進入火星大氣層著陸的任務之外,僅有3顆衛星進入環火軌道失敗,這其中既有探測器本身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在此階段的難點主要在於:

1. 指令注入問題

在進入環火軌道的階段,地球與火星的通信延遲在十幾分鐘,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通過人工即時操作,只能預先注入指令的辦法來控制探測器。不過這個問題對於一個已經發射了數百顆人造衛星的國家而言不是難事,這與日常的發射任務的控制原理本身就是一樣的。只要不發生上世紀末美國的「火星氣候探測者」探測器因為控制系統採用公制單位,而地面人員注入了英制數據導致其直接進入火星大氣焚毀的低級錯誤,那麼這就不是問題。

2. 器件壽命問題

我們注意到,之前有兩次失敗任務是由器件損壞引起的,不過這兩次失敗的任務都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提升,這個問題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至少21世紀以來進入火星軌道的探測器,它們都在預定軌道上運行得好好的。

第三關:下降!死亡七分鐘

在進入火星軌道之後,「天問一號」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對火星表面進行測繪。等獲取合適的落區圖像之後,「天問一號」的著陸器將與軌道器分離,進入下降階段。

▲火星表面崎嶇不平。圖片來源:NASA

下降階段的時長往往在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美國人喜歡稱之為「死亡七分鐘」,這是由於他們的著陸器大部分跳過了進入環火軌道步驟,直接高速進入火星大氣層。而「天問一號」採用類似於上世紀美國「海盜號」探測器的方案,從火星的大橢圓軌道進入大氣層,速度更為緩慢一些,在火星大氣層中的飛行時間會比七分鐘長一些,技術難度相對要低一些。因此儘管我國一次性實現「繞落巡」的設置比較激進,不過難度仍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但這絕不意味著登陸火星的任務就如同遊戲一般簡單。在此前15次火星著陸任務中,成功完成軟著陸任務的有12次,但真正能實現有效數據傳輸的僅有8次,且這8位幸運兒都是美國研製的探測器。「天問一號」想要打破「美國魔咒」,圓滿完成著陸任務,一次性實現「落、巡」兩步,同樣需要克服幾個難點:

1. 自主著陸問題

儘管「嫦娥三號」與「嫦娥四號」已經成功完成了地外天體的自動著陸任務,但要注意的是,著陸月球是全程使用反衝發動機的,影響因素少;而且地月之間的通訊延時僅有一秒多,一旦在某些過程發生問題(例如懸停避障階段),人工操控也能予以挽回。

而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相對月球而言較高,無法實現全程動力下降;雖然可以利用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輔以降落傘,可以較大量地削減下降階段需要的燃料,然而火星大氣過於稀薄,即便大面積展開降落傘,其末速度還是較大,因此仍然需要利用發動機反衝下降;且地火通訊延遲高,人工無法幹預,此外還有火星近地面空氣的擾動問題等等,因此一切複雜的操作只能靠著陸器自己完成,這對於自動控制的要求無疑上了一層臺階,是下降段任務的最大難點之一。

2. 著陸器元器件可靠性問題

除了直接因為控制系統失靈的問題之外,著陸過程中產生的震動,火星獨特的環境也將令元器件失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儘管現在太空飛行器件的可靠性都有了質的提升,令近年來的火星任務成功率不斷走高,但相關問題仍然存在——例如降落傘或者電池板會不會卡死,電池板會不會因為火星揚塵而導致失效等等,這些核心問題關乎任務能否順利完成。

▲我國火星探測器示意圖。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好在這些難點在地面上都一一進行了演示驗證,特別是去年11月的模擬火星重力的著陸器動力下降實驗,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在登陸火星上的充足準備。

