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個紛亂的時代,這個年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是就像《三國演義》這本書中開篇所說的那樣,天下大勢自然是有分有合的。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後三家歸晉,最終是結束了這長時間的混戰。
亂世最易出英雄豪傑,儘管他們的下場不一,但是我們的敬佩之意卻仍是在心底盤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曹操,魏國集團的首腦,我相信很多最開始看三國的人都是不太喜歡曹操這個人的。原因比較多,而且比較複雜,但是總結成從內外因的角度來說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曹操本身就有很多不討喜的地方。首先是奸詐,他在後世多被人稱為「奸雄」,並且在京劇當中連曹操的臉譜都是白色的(白色代表奸詐)。他的奸詐在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奸詐也在於常常試探別人的心理讓人防不勝防。我相信,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沒人願意跟一個對你處處防一手,處處處心積慮害人的人在一起的。其次則是他為人多疑、心狠手辣,他這方面徹底到什麼程度。在他落難的時候,有一家人殺豬肉款待他,他以為別人是去報官,就殺了別人一家妻小;路上碰到的時候得知是誤會,非但不道歉還把別人給殺了,這樣的人誰又會喜歡呢?
其二,則是《三國演義》作者的刻意為之了。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想要稱王稱霸,誰又會是真正的純良之人,誰的手底下又沒有眾多的人命呢?但是寫書的人卻是在刻意的描繪曹操的缺點,而蜀國集團的人則是春秋筆法一筆帶過。這樣一來讀者不恨曹操那去恨誰?
不過,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儘管小說當中,曹操被描述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但是在真正看完歷史之後,我們卻不得不對之讚嘆一句妙人!曹操生於宦官世家,並且他的家族是四代宦官,可以說他的出身的的確確的是讓他更靠近了權力中心的。然而,我相信對於大多數官員來說,宦官在他們眼裡地位並不算高,所以曹操背後的家族勢力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大的助力。
在古代,稱王稱霸是要有一個合適的「藉口」。曹操能夠在北方坐擁雄兵百萬,全靠打著保護天子的名號召集而來。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卑鄙的一面,但是卻沒有看到他能夠做到這樣一步到底花了多少心思,這其中又有多少次死裡逃生。
最早的時候,曹操作為臣子還是很恪守本分的。一開始,董卓在反叛的時候想要讓曹操投奔他,曹操嚴詞拒絕了。隨後曹操被逼無奈在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再之後在袁紹帳下費盡心思拉起各大諸侯的聯盟,最終消滅了董卓。而在消滅董卓之後,曹操反手又滅掉了袁紹,直到滅掉袁紹他才真正地掌握了北方大權,而升起了自己當皇帝的心思。這一切說來簡單,但是如果不是曹洪的救命之恩,他可能早在滎陽就死於戰爭當中;如果不是他善於用人,並且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有著超凡的政治軍事頭腦,以少勝多而打贏了官渡之戰,那麼曹操早就只是一抔黃土了。所以,如此的曹操,又怎麼能不被人喜愛呢?
另外,曹操愛才。他的愛才跟劉備不同,劉備看到趙雲不惜以身犯險去救自己兒子,一怒之下反手就把阿鬥丟到地上。有人說劉備很假,都是做樣子給被人看。是的,劉備一生活得似乎都像一個演員,到最後把自己和所有的將領都演過去了。但是曹操是真正的愛惜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待關羽的態度。
曹操喜歡關羽,喜歡到送了他一匹赤兔馬,喜歡到明明知道這個人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失依然捨不得殺他。作為敵人尚且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曹操對待手下的人才就更不用說了。其實我們細細想來,到了後期蜀國為什麼拼不過曹操了?除了蜀國被吳國「水淹七軍」之外,更重要的是軍中人才青黃不接。蜀國的大將數來數去除了五虎上將就沒拿得上檯面的,謀士上除了諸葛亮之外,龐統跟法正都早早離去。沒有人才,蜀國拿什麼逐鹿天下呢?
因此,對比之下,曹操其實是一個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可能他的缺點確實不討人喜,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點心機又怎麼帶領著偌大的一幫人幹出爭奪天下的大事呢?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歡迎留言、討論!