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中、深烘的咖啡到底有哪些不同?

2021-02-17 Linkacoffee領咖咖啡

說起咖啡烘焙度,眾所周知的咖啡烘焙度為美式術語:淺烘焙、中烘焙、深烘焙。

咖啡烘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物,通過不同烘焙程度會呈現出不同的咖啡風味,越深烘的咖啡豆風味口感就越醇厚,酸度越低,而苦味就越高。

 

咖啡烘焙的程度在外觀上呈現出淺、中、深的顏色。雖然這並非最準確用來判斷烘焙度的方法,因為有些咖啡天生會比其他咖啡顏色深一點或淺一點,但這還是最方便判斷烘焙度的方法。選購咖啡時,你會發現不同烘焙度的咖啡有其各自的特性。


淺烘焙咖啡豆有著淡咖啡色的外觀且油脂較少,是所有烘焙度中酸質最明顯且最鮮明的咖啡。

不同地區生長的咖啡以淺烘焙呈現時,最能展現該支咖啡的品質,絕大多數品嘗到的都是咖啡原始的風味,而這也是杯測常用淺烘焙豆測試的原因。淺烘焙會使咖啡未熟豆或瑕疵豆的缺陷更明顯,因此都需挑選高品質的咖啡生豆進行烘焙。

領咖的耶加雪菲G1等級咖啡豆,擁有淡淡的柑橘味,淺烘能更好的詮釋它的味道,也只有高等級新鮮的咖啡豆才敢使用淺烘。

中度烘焙咖啡豆相比較淺烘咖啡豆有著更深褐色的外觀,咖啡的油脂也可在表面就看得到。中烘焙咖啡香氣適中,平衡酸質與醇厚度,也保留了咖啡豆原始風味,但咖啡鮮明的酸質會因為烘焙過程而被飽滿的醇厚度取代。中度烘焙的咖啡豆常做美式咖啡或混合咖啡之用。

來一杯領咖中度烘焙的曼特寧,你可以感受到唇齒留香。濃鬱的黑巧克力味與牛奶混合是最佳的搭配。

深度烘焙咖啡豆外觀呈深褐色帶黑,有豐富的油脂。咖啡在深烘後,其原始風味幾乎會消失,你很難在深烘咖啡中喝到咖啡的地域性風味,或是批次處理的風味特性,咖啡淺烘時的鮮明酸質會被深烘的醇厚度所取代。

當品嘗深烘咖啡時,口感濃烈,像巧克力的風味,幾乎只能喝到烘焙時產生的風味,苦味較濃。

 

每個人偏好的烘焙度都很不一樣,不同烘焙度呈現出咖啡不同的特性,知道這些可以幫助你更了解不同性質的咖啡,無論你偏好的是淺/中/深烘焙。

可以試試看不同種咖啡搭配不同的焙度,嘗試後才能知道什麼是你喜歡的烘焙度的咖啡!領咖的掛耳包,讓你一次嘗遍從淺到深的烘焙咖啡,輕鬆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