▲2019年11月,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馬俊/攝

END -

來源:新華視點 人民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 知河北

相關焦點

  • 中國「探火」任務為何非「胖五」莫屬
    7月17日,被稱作「胖五」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這次任務將是「胖五」的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我國的「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胖五發射」:中國執行地外行星探測發射任務的裡程碑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簡稱「胖五長五」,網友稱之為「胖五」)在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起飛,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轉移軌道,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根據發射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加速到每秒11.2千米以上的速度,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除此之外,火星探測任務需要建立火星離地球比較近的位置關係,此間的時間窗口足有26個月。「除了本次中國發射,阿聯已經發射,美國馬上也會在這個時間點發射。」錢航說,火星探測發射時間都會在這個時間點,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
  • 四組數字看「胖五」為了「奔火」有多「拼」
    央廣網北京7月23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朱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也就是胖五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胖五」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今年第二次執行發射,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
  • 為什麼必須是「胖五」?
    據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專家介紹,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重量達5噸左右。為此,搭載探測器的火箭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才能讓探測器脫離地球引力,且不奔向其他天體。而讓5噸重探測器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我國目前只有「胖五」能做到。 2016年11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我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實現了9噸到25噸的跨越。
  • 三戰三捷,「胖五」成就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第一功臣」
    事實上,重溫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胖五」一掃2017年發射失利的陰影,三次出徵,都承接著我國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並且三次均告捷,是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名副其實的「第一功臣」,下面我們再來重溫這段歷程。
  • 「探火」任務為何要用胖五發射?
    7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新華社發(張高翔 攝)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胖五」已執行發射三類任務,媒體:長徵火箭家族的實力擔當
    至此,「胖五」已經先後執行過發射高軌大衛星、發射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發射深空探測器三類任務。科技日報記者從一院了解到,後續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計劃於年內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為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作出貢獻;2021年一季度,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還將執行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任務。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胖五」飛天 箭指星辰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夜空中畫出一道金色的弧線,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一飛沖天
  • 「胖五」的3個「八卦」
    除了人們已經熟悉的基礎資料——最大、最胖、體內「冰冷」、殼體「薄如蟬翼」,「胖五」還有其他3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在這一次被挖掘了出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帶您一探究竟。臭美?隨身帶21個自拍相機「明星」都有些個人的小癖好,火箭裡的明星「胖五」也不例外。
  • 胖五!嫦五!相當威武!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
  • 思客問答丨「胖五」是誰?
    它就是被航天人親切地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圖片來源:中新網12月21日,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前後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胖五」到底有多胖?如此碩大的身軀有什麼用?從發射失利到重新出徵,「胖五」為何引發如此關注?「胖五」到底有多胖?
  • 發射「嫦五」的「胖五」來自這個神秘的火箭家族
    日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胖五」送「嫦五」出徵,真正進入倒計時!身材壯實的「長徵五號」將用最穩固的陪伴,助「嫦五」開啟「九天攬月」之旅,書寫「浪漫故事」。而如果走近長徵五號,它的背後可是有一支神秘的新一代火箭家族哦~長徵五號:不是虛胖,是壯!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五」要選在凌晨?看完你就懂了→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運送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複雜的航天任務,為了盡全力保障本次任務,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運載能力最強的「胖五」——長徵五號親自上陣,護送最複雜的航天探測器——嫦娥五號,力圖保證「嫦五」順利落月,帶回月球第一抔土。
  • 嫦娥五號歸來,「胖五」又將迎來新任務,吹響中國空間站集結號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歸來,世界各國再度將目光聚焦中國。作為目前全球航天領域的探索先鋒,我國在航天事業戰略上循序漸進,一系列發射任務正在緊鑼密鼓地安排推進。據悉,此前完成發射「嫦娥五號」任務的「胖五」長徵五號又迎來了新任務。明年,它將把我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天和」送入太空。
  • 解讀|為何「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人類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探測月球的方式基本相似,包括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等五種。在分離速度確定的條件下,重量越大的探測器,所需要的發射能量也越大。在長徵五號火箭出現之前,當時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三號乙火箭,大約可以將兩噸左右的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地火轉移軌道發射能力,超過了5噸。因此,發射「天問一號」任務的大號探測器,只有「胖五」能夠勝任。
  • 定位精度毫米級:「大火箭」座駕護送「胖五」完成垂直轉運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定位精度毫米級:「大火箭」座駕護送「胖五」完成垂直轉運作者 郭超凱 姜哲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垂直轉運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 「胖五」今年第二次執行發射,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
    「胖五」今年第二次執行發射,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完成!】今天12時XX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也就是胖五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約2000多秒的飛行後,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胖五」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今年第二次執行發射,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
  • 胖五!
    攝影:郭文彬 908天的等待期盼 讓「胖五」一飛沖天成為周末最火的熱點 這個周末,「胖五」相關話題三上微博熱搜,累計閱讀量超過12億,參與討論超過20萬。
  • 「胖五」天津總裝團隊凱旋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便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在濱海新區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以下簡稱天津大火箭基地)「誕生」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大推力運載火箭,就是大家口中的『胖五』火箭。它也是我國直徑最大的火箭,技術創新達到95%以上,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
  • 為何「胖五」要在凌晨送「嫦娥」?
    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選擇凌晨升空?對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錢航博士作了解讀分析。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胖五」飛向宇宙的時候,正好是地球把太陽光直接遮蔽住,避免有太多太陽輻射對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影響。太陽活動對於嫦娥五號來說是非常複雜和麻煩的,特別是其中爆發的太陽風會干擾其中的電子信號傳播,直接影響科研人員對嫦娥五號的操控。太陽活動三是晚上的天空雲層更少,有利於信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