‍解鎖更多風味咖啡

相關焦點

  • 喝淺、中烘咖啡有這3大好處!
    喝淺、中烘咖啡對身體有什麼益處呢?也因為「一爆」的豆子碳化不深,同時能保留豆子本身的香味及酸味,因此淺中焙的咖啡豆,大多會有酸氣十足的果香,像是蘋果、檸檬、橘子等風味描述..。在烘焙的世界並沒有唯一正解,所以這正是考驗著烘豆師是否熟知每款不同豆子的特性,烘出最想要表現的風味。 仔細看便利商店中豆槽裡的咖啡豆,為什麼總是黑的油亮呢?原因是一路烘到底的深度烘焙,會讓焦苦味掩蓋、破壞咖啡的原始風味,如此一來,不論咖啡豆的等級高低,都只剩下焦苦的味道。再加上牛奶後,更是容易掩蓋瑕疵豆的缺陷。 因此,一支具有獨特風味的精品咖啡豆,必須要利用中淺焙,才能讓它的風味散發到極致。
  • 「淺烘」、「中烘」、「深烘」?由淺入深,講解咖啡烘焙
    在烘焙咖啡的環節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咖啡風味和口感的要素。像是烘焙時間的長短、烘焙方式、烘焙程度的不同,甚至是咖啡豆量的多寡或烘焙師本身的經驗和手感等,分秒之間就有相當大的差異性,使烘焙這門學問變幻莫測,也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 精品咖啡,只能淺中烘焙?
    主流的第三波精品咖啡現在的咖啡館,經常強調自己是「精品咖啡」。到底「精品咖啡」是什麼?為什麼如野花盛開的自家烘焙中,有超過九成的店家選擇用所謂的淺中烘來詮釋咖啡生豆的風味呢?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咖啡文章,大部分咖啡愛好者應該都聽說過,現在咖啡世界裡正流行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
  • 咖啡師養成記 | 手衝咖啡衝煮深烘咖啡有什麼技巧?
    而帶有原本「咖啡味」(甘苦香濃)的深烘咖啡卻難以虜獲萌新的心。如果說淺烘咖啡是森林中翩翩起舞的少女,那麼深烘咖啡就是沉著穩重有內涵的大叔了。那麼今天就來層層刨析這位「大叔」的心。 說到深烘咖啡,必然會聯想起「油黑髮亮、濃稠、焦苦、香濃」等關鍵詞。其實不難看出,大家對於深烘咖啡與淺烘咖啡最大的區別就是「深烘苦苦苦,淺烘酸甜香。」
  • 那些年我讀過的咖啡書籍「咖啡烘豆科學」開篇
    春節原本計劃去雲南咖啡產地轉一圈,但因為疫情只能老實呆在家裡給大家更新文章,咖啡烘焙的書籍也讀過一些,但目前只有這本「咖啡烘豆科學」比較符合目前主流的烘焙方式,更符合精品咖啡的精神。當然這是一個相對的,即使你使用再優質的生豆烘焙一些中美洲高海拔咖啡豆,還是需要使用相對深一些的烘焙度,甚至你的發展率超過20%也是有可能的。
  • 咖啡師養成記 | 分享一個突出淺烘咖啡甜感的衝煮方法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 【烘焙知識】咖啡豆應當深烘還是淺烘好?
    關於某一款咖啡是深烘還是淺烘的問題,咖啡業界一直有著較為激烈的爭論,支持淺烘的烘焙師認為咖啡豆應當淺度烘焙,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展現這款咖啡的風味,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咖啡烘焙師,非常支持淺烘。而支持深度烘焙的一方則認為,咖啡豆只有在中深度烘焙後才能完全的完成「美拉德」反應,以美國舊金山的Peet's 則一直堅持著深烘的風格,當然他也是公認的深烘焙的專家。    深烘和淺烘兩派的爭論,我想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因為對於咖啡烘焙程度的選擇,標誌著烘焙商(烘焙師)對於咖啡的風味的理解。
  • 傑米:Wild Roasters 手烘新鮮咖啡第三期姍姍來遲!
    咖啡是我的一大愛好,有十多年的喝咖啡的經驗。
  • 世界咖啡新聞 | 烘焙 |深烘焙沒有死
    深烘焙沒有死。事實上,大多數美國人仍然是深度烘咖啡的愛好者。淺度烘焙雖然很流行,但仍然是咖啡市場上的一個特殊小眾市場,現在很多咖啡品牌都提供不同烘焙度的咖啡。現在,回過頭來,再次做深烘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在過去的10年裡,我一直熱衷於淺烘焙從未想過要挑戰做深烘焙。苦味/bitterness,煙燻味smokiness是深烘咖啡愛好者們想要的主要風味,煙燻意味著烘焙度很深遠遠超過二爆,最後……油亮的豆子……被深焙咖啡愛好者視為極品。
  • 【咖啡烘焙進階】專業咖啡烘豆師的基礎知識與培訓
    生豆含水率跟咖啡的品質並沒有直接關係,一個含水率10%的生豆不代表一定比12%的更好或更差。然而生豆經過久放就會逐漸失去活性,最終導致生豆產生陳舊的氣味,而這結果跟生豆含水率的下降有關。  烘焙程序的開始包括在烘豆機中累積足夠的熱量和壓力,讓烘豆過程一開始就去除豆子中的水氣,由於缺乏更好的術語,業者常將此階段稱為「脫水」。
  • 50°agtron#深烘系列 | 庭院深深深深深深深幾許
    經過深度調研深入討論深刻思考,我們決定出一系列庭院深深深深深深深幾許的深烘焙咖啡。其實早在若干年以前我們就出過一款深烘焙的拼配豆,叫做那不勒斯。那時我尚且年輕,還沒剪去長發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總之就是想法不夠成熟,為了出一款深烘焙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所以結果也不出所料,銷量慘澹,時日不多便下架了。
  • 泡製深烘咖啡和不插電的卡布奇諾,你只需要一個法壓壺!
    當咖啡作為一種風靡全球的飲品之初,確實是烘焙得很深,以焦糖、可可、奶油、巧克力的風味為主,而且不要誤解深烘焙咖啡就是苦,其實烘焙師可以把深烘焙控制在一個很好的區間裡,一種舒服的苦,會帶來回甘,很乾淨和平衡,沒有雜味,焦糖的甜也會非常的明顯,我喝過深烘焙的肯亞小圓豆,醇厚一種帶著微妙宜人的酸。
  • 如何突出深烘咖啡甜感 手衝咖啡衝煮方法 黃金曼特寧手衝咖啡風味
    導讀之前有小夥伴私信問深烘咖啡能衝出甜感嗎,本期咖啡師養成記就來分享一個深烘咖啡的衝法。濾杯採用Kalita的三孔梯形濾杯,這種濾杯的好處的下水速度較慢,整個過程是半浸泡式的萃取,能充分讓咖啡粉與水接觸,讓咖啡充分萃取。
  • 拾悅咖啡③:咖啡口感醇厚,烘豆現磨過程很用心
    再度推開拾悅咖啡的門,你將會發現這裡不只有咖啡的香氣,更有咖啡文化所散發的魅力。在Anson看來,好咖啡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店內的精品咖啡豆都是經歷三次製作最終得以呈現在杯中。◎生豆處理  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子顏色和個頭都有不同,烘焙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它在口感上的順滑與苦澀。
  • 咖啡師養成記 | 分享一個突出深烘咖啡甜感的衝煮方法
    ▲點擊關注| 專注咖啡烘焙7周年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私人微信前街咖啡,微信號
  • 蹲便器深和淺的區別 蹲便器優缺點有哪些
    上廁所的問題,大家平時經常會去做,而這裡問題的解決,主要得去用到的物品,就是便器,便器的各種類型之間,看起來差距沒有很大,但若是實際的進行使用,不少區別就會慢慢顯現出來,近期在蹲便方面,很多人有對水位的情況有了疑問,那麼蹲便器深和淺的區別?蹲便器優缺點有哪些?
  • 咖啡科學教室|深扒烘焙對咖啡豆風味的影響
    上一篇文章,是不是讓各位對於咖啡的產地跟風味之間的關係有了個初步的了解?
  • 咖啡豆從淺烘到中深烘的烘焙小知識分享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 【職業烘豆師烘焙技巧展示】 為你解開專業咖啡烘焙的神秘面紗
    擁有豐富烘焙經驗的爐鍋咖啡老闆盧郭傑和,不藏私的分享烘焙技巧。盧郭傑和認為,一杯好咖啡,烘焙重要性佔百分之八十,而由於咖啡味道在烘焙時一直處於散失狀態,如何掌握「最佳烘焙時間點」就是關鍵。所謂最佳時間點,並非有客觀數值,而是看個人喜歡的風味,烘焙愈深,餘韻愈好;烘焙愈淺,咖啡本身香氣保留的愈多。最怕的狀況是每種咖啡豆都烘成一種味道,喪失特色。
  • 手衝咖啡到底該用多少度的水?
    對於咖啡的味道、香氣和口感來說,水的溫度會如何影響。衝泡咖啡的你,對於水溫的想法是否可以突破思維的局限。曾經喝過朋友用50度左右的水衝泡的深烘咖啡,我們先不探討風味和口感如何,僅從飲用的角度去看,我不建議在出品時使用這樣的水溫來衝泡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